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研究

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研究

张东刚[1]2008年在《中国职业经理人市场的问题和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职业经理人是伴随着社会分工专业化和精细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管理阶层。在西方发达国家,经理职业化已经发展多年,职业经理人市场也日趋成熟和完善。在我国,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及企业管理制度的变化,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过去的作坊式管理已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企业所有者逐渐改变管理方式,开始引进职业经理人,专门的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从而实现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在此期间,企业主和职业经理人之间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但是由于我国宏观、中观和微观环境还存在许多不健全的因素,职业经理人和企业主不能建立有效、互信的委托代理关系,双方的合作往往是短暂的,而导致双方无法形成委托代理关系主要是甄别成本过高造成的。本文通过分析市场参与主体职业经理人、企业、中介机构和监管者四个要素存在的问题,找出企业主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甄别成本过高的原因,并运用委托代理博弈模型找出双方实现最优解的关键因素。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除了要在法律上出台必要的规章制度和增加职业经理人激励约束外,还应该通过合格职业经理人发育、社会声誉机制建设和政府扶持“猎头公司”发展来降低双方的甄别成本,进而找到一条符合我国当前实际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发展模式。

邓新东[2]2007年在《中国职业经理人市场发育状况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对资源进行市场化配置,使其在市场中能够自由流动,向效率最高处配置。企业家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经济资源,而且是一种决定其它资源配置效率的基础性资源,其配置是否有效率,直接决定着其它经济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入世后企业竞争的加剧,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受到社会各界和投资者越来越多的关注。西方的经理革命实现了所有者控制内容和控制方式的改变,也促进了职业经理阶层的形成、层级制的采用和治理结构的转变,形成了现代企业制度。西方企业制度演变历程证实了有效的职业经理市场对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意义。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的需求、供给、价格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我国的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发展还很不成熟,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面临制度方面的限制,导致其对职业经理人的需要不转变为有效的需求;职业经理人的供给不足,存在着普遍性短缺与结构性短缺,不能满足企业对职业经理人人力资本的需要;职业经理人的薪酬偏低,不能正确反映职业经理人市场的供求关系及职业经理人人力资本价值;市场中介组织缺乏使职业经理人市场主体信息不对称状况大量存在,不利于声誉机制的建立和交易成本降低;同时,职业经理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也不完善。这些问题导致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运行的效率不高。本文认为我国职业经理市场的发展方向是建立有效率的市场。有效市场的条件为;(1)有足够的参与主体,即市场中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和职业经理人;(2)建构有效的竞争规则,并保证所有的市场参与主体按照规则行事;(3)信息对称,市场均衡存在。以有效市场的叁个条件为出发点,本文提出了推进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的思路与对策,并强调政府在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李军[3]2004年在《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加强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对于健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培养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的职业经理人队伍,从而对于我国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集聚管理人才,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本文主要采取文献研读法、专家研讨法、访谈法和系统分析等方法对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界定职业经理人和职业经理人市场基本概念作为逻辑起点,分析了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面临的宏观环境,研究了职业经理人市场的构成要素,并对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的对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希望对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赵淑贤[4]2008年在《我国职业经理人的培养与价值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职业经理人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职业经理人在我国还是一种稀缺的资源,职业经理人的职业化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职业经理人的短缺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瓶颈。由于各种环境的不健全、不完善以及现有培养模式的缺陷、价值评价体系的缺失,严重限制了我国职业经理人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如何加快我国职业经理人的培养与价值评价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首先对选题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并对职业经理人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其次指出了我国职业经理人成长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影响我国职业经理人成长与发展的因素。再次主张营造规范的发展环境,建立正确的培养目标,借鉴国外职业经理人培养的成功经验,建立我国职业经理人的培养模式,即“学校+企业+社会+个人”共同培养的模式。最后通过对职业经理人价值构成的分析,借鉴国内外有效指标,从职业经理人的素质、能力、经营绩效、社会效益四个方面建立职业经理人价值评价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模糊评价法对职业经理人进行综合评价。

李锡元, 何劭强, 伍林[5]2016年在《企业在职业经理人市场中的功能发挥与实施途径》文中研究指明在职业经理人市场中,企业是重要的参与主体和治理主体,能够推动职业经理人市场健康地建设与发展。目前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整体发育还不够成熟,各主体参与力度较为有限。文章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总结企业在职业经理人市场中应具备的功能,概括当前我国企业在其市场功能发挥中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影响企业市场功能未能有效发挥的原因,探究企业充分实现市场功能的有效途径。

刘小红[6]2006年在《我国职业经理人信任危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出现了一个新的阶层——职业经理人,他们在中国经济舞台上开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民营企业中日显活跃。然而,职业经理人的职业道德是一把“双刃剑”,一个企业如果引进了能够信赖的经理人,对其持续快速发展必将推波助澜,如果引进的是存在道德风险的经理人,企业将面临巨大的灾难。近几年来,由于体制的弊端、观念的落后、法制不健全以及职业经理人个人道德问题等各种原因造成的种种缺陷,使职业经理人与企业所有者双双落入了信任缺失的陷阱,两者之间上演了一幕幕分分合合之剧,企业困惑于难以找到值得信任的职业经理人,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也为寻找值得信任的企业所有者而努力,结果职业经理人市场出现这样的现象:有良好职业道德的职业经理人严重缺乏。这严重阻碍了中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在中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使用委托代理理论、企业伦理理论全面、系统的分析了目前引起中国职业经理人信任危机的原因,并通过分析职业经理人与企业所有者之间的博弈效益矩阵模型,验证了企业所有者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重复博弈对解决两者之间的信任危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希望对中国未来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有所裨益。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信任危机相关理论的研究以及职业经理人信任危机的研究现状,并对职业经理人信任危机相关知识进行了基本界定,列举了人力资源管理中常用的理论诸如委托—代理理论、合理利己论以及显要义务论等,结合近几年中国职业经理人出现信任危机的经典案例分析了中国职业经理人市场信任危机的现状,并总结出叁种类型:经理人能力欠缺型、经理人道德风险型和所有者道德风险型。在此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博弈论、企业伦理理论知识全面、系统的分析了职业经理人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既有职业经理人自身道德风险因素,又有职业经理人相关因素如企业内部微观环境因素、企业外部宏观环境因素等,并通过分析职业经理人与企业所有者之间的博弈效益矩阵模型,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重复博弈、提高职业经理人职业素质、加强职业经理人职业道德建设、扩展企业主信任纬度、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律法规、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建立有效的经理人薪酬制度。这对完善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市场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张剑光[7]2006年在《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职业经理人的概念、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综述。

孟阳[8]2006年在《论我国企业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制度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20世纪的最后几年直至我们跨入21世纪,中国企业正在酝酿一场变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职业化的经理人市场在中国已经初露端倪。职业经理人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职业阶层,职业经理人的特征和功能决定了他们是一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其数量和质量决定了一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未来中国企业能否发展壮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经理人队伍的建设。尤其当我国国内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的时候,中国的职业经理人队伍能早日庞大、成熟起来已成为更加迫切的问题。而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开展职业经理人任职资格认证必然会有利于我国职业经理人队伍的建设。为此,本文将分析在我国建立职业经理人任职资格认证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如何建立这种制度来发挥职业经理人的作用。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西方以及我国职业经理人的产生过程,现代职业经理人的概念界定以及与企业家、MBA的区别,分析了职业经理人在企业中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并对经理人的基本职能作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第二部分论述了经理人必须要职业化,以及职业化的市场条件和制度条件,我国企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存在的误区及西方企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为我国提供的许多借鉴,为建立职业经理人任职资格认证制度作了铺垫。对我国建立职业经理人任职资格认证制度作了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第叁部分介绍了我国实行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制度的历程,目前国内各地认证工作开展的情况以及国外职业经理人任职资格认证制度对我国的启示,即重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第四部分提出了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制度应建立的相关配套机制以及认证工作的注意事项。 总之,本文力图通过对我国建立职业经理人任职资格认证制度研究,极力希望为我国培养产生一支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对策与建议,充分发挥职业经理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加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使我国早日加入发达国家行列。

欧翠珍, 林姚[9]2005年在《广州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的实证研究及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广州市政府开始关注并重视职业经理人的培养与使用,并在年薪制、招聘制、资格认证与培训、构建职业经理人市场服务平台等方面多有举措。这些举措对推动广州市职业经理人队伍的建设和职业经理人市场的成长都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作用,但同时也有种种不尽人意之处。本文对这些举措进行了认真研究与剖析,并对建立职业经理人市场应树立的基本观念及应采取的对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路。

孙连才, 李霞[10]2014年在《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发展问题与机制创新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职业经理人是在我国市场经济逐步发展过程中借鉴国外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而引进的一个很重要的管理理念,目前在我国虽然已经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是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使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无法快速稳健发展,信息不对称导致公司实际控制人和职业经理人缺乏相互信任,不完善的价值评判体系缺少公正评价职业经理人业绩。本文试图从我国职业经理人与企业的矛盾及形成原因分析,结合我国职业经理人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产权制度、减少委托代理成本、有效的高管激励和约束机制几方面建设良性的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制度和机制创新。

参考文献:

[1]. 中国职业经理人市场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 张东刚. 苏州大学. 2008

[2]. 中国职业经理人市场发育状况分析[D]. 邓新东. 武汉理工大学. 2007

[3]. 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研究[D]. 李军. 中南大学. 2004

[4]. 我国职业经理人的培养与价值评价研究[D]. 赵淑贤. 燕山大学. 2008

[5]. 企业在职业经理人市场中的功能发挥与实施途径[J]. 李锡元, 何劭强, 伍林. 学习与实践. 2016

[6]. 我国职业经理人信任危机研究[D]. 刘小红. 四川大学. 2006

[7]. 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研究综述[J]. 张剑光. 当代经理人. 2006

[8]. 论我国企业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制度建设[D]. 孟阳. 东北大学. 2006

[9]. 广州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的实证研究及对策分析[J]. 欧翠珍, 林姚. 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10]. 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发展问题与机制创新路径[J]. 孙连才, 李霞.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4

标签:;  ;  ;  ;  ;  

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