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痛贴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愈痛贴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宋昌红[1]2003年在《愈痛贴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旨在从理论、临床与实验诸方面对愈痛贴敷脐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及作用机理进行探讨,以寻求一种新的治疗思路、方法和药物。研究认为:寒湿之邪凝滞胞宫,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温宫散寒除湿、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其主要治法。临床以愈痛贴敷脐治疗90例为治疗组,以痛经贴治疗60例为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治疗组血液流变学全血高切粘度、低切粘度、纤维蛋白原、治疗组盆腔血流图波幅、血灌流量、两侧波幅差、异常波形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存在着微循环功能异常,表现为全血粘稠度高,盆腔血流异常,而愈痛贴不仅能改善患者全身症状,而且能有效改善血液粘稠度、盆腔微血流,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治疗组的疾病总有效率为88.9%,而痛经贴对照组疾病总有效率为66.7%,两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1.1%,而痛经贴对照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81.7%,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研究表明:该药对醋酸所致小鼠疼痛及缩宫素所致小鼠子宫痉挛均可明显提高其疼痛阈值(P<0.01,P<0.001),减轻疼痛引起的扭体反应(P<0.05,P<0.001),能抑制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而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P<0.05)。无任何毒副反应,安全系数较大。结论: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微循环功能异常,愈痛贴能有效消除或改善临床症状,改善机体微循环,并能提高疼痛阈值,从而达到止痛目的。

赖碧芳[2]2010年在《暖宫逐瘀止痛汤治疗肾虚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系统、严谨的临床观察与研究,以暖宫散寒、化瘀止痛为大法而设定的中药汤剂对肾虚寒凝血瘀型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力求能通过我国传统中医的辨证论治方法,为肾虚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从而证明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确切疗效,并分析其作用机理,通过这一研究掌握临床科研的基本程序与方法。方法:以江苏省中医院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诊为基地,将60例肾虚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予自拟暖宫逐瘀止痛汤治疗,对照组30例予芬必得治疗。治疗2个疗程,观察中医症状积分、痛经评分、疗效评判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中医症状积分,治疗组治疗前12.56±2.58,治疗第1疗程7.48±2.54,第2疗程2.78±1.32,治疗前与第1、第2疗程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1),第1与第2疗程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1);痛经评分,治疗组治疗前15.55±5.28,治疗第1疗程8.30±2.04,治疗第2疗程2.08±0.94,治疗前与第1、第2疗程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1),第1与第2疗程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16.49±6.65,治疗第1疗程10.17±3.26,治疗第2疗程4.21±1.64,治疗前与第1、第2疗程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1),第1与第2疗程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无显着性意义(P>0.05)。中医症候疗效治愈13例,治愈率43.33%,显效9例,显效率为30.00%,总有效率为93.33%;痛经疗效,治疗组治愈11例,治愈率36.66%,显效8例,显效率为26.67%,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治愈9例,治愈率30%,显效4例,显效率为13.33%,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疗效相近(P>0.05)结论:说明暖宫逐瘀止痛汤治疗肾虚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疗效显着。本研究表明暖宫逐瘀止痛汤具有暖宫散寒止痛的作用,并能有效的改善临床症状。

王秀霞, 梁玲, 薛会灵, 黄煜香, 宋玉林[3]2012年在《近5年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综述了近5年中药用于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状况。很多医家在辨证论治的思想指导下,将原发性痛经分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气血亏虚、肝肾亏虚、气虚血瘀、湿热蕴结等证型对应处方治疗;在充分认识病机的基础上,亦有众多医家选用经典方加减和中成药进行治疗;在临床中也形成了很多独到的治疗方法及经验方;中药敷贴以及中药内服合针灸进行综合疗法等也很常见。对中药的运用十分多样化,疗效显着,但也因此导致规范化和标准化困难的难题。同时大多临床报道对治疗机理研究不够多,也需要以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张景雪[4]2013年在《隔药灸脐针叁阴交与针叁阴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代谢组学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采用隔药灸脐针叁阴交和针叁阴交法治疗原发性痛经,观察两种治疗方法在代谢组学机制上的差异,试图阐释隔药灸脐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理。方法:将2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隔药灸脐针叁阴交组10例,针叁阴交组10例。对治疗前与介入治疗后患者血、尿样本进行处理及代谢组学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代谢产物谱发生了显着变化,这些代谢产物主要涉及到氨基酸代谢、类固醇代谢等过程。两组均可以通过降低前列腺素、雌二醇、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含量,提高孕酮解除子宫平滑肌痉挛从而缓解痛经。与针叁阴交组相比,隔药灸脐针叁阴交组可以直接通过提高一氧化氮、神经降压素,降低缩宫素、组胺的含量来缓解痛经。结论:隔药灸脐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主要是调节机体生殖内分泌水平,改善其神经、内分泌状况,从而缓解疼痛及伴随症状;灸神阙与针叁阴交合用有协同作用。

曹鲁梅, 薛美玲, 陈华[5]2013年在《中医护理技术在原发性痛经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中医护理技术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脏腑学说为基础,将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应用于护理工作中,具有独特的操作方法和疗效的一种护理技能操作技术[1],包括针刺法、灸法、推拿、拔火罐、刮痧、熏洗、气功、穴位注射等。这些技术具有操作方便、适用范围广、见效快、费用低廉、易于普及等优点[2],对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以及治疗疑难病

张永臣, 贾红玲, 田思胜, 王秀英[6]2010年在《脐疗法临床和实验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目的:介绍脐疗法的研究进展情况并进行评价。方法:对2006以来国内相关杂志上的论文进行综述。结果:近3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应用研究、实验研究两个方面。结论:脐疗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脐疗法的标准化和优化方案、脐疗防治疾病的机理和治疗方法、剂型改革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

宫锦汝[7]2011年在《基于古今文献的脐疗法在儿科中应用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研究目的本文将对脐疗法在儿科中的应用规律进行研究,期望通过系统收集整理文献中有关脐疗法的内容以及在儿科中的临床研究类文章,总结归纳出脐疗法在儿科中的应用规律。具体研究包括脐疗法在儿科中的优势疾病系统、优势病种及常用药物、优势操作系统、常用赋形剂、脐疗新剂型及新的操作方法等,为脐疗法提供更可靠的依据,能够更好的指导脐疗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评估脐疗法在儿科中的临床研究类文献的质量,同时对近20年研究状况进行统计,以期分析脐疗法在儿科中的发展趋势;探寻应用于儿科疾病的相对成熟的市售脐疗产品,为脐疗法在儿科中的推广应用提供支持。二、研究方法脐疗法在儿科中应用规律的文献收集方面,对清代及清代以前的文章以脐疗法专着《中华脐疗大全》、《中华脐疗大成》、《中医脐疗大全》叁本书为主要参考,主要运用计算机检索《中华医典》升级版为主并配合手工查阅方式。对现代文章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即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为检索源,收录1978-2010年33年间在国内中文医学期刊公开发表的脐疗在儿科中的临床研究类文章。共得到1978-2010年有效统计的临床研究类文献593篇。在系统的收集和整理了古今脐疗法文献以及在儿科中应用的文章的基础上,采用传统文献学和现代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古今脐疗法在儿科中的应用规律进行了研究。叁、研究成果(一)脐疗法文献和内容研究本文对脐疗法的渊源沿革、研究现状、操作方法、作用机理、用药特点等进行了整理研究。(二)古代文献中脐疗法在儿科中的应用规律1.临证广泛,病种繁多2.方法灵活,随证而施3.剂型多样,时有迭加4.辨证论治,清代突显5.善于调理小儿脾系及肾系病证6.神阙穴禁针(叁)现代文献中脐疗法在儿科中的应用规律1.脐疗法在儿科中的优势疾病系统是脾系病证。脐疗法对儿科中脾系病证的临床文献高居脐疗优势疾病系统的榜首,占据626篇文献中的417篇,占总文献量的67%;说明脐疗法在儿科中的应用,主要优势集中在脾系病证。2.脐疗法在儿科中的优势病种是泄泻、厌食、遗尿、痛经。脐疗法对泄泻的临床报道高居脐疗法优势病种的榜首,占有总文献量的51.6%,占文献总量的一半以上。此外,厌食、遗尿、痛经所占的文献量也相对较高,这说明脐疗法在这叁种疾病方面也有相对明显的优势。3.脐疗法在儿科各疾病系统中的优势病种。脾系病证中的厌食占脾系病证中的10.79%,说明在脾系病证中,除了泄泻是可以优先考虑的病种外,厌食也是一种值得考虑的疾病;肺系病证中,哮喘、荨麻疹、过敏性鼻炎占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肾系病证中的遗尿,月经病中的痛经,新生儿病中的脐部疾患,心肝病证中的失眠都在各自的疾病系统中,占有比较明显的优势,是脐疗法治疗这些疾病系统的优势病种。4.脐疗法在儿科中的优势操作系统是敷贴脐部。5.脐疗法在儿科中的各操作系统所对应的优势疾病系统以及优势病种。敷贴脐部在脾系病证、肺系病证中应用较多,尤其是脾系病证中的泄泻、厌食,肺系病证中的哮喘、荨麻疹、过敏性鼻炎;按摩脐部法只用于脾系病证,且善于治疗泄泻病;脐部拔罐法只用于肺系病证,且善于治疗过敏性鼻炎;熨脐疗法善于治疗脾系病证,首先是泄泻病,其次是便秘;灸脐疗法首先善于治疗泄泻病,其次是痛经。6.敷贴脐部中最擅长使用软膏。敷贴脐部中,软膏类的临床使用文献最多,所治疗的疾病种类最广泛,平均到每种疾病所使用的软膏类文献达10.48次。7.赋形剂使用频率较高的是醋、酒和水。现代临床上也会用到的有氮酮和二甲基亚砜等。8.脐疗法治疗标注儿科中前3种优势病种(泄泻、厌食、遗尿)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治疗泄泻病时,丁香、吴茱萸、肉桂的使用频次明显高于别的药物,其他频次较高的药物有苍术、五倍子、木香、干姜、白术、黄连、胡椒、车前子、小茴香、藿香等;治疗小儿厌食时,砂仁、苍术、白术、鸡内金、丁香、莱菔子、肉桂、山楂、槟榔等药物的出现频次较高,治疗小儿遗尿时,益智仁、五倍子、桑螵蛸、肉桂等药物的出现频次较高。9.脐疗法所治儿科病种的平均有效率情况。本文对超过5篇(包括5篇)的临床儿科脐疗文献进行平均有效率的统计,结果显示,平均有效率在90%-95%的病种有:术后疾病、腹痛、过敏性鼻炎、厌食、泄泻、便秘;平均有效率在95%以上的病种有:痛经、遗尿、荨麻疹、感冒、哮喘、汗证、脐部疾患、疳积。10.脐疗法在儿科中临床研究类文献的质量评价及发展趋势。虽然本次研究的脐疗法在儿科中临床研究类文献的质量不高。但是,临床文献报道基本显示出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含有随机对照的文章越来越多,脐疗法的临床应用文献的质量也越来越高,此外,单纯脐疗法的应用越来越少,两种中医疗法和中西医结合疗法的应用越来越多,尤其是两种中医疗法的应用增加的更为明显。11.脐疗法在治疗儿科疾病时,常用到的市售产品有多种,一种是类似于膏药的的剂型,如巴布贴剂、丁桂儿脐贴、复方丁香开胃贴、巴布膏、儿泻宁、儿泻康贴膜、温灸贴、脐宝、纳米腹泻贴。另一种是可以经常用到脐疗法中的产品,如云南白药。还有一些中成药、中药免煎颗粒甚至是西药,只要根据临床病症,辨证准确,都可以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脐疗法来治疗相关疾病。四、研究结论(一)古今脐疗法的异同点1.共同点:(1)古今脐疗法都包含的操作方法有敷贴脐部、灸脐疗法、熨脐疗法、脐部拔罐法、按摩脐部法,这些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时至今日,依然是临床上常用的脐疗操作方法,尤其是敷贴脐部法。(2)古今脐疗法都擅长使用赋形剂,常见的赋形剂有醋、酒、水、鸡蛋清等,虽然时代已经发展,但是这些赋形剂仍然是现代临床上常用的药物。(3)古今脐疗法所治疗的疾病范围都很广泛,涉及到内、外、妇、儿、五官等各个学科,所治疗的病种也很繁多,如泄泻、哮喘、厌食、遗尿等。(4)古今脐疗法都使用较多的剂型是干粉、软膏、膏药,这些剂型在古今临床上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干粉、软膏的使用越来越多。2.不同点:(1)现代操作方法又增加了运用仪器作用于脐部、针刺脐部法、脐部磁疗法。(2)赋形剂的选择方面,现代比古代更加丰富,如氮酮、二甲基亚砜、酒精等。(3)有些古代的脐疗法因安全、卫生等因素已经很少使用,如雄鸡罨脐法,牛粪敷脐法。(4)有些脐疗方法已经很少使用,如鲜药敷贴。(5)现代可见针刺神阙穴的临床报道。(6)医疗仪器运用广泛。(7)脐疗新剂型不断出现。(二)古今脐疗法在儿科应用规律中的异同点1.共同点:(1)都擅长治疗儿科脾系病证,其次是肾系病证;(2)都比较擅长治疗儿科泄泻;(3)在各类操作系统中,都善于使用敷贴脐部法,而且此法当中,比较擅长使用软膏类剂型;(4)所治疗的疾病种类都很繁多;(5)都比较善于使用赋形剂。2.不同点:(1)古代脐疗法当中,神阙穴是禁针的,而现代文献当中,已经有针刺神阙的成功医案;(2)古代脐疗操作方法和剂型在儿科中的应用没有现代的丰富,随着医疗仪器设备、制药工艺等的发展,现代增加了运用仪器作用于脐部、脐部磁疗法、巴布剂等新的操作方法和剂型;(3)古代脐疗法治疗儿科疾病时,会较多的使用鲜药,现代文献中很少出现这样的记载;(4)辨证论治这条中医治病原则在清代的文献记载中,比较突显,而现代运用脐疗法治疗儿科疾病时,统计的626篇文献当中,只有53篇使用了辨证论治原则。(叁)针刺神阙穴的可行性探讨神阙穴是否可针刺一直是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本文尝试着对其进行了针刺可行性的探讨。

贾红玲, 张永臣, 王秀英, 田思胜[8]2009年在《脐疗法对实验室指标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脐疗法对实验室指标影响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免疫功能的调节,对微循环、微量元素、血糖、血液流变学和血脂、大脑皮质单胺类神经递质及血浆β-EP含量的影响,对胃黏膜和肝的保护作用等,为脐疗法在临床治疗有关疾病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今后研究还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要充分了解脐的解剖学基础,进行数字解剖学方面的研究;二是要在继承发扬传统脐疗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快脐疗法的现代化、标准化、国际化进程。

贾红玲[9]2010年在《中医脐疗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整理中医脐疗在历代主要文献中的记载,总结脐疗的渊源发展和应用方法种类,探讨脐疗方药的运用规律,为脐疗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借鉴。方法:运用中医传统文献学与现代数据挖掘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脐疗常用的方剂数据库,分析脐疗方药的运用规律。结果:从先秦至今,脐疗的基础理论逐渐完善,方剂和治疗病种逐渐增多。数据挖掘提示了脐疗的核心药谱,证实了脐疗的部分已知药对,揭示了脐疗的基本配伍组方模式,挖掘出脐疗的适应病症,指出了脐疗的病症与典型用药的相关性,总结出脐疗的剂型特点和用法特点。结论:数据挖掘的结果较全面体现了脐疗方药的运用规律,对临床和科研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数据库的建立和数据挖掘过程为脐疗的现代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模式。脐疗具有经络、穴位、刺灸法、物理疗法与药物的综合调节作用,发挥作用的各个途径之间相须配伍、相互促进、相互激发、相互迭加,起到生理上、治疗上的放大效应。

参考文献:

[1]. 愈痛贴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宋昌红.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3

[2]. 暖宫逐瘀止痛汤治疗肾虚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D]. 赖碧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3]. 近5年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进展[J]. 王秀霞, 梁玲, 薛会灵, 黄煜香, 宋玉林. 环球中医药. 2012

[4]. 隔药灸脐针叁阴交与针叁阴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代谢组学对比研究[D]. 张景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

[5]. 中医护理技术在原发性痛经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 曹鲁梅, 薛美玲, 陈华.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6]. 脐疗法临床和实验研究进展[J]. 张永臣, 贾红玲, 田思胜, 王秀英. 江西中医药. 2010

[7]. 基于古今文献的脐疗法在儿科中应用规律研究[D]. 宫锦汝.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8]. 脐疗法对实验室指标影响的研究进展[J]. 贾红玲, 张永臣, 王秀英, 田思胜. 江苏中医药. 2009

[9]. 中医脐疗的文献研究[D]. 贾红玲.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愈痛贴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