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电磁辐射论文-廖成旺,王浩,邓涛,丁炜

地震电磁辐射论文-廖成旺,王浩,邓涛,丁炜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震电磁辐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震电磁辐射,宽频带,观测系统

地震电磁辐射论文文献综述

廖成旺,王浩,邓涛,丁炜[1](2015)在《宽频带地震电磁辐射观测系统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在复杂的地球电磁环境中更好地观测和辨识地震电磁辐射信号,研制了宽频带电磁辐射观测系统,包括频带为0.1Hz~100kHz的空间电场传感器和采样率为512kHz、时钟同步精度优于100ns的高速数据采集器。在云南6个台站进行实验观测,结果表明,该系统能记录到清晰的电磁脉冲波形且广域多台站同步记录到同源信号,可以利用信号细节特征和信号源位置进行地震电磁辐射信号的辨识。(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5年06期)

关华平,关歆莹[2](2015)在《地震电磁辐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前和地震时观测到的很多电磁效应,与地震孕育阶段和发生地震时震源区活动的过程有关。地震区内应力分布和深部物质性质具有强烈的、时空不均一的特点,因此,断裂的孕育区是很多单个机电转换(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5年09期)

张建国,焦立果,刘晓灿,马新欣[3](2013)在《汶川M_S8.0级地震前后ULF电磁辐射频谱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电磁波频谱理论研究方法,对2008年四川汶川MS8.0地震前后金河、剑阁及郑州二砂叁个电磁波台站的观测资料进行FFT和小波变换分析,研究了电磁辐射数据快速傅里叶频谱变化特征和在不同尺度下小波变化的分解,发现在汶川地震前确实有异常信息存在.结果表明:(1)FFT动态谱图像说明,地震前电磁波频谱变化特征较明显,在时间、频段上均显示了阶段性进程特征,且随着震中距的增大,辐射能量越小,异常出现的时间越晚;(2)小波分解显示了地震前电磁波异常信号低频部分出现的时间较早;距震中较近的台站,异常信息在高频部分相对明显;距震中稍远的台站,异常信息在低频部分相对明显.(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李桂清,李志沛[4](2013)在《开展地震电磁辐射前兆观测的新思路(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观测实践表明,电磁辐射异常与地震活动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电磁辐射异常主要表现为短临异常,开展地震电磁辐射前兆观测,对提高地震短临预报水平,有效减轻地震灾害具有重要作用.针对电磁辐射观测存在的问题,就观测仪器设计、观测点选择、观测方式、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河南科学》期刊2013年02期)

陈小云,赵钊,黄永模,曹轶,薛飞[5](2012)在《福州地震台电磁辐射观测资料映震效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福州地震台电磁辐射1999年以来观测资料,研究福建省内4级以上地震,中国台湾6级以上地震电磁辐射接收的异常信息,找出震前有震异常次数及有震无异常次数,从而得出福州电磁辐射观测资料的映震效能。(本文来源于《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期刊2012年Z2期)

于洪波,潘震宇[6](2012)在《MDCB电磁辐射前兆仪对花莲6.7级地震异常特征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MDCB电磁辐射前兆仪的监测记录,对发生在台湾花莲的6.7级地震前的电磁辐射前兆信息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探讨了MDCB型前兆仪对台湾地区地震的一些前兆特征,结果表明MDCB型前兆仪对台湾地震有不错的监测性能,MDCB型前兆仪在短临地震预报中的应用有着广泛的前景。(本文来源于《防灾减灾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张建国,刘晓灿,马新欣,焦立果[7](2011)在《玉树7.1级地震前后电磁辐射小波变换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电磁辐射数据的小波变换理论,对青海玉树7.1级地震前后四川都江堰、剑阁、江油及郑州二砂电磁波台站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小波分析,研究发现玉树地震前有异常信息存在,表现为:地震前电磁辐射异常信号低频部分出现的时间较早;距震中较近的台站,异常信息出现的频率段较高;距震中稍远的台站,异常信息的频率段较低;震中距越大,异常出现的时间越晚。(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1年06期)

于海雁,周洪娟,乔晓林[8](2010)在《汶川M_S8.0地震前ELF异常电磁辐射传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法国DEMETER卫星记录的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前10天连续轨道的电磁数据进行了时-频功率谱分析,发现在震前第6天存在低于截止频率的窄带电磁辐射.为进一步分析该电磁辐射的传播特性,采用奇异值分解方法在时-频域下分析了电磁辐射的极化特性、波矢量特性等电磁波传播特性,发现该电磁辐射呈现出很强的平面波特征,传播方向呈现上行传播.而在震前10天连续轨道数据的分析中,在非震区上空并未发现类似的异常现象.(本文来源于《地震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宋美萍,赵保钧,陈军红[9](2010)在《山西地震电磁辐射台网中心系统的搭建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系统架构设计、系统网络结构、软件系统框架及软件部署、电磁辐射观测台网组成、台网中心软件系统的研发及主要功能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山西地震电磁辐射台网中心系统"的搭建技术。通过系统的运行,可对全省电磁辐射观测台站实现统一规范化管理、数据共享、远程控制。(本文来源于《山西地震》期刊2010年02期)

希玉久[10](2009)在《地震电磁辐射观测是短临预测重要手段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和火山活动是具有相同属性的自然现象,观测表明,在大地震及火山喷发之前的几天或几小时,均呈现有非常宽频谱的电磁辐射和电离层异常现象。本文重点描述了地震前后存在从零开始相当宽频谱的地震电磁辐射以及电离层异常等现象,并提出可利用电离层异常的观测和采用不同频段上地震电磁辐射的立体监测网,作为地震的短临预测、预报手段是现实、可行的。同时还提出了加强我国地震电磁辐射观测研究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09年07期)

地震电磁辐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震前和地震时观测到的很多电磁效应,与地震孕育阶段和发生地震时震源区活动的过程有关。地震区内应力分布和深部物质性质具有强烈的、时空不均一的特点,因此,断裂的孕育区是很多单个机电转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震电磁辐射论文参考文献

[1].廖成旺,王浩,邓涛,丁炜.宽频带地震电磁辐射观测系统研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5

[2].关华平,关歆莹.地震电磁辐射机理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5

[3].张建国,焦立果,刘晓灿,马新欣.汶川M_S8.0级地震前后ULF电磁辐射频谱特征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3

[4].李桂清,李志沛.开展地震电磁辐射前兆观测的新思路(英文)[J].河南科学.2013

[5].陈小云,赵钊,黄永模,曹轶,薛飞.福州地震台电磁辐射观测资料映震效能分析[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2

[6].于洪波,潘震宇.MDCB电磁辐射前兆仪对花莲6.7级地震异常特征初探[J].防灾减灾学报.2012

[7].张建国,刘晓灿,马新欣,焦立果.玉树7.1级地震前后电磁辐射小波变换分析[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1

[8].于海雁,周洪娟,乔晓林.汶川M_S8.0地震前ELF异常电磁辐射传播分析[J].地震学报.2010

[9].宋美萍,赵保钧,陈军红.山西地震电磁辐射台网中心系统的搭建及应用[J].山西地震.2010

[10].希玉久.地震电磁辐射观测是短临预测重要手段之一[J].国际地震动态.2009

标签:;  ;  ;  

地震电磁辐射论文-廖成旺,王浩,邓涛,丁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