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庐宗地区构造体系与铁矿分布关系研究

安徽庐宗地区构造体系与铁矿分布关系研究

一、安徽庐枞地区构造体系与铁矿分布关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西荣[1](2022)在《安徽庐江县张家地区铁铜矿勘查重、磁异常特征及找矿方向预测》文中研究说明庐枞构造火山洼地是重要铁铜系列成矿潜力地区,张家矿区位于其北缘。为了验证测区内航磁异常,研究重、磁异常与深部地岩体的相关性,详细圈定异常范围,确定找矿靶区,划分找矿前景,确定本次首选高精度重、磁测量技术方法。通过对异常的分析获得成果有:1)在张家地区共圈定重力异常3个,磁异常6个;2)研究发现重、磁异常与矿产关系密切:重、磁同高,重低磁高部位均为矿致异常;重磁同低对找矿不利;3)预测了1个重要的找矿远景区。测区范围内的重、磁异常特征研究方法与解译结果,为本地区开展深部找矿提供依据。

刘杰添[2](2021)在《安徽庐枞盆地黄竹园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是世界Au、Ag贵金属矿床的一种重要类型,全球大型Au、Ag贵金属矿床及Pb、Zn、Cu等有色金属矿床中有很大一部分为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但该类矿床在矿床成因等方面研究还有待深入。黄竹园银多金属矿床是长江中下游庐枞矿集区内近年来新发现的一小型浅成低温热液银多金属矿床,为矿集区内首次发现的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对其研究以完善补充矿集区内成矿类型。本文主要在矿床地质勘探资料基础上,重点对黄竹园矿床进行了详细的钻孔编录和系统的岩相学、矿相学工作,结合短波红外光谱分析、电子探针测试与石英阴极发光及石英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查明了矿床的蚀变及矿化特征,分析了矿床的成因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黄竹园矿床的成矿模式。此次的研究工作主要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通过野外钻孔观察发现矿床中不同类型矿体的赋矿围岩不同,其中砖桥组地层中主要发育低品位铜矿体,双庙组地层中主要发育铜银矿体,元素具有一定分带性。通过短波红外光谱分析发现矿床的主要蚀变类型有钾长石化、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伊利石化和高岭石-蒙脱石化;通过SEM及电子探针分析查明矿床矿物组成,并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及相互间的穿插关系,将矿床的成矿过程划分为三个成矿阶段,分别为无矿化石英脉阶段、石英-银矿物-硫化物脉阶段和石英-碳酸盐脉阶段,其中石英-银矿物-硫化物脉阶段是主成矿阶段,从早到晚可分为黄铜矿-黄铁矿-镜铁矿组合;辉铜矿-斑铜矿-银矿物组合;蓝辉铜矿-铜蓝组合。通过TIMA综合矿物分析系统对含银和关键金属矿物分析发现,黄竹园矿床中的银矿物主要有自然银、硫铜银矿和硫汞铜银矿,呈不规则粒状或树枝状发育在辉铜矿的边缘或包裹于辉铜矿内部;关键金属矿物主要为辉砷钴矿和铁硫砷钴矿两种钴的单矿物,呈不规则粒状镶嵌分布在辉铜矿、黄铁矿边部。银矿物和关键金属矿物都只在脉状及浸染状矿石中发育。通过对三个成矿阶段石英进行阴极发光照相发现,无矿化石英脉阶段和石英-银矿物-硫化物脉阶段石英呈微晶集合体形式产出,未观察到生长环带等特征;石英-银矿物-硫化物脉阶段石英呈六方板状或短柱状产出,可观察到明显的生长环带、裂隙等特征。通过对三个成矿阶段不同类型石英进行微量元素分析发现矿床中的矿化形成于p H值增加的过程,成矿流体具有从斑岩型矿床到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演化的特点,并将成矿温度初步界定在250-400℃。石英中Al、K、Cu等元素变化反映出成矿流体存在脉冲行为。通过矿区蚀变矿化等地质特征和石英微量元素特征与世界范围内典型矿床相对比,认为黄竹园矿床为一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叠加在斑岩型矿床之上。通过建立黄竹园矿床与钱铺酸性蚀变岩帽在空间和成因上的联系,指示黄竹园矿区-钱铺蚀变岩帽区域内可能存在一大型斑岩-成低温热液系统,为下一步庐枞盆地深部找矿重要靶区。

宋哲[3](2020)在《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成矿带海相火山岩型铁矿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研究》文中指出火山岩型铁矿作为我国主要的铁矿床类型之一,具有规模大、品位高的特征,有较高开采价值。陆相火山岩型铁矿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宁芜-庐枞地区,海相火山岩型铁矿主要分布于新疆的西天山、东天山、阿尔泰等地。西天山阿吾拉勒成矿带的海相火山岩型铁矿不仅近年来找矿取得巨大突破,而且研究工作深入,建立了包括岩浆型(塔尔塔格铁矿)、热液型(智博、查岗诺尔、松湖、备战等铁矿)、热液-沉积型(式可布台铁矿)3种铁矿化类型的矿床成矿系列和成矿模式。东天山与西天山类似,在阿齐山-雅满苏成矿带中也发现了雅满苏、沙泉子、黑尖山、红云滩、赤龙峰等一系列具有经济价值的海相火山岩型铁矿,但是对成矿过程以及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程度较低,影响了对进一步找矿潜力的评估。因此本文以新疆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带中黑尖山铁矿床、雅满苏铁矿床、赤龙峰铁矿床分别作为矿浆型铁矿化、岩浆热液交代-充填铁矿化、热液-沉积型铁矿化的典型代表,通过描述每个矿化类型典型矿床的含矿构造,矿体和矿石的结构构造和矿物组合以及围岩蚀变特征,将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成矿带海相火山岩型铁矿从成矿作用、构造背景、赋矿围岩、蚀变类型、矿物组合、矿体特征、矿石矿物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探讨了成矿机理,建立了区域成矿模式。在黑尖山铁矿床矿体围岩安山质角砾熔岩中发现五种富铁团块(钠长石-磁铁矿型、钠长石-钾长石-磁铁矿型、钾长石-磁铁矿型、绿帘石-磁铁矿型和石英-磁铁矿型),结合富铁团块中磁铁矿电子探针显微分析,得出五种富铁团块分别代表岩浆-水热系统的不同演化阶段:依次为钠长石磁铁矿型富铁团块为岩浆活动产物;钠长石钾长石磁铁矿型和钾长石磁铁矿型富铁团块为岩浆-热液过渡的产物;而绿帘石磁铁矿型和石英磁铁矿型富铁团块则可能为热液作用的产物。且绿帘石磁铁矿型和石英磁铁矿型富铁团块的磁铁矿成分特征与矿石矿物中磁铁矿的成分特征最为相似,所以绿帘石磁铁矿型和石英磁铁矿型富铁团块是残余富铁矿浆结晶且受热液完全交代产物。建立了黑尖山铁矿床富铁团块的形成模型:是由富水且氧化的富铁矿浆在寄主角砾状安山质熔岩的裂缝中结晶并释放出气体,形成囊状和杏仁状的富铁团块。雅满苏铁矿床为岩浆热液交代-充填型铁矿床,对矿床含矿玄武岩进行全岩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雅满苏玄武岩样品均属于弧岩浆范畴,形成于弧后盆地环境,同时玄武岩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洋壳物质的交代。利用磁铁矿单矿物Fe,O同位素和原位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对雅满苏铁矿和同处一个成矿带的多头山铁矿和骆驼峰铁矿研究,根据主要矿物形成的先后顺序将岩浆热液交代-充填铁矿化矿石中磁铁矿分为三种,根据不同类型矿石中磁铁矿组分和铁同位素分馏特征不同,表明成矿环境有两种:岩浆热液环境和后期热液环境。因此阿齐山-雅满苏火山岩型铁矿带热液型铁矿床具有岩浆作用到热液作用的连续成矿过程。赤龙峰铁矿床为热液-沉积型铁矿床,对该矿床开展了主要矿石矿物赤铁矿的单矿物Fe,O同位素分析和原位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测试以及与矿石中主要矿物重晶石S同位素的分析,提出重晶石和赤铁矿均为为海相环境。且成矿物质的富集与热液蚀变无直接联系,但矿床的主要的成分硅、铁以化学沉积物的形式析出,具有热液特征。表明硅、铁是来源于与海底火山作用有关的岩浆热液流体。综合新疆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带中三种典型铁矿化类型,认为这三种铁矿化类型反映了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成矿带中海相火山岩型铁矿的一个较为完整的火山活动及成矿的过程,具体可分为:1)母岩浆形成阶段(成矿母岩浆形成阶段);2)富铁矿浆分离结晶阶段(黑尖山铁矿床中富铁团块形成阶段);3)岩浆热液成矿阶段(区域绝大多数与雅满苏铁矿相似的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形成阶段);4)热液-沉积成矿阶段(赤龙峰铁矿形成阶段)。因此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海相火山岩型铁矿成矿带的不同矿化类型是基于时间变化(火山活动早晚、岩浆演化的不同阶段)和空间差异(以火山机构为载体,成矿位置处于火山口的近端至远端的不同)所造成的,代表的是一个连续,具有密切联系的成矿过程。

王文博[4](2020)在《全球早白垩世大规模岩浆活动、铁矿床形成及与气候变化的可能耦合关系》文中研究说明地球系统科学是当今地球科学的研究前缘,早白垩世时期全球气候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前人为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就铁矿形成与环境变化方面的研究还鲜见人提及。本文主要通过探讨早白垩世大规模岩浆活动、铁矿成因、温室气体的释放及对气候变化的可能耦合关系做探索性的研究工作。本文主要通过大数据统计、整理分析、制图对比等科学手段,论证早白垩世各重要地质事件之间的耦合关系。发现早白垩世的大规模岩浆活动和铁矿爆发巅峰期、陆相红层的出现有着非常吻合的时间一致性。推测早白垩世时期大规模岩浆活动以及铁矿床的形成,释放大量CO2温室气体。大气中CO2温室气体含量急剧增加,导致大气环境温度升高,Fe2+变成Fe3+导致了大陆红层的形成;大气中CO2温室气体含量急剧增加也导致了大气中氧气含量变低,致使后生生物为了适应这种极端环境气候个体趋向于小型化。因此,铁矿床爆发式成矿作用间接地导致了当时气候环境变化和生物演化方向。在当今面临的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我们更要加深了解和我们当代很相似的晚中生代时期,以便更加主动的应对以后的气候环境变化和生物发展。

沈崇辉[5](2020)在《宁芜盆地马鞍山绿松石矿带典型矿床成因研究》文中认为马鞍山绿松石矿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宁芜盆地中段。本次工作对该绿松石矿带中大黄山和笔架山典型矿床进行了详细地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实验研究,探讨了绿松石矿床成因和成矿过程,旨在丰富和完善绿松石成矿理论。马鞍山绿松石矿带中的绿松石矿床为盆地内玢岩型磁铁矿床的伴生矿床,含磷灰石磁铁矿体(岩)为绿松石矿床的成矿母岩,矿体赋存于高岭石化岩段铁矿体和邻近的围岩辉石闪长玢岩节理裂隙内。绿松石矿床成矿阶段包括假象阶段(绿松石+高岭石矿物组合阶段)和热液阶段(绿松石+石英+黄铁矿+高岭石矿物组合阶段)。绿松石矿石矿物以假象状、结核状和脉状形态产出。绿松石具致密微晶-鳞片状、不规则球粒状、放射纤维球粒状等变胶结构,其结构和结晶程度受成矿方式、杂质矿物和重结晶作用控制。绿松石成矿和胶体重结晶过程中,晶体结构中Fe3+和A13+可形成完全类质同象替代。随绿松石中w(TFeO)增加,颜色由蓝色调向绿色调、黄绿色调变化;当绿松石中w(TFeO)大于w(CuO)时,可划归为绿松石矿物族中的磷铜铁矿(铁绿松石)。与绿松石共生黄铁矿的晶形特征、Co和Ni含量、Co/Ni比值(32-51)和硫同位素值(δ34S=8.3-11.9‰),指示绿松石成矿热液来源于陆相次火山活动形成的火山岩浆热液,热液中的水来源于岩浆水,并混合大气降水。根据绿松石共生矿物组合判断成矿温度约为270℃左右,成矿热液为酸性中低温热液。绿松石和磷灰石主要化学成分均为P205,二者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组成特征近似,表明绿松石成矿物质P来源于成矿母岩(磁铁矿岩)中的磷灰石。与绿松石共生的黄铁矿成因指示成矿物质Cu源于火山岩浆热液。绿松石共生和蚀变矿物指示成矿物质Fe和Al来源于成矿母岩中磁铁矿和钠长石。综合研究认为,马鞍山绿松石矿带中的绿松石矿床为陆相次火山活动形成的中低温热液蚀变交代(充填)成因。中低温热液蚀变交代成矿母岩(磁铁矿岩)发生绿松石矿化,并在成矿母岩和围岩(辉石)闪长玢岩的构造裂隙部位富集成矿。大面积高岭石化和黄铁矿化,地表零星分布的蓝铁矿、银星石等磷酸盐矿物,孔雀石、蓝铜矿等次生含铜矿物是绿松石矿床重要的找矿标志。陆相火山岩建造中玢岩型磁铁矿床发育区域是绿松石矿床的重要的找矿方向。

赵新福,曾丽平,廖旺,李婉婷,胡浩,李建威[6](2020)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玢岩铁矿研究新进展及对矿床成因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宁芜和庐枞火山岩盆地中发育了大量与早白垩世(约130 Ma)陆相火山-侵入岩有关的玢岩铁矿。这类矿床的特征为具有磁铁矿-磷灰石-阳起石(透辉石)矿物组合,在国际上一般被称为铁氧化物-磷灰石型(Iron O xide-Apatite,IOA)或基鲁纳型(Kiruna-type)矿床。玢岩铁矿的概念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以来,其成因就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有矿浆、岩浆热液及矿浆-热液过渡的观点。近年来的高精度年代学揭示出宁芜和庐枞盆地内玢岩铁矿在约130 Ma集中爆发成矿。矿物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次火山岩体,且成矿早期流体具有高温(550~780℃)和超高盐度(可达90%NaCleq)的特点。这些特点与成矿岩体及周围火山岩在成矿早阶段发育大规模钠质蚀变相吻合;但同时S-Sr等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表明在铁成矿过程中还有外来壳源(如膏盐层物质)流体的加入。一些研究工作还表明玢岩铁矿与夕卡岩型铁矿具有相似的热液蚀变演化过程,暗示两者或许存在某些成因联系,很可能是相似流体与不同性质围岩及在不同温度下水岩交代产物。这些新的证据为探讨玢岩铁矿的成矿作用过程和成因机制提供了新的制约,也带来了新问题。本文从成岩成矿年代学、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早期流体性质、玢岩铁矿与夕卡岩铁矿及其外围新发现的金铜矿化的成因联系等角度,对近年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玢岩铁矿研究的主要新进展进行初步总结。当前IOA型矿床的成因研究成为国际上矿床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除了长期争论的矿浆成因和岩浆热液成因,最近提出多个了岩浆-热液复合成矿模型,如岩浆磁铁矿-气泡悬浮模型及富水铁熔体的上升、脱气和侵位成因模型。将IOA型矿床成因争论的焦点逐渐聚焦在岩浆到岩浆后(岩浆热液)阶段,铁质究竟是以含铁岩浆热液、铁矿浆(Fe-O或P-Ca-Fe-O),还是岩浆磁铁矿微晶或其他未知的形式来富集成矿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文章对以上的新模型进行简要介绍和评述,并与长江中下游的矿床进行对比。

李旋旋[7](2020)在《安徽庐枞盆地酸性蚀变岩帽形成机制及成矿指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对其地质条件、成矿规律和成矿规模的研究较为深入,取得了公认的理论研究成果。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期的构造、岩浆和成矿作用形成了多个断垄区和断凹区,发育有玢岩型、斑岩-矽卡岩型、热液脉型铜铁金多金属矿床。庐枞中生代陆相火山岩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断凹区,地处扬子板块的北缘,郯庐断裂带的南段,具有丰富的金属矿产如玢岩型铁矿床、热液脉型铜铅锌矿床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如明矾石矿床等,其中,位于盆地西北部最大的矾山明矾石矿床构成了该盆地内典型的酸性蚀变岩帽,该巨型酸性蚀变岩帽的成因及其与盆地内金属矿床之间的关系亟待进行研究解决。因此,本文主要选取庐枞盆地矾山酸性蚀变岩帽为研究对象,在充分收集、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样品采集和室内分析测试工作,综合运用蚀变岩石学、矿物学、同位素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矿物原位高精度微区元素分析等方法,对矾山酸性蚀变岩帽开展系统的地质、地球化学、成因及找矿指示研究。矾山酸性蚀变岩帽主要由砖桥组火山岩蚀变而成,通过短波红外光谱分析、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从大矾山明矾石矿区向西南和南部砖桥镇附近蚀变具有水平分带特征,依次发育硅化、黄铁矿化、高级泥化、泥化蚀变,其中,硅化主要以多孔状和块状石英为主,多孔状石英分布在大矾山矿区,块状石英主要分布在牛头山地区;黄铁矿化以含铁矿物为主,如黄铁矿、赤铁矿、针铁矿等,在大矾山矿区分布较广;高级泥化蚀变主要以明矾石、石英、高岭石、地开石、叶腊石、珍珠陶土等矿物为主,亦分布在大矾山矿区;泥化蚀变以石英、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伊利石、黄钾铁矾的矿物组合为特征,主要在远离大矾山矿区的东南地区较为发育。基于详细的岩石学和矿物学观察,该区形成酸性蚀变岩帽的流体可分为热液早阶段、热液晚阶段及表生期三个阶段,明矾石在每个期次或阶段均有存在。热液早阶段产于安山岩中的IA1型明矾石和产于凝灰岩中浸染状IA2型明矾石广泛分布在大矾山明矾石矿区的地表及深部,是流体交代围岩中长英质矿物的产物;热液晚阶段充填在开放空间的ⅠB型明矾石分布在大矾山矿区;而表生期由氧化作用形成的Ⅱ型明矾石在地表零散广泛分布。根据明矾石矿物含量和全岩地球化学特征,将酸性蚀变岩帽中的蚀变岩分为硅质蚀变岩、明矾石蚀变岩、粘土蚀变岩三种,分别对应牛头山地区和大矾山矿区的硅化、大矾山矿区的高级泥化、外围的泥化蚀变。三种岩性中元素含量变化特征逐渐不明显,代表了水岩反应程度逐渐减弱,流体的酸性逐渐被围岩中和。对明矾石和黄铁矿开展的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矾山酸性蚀变岩帽中热液明矾石主要形成于180~220℃的岩浆热液环境下,流体主要来自于混有少量大气水的岩浆水。IA型明矾石40Ar-39Ar定年厘定了热液明矾石形成于131Ma,亦即矾山酸性蚀变岩帽的形成时代,并在33Ma时(金红石原位LA-ICP MS U-Pb定年)有表生氧化作用的叠加。矾山酸性蚀变岩帽形成于岩石圈减薄、伸展的构造背景下,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第二期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产物。通过明矾石的电子探针分析和激光等离子质谱分析,热液期由早到晚明矾石中Na、Ca、Sr、Ba含量逐渐降低,表明围岩和温度均是影响因素,而温度起到关键作用。LREE、U含量的逐渐降低和p XRF分析中Cl含量的逐渐升高,表明在蚀变过程中流体虽相对富氯,但元素却逐渐亏损。结合不同热液阶段流体中元素含量逐渐减少的化学特征和流体包裹体结果显示的蚀变流体即为原始流体的特征,表明形成矾山酸性蚀变岩帽的热液蚀变流体活动方式较为单一。由深部岩浆分异而来的热液流体在上升过程中发生SO2歧化反应,于浅部形成多孔状石英和明矾石,整个阶段流体从弱酸、高温经过强氧化性、强酸、温度降低到低温和中性环境的方向演化。蚀变过程中,较低的温度条件不利于金属元素溶解于络合物中,成矿物质于深部沉淀,潜在矿床位于酸性蚀变岩帽的底部。通过矿物组合、流体环境、硫同位素特征等方面的详细对比表明,庐枞矾山酸性蚀变岩帽与盆地内的玢岩铁矿成矿系统无关。矾山酸性蚀变岩帽与国内外典型的富矿酸性蚀变岩帽,如福建紫金山高硫型铜金矿床、菲律宾Lepanto高硫型矿床-Far Southeast斑岩矿床等,在大地构造背景、地质特征、矿物地球化学特征、流体特征等方面具有众多的相似性,表明庐枞盆地可能存在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与矾山酸性蚀变岩帽有关的岩浆岩具有较大的成矿潜力。矾山酸性蚀变岩帽中明矾石短波红外光谱1480nm峰值、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明矾石地球化学特征等,在空间上对热液蚀变中心或矿化方向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这些特征表明,金银矿化可能位于大矾山明矾石矿床的深部,而铜矿化可能位于大矾山明矾石矿床的东北部。对众多明矾石地球化学数据的详细分析和验证,Ca+Sr+Ba-Na/(Na+K)图解可以用来判断明矾石在酸性蚀变岩帽中所处的空间位置(如流体通道或水平区域位置),或酸性蚀变岩帽是否具有找矿潜力。结合庐枞盆地其他明矾石矿床的地质特征、矿物学特征,初步为在庐枞盆地的巴家滩-雾顶山-井边-磨盘山-石门庵、矾母山和钱铺一带寻找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提供了方向。

杜杨松,曹毅,秦新龙,庞振山,杜轶伦,王功文[8](2020)在《皖赣沿江地区中生代壳幔相互作用与多成因夕卡岩成矿过程研究综述》文中指出在皖赣沿江地区分布着大量中生代侵入岩体及其岩石包体和相关的夕卡岩矿床。本文在综合整理作者研究团队近30年来所获得的区内大部分侵入岩体及其岩石包体和夕卡岩矿床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聚焦区域中生代壳幔相互作用与多成因夕卡岩成矿过程分析,为发展壳幔成矿学打下一定基础。基性侵入岩和镁铁质岩石包体的同位素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资料表明,皖赣沿江地区在中生代发生了碰撞后(145~135Ma)富铜金和造山后(130~120 Ma)富铁金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和相应的壳幔混源岩浆作用。壳幔混源岩浆作用主要包括结晶分异作用、同化混染作用、岩浆混合作用和岩浆熔离作用。夕卡岩矿床地质调研和镜下观察结果显示,两期壳幔混源岩浆侵入晚古生代到早中生代围岩地层后引发了多成因夕卡岩成矿作用,形成了接触交代、层控、岩浆和复合叠加等多成因夕卡岩矿床。接触交代、层控、岩浆和复合叠加夕卡岩矿床分别以热液交代、沉积+热液交代、岩浆结晶+热液交代和沉积+岩浆结晶+热液交代矿物组合和结构构造为特征。在碰撞后酸性-中酸性侵入岩体中产有富Cu和Zn等成矿物质的元古宙变质岩包体,表明碰撞后富铜金的底侵玄武岩浆或其演化岩浆在浅位岩浆房中同化了元古宙变质基底成矿物质(铜锌等)储库导致铜进一步富集,从而形成更富铜的酸性-中酸性岩浆。在碰撞后中基性-基性侵入岩体中产有含大量Cu-Fe硫化物(黄铜矿和磁黄铁矿)和氧化物包裹体的深位和浅位堆积岩,表明碰撞后富铜金的底侵玄武岩浆在深位岩浆房中和其演化岩浆在浅位岩浆房中发生了强烈的结晶分异作用导致铜铁亏损,形成更富金的中基性-基性岩浆。酸性-中酸性侵入岩体中夕卡岩包体和夕卡岩中辉长岩-夕卡岩过渡包体的存在表明,碰撞后富铜金的底侵玄武岩浆在侵位处同化晚古生代含铜铁矿源层的碳酸盐地层导致铜进-步富集,形成更富铜的夕卡岩岩浆。更富铜的酸性-中酸性岩浆、更富金的中基性-基性岩浆和更富铜的夕卡岩岩浆是形成碰撞后时期接触交代和层控夕卡岩铜矿、接触交代夕卡岩金矿和岩浆夕卡岩铜矿的最重要控制因素。在造山后中基性-基性侵入岩体中产有含大量Cu-Fe硫化物(黄铜矿和磁黄铁矿)和氧化物包裹体的堆积岩,表明造山后富铁金的底侵玄武岩浆在深位岩浆房中发生了强烈的结晶分异作用导致铜铁亏损,从而形成更富金的中基性-基性岩浆。造山后富铁金的底侵玄武岩浆在侵位处同化晚古生代含铜铁矿源层的碳酸盐地层、早中生代铁矿源层或者早中生代铁硅矿源层,导致铁、铁和铁硅的进一步富集,分别形成更富铁的夕卡岩岩浆、基性岩浆和中基性岩浆。更富金的中基性-基性岩浆及更富铁的夕卡岩岩浆、基性岩浆和中基性岩浆是形成造山后时期接触交代夕卡岩金矿、岩浆夕卡岩铁矿、矿浆型铁矿和接触交代夕卡岩铁矿的关键控制因素。

洪浩澜[9](2019)在《宁芜盆地典型铁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提出宁芜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最重要的铁矿床聚集地,是玢岩铁矿成矿理论的发源地,发育多种产出形式多样的铁矿床。然而,玢岩铁矿床是国内学者所提出来的概念,在国际上并没有受到广泛接受,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在铁矿床成因研究对比的深入,很多学者认为盆地内的玢岩铁矿床(梅山、凹山、高村、姑山)可以定义为铁氧化物-磷灰石型(IOA)矿床。然而与典型IOA型矿床相比,宁芜盆地的玢岩铁矿床除发育磷灰石外,还明显发育强烈的类矽卡岩化蚀变,具有鲜明的成矿特色,它们与国外典型IOA型矿床成矿作用之间的异同尚缺乏研究和对比。同时,膏盐层对玢岩铁矿床成矿作用的贡献已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同,然而伟晶磁铁矿-磷灰石-阳起石发育与有无膏盐层的影响、膏盐层在成矿过程中的参与机制仍需深入探讨。玢岩铁矿床发育特色蚀变类型及蚀变分带,尽管前人已对该类型矿床进行了大量矿物学、全岩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分析等研究工作,但矿床范围内矿化蚀变具有很大的不均一性,其成分和其他成矿条件的变化没有很好地得到揭示,这影响了对玢岩铁矿床成矿过程和流体演化深刻认识。随着盆地内多个矿床勘探开发及露天开采,使得系统的开展空间采样和成分变化特征研究成为可能,这在很大程度上将促进了成矿作用研究的深入,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对玢岩铁矿床的认识。前人通过详细的研究,建立了经典的宁芜玢岩铁矿床“三类八式”模式,其中高村式代表产于岩体内部的浸染状矿化,是多个矿床式中最为普遍发育的一类,矿化蚀变受岩体控制最明显,与成矿岩体时空关系最为密切,也是多个玢岩铁矿床的共性所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能够为研究玢岩铁矿床成矿作用提供重要的信息。因此,本论文选择该矿集区内两个典型和重要的“高村式”矿床,即高村铁矿床和和尚桥铁矿床,在野外采坑和钻孔中进行系统的网格采样,在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高精度矿物原位微区微量测试工作,开展系统的年代学和成矿作用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的进展和认识:高村铁矿床成矿闪长玢岩成岩时代为131.6±2.6Ma,和尚桥铁矿床成矿闪长玢岩成岩时代为128.8±1.1Ma,它们的成岩时代都在130Ma左右,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第二期铁成矿时代一致。高村及和尚桥铁矿床以发育细脉浸染状磁铁矿石为主,局部发育磁铁矿-磷灰石-阳起石脉体,磁铁矿-磷灰石-阳起石脉为后期热液脉体沿构造裂隙穿切早期浸染状矿石,磁铁矿微量元素特征显示三组合脉体中磁铁矿呈现高V,Ti(高村Ti含量平均24148ppm,V含量平均3299ppm;和尚桥Ti含量平均10919ppm,V含量平均2042ppm)特征且显着高于细脉浸染状磁铁矿(高村Ti含量平均11149ppm,V含量平均1437ppm;和尚桥Ti含量平均6036ppm,V含量平均1553ppm),表明磁铁矿-磷灰石-阳起石脉形成温度应当高于浸染状磁铁矿,为初始高温热液阶段形成,推断矿床存在至少两期岩浆热液活动。高村和和尚桥铁矿床磁铁矿-磷灰石-阳起石脉中的磁铁矿Mg、Mn、Al含量与Ti,V等元素含量具有一致的变化趋势,显示出这些元素在磁铁矿结晶过程中受围岩影响较小。两个矿床中浸染状、脉状、角砾状磁铁矿Ti,V等元素含量具有大体一致的变化范围,表明矿床中浸染状、脉状、角砾状磁铁矿为同期岩浆热液形成。本区铁矿床磁铁矿-磷灰石-阳起石脉中磁铁矿Ti+V含量较高,全部位于Al+Mn vs.Ti+V图解中Fe-Ti,V区域,但是该类磁铁矿产出的地质特征与地球化学特征与岩浆熔离型磁铁矿存在显着差异,形成于非常高温的热液环境;浸染状和脉状磁铁矿主要位于Fe-Ti,V和Kiruna区域,少量位于斑岩和矽卡岩区域,也是由高温岩浆热液形成,同时显示出受围岩的影响更强。高村石英-磁铁矿-黄铁矿脉中磁铁矿位于矽卡岩和IOCG区域,形成于热液演化后期中低温热液环境。磁铁矿中V,Ti,Al,Mn等特征微量分布及变化特征与成矿温度直接相关,能够有效指示矿区热源中心。高村铁矿床浸染状磁铁矿网格采样分析结果显示,矿化中心位置V,Ti,Al,Mn含量较高,且磁铁矿V,Ti,Al,Mn高值区域与矿床中磁铁矿-磷灰石-阳起石脉体的产出位置对应,可能对应了矿床第二期热液成矿的高温热液通道。和尚桥铁矿床东部呈现磁铁矿Ti,Al,Mn含量的高值,对应矿区的热源中心。磷灰石微量元素组成可能受形成过程中不同的地球化学条件的制约,使得磷灰石成为研究热液过程的理想矿物。本次工作选择产于闪长玢岩上部的高村、和尚桥铁矿床、产于闪长玢岩顶部与安山岩围岩接触位置的梅山矿床、产于闪长玢岩与三叠纪沉积地层接触位置的姑山矿床,通过岩浆磷灰石主微量元素特征探讨岩浆上升侵位成矿过程中膏盐层的影响。三种不同位置的磷灰石中的V含量指示,和尚桥岩体的氧逸度高于高村、姑山和梅山;岩浆磷灰石与热液磷灰石F-Cl含量对比可以看出,高村、和尚、梅山矿床中的岩浆磷灰石Cl含量均高于热液磷灰石,仅姑山矿床岩浆磷灰石例外,岩体磷灰石F和Cl特征表明,和尚桥、高村和梅山岩体在上升侵位过程中同化了膏盐层,和尚桥矿床相比于高村矿床存在更多膏盐层物质的加入,膏盐层对姑山矿床的影响更多发生在热液成矿过程中而不是岩浆侵位过程。宁芜矿集区磁铁矿-磷灰石型矿床与世界其他其地区尤其是安第斯铁成矿带的IOA型矿床地质特征存在一定差别和联系,矿床成矿时代均主要为早白垩世,成矿过程中从早到晚,空间上由深至浅,发育钠长石化、透辉石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和高岭土化蚀变,岩浆源区同样为富集的交代地幔,磁铁矿微量元素特征对比显示矿床应为高温岩浆热液形成。同位素特征和矿物主微量元素特征指示宁芜矿集区磁铁矿-磷灰石型矿床在成矿作用过程中受膏盐地层影响显着,而安第斯铁成矿带内磁铁矿-磷灰石型矿床受膏盐地层影响不明显。综合以上成果,本次研究进一步明确了高村式铁矿床和凹山式铁矿床之间的关系,当成矿流体与三叠系膏盐层作用较强时,对应形成大量类矽卡岩矿物,矿化类型是以交代围岩形式形成的浸染状磁铁矿(和尚桥);随着新一期流体上升,同化地层组分变弱,成矿作用仅受岩浆-热液过程控制,对应形成类矽卡岩矿物较少,磷灰石增多,矿化类型是以充填形式形成的伟晶状磁铁矿-磷灰石-阳起石三组合,流体及浅表构造活动较弱时,仅在岩体内部的裂隙中充填成矿(高村),流体及浅表构造活动较强时,则会在岩体顶部构造薄弱部位形成大量块状矿石(凹山)。

杨波,胡海风,赵文广,魏国辉[10](2019)在《基于多源数据的安徽庐枞盆地三维地质建模》文中提出基于安徽庐枞地区深部地质调查成果,探索了多源数据联合建模方法。以区域地质和成矿规律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深部探测最新认识为主线,综合地质、钻探、物探、遥感等多专业数据,联合构建庐枞盆地2 km以浅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实现了盆地结构、基底隆起、岩浆岩分布等三维地质结构的"透明化"表达。此外,构建了区内多个典型矿床模型,并对区域地质模型与典型矿床模型进行耦合验证,为庐枞地区三维成矿预测提供依据。

二、安徽庐枞地区构造体系与铁矿分布关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徽庐枞地区构造体系与铁矿分布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安徽庐枞盆地黄竹园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1.3 论文技术路线及工作量
    1.4 论文进度安排
    1.5 取得的主要认识及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地层
    2.3 构造
        2.3.1 基底类型
        2.3.2 断裂构造
        2.3.3 火山构造
    2.4 岩浆岩
        2.4.1 火山岩
        2.4.2 次火山岩
        2.4.3 侵入岩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3 岩浆岩
    3.4 矿体特征
    3.5 围岩蚀变类型
    3.6 矿物组合和期次
        3.6.1 无矿化石英脉阶段
        3.6.2 早石英-银矿物-硫化物脉阶段
        3.6.3 中石英-银矿物-硫化物脉阶段
        3.6.4 晚石英-银矿物-硫化物脉阶段
        3.6.5 石英-碳酸盐脉阶段
第四章 银和关键金属赋存状态
    4.1 Tima分析测试方法
    4.2 银的赋存状态
    4.3 Co的赋存状态
第五章 石英阴极发光和微量元素特征
    5.1 石英的阴极发光特征
        5.1.1 石英阴极发光原理及方法
        5.1.2 石英阴极发光特征
    5.2 石英微量元素特征
        5.2.1 LA-ICP-MS分析测试方法
        5.2.2 石英微量元素分析结果与讨论
第六章 矿床模式与勘探指示意义
    6.1 酸性蚀变岩帽与矿床成因
    6.2 绢云母温度与成矿关系
    6.3 矿床成因类型与成矿模式
        6.3.1 矿床成因类型
        6.3.2 成矿模式
    6.4 勘探指示意义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3)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成矿带海相火山岩型铁矿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国外火山岩型铁矿研究现状
        1.2.2 国内火山岩型铁矿研究现状
        1.2.3 东天山海相火山岩型铁矿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科学问题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以及完成工作量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完成工作量
        1.3.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4.1 火山岩特征
        2.4.2 侵入岩特征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研究样品与实验分析方法
    3.1 样品采集和处理
    3.2 全岩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实验分析
    3.3 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
    3.4 矿物电子探针实验分析
    3.5 矿物LA-ICP-MS原位分析
    3.6 稳定同位素分析
    3.7 矿物能谱分析
第四章 矿浆型铁矿化-黑尖山铁矿
    4.1 矿床地质特征
    4.2 矿区富铁团块的特征
        4.2.1 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
        4.2.2 富铁基质地球化学特征
        4.2.3 围岩地球化学特征
        4.2.4 富铁基质Fe,O同位素特征
    4.3 富铁团块的成因及形成机理探究
        4.3.1 与围岩的时间关系
        4.3.2 物质来源
        4.3.3 成因及形成机理
        4.3.4 与铁成矿的关系
        4.3.5 东天山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富铁团块特征
第五章 岩浆热液交代-充填型铁矿化——雅满苏铁矿
    5.1 矿床地质特征
    5.2 含矿地层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
    5.3 含矿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
        5.3.1 全岩成分特征
        5.3.2 全岩Sr-Nd同位素特征
    5.4 玄武岩源区特征
    5.5 磁铁矿矿石特征
    5.6 磁铁矿地球化学特征
        5.6.1 磁铁矿成分特征
        5.6.2 磁铁矿Fe,O同位素特征
    5.7 磁铁矿成因
    5.8 成矿过程探讨
第六章 热液-沉积型铁矿化——赤龙峰铁矿
    6.1 矿床地质特征
    6.2 矿石矿物学特征
    6.3 赤铁矿地球化学特征
        6.3.1 赤铁矿成分特征
        6.3.2 赤铁矿Fe,O同位素特征
    6.4 铁矿石中重晶石S同位素特征
    6.5 矿床铁质来源
    6.6 矿床成因
第七章 不同类型铁矿床的成因联系及成矿模式
    7.1 矿浆成矿机理
    7.2 岩浆热液交代-充填成矿机理
    7.3 热液-沉积成矿机理
    7.4 东天山海相火山岩型铁矿成矿模型
第八章 我国火山岩型铁矿对比研究
    8.1 与长江中下游宁芜-庐枞地区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对比研究
    8.2 与西天山阿吾拉勒地区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对比研究
第九章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全球早白垩世大规模岩浆活动、铁矿床形成及与气候变化的可能耦合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及拟解决科学问题
        1.2.1 大规模岩浆活动研究进展
        1.2.2 铁矿研究进展
        1.2.3 热点、地幔柱研究进展
        1.2.4 主要科学问题
    1.3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中生代火成岩时空分布
    2.1 中生代中国火成岩分布
        2.1.1 张广才岭-小兴安岭火成岩区
        2.1.2 鄂霍茨克火成岩区
        2.1.3 华南火成岩区
        2.1.4 华北-大兴安岭火成岩区
        2.1.5 东部沿海火成岩区
        2.1.6 藏滇分散型火成岩
    2.2 早白垩世中国火成岩面积、体积估算
    2.3 中生代全球火成岩分布
    2.4 早白垩世全球火成岩体积估算
    2.5 中生代地幔柱岩浆活动规律
第三章 铁矿成因类型及分布
    3.1 早白垩世中国铁矿床成因类型
        3.1.1 岩浆型铁矿床
        3.1.2 玢岩型铁矿床
        3.1.3 矽卡岩型铁矿
        3.1.4 邯邢式铁矿床特征及成因
    3.2 早白垩世中国铁矿分布和储量
    3.3 早白垩世全球铁矿分布、储量及Fe-CO_2 量变核算
第四章 早白垩世气候变化
    4.1 早白垩世温度变化
    4.2 早白垩世恐龙及其他生物形体变化和灭绝事件
第五章 早白垩世环境变化对当代环境走向的指示意义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5)宁芜盆地马鞍山绿松石矿带典型矿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绿松石概述
    1.2 选题意义和项目依托
    1.3 绿松石研究现状
        1.3.1 基本特征和应用
        1.3.2 矿床成因
        1.3.3 马鞍山绿松石矿带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研究成果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
    2.2 宁芜盆地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2.2.4 矿产资源
    2.3 马鞍山绿松石矿带
        2.3.1 绿松石矿床分布
        2.3.2 岩石类型
        2.3.3 岩石蚀变
3 典型绿松石矿床特征
    3.1 大黄山绿松石矿床
        3.1.1 矿床地质
        3.1.2 矿化特征
    3.2 笔架山绿松石矿床
        3.2.1 矿床地质
        3.2.2 矿化特征
    3.3 绿松石矿床与磁铁矿矿床空间关系
    3.4 绿松石伴生(共生)矿物
4 矿相学和矿物学特征
    4.1 样品特征和测试方法
        4.1.1 样品特征
        4.1.2 测试方法
    4.2 矿相学特征
        4.2.1 绿松石产出特征
        4.2.2 背散射(BSE)图像
    4.3 矿物学特征
        4.3.1 结构特征
        4.3.2 显微形貌(SEM)特征
        4.3.3 化学成分
    4.4 非晶质绿松石
        4.4.1 矿物学特征
        4.4.2 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4.4.3 现象和讨论
5 宝石学和谱学特征
    5.1 宝石学特征
        5.1.1 常规特征
        5.1.2 绿松石分类
        5.1.3 原料品质评价和分级
        5.1.4 成品品质评价和分级
    5.2 谱学特征
        5.2.1 红外光谱特征
        5.2.2 拉曼光谱特征
    5.3 差热分析
        5.3.1 热重曲线
        5.3.2 差热曲线
    5.4 绿松石颜色
        5.4.1 颜色类型
        5.4.2 化学成分与颜色
6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6.1 样品特征和测试方法
        6.1.1 样品特征
        6.1.2 测试方法
    6.2 矿物微区地球化学特征
        6.2.1 黄铁矿化学成分
        6.2.2 蚀变矿物化学成分
    6.3 绿松石和磷灰石主量元素特征
    6.4 微量元素特征
        6.4.1 黄铁矿微量元素
        6.4.2 绿松石和磷灰石微量元素
    6.5 稀土元素特征
        6.5.1 黄铁矿和绿松石稀土元素
        6.5.2 绿松石和磷灰石稀土元素
    6.6 硫同位素特征
7 矿床成因
    7.1 成矿条件
    7.2 成矿流体(热液)特征
        7.2.1 成矿流体(热液)来源
        7.2.2 成矿流体(热液)性质
    7.3 成矿物质来源
        7.3.1 P组分来源
        7.3.2 Cu组分来源
        7.3.3 Al组分来源
        7.3.4 Fe组分来源
    7.4 成因类型和成矿阶段
        7.4.1 成因类型判定依据
        7.4.2 成矿阶段
    7.5 矿床成因和成矿过程
        7.5.1 假象成矿阶段(假象绿松石+高岭石矿物组合阶段)
        7.5.2 热液成矿阶段(绿松石+石英+黄铁矿+高岭石矿物组合阶段)
        7.5.3 成矿后改造阶段
        7.5.4 矿化范围
8 成矿预测
    8.1 找矿方向
    8.2 找矿标志
9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安徽庐枞盆地酸性蚀变岩帽形成机制及成矿指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课题来源
        1.1.1 选题依据
        1.1.2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酸性蚀变岩帽研究现状
        1.2.1 酸性蚀变岩帽的研究方法
        1.2.2 酸性蚀变岩帽的形成环境
        1.2.3 庐枞盆地酸性蚀变岩帽研究历史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取得的成果及创新点
    1.6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
    2.1 地层
    2.2 构造
        2.2.1 断裂构造
        2.2.2 褶皱构造
        2.2.3 火山构造
    2.3 岩浆岩
    2.4 区域地球物理场
        2.4.1 区域重力场特征
        2.4.2 区域磁场特征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样品及测试方法
    3.1 样品采集方法
    3.2 短波红外光谱(SWIR)分析
    3.3 扫描电镜(SEM)分析
    3.4 X射线荧光光谱(XRF)分析
    3.5 流体包裹体测温
    3.6 全岩地球化学(WRG)分析
    3.7 电子探针(EPMA)和LA-ICP-MS原位微区分析
    3.8 明矾石~(40)Ar-~(39)Ar定年分析
    3.9 金红石原位LA-ICPMS U-PB定年分析
    3.10 稳定同位素(S、H、O)分析
第四章 酸性蚀变岩帽地质特征
    4.1 矾山矿区地质特征
        4.1.1 地层
        4.1.2 构造
        4.1.3 岩浆岩
    4.2 蚀变矿化特征
        4.2.1 明矾石化和明矾石矿体
        4.2.2 其他蚀变特征
    4.3 短波红外光谱研究(SWIR)
        4.3.1 SWIR矿物识别
        4.3.2 SWIR特征参数
    4.4 矿物组成
        4.4.1 蚀变矿化期次
        4.4.2 矿物特征
    4.5 蚀变分带特征
第五章 酸性蚀变岩帽地球化学特征
    5.1 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5.1.1 样品特征
        5.1.2 酸性蚀变岩帽的岩性分类
        5.1.3 地球化学特征
        5.1.4 元素空间分布特征
        5.1.5 pXRF特征
    5.2 明矾石地球化学特征
        5.2.1 明矾石种类
        5.2.2 不同类型明矾石元素特征
        5.2.3 明矾石元素地球化学行为控制因素
        5.2.4 明矾石空间特征
    5.3 年代学特征
        5.3.1 明矾石~(40)Ar-~(39)Ar定年
        5.3.2 金红石LA-ICP-MS U-Pb定年
        5.3.3 酸性蚀变岩帽的形成时代
第六章 酸性蚀变岩帽形成机制
    6.1 流体包裹体
        6.1.1 流体包裹体特征
        6.1.2 均一温度和盐度
        6.1.3 压力条件
    6.2 稳定同位素
        6.2.1 样品特征
        6.2.2 硫同位素组成
        6.2.3 氢、氧同位素
    6.3 矾山酸性蚀变岩帽的形成机制
        6.3.1 物理化学条件
        6.3.2 流体演化特征
        6.3.3 形成机制
第七章 酸性蚀变岩帽成矿潜力指示
    7.1 区域酸性蚀变岩帽
        7.1.1 分布及产出特征
        7.1.2 成矿地质条件
        7.1.3 明矾石成因类型
        7.1.4 形成环境
    7.2 酸性蚀变岩帽与庐枞盆地玢岩铁矿的关系
        7.2.1 年代学
        7.2.2 围岩蚀变
        7.2.3 物理化学条件
        7.2.4 硫的来源
        7.2.5 玢岩铁矿床蚀变带中明矾石的形成机制
    7.3 与典型酸性蚀变岩帽对比
        7.3.1 地质特征
        7.3.2 流体特征
        7.3.3 明矾石光谱学及成分特征
        7.3.4 明矾石地球化学判别
    7.4 酸性蚀变岩帽找矿指示
        7.4.1 庐枞盆地矾山矿区
        7.4.2 庐枞盆地其他地区
        7.4.3 庐枞矿集区综合找矿模型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存在问题
    8.1 主要结论
    8.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1 )参加的学术交流与科研项目
    2 )发表论文
附表1 庐枞盆地酸性蚀变岩帽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
附表2 庐枞盆地矾山酸性蚀变岩帽XRF分析结果/PPM
附表3 庐枞盆地矾山酸性蚀变岩帽明矾石电子探针分析结果
附表4 庐枞盆地酸性蚀变岩帽明矾石LA-ICP-MS分析测试结果
附表5 庐枞盆地矾山酸性蚀变岩帽矿物短波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结果
附表6 庐枞盆地矾山酸性蚀变岩帽矿物流体包裹体测温数据

(9)宁芜盆地典型铁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课题来源
    1.2 研究现状
        1.2.1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宁芜盆地玢岩铁矿床
        1.2.2 磁铁矿-磷灰石(Kiruna, IOA)型矿床
        1.2.3 玢岩型铁矿床和磁铁矿-磷灰石型铁矿床对比
        1.2.4 磷灰石及磁铁矿矿物微区原位分析测试研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6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
    1.7 论文的创新点
    1.8 论文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地质背景
        2.1.1 地层
        2.1.2 构造
        2.1.3 岩浆岩
    2.2 宁芜矿集区地质特征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2.2.4 矿产
第三章 典型铁矿床地质特征
    3.1 高村铁矿床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1.4 矿体
        3.1.5 围岩蚀变
        3.1.6 矿石特征
        3.1.7 矿物特征
        3.1.8 成矿期次
    3.2 和尚桥铁矿床
        3.2.1 矿区地层
        3.2.2 构造
        3.2.3 岩浆岩
        3.2.4 矿体
        3.2.5 围岩蚀变
        3.2.6 矿石特征
        3.2.7 矿物特征
        3.2.8 矿物特征及成矿期次
第四章 成矿岩体矿物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特征
    4.1 高村铁矿床辉长闪长玢岩
        4.1.1 矿物地球化学学特征
        4.1.2 年代学特征
    4.2 和尚桥床辉长闪长玢岩
        4.2.1 矿物地球化学学特征
        4.2.2 年代学特征
第五章 磷灰石矿物标型特征
    5.1 高村铁矿床热液磷灰石成分特征
        5.1.1 主量元素特征
        5.1.2 微量及稀土元素特征
    5.2 和尚桥铁矿床热液磷灰石特征
        5.2.1 主量元素特征
        5.2.2 微量及稀土元素特征
    5.3 成矿岩体岩浆磷灰石特征
        5.3.1 样品特征
        5.3.2 主量元素
        5.3.3 微量及稀土元素
        5.3.4 讨论
第六章 磁铁矿矿物标型特征
    6.1 高村铁矿床磁铁矿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6.1.1 不同类型磁铁矿特征
        6.1.2 磁铁矿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特征
    6.2 和尚桥矿床磁铁矿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6.2.1 不同类型磁铁矿特征
        6.2.2 磁铁矿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特征
    6.3 讨论
第七章 成矿作用
    7.1 宁芜矿集区玢岩铁矿与世界上典型成矿带的对比
    7.2 高村及和尚桥矿床与宁芜盆地内及国外其他典型IOA型矿床的对比
        7.2.1 成矿物质来源
        7.2.2 高村及和尚桥铁矿床成矿作用过程
        7.2.3 矿床成因
        7.2.4 成矿模式
第八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附录1 本论文图版中矿物缩写
附录2 高村磁铁矿主要微量元素LA-ICPMS测试数据表
附录3 和尚桥磁铁矿主要微量元素LA-ICPMS测试数据表
附录4 宁芜梅山、凹山、姑山,南美El Laco、 Los Colorados、Carmen de Fierro、Fresia、Bronce等矿床典型样品磁铁矿主要微量元素LA-ICPMS测试数据表
附录5 梅山、和尚桥、姑山岩浆磷灰石主要微量元素LA-ICPMS测试数据表
附录6 高村、和尚桥、梅山、姑山、凹山矿床热液磷灰石主要微量元素LA-ICPMS测试数据表

(10)基于多源数据的安徽庐枞盆地三维地质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地质背景
    1.1 区域地层
    1.2 区域岩浆岩
    1.3 区域构造
2 研究思路
    2.1 建模目标与建模对象
    2.2 概念模型构建
    2.3 建模方法选择
    2.4 数据一致性处理
3 三维地质建模
    3.1 地质结构控制
    3.2 多源数据约束
    3.3 地质实体构建
4 模型分析
    4.1 基底隆起
    4.2 火山岩盆地
    4.3 模型耦合
5 结 论

四、安徽庐枞地区构造体系与铁矿分布关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徽庐江县张家地区铁铜矿勘查重、磁异常特征及找矿方向预测[J]. 王西荣.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22(01)
  • [2]安徽庐枞盆地黄竹园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模式研究[D]. 刘杰添.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3]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成矿带海相火山岩型铁矿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研究[D]. 宋哲.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4]全球早白垩世大规模岩浆活动、铁矿床形成及与气候变化的可能耦合关系[D]. 王文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2)
  • [5]宁芜盆地马鞍山绿松石矿带典型矿床成因研究[D]. 沈崇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6]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玢岩铁矿研究新进展及对矿床成因的启示[J]. 赵新福,曾丽平,廖旺,李婉婷,胡浩,李建威. 地学前缘, 2020(02)
  • [7]安徽庐枞盆地酸性蚀变岩帽形成机制及成矿指示研究[D]. 李旋旋. 合肥工业大学, 2020
  • [8]皖赣沿江地区中生代壳幔相互作用与多成因夕卡岩成矿过程研究综述[J]. 杜杨松,曹毅,秦新龙,庞振山,杜轶伦,王功文. 地学前缘, 2020(02)
  • [9]宁芜盆地典型铁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洪浩澜.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10]基于多源数据的安徽庐枞盆地三维地质建模[J]. 杨波,胡海风,赵文广,魏国辉. 地质学刊, 2019(03)

标签:;  ;  ;  ;  ;  

安徽庐宗地区构造体系与铁矿分布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