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力锚论文_王鹏,王雪婷,张学飞

导读:本文包含了吸力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吸力,承载力,荷载,模型,系数,弯矩,海床。

吸力锚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王雪婷,张学飞[1](2019)在《黏土中深水吸力锚基础承载特性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ABAQUS软件平台,通过建立黏土中吸力锚基础叁维有限元模型,研究系泊点位置、系泊方向及锚固深度对吸力锚极限承载力的影响。通过有限元计算发现,系泊点位置不同,吸力锚在黏土中的破坏模式也不同,即有可能发生前倾式、后仰式及平动式3种不同的破坏模式。当系泊点位于最优系泊点位置时,吸力锚将发生平动破坏,对应的极限承载力最大。系泊方向角越小,被动区土体水平抗力分量越大,锚极限承载力越大,锚极限承载力与系泊方向角基本成线性递减关系。锚极限承载力随锚固深度(长径比)的增大而逐渐增长,当长径较小时,承载力增长较快,但当长径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极限承载力增长逐渐趋缓。通过对有限元计算结果的最小二乘拟合,分别给出锚极限承载力随系泊点位置、系泊方向及锚固深度变化的函数关系式。(本文来源于《施工技术》期刊2019年S1期)

李志刚,霍宏博,李金蔓,蔡德军,吴文兵[2](2018)在《应用吸力锚拆除倾覆隔水导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偶然情况下被海冰或船只撞倒的浅海井口,存在着污染海洋环境、井喷失控等安全隐患,此类井需要进行井口重建,形成对井内流体控制的条件后再进行弃置。为解决倾覆井口弃置作业难题,对原作为海洋工程筒形基础的吸力锚进行改造,用于隔绝海水,为人员进入海面下修复作业创造空间。经过对吸力锚插入海底深度的分析和吸力锚稳定性的分析,认为在渤海海域采用该技术进行海面下井口修复作业可行。在拆除倾覆隔水导管实际操作中,浮吊与钻井平台配合作业,短时间内可完成井口拆除作业。工程实例证明,该技术有效解决了倾覆井口的安全隐患问题,实现了缩短作业工期的目标。(本文来源于《石油工程建设》期刊2018年06期)

李书兆,王忠畅,贾旭,贺林林[3](2019)在《软黏土中张紧式吸力锚循环承载力简化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张紧式吸力锚是一种重要的深水浮式平台基础。深水环境中,海底浅层沉积物多为饱和软黏土。软黏土中平均荷载与循环荷载共同作用下吸力锚的循环承载力对其设计至关重要。根据最佳系泊点受倾斜荷载作用下吸力锚的破坏模式,假设不同破坏区土体具有相同的平均剪应力,且平均剪应力与循环剪切强度比等于吸力锚所受静荷载与静荷载和循环荷载之和的比值。结合室内土性试验获得的饱和软黏土样不固结不排水归一化循环剪切强度随归一化平均剪应力的变化关系曲线,建立了破坏区土体不排水循环剪切强度的确定方法。对不同破坏区土体阻力进行分析,按照水平应力具有连续性这一特点,构建了上部滑动楔体破坏区与深部平面流动破坏区交界深度的计算方法,进而提出了计算吸力锚循环承载力的简化极限平衡方法。采用该方法对竖向和水平破坏模式吸力锚循环承载力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预测,预测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最小和最大偏差分别为0.79%和16.08%,平均偏差为5.74%,可较好地反映吸力锚循环承载力随循环破坏次数增加而减小的变化关系,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9年05期)

王胤,朱兴运,杨庆[4](2019)在《考虑砂土渗透性变化的吸力锚沉贯及土塞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吸力锚负压沉贯过程中锚内部常常产生土塞现象,这将阻碍锚体的进一步沉贯,影响吸力锚在海床土体中的安装深度,最终导致吸力锚承载力的降低,本研究通过1g条件下室内模型试验研究土塞的形成机理。通过试验模拟吸力锚水下砂土中吸力沉贯过程,借助高分辨率相机记录锚体整个沉贯过程,同时利用微型孔压传感器测量锚内外负压值随沉贯深度变化情况。试验过程中发现吸力锚内部土柱在向上渗流作用下发生细颗粒迁移现象,且随着沉贯深度的增大,土塞隆起的高度逐渐增加。提出土塞的形成是由于吸力锚内部土体膨胀引起的,进而引起渗透系数的增加。本研究分析了渗透系数在锚体沉贯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并对Houlsby和Byrne提出的吸力锚砂土中沉贯吸力计算模型进行了改进,从而获得更加准确的沉贯吸力随沉贯深度变化关系理论计算方法,为吸力锚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张鹏,王荃迪,刘红军,杨奇,张浩[5](2018)在《波致液化海床土中伞式吸力锚承载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伞式吸力锚作为一种新型海上风电基础,现已在数值模拟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缺少相应的室内试验。本文对伞式吸力锚(USAF)水平静力承载特性和波致土体液化中伞式吸力锚承载特性进行了室内模型试验,并与无锚枝吸力锚(SAF)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发现,USAF的锚枝使得锚体转动中心升高,锚体承载性能得到提升;在波致液化海床土中,USAF的承载性能优于SAF,并且具有一定的防冲刷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S1期)

张大朋,张霄杰,许雨心,白勇,朱克强[6](2018)在《吸力锚下放过程的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吸力锚技术可为船舶和平台提供系泊力和支撑基础,且施工简便,可反复利用,为此对吸力锚的下放过程进行分析。运用Orca Flex软件建立了吸力锚下放过程的动力学分析模型,计算得到了一些结论:在顺浪状态下,吸力锚下放过程中不会发生大的横摇及艏摇,但在吸力锚完全没入水中后会发生比较明显的纵摇;横浪状态下与顺浪状态下的主要不同是:在顺浪状态下吸力锚的横摇角和艏摇角始终为0°,而在横浪状态下,吸力锚的横摇角在时域上随着吸力锚入水深度的增加也逐渐增加,艏摇角则呈现出在时域上先增大后减小并会在时域中发生小范围的反复波动。(本文来源于《石油工程建设》期刊2018年03期)

程星磊,王建华,王哲学[7](2018)在《软黏土中吸力锚循环失稳过程的模型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展了张紧式吸力锚在侧壁最优系泊点处遭受平均荷载和循环荷载共同作用下的模型试验,着重研究了软黏土中吸力锚在等幅及变幅循环荷载下的变形失稳过程。研究发现,循环累积位移过大是锚发生破坏的主要原因。对于等幅循环加载试验,由于竖向附加荷重的施加,锚在水平向的循环累积位移要明显大于竖向,表现为明显的水平破坏模式。在特定的平均荷载水平下,循环荷载水平越高,锚的累积位移发展得越快,达到破坏所需的循环次数就越少。循环位移随循环次数的增长变化不明显,但随循环荷载水平的增大而增大。对于变幅循环加载试验,系泊点各方向的循环累积位移与循环位移均与循环荷载水平成正比。不同的循环加载时程下,锚的竖向累积位移均比水平累积位移大,表现为偏向于竖向破坏的中间破坏模式。锚前期的循环加载历史对后续加载产生的累积变形有明显影响。与静力加载相比,循环加载时锚的运动方向角有所增大,这可能是由于锚底孔压的累积要大于锚侧孔压的累积,从有效应力的角度分析,锚底有效应力的减少相对锚侧明显,进而使得锚竖向承载力减小得更多,导致锚的竖向运动更明显。(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8年09期)

朱兴运[8](2018)在《吸力锚基础负压沉贯阻力及土塞形成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吸力锚是一种新型海洋平台锚固基础,因其安装方便、可以反复循环使用、施工周期短,现已被广泛应用于海上风力机、海洋石油钻井平台以及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装置(FPSO)等各种海洋工程结构物中。砂土中安装吸力锚时,必须保证施加的吸力大小在合理范围内,即需要大于其贯入过程中受到的沉贯阻力,同时吸力不能施加过大,以免吸力锚内部土体在渗流力作用下发生管涌,导致土体失稳。在吸力锚吸力贯入过程中,吸力锚内部经常发生土体隆起,即“土塞”现象,造成吸力锚无法完全贯入海床,由于海底洋流复杂,在吸力锚外壁与海床交界处的土体经常受到海水剥蚀,即“剥蚀”现象,最终将导致基础失稳。国内外学者已经针对此问题从贯入阻力、渗流等角度进行了大量的学术研究,本文通过实验手段和解析方法对吸力锚负压贯入过程中土塞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1g模型试验,对吸力锚负压贯入过程中土塞的形成过程进行记录和测量,在试验过程中发现吸力锚在负压沉贯过程中,细颗粒将沿着渗流通道从底部逐渐往顶部聚集,即细颗粒迁移现象。在吸力锚负压沉贯过程中,由于施加吸力,造成土体膨胀,孔隙率增加,渗透系数随着贯入深度的增加呈连续性变化,基于此实验结果对现有理论公式进行改进,将此连续变化的渗透系数带入所需吸力的计算公式中,建立了一个改进的理论计算公式,并与国外实际工程数据进行对比,发现改进后的理论计算公式预测结果较好,验证了吸力锚贯入过程中形成土塞的主要原因为其内部土体渗透系数发生变化。制作了不同厚径比、长径比的吸力锚,研究厚径比、长径比与土塞隆起高度之间的关系。从土塞率、水力梯度等角度分析土塞的形成过程。并得出结论长径比与土塞高度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而对于试验中使用的薄壁吸力锚,厚径比与土塞高度之间则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通过分析土塞率和水力梯度的变化,验证了在密实砂土中安装吸力锚时,吸力锚的长径比最好大于1.5的结论。通过1g试验研究和改进后的理论解析公式,能够有效的预测吸力锚在砂土中贯入时所需吸力的合理范围,避免由于吸力施加过大造成吸力锚基础锚固效果降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成本,为我国在南海领域大面积使用吸力锚基础提供理论基础,有利于进一步进行能源开采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本文改进后的理论公式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粘性土中及各种复杂环境中是否仍然可以有效预测吸力,还需进一步考察。(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4-26)

刘双臣,杨永春[9](2018)在《吸力锚的模型实验与土层冲刷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不同尺寸吸力锚,在位移控制模式下进行多向吸力锚承载力模型试验,分析加载方向、长径比对其破坏模式以及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吸力锚受荷角的增大,极限承载力在减小;当吸力锚的受荷角、贯入深度相同时,长径比越小,则极限承载力越大。利用ABAQUS创建吸力锚仿真模型。探究吸力锚周边土体冲刷程度对其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层冲刷深度的增加,吸力锚剩余承载力逐渐减小。(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下半月)》期刊2018年02期)

刘红军,王荃迪,潘晨晨,常季青[10](2016)在《海上风电伞式吸力锚基础承载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在海上风机基础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新型伞式吸力锚基础(USAF),结合其实际条件下的受力特点,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其在垂向荷载V和弯矩荷载M以及V-M联合作用下的受力变形特点进行分析。分析中将位移作为失效破坏标准,采用位移加载法和固定位移比加载法分别进行单调加载和联合加载。结果表明锚枝、筒裙的增加可以一定程度的提高USAF的承载性能,其中锚枝的增加对承载性能提高的并不明显,筒裙对承载性能的提高较为明显;弯矩荷载作用下USAF具有刚性短桩的性质并且会发生旋转;在V-M联合加载作用下得到了USAF的破坏包络线以及包络线随USAF主筒长径比的变化规律。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以上结论可以为USAF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吸力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偶然情况下被海冰或船只撞倒的浅海井口,存在着污染海洋环境、井喷失控等安全隐患,此类井需要进行井口重建,形成对井内流体控制的条件后再进行弃置。为解决倾覆井口弃置作业难题,对原作为海洋工程筒形基础的吸力锚进行改造,用于隔绝海水,为人员进入海面下修复作业创造空间。经过对吸力锚插入海底深度的分析和吸力锚稳定性的分析,认为在渤海海域采用该技术进行海面下井口修复作业可行。在拆除倾覆隔水导管实际操作中,浮吊与钻井平台配合作业,短时间内可完成井口拆除作业。工程实例证明,该技术有效解决了倾覆井口的安全隐患问题,实现了缩短作业工期的目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吸力锚论文参考文献

[1].王鹏,王雪婷,张学飞.黏土中深水吸力锚基础承载特性有限元分析[J].施工技术.2019

[2].李志刚,霍宏博,李金蔓,蔡德军,吴文兵.应用吸力锚拆除倾覆隔水导管[J].石油工程建设.2018

[3].李书兆,王忠畅,贾旭,贺林林.软黏土中张紧式吸力锚循环承载力简化计算方法[J].岩土力学.2019

[4].王胤,朱兴运,杨庆.考虑砂土渗透性变化的吸力锚沉贯及土塞特性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9

[5].张鹏,王荃迪,刘红军,杨奇,张浩.波致液化海床土中伞式吸力锚承载特性试验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张大朋,张霄杰,许雨心,白勇,朱克强.吸力锚下放过程的动力学分析[J].石油工程建设.2018

[7].程星磊,王建华,王哲学.软黏土中吸力锚循环失稳过程的模型试验[J].岩土力学.2018

[8].朱兴运.吸力锚基础负压沉贯阻力及土塞形成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9].刘双臣,杨永春.吸力锚的模型实验与土层冲刷有限元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8

[10].刘红军,王荃迪,潘晨晨,常季青.海上风电伞式吸力锚基础承载性能研究[J].水利学报.2016

论文知识图

提出吸力锚的破坏模式吸力锚在竖向拉拔荷载作用下的...现场试验所用锚的俯视图2-2 1#模型土池真空预压装置示意图封膜后的预压土层真空泵及储压罐

标签:;  ;  ;  ;  ;  ;  ;  

吸力锚论文_王鹏,王雪婷,张学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