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浆细胞肉芽肿1例并文献复习

胃浆细胞肉芽肿1例并文献复习

(1重庆市綦江区中医院普外科重庆401420)(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重庆400042)

【中图分类号】R73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6-0252-02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6岁,因“中上腹腹胀2月余,加重伴隐痛3天”于2014年1月14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住院治疗。入院前患者曾于铜梁县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提示“胃窦前壁见一约4cm×5cm半球形隆起,突出腔内,隆起处表面粘膜光滑,考虑胃窦粘膜下肿瘤可能”(见图1),为进一步诊治转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行胃镜提示“胃窦可见一巨大包块,大小约4.5cm×5cm,凸向胃腔,其上糜烂,超声胃镜示:巨大的混合回声区域,来源于固有肌层;诊断胃窦巨大包块,性质待定(以间质瘤可能性大)”(见图2),遂以“胃窦包块性质待查”收入胃肠外科住院。入院后检查血常规、肾功能、生化、CEA、AFP、CA19-9均未见异常,仅铁蛋白380.4ng/ml(正常值20~300ng/ml),肝功能前白蛋白159mg/L,心电图、胸片无异常,腹部CT提示胃窦壁不规则增厚,最厚处约为3.5cm,粘膜面完整,其内见点状钙化影,平扫CT值约32HU,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各期CT值为41~82HU、35~80HU、45~88HU,其内见小片无强化低密度灶,周围脂肪间隙模糊,肝胃间隙见少许小淋巴结显示,邻近胆囊壁欠光整。考虑为恶性肿瘤性病变,淋巴瘤待排。

术前诊断:胃窦巨大包块:间质瘤?胃癌?

术中所见:病灶凸起于胃前壁,浆膜面可见多处点状白色组织,周围无侵润,局部未见肿大淋巴结。肝、胆、胰、脾、大小肠及其系膜未见明显异常。行腹腔镜远端胃大部切除术。

病理检查:肉眼见胃大弯剖开见一2.5cm×1.5cm×1cm的灰白色结节,切面灰白,质硬,大小弯未扪及LN样组织,镜下见:胃粘膜下层大量成纤维细胞增生伴多量弥漫成片的浆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局部见泡沫样细胞形成,符合胃浆细胞肉芽肿。(见图3)

2.讨论

浆细胞肉芽肿是一种非特异性慢性炎性疾病,属于浆细胞局灶性反应性病变,多见于肺部及支气管,偶有发生在肝、皮肤、肾、脊髓、颅腔、甲状腺及卵巢,发生在胃极少见[1]。胃浆细胞肉芽肿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表现,确诊依赖于病理检查,1970年Soga首例报告,近年国内报道不多,综合所查8例文献所述,结合本例病例,胃浆细胞肉芽肿具有以下特点。(1)发病年龄23~61岁,平均44.1岁,男女发病为2:1。(2)临床表现隐匿,早期表现仅是非特异性的消化道症状,晚期位于胃窦处肿瘤可表现为梗阻,溃疡型肿瘤可表现为出血,多数于检查胃镜时发现粘膜下包块或巨大溃疡,酷似恶性肿瘤,粘膜下包块术前不易取病检,多诊断为胃癌、恶性淋巴瘤或间质瘤。(3)一般术前检查可无异常,肿瘤标志物一般无特异性改变,CT检查均呈现胃癌或恶性淋巴瘤的表现。(4)术中可见凸起于胃壁的包块,可有周围浸润及淋巴结增大,表现和胃癌相似。(5)组织学检查,以成熟的浆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为主,浆细胞大多成熟,无或极少核分裂相,卢梭氏小体可见,肉芽肿内可见其他炎性细胞浸润[2]。

此病病因不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抑酸及抗炎效果差,以手术治疗为主,胃镜下发现主要分为粘膜下包块及溃疡两类,与胃癌用肉眼很难鉴别,术前活检多提示炎性组织或位于粘膜下的包块不易取到病检,且有文献报道本病可与胃癌共存,约占16.7%[3],如发现包块及巨大溃疡,临床诊断胃癌但无病理检查证实者,需考虑此病,则需积极手术治疗,以免漏诊漏治。因本病术后预后良好,复发少,但由于术前诊断困难,几乎所有病例在术前甚至术中易被误诊为胃恶性肿瘤而采取胃癌根治术,为减少手术创伤,可术中行冰冻病理切片,如冰冻病理切片结果证实本病,则可行胃部分切除术。同时因本病可突破浆膜面,侵及结肠系膜和胰腺,且可有周围淋巴结增生,如被误诊为“晚期”而放弃手术则实属可惜,所以有条件做术中快速冰冻病理切片则能避免或减少误诊和误治。

【参考文献】

[1]龚江波,梅长青,曾红梅.胃巨大浆细胞肉芽肿一例[J].中华普外科杂志,2011,(9).791.

[2]孙彪,王翠芳.胃浆细胞肉芽肿一例[J].中华普外科杂志,2004,(7).394.

[3]许庆文.胃浆细胞肉芽肿2例报告[J].实用癌症杂志,1997,(1).11-13.

标签:;  ;  ;  

胃浆细胞肉芽肿1例并文献复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