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平衡碱度预测

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平衡碱度预测

曾建平[1]2004年在《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平衡碱度预测》文中提出目前,敞开式循环冷却水在工业上被广泛采用。循环冷却水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系统的结垢、腐蚀和微生物的滋生等,其中,循环冷却水的总碱度和pH值是衡量水质标准的两项重要指标。过去,对循环冷却水的总碱度和pH值的研究大都只限于从经验中总结出来,考虑的因素不够全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理论:从化学热力学角度出发,考虑到浓缩倍数、活度系数、补水水质(包括总碱度、pH值和总溶解固体含量)、大气中CO_2的分压和系统是否达平衡等影响因素,在系统结垢之前,根据碳酸的离解平衡推导出循环冷却水浓缩前后碳酸各物种的浓度;然后由总碱度和pH值的定义,得出循环冷却水总碱度和pH值的理论关系式,并可通过Visual Basic程序进行预测。 实验:通过对自配水样和现场取来的部分水样进行鼓泡浓缩直至结垢之前,然后分析不同浓缩倍数下循环冷却水的总碱度和pH值。总结出不同水样的总碱度与浓缩倍数和pH值与浓缩倍数的变化规律。 找出并解释实验与理论的差别,根据不同的环境和达平衡的程度合理地在理论关系式中选取修正系数,从而确定了在一定条件下循环冷却水的总碱度和pH值的理论预测关系式。

乔宁[2]2010年在《传热金属表面腐蚀结垢行为模拟及防腐阻垢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热金属表面腐蚀与结垢问题广泛存在于工业生产的多种过程中,严重妨碍换热设备的正常运行,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和经济损失,是一个经过长期研究而至今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现有防腐阻垢技术基本上以添加缓蚀剂、阻垢剂和杀生剂为基础,对环境敏感并容易引起二次污染。本工作以实验室模拟试验和数值分析方法为基础,对传热金属表面的结垢和腐蚀问题进行了研究,结合计算机技术建立了循环冷却水系统模拟分析软件。并根据对传热面腐蚀结垢的机理分析,进行了改善传热面耐蚀、阻垢性能的研究。在收集了实际生产运行数据、模拟实验数据和总结经验公式基础上,对碳钢在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的腐蚀行为进行了模拟研究。建立了氯离子、pH值、碱度、钙离子、硫酸根离子、溶解固体量(TDS)六种水质参数的动力学模型。以此为基础,利用离子联合作用公式推导了碳钢均匀腐蚀速率的数学模型,利用实验室数据确定了模型指前系数并进行了校正。自制实验室污垢热阻测试仪器,在相同条件下利用人工硬水对不同的传热面材质进行了对比试验,得出污垢热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材料表面特性对污垢形成有较大影响,材料的表面能越低,污垢沉积量越小。考察了传热表面温度、溶液pH值、碱度、硬度等影响因素对结垢行为的影响,分析了CaCO3在传热面结垢机理。提出了适用于CaCO3污垢的析晶-颗粒沉积混合污垢模型。以Hasson模型为基础,通过溶液离子和离子对平衡进行的校正,建立了析晶沉积速率模型。引入颗粒污垢沉积速率数学模型和污垢脱除数学模型,模拟了在析晶-颗粒沉积-脱除机制共同作用下的CaCO3垢生成过程。以建立的腐蚀速率、结垢速率数学模型和水质参数动力学模型为基础,利用Flash为开发环境,以ActionScript为编程语言设计开发了一套循环冷却水系统模拟软件。软件以动画模拟循环冷却水系统运行过程,以坐标图形式反映系统运行期间水质参数的变化规律,并可对传热面的腐蚀与结垢进行预测。通过对传热结垢、腐蚀机理的研究,探讨了通过表面无机膜的制备,以降低材料表面能的方法改善碳钢、不锈钢的防腐、阻垢性能的技术。采用溶胶-凝胶法在304不锈钢表面制备了锐钛矿晶型的TiO2膜;采用化学镀镍和溶胶-凝胶法在A3钢表面制备了Ni3P-TiO2膜层;采用溶胶-凝胶法在A3钢和304不锈钢表面制备了Si02膜。研究了催化剂、DMF添加剂、溶胶混配方式、烧结工艺等对成膜效果的影响,优化了各种无机膜制备工艺。测定了无机膜层的附着力、耐蚀、抗垢和杀菌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金属材料表面制备无机膜层可大大提高其防腐、阻垢性能。其中TiO2膜因其具有光催化性能,使其耐蚀性、抗垢和杀菌性能均优于Si02膜,且其制备工艺较简便,膜层附着力强,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曾惠明[3]2009年在《循环冷却水软化微碱化协同防垢防腐防污研究》文中认为工业上用水量最大的循环冷却水系统,最常见的问题是结垢、腐蚀、微生物污染、浓水排放与环境污染。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的循环冷却水软化微碱化处理方法,无需外加化学药剂,通过杂质减量和水质调节,协同防垢、防腐蚀、防微生物污染。取得“叁防”功效,同时实现节水和污染物减排。本文通过系列模型计算和试验研究,取得主要成果如下:1、提出了离子交换软化微碱化方法及工艺文中计算了铁、铜、锌—碳酸盐溶液叁个体系中的热力学平衡,进行了碳钢和黄铜的腐蚀控制试验,结果显示:在全碱度为6-10mmol/L (pH为9.2-9.5)的钠型碳酸盐溶液中,碳钢和黄铜表面都形成稳定氧化膜,腐蚀速率低于循环冷却水系统腐蚀控制国家标准。同时进行了RHCO3型树脂特性试验,研究了RHCO3型树脂中HCO3-/CO32-反应机理和平衡常数,优化了其运行及再生工艺参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小型循环冷却水系统(如中央空调循环冷却系统)的离子交换软化微碱化方法,设计了针对两种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微碱化工艺:对无铜循环系统,补给水处理采用RNa型树脂和RHCO3型树脂串联工艺;对有铜循环系统,补给水处理采用2个串联流程进行并联的工艺,分配流量调节水质,一个是RNa型树脂和ROH型树脂串联,另一个是弱酸树脂、RH强酸树脂和弱碱树脂串联。同时研究了工艺的经济性,结果表明:与加药法相比,该工艺运行费用节省35%-44%。2、提出了纳滤—阴离子交换软化微碱化方法及工艺对于大型循环冷却水系统(如火力发电厂循环冷却系统),文中提出了利用纳滤去除水中全部硬度和部分一价离子,再利用RHCO3型树脂将产水中阴离子交换成碳酸氢根,实现软化微碱化。进行了NF90纳滤膜与RHCO3树脂串联工艺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可同时实现部分脱盐(脱盐率约为80%)和软化微碱化,产水达到软化微碱化系统补水要求,预处理可采用超滤。3、研究了微碱化系统稳定性及“叁防”效果本文进行了微碱化水中CO2传质模型计算和动态模拟试验,模拟计算了循环系统水质水量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运行中的微碱化系统受到弱酸性补水冲击时,系统将在1-2h内与空气中CO2达成平衡而恢复。循环流量上升或系统碱度增大都有助于提高系统抗冲击性能,保持水质和水量稳定。之后,研究了调质水的“叁防”效果,黄铜试片表面成膜动力学研究表明:微碱化调质水中,黄铜表面氧化膜稳定化过程只需24h,膜层致密,对电子传递起阻隔作用,具有良好的防腐效果;微碱化循环系统防微生物污染效果试验表明:微碱化方法控制了循环冷却水中的氮磷元素含量,同比之下,微生物总量减少了68%;去除硬度在防止污垢生成同时,使好氧异养菌总量减少33%。试验研究结果证实了循环冷却水软化微碱化方法的可行性,基于2个技术创新点,申请了2项发明专利,可望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循环冷却水处理的实用性新技术。

宣静雯[4]2016年在《西北地区蒸发冷却空调系统水质问题的研究》文中认为目前,蒸发冷却的水质问题是影响蒸发冷却空调技术推广使用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在蒸发冷却实际工程中常见到结垢、腐蚀和菌藻滋生等水质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蒸发冷却设备系统的正常工作,降低了系统的冷却效率,减少了设备的使用寿命。而西北地区恶劣的大气环境和紧缺的水资源更使蒸发冷却空调系统的水质问题加重。然而,国内关于蒸发冷却水质问题的研究极少,并且没有相关的水质变化规律可供参考。因此,本文针对西北地区蒸发冷却空调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水质变化规律进行研究。通过理论分析结合实际测试得出了蒸发冷却空调系统的水质变化的一般规律,并且针对不同的蒸发冷却设备提出相应的水处理方案建议。首先,为准确描述蒸发冷却特有的水质特点,对现有的蒸发冷却各类设备,按不同性质的循环冷却水系统进行分类,将蒸发冷却的循环冷却水系统分为叁类:间冷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直冷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和间冷—直冷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由此确定了蒸发冷却空调系统水质的关键指标。其次,归纳出具有前瞻性的、常用的循环冷却水水质处理方法,并从结构、适用及操作条件、作用效果、投资费用及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分类比较,总结出适用于蒸发冷却空调系统的水质处理方法,包括:静电场处理法、高频电磁场处理法等在内的物理场处理方法和臭氧法、化学法、膜分离法、量子法等多种水质处理方法。并对应用于西北地区蒸发冷却空调系统的实际水处理工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然后,选取西北地区叁种不同循环冷却水系统类型的蒸发冷却机组进行水质测试,包括:高压喷气—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蒸发式冷风扇和闭式蒸发冷却冷水机组,通过对水质的结垢类、腐蚀类和微生物类叁类关键指标参数进行测试,得到了叁种蒸发冷却机组水质指标参数的变化情况及这些指标参数受机组运行工况变化的影响状况。测试结果表明,这叁类机组循环冷却水系统的硬度指标及电导率指标都随着时间增长呈现逐渐增大的变化趋势,表示这叁类设备的水系统随时间的积累都有结垢的倾向和可能,并且其水系统的碱度及电导率指标都较高,极有可能使机组设备产生垢下腐蚀现象。测试结果显示,这叁种蒸发冷却机组循环冷却水的p H值、碱度及微生物指标随时间增长各自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且蒸发冷却补水的水质对于循环冷却水系统有着关键性的影响作用。同时,调节机组的运行参数变化,结果显示,高压喷气—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循环冷却水系统的钙硬度指标在二次风/一次风风量比为1.45时最大,最大值为150mg/L;闭式蒸发冷却冷水机组循环冷却水系统的钙硬度指标在淋水流量为10m3/h时最大,最大值为304mg/L。最后,针对蒸发冷却设备在实际运行时遇到的水质问题,对蒸发冷却空调系统水质处理的解决方案和设计步骤进行研究。并从蒸发冷却设备的叁类循环冷却水系统的特点出发,结合机组的水质实测情况,对蒸发冷却设备的水处理方法及相应的设备选型、处理方式等提出建议。

徐宏勇[5]2014年在《煤化工行业水系统集成优化及循环水软化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基于系统工程理论,开展煤化工行业水系统集成优化理论与技术研究。首先着眼于全厂水系统的宏观层面,开发了适用于水网络优化的“遗传算法”,并对全厂水网络进行了优化改造;其次针对循环水系统,开展了循环水用水网络优化及软化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针对水网络优化过程的数学问题实质,开发了“小生境退火遗传算法”。首先针对水网络优化求解空间庞杂的问题,开展了求解空间的简化工作,利用浓度约束、流量约束、质量约束等条件,以及夹点技术,对用水网络超结构模型及循环水网络超结构模型进行了精简工作,从而提高了算法的收敛性、准确性、稳定性。其次针对水网络优化约束条件复杂的问题,构建了全新的、具有自适应性的适应度函数,该适应度函数可以很好地平衡约束函数和目标函数,确保算法在求解前后过程中均做出准确的“遗传行为”。通过实例验证,表明该算法适用于单杂质、多杂质、管路约束、循环水网络优化等多种情况。以自主算法为核心,开发了一套用水网络优化软件。该软件具备独立的视窗界面,降低了用户优化操作的难度;设置了约束条件自动生成模块,解决了用户无法独立生成约束条件的困难,提升了算法的易用性;构建了流程图输出模块,便于用户对优化结果的理解。将软件应用于某煤化工企业,优化后一次水节约率为21%;除盐水节约率为29%;废水减排率为66%。针对软化工艺出水浊度高、沉淀产物细小的问题,开展了成核机理、软化速率、粒径分布的研究。在碳酸钙“聚集成核”模型的基础上,假设破碎过程为“二元随机”过程,建立了“聚集-破碎成核”模型,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多重Monte carlo算法考察了不同过饱和度的情况下,体系的成核诱导时间及颗粒粒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聚集-破碎成核”模型的模拟误差(9.8%)小于“聚集成核”模型的模拟误差(24.3%),更接近于实际成核过程,模拟结果显示过饱和度对于细小颗粒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改造万通907型电位滴定仪,建立了定组成实验装置,考察了不同条件(温度、过饱和度、离子强度、pH)下软化速率及产物粒径分布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上述参数的升高,软化速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软化产物中细小颗粒所占的比例也逐步增大,因此在软化过程中,当温度等参数升高时,应添加晶种等措施,以抑制成核现象的发生。针对循环水外排水、地下水软化效率不高的问题,开展了水质分析、混凝剂筛选、添加晶种的研究。水质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水样中存在着天然有机物或阻垢剂,导致水样中方解石、白云石、文石等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过饱和现象,难以结晶析出。研究表明通过添加混凝剂,可以部分去除水体中有机物(40%)或者阻垢剂(>90%),通过添加混凝剂和晶种可以提升软化程度20%至30%。通过软化处理,外排水Ca2+浓度可以降到50mg/L至20mg/L之间;地下水Ca2+浓度可以降到30mg/L左右,单从硬度指标评价,均可以满足循环冷却水的要求。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了“强化软化”策略,即在传统的软化过程中添加混凝药剂和晶种,在加药点附近控制过饱和度,从而可以有效提升软化效果,改善产物沉淀效果,该策略不但可以应用于软化过程,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难溶盐的沉淀处理。将上述策略应用于该企业循环水补水软化方案设计中,预计改造后每日可减少采水900吨,减少排水900吨,约20个月可以收回项目投资。

于英利[6]2006年在《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模拟试验台的研制与凝汽器防垢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针对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运行特点及工作状况,设计并制作了一套“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模拟试验台”。结合电厂凝汽器管内污垢生长机理,对炉烟防垢处理方案进行了理论探讨与实验论证,并对凝汽器防垢试验研究的过程进行了重点描述。“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模拟试验台”的系统构成包括凝汽换热系统、冷却集水系统、补水排污系统和循环管路系统四大部分,由恒温水浴箱、冷却塔、循环水箱与补水箱等设备组成。论文通过对内蒙古某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分析与模拟,详细叙述了系统参数设计计算、设备制作与安装调试过程。调试试验表明,试验台参数运行准确正常、系统设备设计合理,符合实验室模拟要求。论文详细论述了凝汽器的污垢生长与积聚过程,并对炉烟防垢进行深入探讨。发现在污垢生长期内,通过引入炉膛烟气改变循环冷却水的水质,可有效地防止污垢的形成。同时借助试验台,作者对凝汽器防垢问题进行了较有成效的试验研究。试验过程发现,炉烟防垢试验具有与药剂防垢试验相似的参数变化趋势,同时数据显示,运行一定时间后,二者的参数变化出现交叉点,交叉点以后,炉烟防垢试验效果开始出现明显优势。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炉烟防垢处理方案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可行性,防垢效果显着。

孙杰[7]2012年在《城市污水深度处理再生回用作电厂循环冷却水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电力行业的迅速发展,大容量的机组成为火力发电的主要机组,因此电力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的耗水大户。其中在火力发电中,循环冷却水用量约为50亿m3,占火电厂总用水量的90%以上。而城市污水厂二级出水水质水量稳定,供给可靠,将二级出水回用做电厂循环冷却水是解决我国城市水资源紧缺的有效途径之一。由于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中含有较高的碱度、硬度、有机物、盐分等物质,如果直接回用做电厂循环冷却水,将会对循环冷却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城市污水厂二级出水必须经过深度处理后才能回用。目前常用的石灰软化法存在着絮体沉降速度慢、污泥脱水困难等不足,且具有进一步提高处理效果的空间。本课题针对传统石灰软化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的粉煤灰协同石灰软化技术。通过向石灰软化过程中投加粉煤灰,为碳酸钙结晶提供晶核,增大污泥粒径,提高水质软化效果,改善污泥的脱水性质。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包括:(一)石灰最佳投药量确定试验。通过重点考察石灰投加量对水中钙硬度、总碱度、COD、TDS等污染指标的去除效果,得出石灰的最佳投药量;(二)粉煤灰协同石灰法小试试验研究。通过考察粉煤灰投加量、粉煤灰活性成分、粉煤灰投加位置、絮凝剂种类及其投加量、混合液回流比对水中钙硬度、总碱度、COD、TDS、浊度等指标的去除效果,分析粉煤灰投加对二级出水水质的提升及污泥性质改善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确定各参数对该工艺的影响程度及最佳的反应条件;(叁)粉煤灰协同石灰法中试试验研究。利用现场中试规模的试验装置,对粉煤灰协同石灰法处理二级出水进行研究。通过监测反应时间、静沉时间对污染指标的影响,验证粉煤灰协同石灰处理技术的稳定性,并确定出本中试试验最佳的反应时间和静沉时间。试验结果表明:(1)本试验条件下,对于单纯石灰软化二级出水而言,最佳石灰投药量为261mg/L,此时单纯石灰软化对二级出水的钙硬度、总碱度、TDS的去除率分别可达45.57%、79.61%和19.66%。(2)向石灰软化过程中投加粉煤灰,可以提升软化出水的水平。经粉煤灰协同石灰软化技术处理后出水的钙硬度、总碱度、TDS、COD的去除率可以达到64.33%、81.33%、23.1%、52%,相比较单纯石灰软化,分别提高了18.76%、1.72%、3.44%、13.27%。(3)对于粉煤灰与石灰的投加顺序而言,先投加粉煤灰对污染物的处理效果优于后投加粉煤灰,并能节省投药量。(4)投加粉煤灰有助于提高处理后出水的稳定性,投加粉煤灰之前的出水的朗格利尔指数为0.4,投加之后出水的朗格利尔指数降至0.26。(5)投加粉煤灰可以增大污泥絮体粒径,加速絮体沉降速率,有助于提高污泥的脱水性能。(6)投加粉煤灰之前,沉淀时间长达30min时,出水浊度仍高于10NTU,而投加粉煤灰之后,沉淀时间仅需15min,就可使出水浊度降到10NTU以下。(7)对粉煤灰协同石灰软化系统的化学污泥进行部分回流可以充分发挥活性泥渣的吸附性和截留作用,提高对有机物的去处效果。增加回流后对COD的去除率高达57.88%,出水COD值控制在20mg/L以内,浊度控制在5NTU以内。(8)中试试验进一步验证了粉煤灰协同石灰处理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反应时间为50min时,钙硬度、总碱度和电导率的去除效果最佳,分别达到63.44%、80.84%、17.17%的去除率;当静沉时间为40min时,出水浊度即可降低到3.64NTU,COD达到38.53%的去除率。

刘晓冬[8]2016年在《再生水循环冷却系统中无机磷的迁移转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水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再生水已成为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补给水的重要水源。再生水具有水质稳定、来源可靠且不需要长距离引水的特点,然而再生水复杂的水质条件导致循环冷却水系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运行问题。再生水中的磷含量较高且存在形态多种多样,是影响循环冷却水系统结垢、腐蚀和微生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课题以模拟再生水中的无机磷为研究对象,考察无机磷的迁移转化规律以及运行条件和水质条件对其的影响。研究借鉴河床底泥中无机磷的SMT连续提取法,建立了模拟系统内垢体中无机磷定量定性分析的M-SMT法。通过分别测定溶解态无机磷和垢体中无机磷的具体存在形态及含量,同时分析系统内的结垢和腐蚀情况,总结循环冷却水系统中无机磷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对系统结垢、腐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M-SMT连续提取法能够对模拟系统内垢体中的无机磷进行完全提取,回收率接近100%;不同形态无机磷可以得到完全分离。溶解态无机磷向垢体中的迁移主要受成垢离子积和相应难溶物溶度积的影响。运行条件中,温度是影响无机磷在液-固两相中迁移的主要因素,温度升高,难溶物溶度积降低,溶解态无机磷的迁移速率、迁移量及迁移率均明显上升。水质条件中,增加单一无机磷或硬度均使成垢离子积显着增加,因此,无机磷的迁移速率和迁移量增加,但受成垢阳离子浓度的影响,水中无机磷浓度增加后,其迁移率降低。磷酸盐沉积物是系统结垢的主要成分之一,系统结垢量与无机磷的迁移量在一定程度上呈正比。浓缩倍率由2提升到6,系统内无机磷迁移量增加了920 mg,同时系统内结垢量由2.85g增加到9.35g,结垢量上升明显。不同条件对颗粒态无机磷的影响不同,运行条件中,随着流速的增大,弱吸附态磷含量呈下降趋势,而铝结合态磷含量逐渐上升;温度升高促进铝结合态磷向铁结合态磷和钙结合态磷的转化;提高浓缩倍率对4种形态无机磷的影响相同,其含量均有所上升,但占总颗粒态无机磷的比例无明显变化。水质条件中,随着无机磷浓度的增加,无机磷迁移至固相之中的量增加,且以形成弱吸附态磷和钙结合态磷为主;而系统中总硬度的增加,则有利于钙结合态磷的形成。系统内挂片的腐蚀率受系统结垢量、弱吸附态磷和铝结合态磷含量的综合影响。

王荣君[9]2016年在《循环冷却水微电解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先通过实验室的小试对循环冷却水微电解设备的结构、阴极材质以及除垢工艺进行了研究,而后以实验室结论为参考将其放大应用于化工厂的循环冷却水系统中,进一步验证了循环冷却水微电解设备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首先,考察了循环冷却水微电解设备的结构对除垢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循环冷却水微电解设备的结构不同,除垢效率也不同。除垢效率从大到小依次为:阳极涂覆贵金属催化剂层的网状圆筒式循环冷却水微电解除垢设备>圆筒式循环冷却水微电解除垢设备>板式循环冷却水微电解除垢设备。其次,考察了贵金属网状阳极圆筒式循环冷却水微电解设备的阴极材料对除垢效果的影响,发现分别以碳钢和不锈钢作为阴极,电解72h,除垢效果相近。同时也发现不管阴极是碳钢还是不锈钢材质,其经过浓度为2-10%的硝酸或硫酸浸泡≤60min后,电解时的除垢效果和抗腐蚀性均得到提高。考虑到酸洗效率,优选酸洗浸泡的条件为:硝酸的浓度10%,酸洗的时间20min。在对贵金属网状阳极圆筒式循环冷却水微电解设备除垢工艺方面的研究发现,采用倒极去除循环冷却水微电解设备阴极壁面结垢时,工艺宜选择电流密度为30 A·m-2,除垢时间5-1Omin。最后,将实验室用循环冷却水设备放大后应用于化工厂的循环冷却水系统中,实验结果表明:当循环水量为50m3·h-1时,水流量为25L·min-1,通过循环冷却水设备的循环水量为0.25-2.5m3·h-1时,循环冷却水设备处理后的循环冷却水符合国家循环冷却水使用指标的规定,且微电解过程中,循环冷却水设备运行稳定。换热器的冷却水温差提高3℃以上,换热效率提高,节能效果显着。

徐景峰[10]2012年在《反渗透膜在中央空调循环冷却水处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中央空调循环冷却水系统多采用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由于循环冷却水的不断蒸发和浓缩作用,使得循环水结垢、腐蚀现象比较严重,以致影响换热设备的传热效果,甚至损坏设备,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提出将反渗透系统应用于中央空调循环冷却水系统中,改善中央空调循环冷却水水质。实验采用反渗透膜装置处理部分循环冷却水补充水,从而使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的水质稳定在防止结垢与低腐蚀率的范围中。试验利用自来水蒸发浓缩模拟中央空调循环冷却水,测定不同水质条件下的水质参数及循环冷却水的腐蚀率,计算Langlier指数、Ryznar指数,判断不同水质条件下的循环冷却水的结垢、腐蚀倾向。当硬度控制在280mg/L以内时,循环水的结垢现象会有明显的改善,且腐蚀率也维持在较低水准。在反渗透的操作试验中发现在产水量一定的情况下,提高进水温度,可以降低运行压力。尽管提高进水温度后,脱盐率会略微增大,但产水水质并未受到很大影响;而运行压力则有大幅下降。当产水水量为8L时,随着进水温度的提高,操作压力下降了32%,节电效果明显。根据模拟反渗透膜处理循环冷却水补充水的过程,分析在不同处理率情况下各组试验的水质、腐蚀率及结垢趋势,处理60%的补充水时循环水硬度稳定在280mg/L左右,相对应的赖兹纳指数也在6左右波动,基本为稳定水质,腐蚀率稳定波动状态,能保持较好的水质运行。同时将实验结果放大为循环水量800m3/h的循环冷却水系统,经过估算处理每吨水费用为1.135元,具有较好的经济性

参考文献:

[1]. 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平衡碱度预测[D]. 曾建平. 南京理工大学. 2004

[2]. 传热金属表面腐蚀结垢行为模拟及防腐阻垢技术研究[D]. 乔宁. 北京化工大学. 2010

[3]. 循环冷却水软化微碱化协同防垢防腐防污研究[D]. 曾惠明. 武汉大学. 2009

[4]. 西北地区蒸发冷却空调系统水质问题的研究[D]. 宣静雯. 西安工程大学. 2016

[5]. 煤化工行业水系统集成优化及循环水软化技术研究[D]. 徐宏勇. 华东理工大学. 2014

[6]. 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模拟试验台的研制与凝汽器防垢试验研究[D]. 于英利.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06

[7]. 城市污水深度处理再生回用作电厂循环冷却水的试验研究[D]. 孙杰. 青岛理工大学. 2012

[8]. 再生水循环冷却系统中无机磷的迁移转化研究[D]. 刘晓冬. 华北电力大学. 2016

[9]. 循环冷却水微电解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D]. 王荣君. 北京化工大学. 2016

[10]. 反渗透膜在中央空调循环冷却水处理中的应用[D]. 徐景峰. 南京师范大学. 2012

标签:;  ;  ;  ;  ;  ;  

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平衡碱度预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