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图书馆品牌战略研究

天津大学图书馆品牌战略研究

王旭[1]2004年在《天津大学图书馆品牌战略研究》文中指出现代市场经济的突出特征表现为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时代是“品牌”的时代。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图书馆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进入整个知识经济的竞争潮流之中,品牌战略越来越受到图书馆界的重视,未来图书馆业之间的竞争必然是品牌的竞争,品牌战略将成为图书馆竞争战略的主旋律。然而目前对图书馆品牌及品牌战略的理论研究还相对滞后。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图书馆品牌战略的要素:概念和内涵分析入手,分析了图书馆业品牌的现状,阐述了实施品牌战略对图书馆业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结合国内外一些图书馆的实例,对图书馆品牌的定位、品牌的经营、品牌的宣传及品牌的创新等具体战略实施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文章的最后以天津大学图书馆为例,在分析了天津大学图书馆目前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其在品牌战略实施过程所应采取的具体措施。以求唤起更多的图书馆界人士对品牌战略的关注,进而研究和探讨图书馆如何创建自己的品牌,如何通过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品牌经营使品牌成为强势品牌,以及如何通过品牌创新来保证品牌的长盛不衰,为我国图书馆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胡丽坤[2]2008年在《我国高校图书馆品牌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图书馆为了保证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与发展,不得不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品牌理论作为一种适应当今时代的竞争优势理论,越来越受到图书馆界的关注与重视,品牌战略也逐渐成为未来信息产品市场中丰要的竞争手段。我国品牌战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起步比较晚,层次较低,所以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对它进行研究分析。本文从对图书馆品牌殚论基础分析入手,分析了目前我国图书馆品牌建设状况,对高校图书馆实施品牌战略的原因和可行性条件作了论述。提出了图书馆品牌战略实施的完整框架,按照品牌战略实施程序,结合图书馆品牌建设实际案例,对高校图书馆战略实施作了整体规划,在图书馆品牌定位、品牌形象塑造、品牌信息传播、品牌的维护和品牌延伸等环节作了深入的探讨。其中品牌形象的塑造、品牌信息传播和品牌的维护叁个环节是论述的重点:从理念、行为制度和外观标识几方面对图书馆品牌形象进行了设计,在说明品牌宣传手段的同时也指出了宣传时要注意的要点,提出要采用管理和法律两种手段对品牌进行维护。然后通过案例分析出我国高校图书馆在实施品牌战略时获得的几点启示。通过论述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和研究图书馆的品牌建设,创出我国的高校图书馆名牌,实现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张锐[3]2013年在《基于知识图谱的中国品牌理论演进研究》文中认为以研究对象为标准,可以把品牌科学研究划分为两类:一是以品牌活动为对象的研究;二是以品牌理论为对象的研究。以品牌活动为对象的研究,在中国已有近20年的发展历史,迄今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知识成果。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品牌理论为研究对象,引入知识图谱理论和方法,系统探讨中国品牌理论发展的内在规律,发现其知识基础、主干理论的知识结构与演进路径,揭示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评价主流学术群体及其代表人物,探索并构建品牌学及其理论体系。首先,在中国品牌理论知识结构与知识基础的知识图谱研究中,以1998~2011年CSSCI源刊发表的4806篇论文和24960条参考文献为数据,采用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方法,绘制和分析品牌主干理论的网络图谱,揭示品牌主干理论的动态知识结构及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题变化;以发展阶段和研究维度相结合,构建出关键演进路径分析模型,分别从文献关键词逐年变化的趋势、研究主题的演进路径以及时间的演进顺序等叁个视角,宏观的确立了品牌主干理论的关键演进路径;绘制和分析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揭示中国品牌理论的知识基础。其次,在中国品牌理论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的知识图谱研究中,以2007~2011年CSSCI源刊发表的2256篇论文和17750条参考文献为数据,结合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中高被引频次文献的内容分析和施引文献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分析,揭示品牌理论的研究热点和主要研究领域;绘制文献共被引聚类知识图谱,结合被引文献的内容分析和施引文献的主题词及其关键词的词频内容分析,发现品牌理论研究前沿形成了“核心-衍生-边缘”等3个层次19个研究主题的格局。再次,在中国品牌理论研究的主流学术群体与代表人物的知识图谱研究中,以1998~2011年4806篇CSSCI源刊中所出现的5462位作者和8267个关键词为数据,基于引文分析、共现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绘制和分析了核心作者群合着社会网络以及基于2-模网络模型的“作者-主题词”共现网络,发现并评价了中国品牌理论研究的高影响力作者、主流学术群体、派系及其代表人物。最后,在界定品牌的内涵、外延及其概念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实验的操作性品牌定义及全面品牌管理模型;依据理论形成的内在机制及理论的构成状况,提出了品牌科学分类的标准和框架,构建了品牌学学科体系,探讨并提出了品牌学理论体系建构的一般范式、框架及其“学科-研究-对象”叁维动态结构。

张新兴[4]2012年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世纪之交,普遍均等、惠及全民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复兴与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技术的日臻完善,共同推动了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兴起和发展。继“十一五”规划提出“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后,“十二五”规划将“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列为发展目标,预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将迎来一个新的高潮。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整合不同图书馆各自为政的信息资源建设业务,优化信息资源建设的成本效益,提高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整体效能。信息资源建设模式涉及到经费来源、人事安排、业务规范,以及信息资源产权、整合、物流等信息资源建设的各个方面,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介绍和分析了图书馆事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情况。以信息资源建设的经费来源和实施主体为依据,提炼出我国大陆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模式。系统探讨了不同规模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适宜采取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并以山西省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展望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及其信息资源建设。我国大陆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但已在全国形成蔓延之势;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服务区域以城市为主,但已开始向农村延伸;按照服务的覆盖范围,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包括省级、市级、县级等不同的规模;地方政府主导与图书馆自发推动两种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启动模式并行。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变革了信息资源建设的模式,改进了信息资源建设经费投入机制,创新了信息资源产权解决方式,促进了信息资源的流通和利用。第2章,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指导原则。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的稳步发展需要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并坚持科学的指导原则。集群理论、长尾理论、劳动分工理论、资源配置理论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全局导向原则、协同合作原则、各尽所能原则、用户参建原则应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坚持的指导原则。第3章,发达国家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美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特点是拥有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多渠道的经费来源,完善的理事会制度和图书馆协会标准条例的规范。英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以全面的用户需求调查,严格的评估制度,详细的发展规划,细致的建设标准为特征。澳大利亚的州政府和市县政府共同以实物或经费划拨的方式,州立图书馆以配置图书或参与书目加工等方式支持各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工作,但各州的具体实施方式又不尽相同。第4章,港澳台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香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成员馆被划分为不同的层级,信息资源实行分层收藏;建立中央备用书库作为贮存图书馆;通过专业公司和审计署等第叁方组织对信息资源建设工作进行严格审计。澳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成员馆分工收藏文献,通过法定收藏制度全面收藏本地出版物,注重馆藏资源保护与特藏开发。台湾总分馆体系由总馆承担信息资源建设业务,按照学科专业特色为分馆配置馆藏。台湾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的信息资源建设有专门的法规保障,并且非常强调馆藏统计工作。第5章,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及其模式。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特点是多元化的经费投入主体,多样化的资源采编方式,因地制宜的文献物流方案等。根据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经费来源和实施主体,可以把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划分为统一建设模式、委托建设模式、联合建设模式、自主建设模式。从信息资源建设经费来源、信息资源产权解决方式、保障措施等方面归纳了各种模式的特点。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覆盖范围、公共图书馆的基础条件等方面对各种模式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第6章,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选择。按照覆盖的行政区等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可划分为省级、地级、县级服务体系。不同等级的服务体系适用不同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同一等级,不同面积和结构的行政区的服务体系适宜采取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也各不相同。在省级服务体系层面,分别分析了面积较大的省级行政区和面积较小的省级行政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适合的资源建设模式。在地级服务体系层面,分别分析了混合型和单一型地级行政区范围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适合的资源建设模式。在县级服务体系层面,分别分析了县、县级市、市辖区范围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适合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以山西省为例,在细致分析了各个行政区的面积、经济状况、政府财政能力、图书馆基础条件等主客观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各地适合采取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第7章,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发展趋势。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科研图书馆合作构建跨系统的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大势所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将与其他系统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融合,从而转变为更高层级的跨系统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混合型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实现模式转变的需要满足的条件包括政府部门提供政策的保障,统一管理机构的统筹协调,信息技术平台的强力支持。第8章,结语。系统归纳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

张锐, 徐浩然, 王红君, 张燚[5]2013年在《下篇 2012中国品牌理论研究发展报告》文中研究指明1、中国品牌事业总体发展状况1950年,世界着名广告大师Ogilvy首次提出了"品牌"这个概念。品牌学的第一篇奠基性文献是Gardner和Levy于1955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产品和品牌"一文,至此拉开了品牌科学研究的序幕。在西方,品牌学在学术领域里的研究也被称为品牌研究或只有品牌两字。品牌学意味着在学术上的研究领域,品牌研究则代表了更加广泛的研究领域。当前,如何构建基于中国情境的品牌学理论,发展品牌学的中国学派,为品牌学知识的创

王莉莉[6]2018年在《京津冀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读推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介绍了京津冀公共图书馆的少儿阅读前景,对首都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河北省图书馆的少儿阅读推广工作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目标、方向、载体、手段、途径等方面给出了京津冀公共图书馆未来的发展建议。

淳姣, 何华, 郑军, 杨辉, 王勇[7]2018年在《图书馆应用社交网络推广数字资源调查》文中指出以13个在社交网络影响力排前列的省级图书馆及国家图书馆为样本,调研社交网络平台推广数字资源的现状。样本图书馆积极探索社交网络平台的数字资源推广,并获得用户关注,但存在不足,包括社交网络图标与网站缺乏有效整合、对数字资源社交网络资源推广重视度不够、推广内容的吸引度和用户交互程度较低、数字资源访问限制等。从注重社交网络数字资源推广的平台均衡性,资源推广的系统性,塑造社交网络数字资源品牌,社交网络图标整合及展示,开展用户教育,优化平台细节服务和选择适合的客户端合作模式等方面提出利用社交网络推广数字资源的建议。

徐娜[8]2015年在《近十年品牌传播文献与理论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市场迅猛发展为世界最具活力的市场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国内乃至国际的品牌快速地成长起来。因此,中国学术界关于品牌传播研究的专着和论文也逐年增多。然而在笔者进行检索的过程中发现,在学术界关于广告、公关和传播等方面都不乏对其研究现状的分析,然而对于品牌传播,却没有非常系统的进行历史脉络梳理的研究。鉴于此,就非常有必要将现有的品牌传播理论系统进行梳理研究。本文以传播学的基础视角,籍由营销学、广告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铺垫,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既侧重分析文献“内容”特征的内容分析法和侧重分析文献“形式”特征的文献计量学方法。选取传播学重点优势学科单位的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四所高校图书馆藏书为参考,主要研究样本为复旦大学图书馆收录的2005—2014十年共878本品牌传播相关的出版文献,并对比中国知网在这一时期收录的论文量,以此力图在前人对品牌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对近十年品牌传播相关出版文献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把具有代表性的品牌传播的相关理论和历史进行了描述和梳理。同时融入个案研究法,认定品牌传播中的某一特定时期、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探索性地比较研究品牌传播近十年来的理论发展、热点问题、创新性概念和关注重点的变迁等,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力求从细化的视角来对品牌传播近十年发展进行探索研究。结合品牌学相关知识,笔者将近十年品牌传播细分为叁个阶段,即2005-2007年的品牌传播与营销阶段,2008-2011年的品牌传播与品牌关系阶段,和2012-2014年的品牌传播与大数据、移动互联网阶段。每一阶段先简单介绍这阶段的时代背景,概述这阶段品牌传播专着的主要思想和相关理论,归纳该阶段的研究侧重点,并分析其呈现的总体特征。同时笔者将这十年来的品牌传播着作按理论与案例、译着与本土进行分类,以及高频词汇出现率等数据分门别类进行统计,比较近十年来品牌传播研究的重点及发展趋势。希望能为现实的品牌传播提供参考和借鉴。

王凌[9]2014年在《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与公众文化娱乐及公共生活密切相关。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建设是近年在我国一种新兴并快速在许多城市开展的建设形式。对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建设的研究与探讨,有助于为集聚区建设的更好开展提供参考与指引,对创造和提供多元、良好、高效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更好服务公众的文化娱乐与公共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论文除结论外共分为九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与目的、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方法、涉及概念、研究思路与框架几个方面。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界定相关的概念,包括文化娱乐设施、大型文化娱乐设施以及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的概念,对研究的背景目的,现有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并对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进行了阐述。第二章至第九章,围绕集聚这一特性,分为四个部分进行分析和探讨,从外在现象到内在机理,及至策略措施,力求能全面深入的对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的建设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为第二章。选择分布在全国不同地区城市的15个已建成或基本建成的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案例,进行大量资料收集及实地调研,从中分析我国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的建设现状。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提出集聚是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的重要特性,分析并总结我国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的集聚特征及当前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为第叁章至第五章,紧密结合所选多个集聚区案例的情况分析,分别从物质要素、功能活动、管理运营行为叁个方面,探讨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不同层面元素的集聚表现。在物质要素方面,分析了设施集聚所形成的集聚区布局,空间集聚所产生的集聚区公共空间体系以及形体集聚所塑造的集聚区形象。在功能活动集聚方面,首先分析集聚区多元功能的集聚状况,然后探讨文化娱乐活动、公共交往活动及经济消费活动叁类活动的集聚,及其分别对城市的文化娱乐、社会意义及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在管理行为方面,则根据集聚的特征,分析了集聚区内设施的管理运营、整个集聚区的管理运作及管理的前后阶段衔接,提出设置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对整个集聚区进行统筹与协调是一种良好的手段。该部分对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中,集聚这一特性的表现进行了较深入和全面的剖析。第叁部分为第六章与第七章,针对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的集聚,对集聚区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探讨。第六章基于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在公益、社会价值等方面的特性,借鉴产业集聚区研究的一些理论观点,从集聚区内文化娱乐设施的相互影响、互相合作及整体联系等因由探讨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产生的各种集聚效应以及集聚效应的综合作用。第七章探讨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的发展演进,首先分析集聚区的发展动力——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力,各自产生的主体、特征及对集聚区发展的作用。接着对应这两类发展动力,探讨集聚区自组织与他组织两种组织动力机制。最后探讨集聚区的目标追求,提出集聚区最终应形成与城市相融合的有机整体,并且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在这部分的分析探讨中,借鉴和参考了经济学与管理学领域的一些观点。第四部分为第八、九章。在第二章至第七章对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深入剖析的基础之上,结合第八章对广州与香港两个集聚区规划案例的详细分析与对照研究,第九章从宏观、中观及微观层面探讨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的建设策略建议,分别从关注宏观的指引与研究,从城市角度进行建设统筹与协调,考虑对集聚区规划与设计的控制进行探讨。在对集聚区的设计控制手段的研究中,提出设计导则和评价体系的框架构建及主体内容的设想。在建设策略的探讨中,还考虑了项目全周期过程的纵向联系。最后是论文的总结,提出论文的主要结论,阐述论文的创新点,并对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张云[10]2017年在《孔子学院的品牌成长》文中研究指明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致力于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汉语教学服务,增进人们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外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发展中外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构建和谐世界①。自2004年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以来,孔子学院已走过了十余个年头。十余年间,孔子学院发展速度惊人,形成了一个以"汉语国际教育"为中心的庞大的国际社会网络。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全球130个国家(地区)建立512所孔子学院。其中,亚洲32国(地区)115所,非洲33国48所,欧洲41国171所,美洲21国161所,大洋洲3国18所②,可谓遍地开放。不仅如此,在数量急剧增加的同时,孔子学院以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为载体,逐渐发展成为主动构建中国形象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的教育与文化交流平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2006年新华网③第一次将孔子学院与品牌联系在一起以来,新闻媒体的相关报道比比皆是。虽媒体报道多有提及,但此时被提及的"品牌"往往还仅仅停留在孔子学院名称及其标志的层面。而国家领导人及孔子学院相关负责人对孔子学院品牌的重视则为其内涵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2015年召开的"第十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上强调,孔子学院发展"要以提高办学质量为重点,树立品牌意识,大力提升中外院长和教师素质,打造人文交流精品项目。要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加强院校支撑能力建设,为推进孔子学院持续发展,为促进多样文明和谐共生作出新贡献"。④孔子学院总部前总干事许琳也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到孔子学院的品牌问题,表示要坚持不懈地把这一品牌做大做强。孔子学院要做品牌,如何做,这是一个问题。一个真正的品牌不仅仅是一个名称,一个标识系统,而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战略。虽然孔子学院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在海内外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并自发积累了一定的品牌价值。但作为一个遍布全球的非营利性教育服务品牌,如何进行品牌定位,如何实施品牌战略,从而塑造孔子学院在全球受众中的品牌形象,在孔子学院基本实现全球布局后的今天显得尤为迫切。品牌的内涵与真正意义上的建立从来都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进行规划。每一个组织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打造卓越品牌的核心模式,孔子学院如何发展自身的品牌需要我们去探索,这也正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本文借助品牌学、管理学、教育学及传播学的相关理论,运用深度访谈、扎根理论分析、问卷调查等质性与量化研究方法,探寻基于消费者体验的孔子学院感知价值的影响因素,探究感知价值、品牌关系质量以及孔子学院品牌成长之间的关系,建立并验证了服务导向的孔子学院品牌成长影响机制模型,进而提出孔子学院品牌成长战略。本文试图解答以下问题:孔子学院作为品牌的基本属性及特征如何?基于这一特性,影响孔子学院品牌成长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如何?如何验证与分析?孔子学院品牌成长路径及战略如何?全文共分为七章,具体内容如下:第1章,导论。主要说明研究的缘起、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梳理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最后介绍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内容安排等。第2章,孔子学院品牌概说。本章运用相关品牌理论对孔子学院的品牌属性、品牌特征、品牌关系及其生成进行了分析与界定,提出孔子学院是一个新创的面向全球的非营利性教育服务品牌,分析了孔子学院作为服务品牌、教育品牌、非营利性组织品牌及全球品牌的不同特性以及不同的特性对于孔子学院品牌建设的启示。第3章,基于品牌体验的孔子学院品牌关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首先,详细说明了本章的研究设计,主要采用扎根理论分析的研究方法;其次,系统介绍了扎根理论的由来、定义、研究方法、原则及研究程序;再次,梳理了进行扎根理论分析所需的不同品牌类型品牌关系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为进一步的比较分析奠定理论基础;最后,按照研究设计对与孔子学院亲密接触的30位学员及5位孔子学院工作人员进行了一对一的深度访谈,并依据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使用Mindjet Mindmanager Pro15这一思维导图软件对深度访谈进行了整理、分析与叁级编码,通过不断比较找到了影响孔子学院品牌关系质量的因素、从中提炼出服务体验、传播体验、感知价值及品牌关系质量四个主范畴,并揭示了各范畴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指出学员通过课程、活动、来华项目、教学资源、服务场景、教职员工等过程性服务体验,品牌标志、官方网站、宣传材料、口碑以及公共关系等计划与非计划性传播体验形成对孔子学院的价值感知,学员感知价值包括功能价值、情感价值、社会价值及财务价值,其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学员对孔子学院的认知、满意及忠诚态度。第4章,孔子学院品牌成长影响机制模型与相关假设。本章依据基于品牌体验的孔子学院品牌关系质量影响因素扎根理论分析形成的结论,以已有的相关文献和本研究的深度访谈资料为基础,构建了孔子学院品牌成长影响机制模型并提出24个相关假设。第5章,孔子学院品牌成长影响机制模型实证分析。首先,以已有文献、成熟的量表、扎根理论分析结果及本研究深度访谈结果,确定了孔子学院品牌成长影响机制模型各变量的测量题项,形成了初始调查问卷,并通过预调研、个别学员访谈和专家访谈结果对初始问卷进行修正,最终形成了包含52个题项的正式调查问卷;其次,通过直接发放、委托发放、网络发布等方式,在全球五大洲14个主要国家进行了正式调查,收集了 675份有效问卷,为孔子学院品牌成长影响机制模型的验证提供了较为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持;再次,基于对孔子学院学员的调查分析了学员对孔子学院服务体验、传播体验、感知价值、品牌关系质量及品牌成长的感知现状。分析认为,孔子学院在服务体验、价值感知、品牌关系质量及品牌成长等方面表现较好,整体满意度较高,具有发展成为强势品牌的消费基础;其在品牌传播方面的问题最为突出,亟需在明确孔子学院品牌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品牌的内、外部传播。最后,运用SPSS19.0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处理与分析,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具体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信效度分析及回归分析等,得出相关实证结果。第6章,孔子学院品牌成长战略。本章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孔子学院形成良好的品牌关系的品牌成长路径。人们对孔子学院的感知主要源于传播体验和服务体验,人们通过孔子学院的外部品牌传播形成对孔子学院的认知与期待,在服务体验中通过教职员工的服务和品牌传递形成对孔子学院的认知,并基于外部传播对实际体验的服务进行评价,若二者一致就会形成良好的品牌关系,而这种良好的品牌关系会进一步强化孔子学院的品牌定位。这一成长路径中有四个关键环节,一是品牌规划,二是品牌内化,叁是品牌服务,四是外部传播。本章针对以上四个关键环节对孔子学院的品牌成长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第7章,结语。对本文的研究过程与结论进行回顾与总结,指出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并进行研究展望。本文的结论主要包括:第一,作为一个组织品牌,孔子学院的品牌属性定义为新创的面向全球的非营利教育服务品牌;第二,通过对全球30位孔子学院学员深度访谈,对学员感知价值的来源、维度、内涵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扎根理论分析并得出相应的实质性理论,即孔子学院学员通过课程、活动、来华项目、教学资源、服务场景、教职员工等过程性服务体验,以及计划与非计划性传播体验形成对孔子学院的价值感知,并据此形成认知、满意、信任及忠诚态度;第叁,建构并验证了孔子学院品牌成长影响机制模型,构建了孔子学院品牌体验、感知价值、品牌关系质量与品牌成长的关系,发现他们相互作用的机理;第四,根据对全球五大洲14个主要国家的675名孔子学院学员的调查结果分析了孔子学院品牌体验现状并得出,学员在服务体验中对孔子学院教职员工的满意度最高,其它依次为课程、服务场景、活动、来华项目及教学资源;学员对孔子学院表现出较高的满意度与忠诚度,对孔子学院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但同时也发现了孔子学院在学员服务体验和传播体验方面的问题,尤其是传播方面问题最为突出;第五,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了孔子学院品牌成长路径及发展战略,认为应从品牌规划、品牌内化、品牌服务及外部传播四个方面展开相关工作。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包括:第一,根据品牌不同的分类标准较为综合和全面地分析了孔子学院作为一个品牌所具有的不同的类属特征,将孔子学院品牌定性为处于新创期的全球性非营利教育服务品牌,并对其品牌属性进行了清晰的界定;第二,基于服务导向对孔子学院展开系统研究,识别了孔子学院学员感知价值的感知维度,揭示了感知价值、品牌关系质量以及品牌成长之间的关系,建构并验证了孔子学院品牌成长影响机制模型;第叁,从孔子学院的品牌属性及服务导向出发,提出了孔子学院的品牌成长路径及发展战略。本文的研究价值在于:丰富了孔子学院的相关理论研究;丰富了非营利教育服务品牌理论研究;为孔子学院实施品牌战略提供了决策参考;为孔子学院提升顾客价值及品牌关系质量提供了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 天津大学图书馆品牌战略研究[D]. 王旭. 天津大学. 2004

[2]. 我国高校图书馆品牌战略研究[D]. 胡丽坤. 西北大学. 2008

[3]. 基于知识图谱的中国品牌理论演进研究[D]. 张锐. 中国矿业大学. 2013

[4].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研究[D]. 张新兴. 武汉大学. 2012

[5]. 下篇 2012中国品牌理论研究发展报告[J]. 张锐, 徐浩然, 王红君, 张燚. 商品与质量. 2013

[6]. 京津冀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读推广研究[J]. 王莉莉.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8

[7]. 图书馆应用社交网络推广数字资源调查[J]. 淳姣, 何华, 郑军, 杨辉, 王勇. 图书馆论坛. 2018

[8]. 近十年品牌传播文献与理论发展研究[D]. 徐娜. 华南理工大学. 2015

[9]. 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建设研究[D]. 王凌. 华南理工大学. 2014

[10]. 孔子学院的品牌成长[D]. 张云. 山东大学. 2017

标签:;  ;  ;  ;  ;  ;  ;  ;  

天津大学图书馆品牌战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