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研究

独立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研究

皮晶妮[1]2006年在《独立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研究》文中指出独立审计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外部监督机制,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是广大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审计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独立审计作用的发挥。我们知道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是影响审计质量高低的两个主要因素。专业胜任能力不够,想提高审计质量那也只能是有心而无力。而职业道德不高,专业胜任能力再高,也不能提高审计质量,反而可能会加剧地降低审计质量且不易被察觉。我国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职业道德,对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非常少见,这与我国审计市场先前的发展阶段有关。但在当前开放的审计市场环境中,专业胜任能力问题已成为我国审计职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因此为了有效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从而保持审计职业的健康发展,我们有必要对专业胜任能力进行深入分析,本文的选题正是基于此。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引言部分首先叙述了本文的选题动机。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使读者对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进而提出本文的写作思路。第一部分介绍了独立审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意义,从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两方面进行了阐述。从专业胜任能力与审计质量及相关审计概念的关系入手,论述了专业胜任能力在审计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通过对专业胜任能力与审计环境、会计师事务所竞争力、行业发展的关系的阐述,也说明了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部分首先通过对专业胜任能力内涵的介绍,接着具体分析了基于胜任能力法下的专业胜任能力的构成要素。职业品质、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有机的构成了独立审计师应具备的专业胜任能力。第叁部分深入分析了独立审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影响因素,分为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外部影响因素主要是从宏观层面来说的,即由于社会整体环境的变化对审计职业的影响,从而间接的对独立审计师个人产生影响。主要有科学技术因素、经济因素及法律因素等;内部影响因素主要是从微观层面来说的,即从独立审计师的个人角度来说,主要有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后天因素主要包括独立审计师自身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及实践经验。第四部分介绍了独立审计师应如何来获得并保持其专业胜任能力。教育和实践被认为是获得专业胜任能力的两种主要途径。专业胜任能力的保持与提高主要是通过职业后续教育来实现的。第五部分分析了我国独立审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其中主要有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偏低、知识狭窄、技能不足、经验不足、职业后续教育不足等问题。第六部分提出了提高我国独立审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对策及建议。本文主要是从资格前教育、注册会计师考试、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叁个方面来论述的。

张梦[2]2008年在《独立审计师与内部人“掏空”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正处于转轨经济的新兴时期,上市公司股权分置的特殊结构决定了我国上市公司的主要代理问题是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掠夺”现象普遍存在。作为证券市场的主体,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关注。由于保护中小股东利益机制的不健全,加之约束大股东行为的市场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公司内部的控股股东与外部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及其可能造成的大股东通过“隧道效应”对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害,不仅会影响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而且可能影响到作为资本市场基石的上市公司的透明度。因此,无论是理论界还是监管层,都意识到对投资者保护尤其是对中小投资者保护的重要性,这己经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成为我国制约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对外部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主要依赖于对公司内部人掏空行为的各种监督和处罚措施,在竞争性审计市场中的独立审计师则代表着一种监督机制。作为中介机构的独立审计师,其主要以自己的独立性为保证,通过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鉴证和审查,起信息过滤和传输功能,维护整个资本市场的透明度,并缓解代理冲突,约束内部大股东的行为。于是,具有掏空公司利益行为的内部人与外部的独立审计师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一方面,内部人为了证明向外界传递的信息是真实、可靠的,于是需要聘用独立审计师,以证明内部人的利益侵占行为是有限的或是不存在的,但同时,独立审计师的监督又会一定程度上使内部人的掏空行为受到限制,不能再肆无忌惮的进行利益输送。那么,在被查出掏空的风险下,内部人只能权衡一个适度的掏空公司资源的比例,以保证掏空的资源是最大化的,并且是安全的;另一方面,竞争性审计市场上的自利的独立审计师也是以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的,在此前提下,审计师需要决策审计过程中所投入的审计资源量,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尽量的降低审计成本,以得到更多的收益。但是,审计成本的降低还必须保证能够查出内部人的违规行为为前提,否则将受到审计失败的惩罚。此外,内部人的掏空行为与审计质量也是相互影响的。为了对上述的分析作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本文分为五章内容进行阐述。第1章为导论,提出问题和研究的思路,界定了相关的概念,分析了在我国研究这一问题的制度背景;第2章探讨了投资者保护、独立审计师与内部人掏空这一个主题和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文献综述,作为对后面两章深入研究的一个铺垫。第3章基于Shleifer&Wolfenzen(2002)的投资者保护模型,引入独立审计师这一资本市场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参与者,形成了独立审计师与内部人之间为实现各自利益最优的非合作博弈过程。第4章是对独立审计师与内部人掏空行为相互作用效果的实证检验。基于对两者非合作博弈过程的模型研究,本文以大股东的资金占用作为内部人侵害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的直接衡量指标,通过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考察了现实中两者相互作用的效果。一方面,证明了内部人掏空行为与审计质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另一方面,从外部独立审计的目的和功能出发,研究了独立审计师发现、抑制内部人掏空的作用效果。第5章基于前面的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旨在对外部投资者提供更好的保护。本文研究发现:(1)独立审计师和内部人在两阶段的博弈过程中存在纳什均衡解,均衡条件下,加大对内部人掏空行为和审计失败两者的惩罚力度,将提高项目的总投资水平,股权结构也更为分散,能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保护。(2)由于来自两方面的惩处力度对总投资水平的正效应影响,将会使得审计师得到更多的审计费用,同时,内部人的预期收益也将随惩罚力度的加大而提高,成为独立审计师预期收益和内部人预期收益的帕累托改进。(3)审计质量是审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和审计独立性的联合函数,作为理性经济人的自利的独立审计师,在进行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时,不自觉地达到了高质量审计的要求。(4)实证研究证明:大股东资金占用越严重的公司越没有动机聘请高质量的外部审计;但是,独立审计师的审计质量越高,越容易对有掏空行为的上市公司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所以,正是由于存在掏空现象的上市公司有回避高质量审计的意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后面审计师发现和披露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概率。(5)从独立审计师方面来说,大股东对上市公司资金占用越严重,越有可能被出具非标准的审计意见报告。但是,被出示了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其大股东占款更加难以追回,独立审计师的意见对抑制内部人的掏空行为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经验结果显示,在我国转轨经济的市场环境下,外部独立审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大股东的自利行为并维护整个资本市场的透明度;但是由于审计市场竞争的不完全,内部人对高质量审计的规避,以及事务所之间的恶性竞争,使独立审计的外部治理功能的发挥受到一定的制约。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理论建模和实证检验,创新之处有:第一,从选题上看,相比过去只是单方面研究外部独立审计师的监督对内部人隧道效应约束作用的文献来说,本文扩展了研究的视角,独立审计师与内部人的掏空行为不是单方面作用的,而是相互作用的。文本的立意正是基于两个主体博弈的动态过程,围绕投资者保护这一主题,探讨了影响投资者保护的因素,寻求更完善的保护方式。第二,在模型研究部分,本文的投资者保护模型较之过去的研究,最主要的区别是考虑了存在道德风险的内部人对总投资水平的决策行为,引入了独立审计师这一角色,首次将审计质量的两个决定因素引入了审计欺诈模型,更全面的诠释了审计师查处掏空的概率。第一次证明:加大对内部人掏空行为和审计失败的惩处力度不仅约束了内部人的违规行为,而且成为内部人预期收益、独立审计师预期收益及整个投资水平的帕累托改进,同时创新性的解释了高质量审计是如何形成的。第叁,实证研究部分,基于内部人与独立审计师两阶段博弈的过程,利用目前可获得的数据对独立审计师与内部人掏空行为相互作用的效果进行了实证检验。通过完善审计质量选择模型、审计师发现模型和审计师约束模型,创新性地提出了审计质量的影响模型,第一次考察了审计质量在发现掏空行为中的作用。创新之处还在于利用非合作博弈分析得到的结论对于审计意见没有起到约束作用的现象进行了探索性的解释,认为这是由于对内部人掏空行为和审计失败两者的惩处力度不够造成的,为将来进一步的研究指出了方向。第四,政策意义部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提出了约束内部人利益侵占行为、保护外部投资者的四个层面的政策建议,包括完善资本市场相关的法律规范;建立约束大股东利益侵占的公司治理机制;独立、高效且具有公信力的政府监管体制及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社会文化。

蔡文英[3]2011年在《公司治理与独立审计的互动性研究》文中认为自2001年以来,世界各国不断爆发的上市公司财务丑闻,和受此牵连的会计师事务所破产,引起了全球对公司治理问题的关注和审计质量的担心。在我国,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扩大,上市公司的群体队伍不断壮大,其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增强,作为社会信用体系一部分的会计师事务所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也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社会监督和鉴证责任。同时,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度日益提高,无论公司治理还是审计服务都面临着众多共同的难题,因此,公司治理和独立审计一直是我国和其他国家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人们已经认识到独立审计面临着复杂环境变化,公司治理对独立审计有着重要影响。目前我们正在经历由2008年从美国开始蔓延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虽然此次危机是由金融资产泡沫的破灭引起,但社会普遍对公司高管薪酬的不满和企业风险控制的不利仍然给公司治理问题敲响了警钟。而在如此动荡的市场经济发展格局中,作为中介机构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如何发挥他在公司治理中的监督和鉴证作用,并且控制好自身所面临的风险,成为我们当前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在公司治理和审计服务的相关研究中,大多数学者是从被审计单位的公司治理问题展开的,得出了提高审计质量要从加强公司治理水平开始的结论。另一部分学者则从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组织形式、人员结构等方面,研究了其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和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道路。本文以前者的研究思路为主线,辨证地提出了公司治理与独立审计服务之间存在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首先在两权分离状态下,为解决委托代理问题、降低交易成本和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公司治理需求产生了独立审计服务;独立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了契约治理的本质效应,独立审计的存在使公司治理各方的组织行为和预期发生改变。同时独立审计必须基于公司经营、财务、人员及制度方面的基础数据展开工作,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受到来自公司治理要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在总体上,公司治理水平对独立审计起到基础制约作用,独立审计必须在现有公司治理水平下做出职业判断,在具体影响要素上,本文通过对我国2010年的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管理层和董事会对独立审计的影响较为明显,监事会没有发挥应有治理效用。另外,由于我国提供独立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80%以上均采用了公司制的组织形式,事务所自身的内部治理问题也在时刻影响着独立审计服务的开展,因此本文在公司治理问题的讨论上,少量涉及了事务所治理对独立审计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并以规范研究为主的研究方法,对更加广泛的公司治理和独立审计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试图对公司治理和独立审计服务所涉及到的多层次、多方面的相互影响给出一个更全面的立体透视。论文以独立审计的契约关系为本质线索,从公司治理实践中审计功能异化的实际问题出发,分别对独立审计的公司治理效用和公司治理水平对独立审计的促进进行了分析总结。通过借鉴国外的公司治理经验和独立审计特点,提出被审计单位应以理顺审计聘任权为突破口,改善董事会的专业决策效率,完善内部制度安排,同时增加相关利益者的监督作用,建立相关利益者与董事会和审计师的稳定沟通渠道;为提高独立审计质量,增强独立审计的公司治理功能,会计师事务所也应以二次合并为契机,完善内部治理中的制度及程序建设,落实相应责任与权利的统一,将人力资源管理和事务所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政府及行业自律组织应严格监管制度,加大惩戒力度,促进健康稳定的资本市场和独立审计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本文分六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章交代了论文的选题动机和意义,介绍了整个论文的写作思路和研究方法,并对论文中关键的概念和范围进行了界定。同时回顾了国内外有关公司治理和独立审计的研究文献,第二章主要总结了公司治理研究的若干基础理论,其中重点介绍了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契约理论。第叁章分析了公司治理水平对独立审计的深入影响,分别从本质性的基础制约和表象上的影响媒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第四章从被审计单位的角度出发,研究了独立审计在被审计单位的公司治理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机理,分别从契约治理效应和组织行为传递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独立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是对审计质量的保证和公司治理系统对独立审计效用的认可。第五章在前述章节分析的基础上,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总结了我国公司治理实践中的主要问题,通过对2010年我国部分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要素和独立审计意见、审计费用等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检验了公司治理与独立审计互动关系的规范研究结论。第六章对全文进行了整体性的总结,对论文的关键结论进行全面的梳理,对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进行了评述,并对我国未来的公司治理和独立审计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杨忠莲[4]2003年在《公司治理机制中审计委员会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审计委员会制度作为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其建立的初衷是在董事会中寻求一支独立的财务治理力量,以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加强公司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该制度包括审计委员会在公司的地位和作用、审计委员会成员的任职资格、所需的专业技能和道德素养、任免程序、工作任期、薪酬、审计委员会会议以及对审计委员会业绩评价等一系列具体的制度安排。2002年1月7日,我国颁布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该准则五十二条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可以按照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设立审计委员会。这是我国首次将成立审计委员会的建议纳入准则中。审计委员会制度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如何安排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是保证今后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前提。本论文是在研究我国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动机的基础上,对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进行的研究。本论文采用的是经验与规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经验研究采用的是归纳推理法和案例分析法;规范研究采用的是演绎推理法。我国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动机的实证研究采用的是归纳推理法,该项研究是建立在代理理论的基础之上。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对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法律要求、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概念和准则框架、我国审计委员会法律责任的界定等进行了规范研究。论文的最后,采用案例分析法对国际审计委员会失败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本论文的要点如下:第一章本论文主要介绍了审计委员会在美国的发展历史。从美国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发展和概念演化来看,美国的一些重要的监管机构和组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SEC、AICPA、NYSE、Treadway Commission、COSO Report and Sarbanes-Oxley Act。在这些组织机构的影响下,审计委员会制度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也在不断扩大,从最初的监管财务报告过程,到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第二章本论文采用代理理论作为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的理论依据,认为业主与代理人之间的契约存在着一种帕累托最优状态,公司通过成立审计委员会增加契约成本是保证帕雷托最优的手段之一。第叁章在代理理论的基础上,本论文对我国2002年年报中披露的公司成立审

李俊梅[5]2011年在《注册会计师会计舞弊识别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18世纪英国南海公司舞弊案催生独立审计以来,注册会计师就作为经济警察,成为公司会计舞弊控制的重要防线。公司会计舞弊程度很大程度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舞弊识别能力,在一定意义上,注册会计师的会计舞弊识别能力与公司会计舞弊行为的程度呈负相关。而国内外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并未达成共识,尤其是对国内情况更是如此,有些方面研究甚至尚存空白。因此系统研究我国注册会计师的会计舞弊识别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借鉴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阐述并界定注册会计师的会计舞弊识别能力及其相关概念,构建会计舞弊识别能力的分析框架,实证检验和分析我国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和审计独立性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检验注册会计师是否能识别会计舞弊,并分析影响我国注册会计师会计舞弊识别能力程度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从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审计独立性两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与建议,同时指出当前政策的重点,以期为政府立法、监管层监管、投资者决策、银行信贷等利益相关者进行相关决策提供理论参考,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会计舞弊识别能力,降低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行为,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本课题在运用契约理论、博弈理论等相关理论构建注册会计师会计舞弊识别能力的分析框架基础上对注册会计师会计舞弊识别能力进行了实证检验,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理论分析方面:(1)由会计舞弊识别能力概念界定演绎出专业胜任能力和审计独立性是影响注册会计师会计舞弊识别能力的两大基本要素。根据契约论,审计内部契约通过内部各要素的投入形成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注册会计师会因审计客户的“敲竹杠”行为而减少专用性资产的投入,从而降低其会计舞弊识别能力。审计外部契约通过正式契约形成注册会计师对审计委托人的经济依赖,从而对审计独立性产生制约作用。非正式契约反映的是关于审计者的职业道德和执业能力的制度安排,形成对注册会计师行为的约束。(2)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可分为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胜任能力和会计师事务所整体胜任能力(即行业专长水平的高低)两个层次。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保障,二者在互动的过程中,最终是以事务所整体专业胜任能力—行业专长呈现于社会公众面前。除了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的素质之外,专用性资产投入、审计市场结构、审计地域性、客户对注册会计师的选择等也是影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专长的重要因素。(3)审计外部契约制度安排决定了无论是作为弱势利益主体的中小股东还是作为强势利益主体的公司管理当局都是注册会计师的衣食父母,区别在于前者是通过未来收益(声誉)制约审计者的行为,而后者可以通过当前的收益(经济依赖性)胁迫审计者。注册会计师的利益倾向就反映了强势利益主体和弱势利益主体之间的力量对比。市场化程度、监管力量和法制力量则从外部约束市场参与人包括审计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改变契约各方力量。因此审计独立性水平最终取决于公司管理当局与中小股东、市场力量、监管力量和法制力量之间的力量对比。2.实证检验方面:(1)以2002-2008年A股作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我国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行业专长)总体水平较低,且地区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差距较大,但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从内部影响因素来看,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为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做出较大贡献,学历作用也日渐显露,但从业经验作用在统计上还不显着。从外部影响因素来看,事务所在特定行业的投入、审计市场结构、客户业务的复杂性、行业竞争程度以及审计地域性都与事务所行业专长正相关。说明这些因素的存在有助于我国事务所行业专长的培育,为我国事务所行业专长培育指出方向和手段。(2)运用博弈证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水平是各方力量较量的结果,并随各方力量对比变化而动态变化。运用A股样本数据对我国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进行现状分析发现,注册会计师的行业专长与审计独立性呈现背离的异象,原因是事务所为保持其声誉,优质事务所倾向于选择优质客户,同时优质客户也倾向于选择优质事务所。在控制事务所的专业胜任能力之后,实证检验审计独立性影响因素发现,管理当局与中小股东、市场力量、监管力量、法制力量从两个不同方向共同作用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但是市场力量、监管力量、法制力量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3)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典型相关分析法对会计舞弊识别能力与会计舞弊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检验,研究发现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可以识别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但程度较低,原因在于事务所的行业专长水平较低。在注册会计师的会计舞弊识别能力中,审计独立性发挥着较大的作用。专业胜任能力高的事务所对由于财务状况不佳导致的会计舞弊具有较强的识别能力,即不仅能发现而且能以非标准意见进行反映。而在公司治理结构缺陷方面,仅对由于公司行为特征、动态性特征和独立性特征存在缺陷所导致的会计舞弊具有较高的识别能力。3.政策建议方面: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注册会计师会计舞弊识别能力的政策与建议。一是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包括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学历层次、丰富其知识结构、增加实务经验、加强后续教育,调整事务所的竞争策略、增加特定行业专用资产的投入、建立寡占型的审计市场结构、适度降低行业的竞争程度、发展大规模事务所、事务所按行业跨区合并等;二是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包括增强注册会计师的经济独立性、增强中小股东的力量、加快市场化进程、加强监管力度、增强法制力量,加大处罚力度和执行力度等。在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与审计独立性之间,当务之急应将重点放在提高其执业水平上。对于由财务状况因素和内部控制因素导致的舞弊行为中,重点在于提高注册师对后者的识别能力上,具体做法:一是关注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二是加强内控业务学习和培训、二是加强与公司内部审计的交流与联系、四是加强有关内控制度规范建设。

蔡春, 张梦[6]2009年在《独立审计师与内部人掏空行为分析——基于投资者保护视角》文中指出对外部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主要依赖于对公司内部人掏空行为的各种监督和处罚措施,外部的独立审计师则代表着一种监督机制。研究结果证明,独立审计师和内部人在两阶段的博弈过程中存在纳什均衡解,均衡状态下如果对于审计失败和内部人的掏空行为实施更严厉的惩罚,那么,公司会有更高的总投资水平,股权结构更分散,审计师将获得更高的审计费用,内部人也将得到更高的预期投资回报。同时自利的审计师在进行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时,将不自觉地达到高质量审计的要求。

黄芳琳[7]2013年在《审计师个人特征与审计质量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审计质量对投资者决策、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和维护证券市场的稳定性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审计质量的重要性,已然为我们大众所熟悉,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现已有大量的学者投入到关于审计质量的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关于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角度主要是从事务所水平、分所水平、审计客户等叁类主体分别展开。然而执行审计工作的根本主体还是审计师—个体,所以,开始有学者提出,审计师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的可能性。并且,审计师个人对审计质量的决定的重要性已经逐渐被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关注。在文章规范研究部分,首先回顾了关于审计质量和审计师个人特征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加以总结。其次对审计质量和审计师个人特征的概念进行界定,提出了相关理论基础,并提出假设,说明了审计师个人特征与审计质量之间存在相关性的理论基础和可研究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从性别、年龄、学历、专业、经验、职位六类审计师个人特征展开,研究与审计质量之间的相关性。文章实证部分,我们选取了2011年沪深所有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和审计资料的资料,并手工搜查得到这些公司对应的审计师个人特征的数据。我们建立以审计质量作为因变量,审计师个人特征作为主要自变量的实证模型,检验审计师个人特征对审计质量产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审计师的年龄、经验和职位对审计质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且呈正相关性;审计师的性别、学历、专业对审计质量并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审计师的某些个人特征能够影响审计质量。本文从审计师个人特征角度出发,研究审计质量的问题,为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其次,审计师个人特征主要是从审计师的档案中查找,形成了一种将档案研究与会计学研究相结合的新研究方法。文章结尾部分,我们为会计师事务所提高审计质量提供了一点可参考性的建议。由于获取数据存在一定的难度,本文样本数据有限,可能难以代表全体,进而影响到部分审计结论的准确性。

闫涛[8]2008年在《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与独立审计师选择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来,国内外审计失败案件不断曝光,使得审计职业的公信力和独立性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这一系列审计失败案例来看,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不完善及审计技术相对落后固然是导致审计质量低下的因素之一,然而,我们更应从制约审计师行为的制度环境中去探索其根源,完善公司治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董事会作为联结股东与经理层的纽带,是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作的有效程度无疑会对审计服务产生不同的需求。本文试图从理论方面分析董事会特征与独立审计之间的关系,并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从而为完善董事会制度,改革审计聘任制度,维护审计独立性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立足于审计需求方的角度,探讨最佳的董事会制度建设和维护审计独立性的方法。首先,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从上市公司治理框架入手,界定了研究中使用的董事会特征概念,将其分为董事会规模、董事会领导权结构、独立董事比例、审计委员会的设立、董事持股水平、董事会会议频率等六个方面,同时分析了现行审计聘任制度的路径,并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下董事会制度和独立审计师选择存在的问题。其次,本文主要使用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传递理论,从理论上分析了董事会和独立审计之间的关系,并深入探讨了各种董事会特征与独立审计师选择的相关性。而后,本文选取2005年、2006年中国深沪两市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会计师事务所类型作为独立审计师选择的衡量指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董事会特征与独立审计师选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最后,本文根据前面的研究成果,从完善公司董事会制度和改革现行审计聘任制度两个方面提出若干政策建议。本文拟从以下五个章节展开分析和讨论:第一章,绪论部分,就本课题的选题背景、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框架及拟实现的创新作提纲挈领式的说明;第二章,文献综述,主要对国内国外和董事会制度与独立审计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概括;第叁章,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与独立审计师选择的理论分析,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框架入手,分析了现行董事会特征、独立审计师选择路径及二者存在的问题,进而在理论上对董事会制度的相关特征和独立审计师选择的相关性进行研究,针对董事会的不同特征与独立审计之间的关系逐一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假说;第四章,针对第叁章提出的假说,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选取我国沪、深两市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和董事会特征数据进行分析,拟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挖掘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力求得出具体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第五章,根据以上研究结果,从公司董事会、审计聘任制度等方面,提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监督职能、维护审计独立性的建议,为政府部门、证券监管部门、上市公司董事会以及注册会计师进行宏观分析和微观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创新点主要体现在:本文选题具有一定的探索性。本文针对董事会特征与独立审计师选择的相关性进行探讨,从独立审计师选择的角度来评价董事会的特征,研究内容主要针对董事会特征和独立审计师选择展开,为政策建议提供佐证。本文选取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领导结构(董事长总经理两职分离状态)、审计委员会设置状态、董事持股水平、董事会年度会议次数作为董事会特征,涵盖了董事会的独立性、行为特征与激励特征,涵盖内容比较全面具体。同时,本文将独立审计师分为“四大”、“十大”分别探讨,分别得出结论,并加以对比,结果说明更加充分具体。本文政策建议将严格依据实证分析结论展开,涉及到董事会制度和现行审计聘任制度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车宣呈[9]2007年在《治理导向审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是公司治理的时代,当前无论是学术界对于现代公司制度的研究,还是公司自身的相关工作都正围绕着“治理”来安排和展开。后安然时代,公司治理浪潮的愈演愈烈以及随之产生的对公司舞弊与审计失败的广泛关注,对审计学科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几乎伴随着每一次财务舞弊案件的发生或公司治理失败的显现,审计人员都被推至风口浪尖,从而促使我们必须在新的环境和背景下重新审视当前审计的功能性定位和审计系统的制度性安排。“公司治理”本质上是对广泛的利益相关者间各种契约关系为基础的权、责、利的分配和约定,代理问题与契约不完全性是公司治理存在的条件和理论基础。而从根本上说,审计契约也包含在企业组织的多元契约模型之中。尤其重要的是,审计契约作为企业其它契约的监控工具而缔结,是用来监控其他契约而参与到企业治理当中的特殊契约。正是审计和治理在契约内涵上的天然联系使得以治理为目标的审计导向观得以确立。笔者认为,对这种基于契约内涵的治理思想来重新规范审计关系和指导审计行为的探讨,无疑将为审计在当前公司治理图景下的新模式研究和审计在实践中新角色定位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本研究着眼于公司治理全面实现的精神实质,针对现有审计模式无法全面有效适应受托经济责任新的治理内核要求的现状,将审计视作公司治理的内嵌机制,基于现有审计模式研究成果,提出治理导向审计的新型审计模式思维范式,即是以“治理”作为审计工作的目标导向——审计工作为了实现全面治理而展开,以治理的思想来统御现代审计目标、审计契约缔结、审计组织构架、审计活动实施及审计管理等系统化的审计领域研究,并为此对治理导向审计模式的概念框架和实践思路作了一定探讨。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通过对企业多元契约关系模型的构建,解析受托经济责任新的治理内涵要求,以此为理论基础确立治理导向审计模式观,并构建治理导向审计模式的理论概念框架;其次,以治理导向审计模式观为指导探讨审计契约所应当具备的新的秩序内涵,并具体区分为独立审计契约和内部审计契约,系统研究各自应体现治理内涵的契约性制度安排;而后探讨治理导向审计模式实施的方法体系,即为治理导向审计契约的动态运行引入新的审计程序和技术方法;最终对内外部审计在治理导向审计模式下协同作用发挥进行统筹研究,从而形成了一次对治理导向审计模式的深入、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分为八章。第1章,导论。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命题、文献综述以及研究路径。第2章,治理导向审计模式研究的理论框架。本章旨在构建治理导向审计模式研究的整体性理论框架。首先,阐述新模式的理论基础,从企业契约关系模型构建入手,以基础契约关系中的具有治理内涵的受托经济责任观为理论依托,提出以治理实现为目标安排审计契约缔结和组织审计活动开展的治理导向审计模式的思维范式,在理论上奠定了治理导向审计新模式的基石;而后通过分析公司治理与审计机制的内在联系,为后章具体探讨治理导向独立审计契约和内部审计契约的秩序内涵做了理论铺垫;接着在辨析现有审计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本研究所指的治理导向审计模式的内涵;最后构建治理导向审计模式体系架构,从整体上提炼了本研究新审计模式的思路。第3章,治理导向独立审计契约秩序。本章是对治理导向审计模式下的独立审计契约秩序进行探讨和研究。在回顾独立审计契约历史变迁路径和治理内涵拓展趋势的基础上,剖析当前独立审计契约现状问题,确认其在治理内涵要求上的不足与缺陷,从而提出治理导向独立审计契约的秩序体系内涵,并进一步通过引入独立审计契约参与方的叁方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为治理导向独立审计契约效率提高途径研究提供了依据。第4章,独立审计契约缔结的实证研究。本章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独立审计师选择与公司治理特征变量的经验证据,对我国上市公司现实条件下不同治理特征的公司对独立审计师选择的实际影响因素予以检验,旨在从实证角度考察治理特征变量对独立审计契约缔结的影响,为治理导向独立审计契约秩序建立提供实证支持。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独立审计师选择与治理因素之间总体上具有显着相关性,说明独立审计总体上具有了治理功效,可以起到外部治理机制作用。第5章,治理导向内部审计契约秩序。本章是对治理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内部审计契约秩序进行探讨和研究。本章研究思路与第叁章的独立审计契约秩序研究相类似,在回顾内部审计契约历史变迁路径和治理内涵拓展趋势的基础上,剖析当前内部审计契约现状问题,确认其在治理内涵要求上的不足与缺陷,从而提出治理导向内部审计契约的秩序体系内涵,并结合内部审计的特殊性,提出了治理导向内部审计契约效率提高的途径。第6章,治理导向审计方法体系。治理导向审计模式的逻辑起点在于公司的治理水平将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的信息加工过程和信息生成质量,进而增大审计风险、影响审计质量。因此,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首先以对公司治理水平分析为基础,按照所确认的治理缺陷对决策和管理环节控制所造成的影响进行范围和程度认定,估算可能产生的审计风险和确定审计测试重点、安排审计资源等。本章具体介绍了治理导向审计的方法流程、治理分析评价方法、治理风险水平控制标准与环节审计目标制定以及现有的一些相关技术手段等。第7章,治理导向审计方法运用的实证研究。本章通过对治理评价与审计意见结论间相关性的实证检验,为治理导向审计方法体系的应用提供经验数据支撑并为此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本研究结果表明审计意见形成与公司治理水平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性,说明审计意见形成的过程中对治理水平的分析具有很高的依赖性,所以,建立在治理分析基础上的治理导向审计模式的方法体系将可能更有效发挥审计治理功效。第8章,治理导向内外部审计契约的统筹研究。本章综合性的探讨了治理导向审计模式下内外部审计一体化的统筹研究,包括内外部审计边界、分工合作的新秩序模式和提高协同性的方法途径等,完成了治理导向审计模式下内外部审计系统协同治理效用发挥的研究。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第一,本研究以契约分析和受托经济责任的治理内涵解析为切入点,在现有审计模式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以治理为目标的治理导向审计模式理论命题。审计模式的变革是对审计思维方式的发展,在治理图景下,对审计模式的创新思考是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之一,以治理为目标导向系统的构建审计模式在当前的审计领域研究中尚不多见,但这种研究却一定程度上为审计学科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治理导向审计模式研究”的命题提出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第二,本研究针对治理导向审计模式的理论命题,系统探讨和构建了治理导向审计模式的理论框架和模式内涵。在一个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命题探讨中,本研究通过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发展了一些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学术观点:(1)从契约角度入手,构建企业多元契约网络模型,由此发展了具有治理内涵的受托经济责任观,从而为深度解析治理和审计的天然联系、构建治理导向审计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石;(2)以确保实现企业多元利益相关主体的全面治理为目标,提出治理导向审计模式观,并构建了系统的理论体系框架,确立新的审计思维范式;(3)以治理导向审计观为指导拓展了新模式下内外部审计契约秩序内涵;(4)初步探索了治理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方法体系;(5)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分别对公司治理特征变量与审计契约缔结、公司治理水平与审计意见相关性进行研究,具有一定学术价值;(6)以全面治理目标为引导,对治理导向审计模式下内外部审计一体化的分工合作秩序予以统筹研究。第叁,本研究采用了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对治理导向审计模式的命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在本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在规范分析中融合了演绎推理、归纳总结、类比分析、模型设定等多种研究方式,综合运用了契约经济学、博弈论、概率论等多学科理论成果,对审计领域命题进行了研究;在实证分析中主要采用档案式研究,运用公开市场数据,构建回归分析模型对研究命题予以实证数据检验,很好的支持和拓展了研究结论。

龚民[10]2002年在《独立审计责任研究》文中提出一、研究背景及研究动机1980年,中国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恢复了注册会计师制度。20多年来,中国独立审计师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独立审计制度恢复后的最初十年,中国独立审计师和他们所从事的独立审计一直不为公众所知,独立审计责任也就无从谈起。20世纪90年代初的“北京长城”、“深圳原野”和“海南中水”叁大案件终于打破了中国独立审计师的“平静乐园”。2001年对中国审计界来说无疑是一个多事之秋,“湖北立华”、“深圳华鹏”、 “中天勤”、“补充审计”一个个先后走入公众视野,使中国审计师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对于这种危机的根源,审计界往往更多地将其归结于外部社会,而社会公众却认为审计责任制度才是危机的根源所在。银广夏案发后,一开始政府管理者积极鼓励中小投资者向企业管理当局和涉案审计师提起民事赔偿诉讼,各地媒体和社会公众也群情激愤,各地受损股民也相继在上海、北京和成都等地提起民事赔偿请求。正当各方翘首期盼中国第一例证券民事赔偿诉讼的处理结果时,最高人民法院的一纸“叁类证券案暂不受理”通知将所有激情和期待化为乌有,理由是"受理的时机还不成熟"。另外,对于审计师目前承担的责任是否偏轻,加大审计责任是否能根治“会计造假”等焦点问题审计师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却有着很大的分歧。因此笔者在本文中拟对审计责任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考察,对“审计报告的真实与合法” 、“审计准则的权威性”等几个目前争议较大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对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审计责任制度有所裨益。二、研究思路本文的研究思路为:首先回顾中国独立审计的历史并分析现存审计信任危机及各方对此信任危机的不同看法;其次,建立以环境为逻辑起点的审计理论结构,并将审计责任作为一个理论要素纳入该结构中做理论考察,以厘清审计责任与其它审计理论要素之间的关系;然后分析几种典型的审计本质观,并在审计合约论的基础上对审计责任、职业责任和法律责任的内涵作出界定;最后对目前争议较大的有关审计责任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后提出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叁、主要内容及观点:在前言中,笔者首先回顾了独立审计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提到了中国审计师正面临的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及各方对此危机的不同反应;然后,概述本文的研究思路并提出后文将要讨论和解决的几个问题。第一章首先将审计理论结构定义为审计理论的框架体系,包括各个主干审计理论要素和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各个理论要素之间应有严密的逻辑联系并可按渐次递进的层次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形成浑然一体的理论架构。这个理论体系以其逻辑起点为最上位的理论概念(此理论概念也被称为理论结构的建基点),从该建基点出发可以逻辑地演绎出其它更下位的概念,这种渐次递进的演绎过程最终将导出审计实践,以对其形成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指导;其次笔者以审计环境为逻辑起点,构建了一个包含审计环境、审计目标、审计假设、审计本质、审计程序、审计准则和审计责任在内的审计理论结构;最后讨论了审计责任与审计环境、审计目标、审计假设、审计本质、审计程序、审计准则之间的关系。并认为:审计环境是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只有社会环境具备了一定的条件,社会(即环境)才会产生对"审计"的渴求,并进而激发社会成员审计供给的冲动,所以审计环境是审计责任制度安排的基础;审计目标实际上是购买方对审计供给者的产品(审计)提出的功能要求,履行审计责任的终极目的是实现审计目标;审计假设是审计供给者在既定目标框架下对审计环境的逻辑分析和高度概括,是对审计环境的主观认识,审计假设是设计审计责任制度的前提条件;审计本质(定义)是对供给者在既定环境及其假设条件下为了完成社会提出的任务(目标)而提供的产品的描述,审计责任可以描述为:为使审计产品达到审计定义所规定的质量标准而应尽的努力和义务;在既定的合约条件下,要提供有效的审计服务,审计职业界必须发展和运用恰当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审计程序是履行审计责任的手段;审计规范(主要是审计准则)是审计理论结构中的最后一个理论要素,它是对各理论要素的系统总结,也是审计职业界与外部利害集团(Stakeholder)之间的一份书面合同,它是审计责任的成文形式,它对审计实践提供具体和直接的指导,是理论结构和实践的界面,是界定审计责任的直接依据。第二章首先讨论了信息论、代理论和保险论下审计责任的应有之意,然后从便于理解审计责任的角度将独立审计定义为审计市场中审计师向社会公众提供的一项产品或服务,审计规范是审计市场中审计师和社会公众之间关于审计产品交易的合约,并将审计责任定义为审计师与社会公众所签审计合约中有关审计师义务的所有规定的总称;其次,在审计合约论的基础上将审计职业责任定义为:审计师及其所在执业组织(会计师事务所)在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中,为了合理确信已审会计报表和财务信息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贯性,应按照职业规范履行的职责和义务。并将审计法律责任定义为:审计师及其所在执业机构(如会计?

参考文献:

[1]. 独立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研究[D]. 皮晶妮. 东北财经大学. 2006

[2]. 独立审计师与内部人“掏空”关系研究[D]. 张梦. 西南财经大学. 2008

[3]. 公司治理与独立审计的互动性研究[D]. 蔡文英. 武汉大学. 2011

[4]. 公司治理机制中审计委员会制度研究[D]. 杨忠莲. 上海财经大学. 2003

[5]. 注册会计师会计舞弊识别能力研究[D]. 李俊梅. 石河子大学. 2011

[6]. 独立审计师与内部人掏空行为分析——基于投资者保护视角[J]. 蔡春, 张梦. 会计之友(下旬刊). 2009

[7]. 审计师个人特征与审计质量的相关性研究[D]. 黄芳琳. 南京财经大学. 2013

[8]. 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与独立审计师选择相关性研究[D]. 闫涛. 西南财经大学. 2008

[9]. 治理导向审计模式研究[D]. 车宣呈. 西南财经大学. 2007

[10]. 独立审计责任研究[D]. 龚民. 西南财经大学. 2002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独立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