动静脉内瘘穿刺应用钝针扣眼法的护理观察

动静脉内瘘穿刺应用钝针扣眼法的护理观察

牛丽萍

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湖南湘西416000

摘要: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穿刺应用钝针扣眼法进行治疗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于我院的68例动静脉内瘘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按照随机的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4例,给予该组患者钝针扣眼法进行穿刺,对照组34例,给予该组患者区域法进行穿刺,并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1年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4.12%,优于对照组的85.29%,观察组患者在血栓发生率、感染发生率和动脉瘤形成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静脉内瘘患者在接受血液透析时采用钝针扣眼法进行穿刺,可有效的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治疗安全可靠,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动静脉内瘘;钝针扣眼法;护理;观察

动静脉内瘘是临床常用的血液透析稳定血管通路,在进行血液透析穿刺的过程中,如果方法不当则会造成动静脉内瘘形成血栓、血管变狭窄、血流量不足以及动脉瘤等并发症的发生[1]。目前临床常用的穿刺方法主要有钝针扣眼法、绳梯法和区域法,其中钝针扣眼法对患者血管长度、手术方式等无要求,穿刺过程中对患者的创伤小,痛苦小,且穿刺的成功率高于其他两种方法,因而逐渐被广大患者所接受[2]。本文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于我院的68例动静脉内瘘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按照随机的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钝针扣眼法和区域法进行穿刺,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于我院的68例动静脉内瘘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按照随机的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在28~75岁之间,平均年龄(56.49±8.72)岁,糖尿病肾病9例,高血压肾病8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0例,间质性肾炎4例,狼疮性肾炎3例;对照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在27~76岁之间,平均年龄(56.84±8.95)岁,糖尿病肾病13例,高血压肾病6例,慢性肾小球肾炎9例,间质性肾炎4例,狼疮性肾炎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穿刺方法两组患者均由1名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穿刺,采用相同的穿刺针进行穿刺。观察组患者采用钝针扣眼法进行穿刺,先对患者的穿刺处皮肤进行评估,然后进行消毒处理。采用JMS17G穿刺针在同一穿刺点、同一深度、同一角度进行10次左右的穿刺,形成隧道,然后采用钝针从扣眼开始穿刺,采用无菌镊子消除穿刺后留下的结痂,并以扣眼为中心对穿刺处周围的皮肤进行消毒。动脉穿刺点距离内瘘吻合口5cm以上,动静脉穿刺点相距5cm,使用3点固定法穿刺静脉,针尖朝上与皮肤成20~25度进针。进入血管见回血后放低角度,将钝针从扣眼处轻轻捻入固定的窦道内。将针梗全部送入隧道内,针眼处覆盖创可贴,3道3M胶带固定内瘘针。对照组患者采用区域穿刺法进行穿刺,在对穿刺点皮肤完成评估和消毒后,在吻合口5cm以上的内瘘作为动脉端的穿刺点,静脉端则选择外周的浅静脉进行穿刺,完成穿刺后其固定方法与观察组相同。

1.2.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在穿刺的过程中采用常规的穿刺护理措施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一下护理:①术前护理,患者在进行血液透析前及时的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向患者介绍穿刺的基础知识,并给予患者适当的心理辅导,消除不良情绪,提高治疗的积极性和穿刺的配合度;②术中护理,在对患者进行穿刺的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的感受,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穿刺点出现结痂及时的进行清除,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如有异常立即停止穿刺;③术后护理,完成穿刺后应该加强对患者的巡视,观察穿刺点是否出血,如果出现严重的渗血需要及时的将穿刺针拔除并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

1.3观察指标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并在穿刺后1年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血栓发生率,感染发生率和动脉瘤形成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本次研究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若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4.12%,优于对照组的85.29%,两组相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3讨论

目前,动静脉内瘘是公认的血液透析患者最主要且理想的血管通路,选用正确的穿刺方法可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对保护患者的生命线有重要意义[3]。传统的穿刺法,如绳梯法,对血管要求很高,而目前随着糖尿病肾病及高龄透析患者的增多,因血管条件差限制了该穿刺方法的使用;区域法容易造成血管内膜的损伤,出现血管血栓、血管狭窄及血管瘤等并发症[4]。扣眼法穿刺法的特点是每次穿刺都采用相同的进针点、角度和深度,直致形成隧道后改用钝针穿刺,打破了传统的穿刺部位需轮流更换的观点,不要求很长的内瘘血管长度,被认为是减少内瘘并发症形成的可靠方法,也被美国肾病基金会血管通路临床指南所明确推荐[5]。

在患者完成穿刺后,还需要对患者进行一些列的护理措施,心理护理、生活护理、疼痛护理等护理措施,可以帮助患者消除穿刺过程中出现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帮助患者更快的恢复健康[6]。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4.12%,优于对照组的85.29%,观察组患者在血栓发生率、感染发生率和动脉瘤形成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动静脉内瘘患者在接受血液透析时采用钝针扣眼法进行穿刺,可有效的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治疗安全可靠,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沈卫利,沈丹琴.钝针扣眼穿刺法在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4,03:126-127.

[2]李丹,李颖.应用钝针扣眼法在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护理体会[J].现代医学,2014,04:438-439.

[3]刘倩雯,陈少梅,梁焯辉.钝针扣眼穿刺在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4,13:66-67.

[4]胡兰芳,曾锦,李香娥,王鑫,王琴,石琴,刘佳荀.钝针扣眼穿刺法在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及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54-55.

[5]张丽娜.钝针扣眼穿刺在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3:5386-5387.

[6]邓琼丽,朱阳月,邓秀丽,包佩红,卢小燕.钝针扣眼穿刺法在动静脉内瘘差透析患者的护理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08:147-149.

标签:;  ;  ;  

动静脉内瘘穿刺应用钝针扣眼法的护理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