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治疗下丘脑损伤34例的护理

亚低温治疗下丘脑损伤34例的护理

一、视丘下部损伤病人应用亚低温疗法的护理34例(论文文献综述)

樊黎明,李慧娟,胡永艳[1](2016)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6例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观察组采取头部亚低温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2组新生儿心率、体温、呼吸等指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4h和48h观察组心率、体温、呼吸水平与同期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采取亚低温治疗,可显着改善新生儿的心率、体温、呼吸等指标,安全可靠,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张文青[2](2013)在《体温控制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清NSE及Tau蛋白水平的影响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对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天内的体温持续控制在36-37℃的观察,文章内容反映,该研究了解体温控制对患者血清NSE及Tau蛋白水平及预后的影响。研究方法:研究对象选择2012年08月至2013年3月入住苏大附一院急诊中心重症医学科,当日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15分,ICU住院时间≥3天,3分≤GCS≤8分的96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体温控制组即实验组(体温控制在36-37℃)、亚低温组和常规降温组。实验组及亚低温组采用亚低温治疗仪将体温分别控制在36-37℃及32-34℃,常规降温组未进行体温的持续控制,分别抽取三组患者入院第1、3、5、7天的血清标本,检测血清NSE及Tau蛋白水平,随访记录患者受伤后3-6个月GOS预后评分,比较三组患者血清NSE及Tau蛋白水平差异及预后差异。结果:1.实验组与亚低温组的患者预后的比较:实验组患者预后不良的发生率为:57.14﹪,预后良好率42.68﹪,亚低温组预后不良的发生率为:46.67﹪,预后良好率53.33﹪,两组间预后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与未进行体温持续控制组的患者预后的比较:实验组患者预后不良的发生率为:57.14﹪,预后良好率42.86﹪,未进行体温持续控制组患者预后不良78.26﹪,预后良好率21.74﹪。3.实验组与亚低温组的患者血清NSE浓度的比较:第1、3、5、7天抽取血清查NSE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组与未进行体温持续控制组患者的NSE浓度的比较:第1天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3、5、7天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着性的差异,P<0.05;5.实验组与亚低温组的患者血清Tau蛋白水平的比较:第1、3、5、7天抽取血清查NSE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实验组与未进行体温持续控制组患者的Tau蛋白水平比较:第1天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3、5、7天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着性的差异,P<0.05。结论:1.将伤后7天内体温控制在36-37℃能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不良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2.体温控制在36-37℃能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的NSE及Tau蛋白水平,减少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细胞进一步损伤;3.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体温控制在36-37℃与亚低温治疗相比较,血清中的NSE及Tau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体温控制在36-37℃的患者可以避免如肺部感染、心律失常、血管痉挛及寒颤、凝血功能障碍等亚低温治疗的严重并发症。

张瑛,裘五四[3](2012)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亚低温治疗的护理》文中指出目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亚低温治疗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的亚低温治疗效果,并加强相关护理。结果本组患者1年后恢复良好率(GOS评分)为70.0%,主要并发症为肺部感染,发生率为57.5%。结论亚低温治疗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但应注重相应的心理护理、不良反应、并发症等的防治和护理。

刘淑玲[4](2011)在《血管内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效果的临床护理评价》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血管内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ICP)及血糖血乳酸等临床指标的影响;对比血管内低温与传统低温及常规治疗的临床效果并观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观察血管内低温对护理工作量和患者经济负担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2009年5月至2010年7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颅脑抢救中心住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7例分为血管内低温组(A组)34例、传统低温组(B组)36例和常规治疗组(C组)37例。三组患者均接受规范神经外科治疗。亚低温治疗组(A组和B组)分别进行血管内亚低温及传统低温。监测A组与B组从开始降温到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同时在达到目标温度以后,记录上下波动超出目标温度0.2℃的时间百分率以及利用床旁寒战评估量表(BSAS)评定低温寒战发生级别。另外,定时监测患者ICP值、生命体征、血气(包括血糖及血乳酸)、血电解质变化以及护士用于控制体温及预防低温并发症的护理时间,最后汇总患者住院治疗费用。于患者伤后3个月根据GOS评估法判定预后。[结果]1.血管内低温组与传统低温组比较,在患者达到目标温度时间方面,血管内低温用时显着低于传统低温组(P<0.05)。并且血管内低温实测温度偏离目标温度的时间百分率低于传统低温组(P<0.05)。另外,血管内低温组患者气切率及机械通气发生率也低于传统低温组(P<0.05);2.血管内低温患者在低温期间ICP值处于最低水平,复温后也能较好维持ICP值正常水平;3.经过两种不同亚低温方法治疗的患者血糖、血乳酸两项指标均有所下降,与常规对照组显示出差别(P<0.05),但两种亚低温方法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4.血管内低温方法并未出现低血压、心率失常、电解质紊乱、凝血障碍等严重低温并发症,在肺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及脑疝形成等方面与对照组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传统低温相比较,血管内低温组患者寒战评估发生率及级别显着降低(P<0.05);5.三组患者三个月预后GOS评定显示,两个亚低温组患者预后良好率高于常规对照组(P<0.05),但血管内低温组与传统低温组并无明显差异(P>0.05);6.血管内低温组与传统低温组用于维持低温及预防低温并发症的护理工作量是有差异的(P<0.05),血管内低温可以缩短患者ICU停留时间及住院天数(P<0.05),但在患者住院费用方面三组并无显着差别(P>0.05);7.在血管内低温组各项指标中,入院时GCS、治疗时间窗和达到目标温度时间进入以GOS为因变量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程,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血管内低温降温速度快,维持目标温度稳定性较好,并能有效降低患者ICP值,减轻脑水肿,预防脑疝发生;血管内低温也可以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糖血乳酸水平,起到脑保护的作用;血管内低温基本没有出现严重低温并发症,是安全可靠的;血管内低温患者较常规治疗患者预后良好,但与传统低温预后比较并无显着差异;血管内低温可以降低护理工作量、缩短患者ICU停留时间及住院天数,但不能降低患者住院总费用;血管内低温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表明GCS评分越高、时间窗及达标时间越短,患者预后越好。

郑国琴,林奕,蔡雄茂,陈敬芳,王惠兰[5](2010)在《不同降温方法治疗结核性脑膜炎高热效果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不同降温方法用于结核性脑膜炎高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35例结核性脑膜炎高热患者分成观察组(11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实施传统降温法,观察组实施亚低温降温方法,观察两组降温前后生命体征、颅内压、Clasgow评分、并发症及病死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81.8%,对照组为4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降温后,观察组生命体征优于对照组,颅内压、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Glasgow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降温法能有效控制结核性脑膜炎高热患者的体温,提高患者意识状态,降低病死率。

任云华,李芬[6](2010)在《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病情观察与护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病人病情观察与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过程,护理人员严密观察病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积极预防并发症。[结果]112例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病人中,康复出院78例,好转29例,死亡5例。[结论]科学严密的观察和完善的护理措施,对保证颅脑损伤病人的抢救,减少并发症,改善其预后和生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吴树辉,李玉峰,刘素峰,张艳荣[7](2009)在《颅脑挫伤后中枢性高热患者的观察与护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颅脑挫伤后中枢性高热患者的观察与护理特点。方法观察并记录68例颅脑挫裂伤后中枢性高热患者合并并发症情况及应用亚低温治疗前后脑温、肛温、颅内压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及治疗组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结果脑温、肛温、颅内压在亚低温治疗后明显降低,在亚低温治疗期间脑温和肛温之间存在"分离"现象;治疗后两组合并症的发生率差异有显着性(p<0.05);2组之间治疗效果差异有显着性(p<0.05);住院治疗时间2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颅脑挫伤后中枢性高热患者选择性亚低温治疗能有效控制患者体温,降低颅内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强治疗效果,明显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病人满意度,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孙文才[8](2009)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创伤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亚低温措施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联合治疗,动态监测颅内压的改变,观察病人的脑脊液中的可溶性Fas的变化,从而分析亚低温治疗的临床效果,探讨亚低温对神经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影响。方法:收集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系科2008年2月~2008年12月间收治的部分重型颅脑损伤病人(GCS≤8分)40例,将病人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进行研究,亚低温治疗组20例,常规治疗组20例。亚低温治疗组病人创伤后24小时内进行亚低温治疗,保持肛温在33℃~35℃,亚低温治疗时间1~5天。常规治疗组药物治疗与亚低温治疗组相同。同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颅内压(ICP)等,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量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脑脊液中可溶性Fas含量,对两组病人结果进行分析。最终治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GOS评分,分析其临床效果,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伤后早期二者颅内压均高于正常值,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颅内压均下降,但二者的差距逐渐增大,有显着性差异(P<0.05)。亚低温组病人死亡率低于对照组,而恢复良好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在患者颅脑外伤后2~3天,脑脊液中可溶性Fas含量达到高峰,并维持在平台期。亚低温治疗组患者脑脊液含量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亚低温措施对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的治疗有较好疗效,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预后。颅脑损伤后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同时作用,亚低温能同时降低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发生,对继发性颅脑损伤起到重要作用。

冯天水[9](2009)在《亚低温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及血液生化学的影响》文中提出本文探讨了亚低温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气及电解质等血液生化学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旨在进一步探讨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并对亚低温的脑保护机制进行探讨,在临床上指导亚低温治疗。选择从2008年4月到2009年4月入住我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0例,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19例和对照治疗组21例。采用常规腰穿动态监测脑脊液的压力,指套型数字显示型无创伤监护仪进行脉搏血氧饱和度的连续监测。动态监测动脉血气及静脉血电解质的变化。分析亚低温组和对照治疗组颅内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气及电解质等血液生化学的变化,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亚低温组与对照组各项监测指标之间的关系,并对两组预后进行比较。从结果中得出结论,亚低温可以降低颅内压,可以提高患者动脉血氧分压,改善脑组织氧供,降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防止脑肿胀,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亚低温可降低脉搏血氧饱和度,可能导致低血钾。亚低温治疗过程中应及时给予观测和纠正电解质的损失。亚低温不仅可以改善脑氧供,同时可以改善全身其他器官的能量代谢,纠正酸中毒。对重度颅脑损伤后的继发性损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亚低温治疗时可同时使ICP降低、PO2升高、PCO2降低,可能为亚低温对重度颅脑损伤的脑保护机制之一。

陈永恒[10](2008)在《循证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将循证护理的方法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早期康复,提出决定早期康复效果的相关问题,针对问题查阅资料和文献,寻求实证,制定护理措施。认为循证护理方法在指导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早期康复中大大地降低了病死率和致残率。

二、视丘下部损伤病人应用亚低温疗法的护理34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视丘下部损伤病人应用亚低温疗法的护理34例(论文提纲范文)

(1)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判定指标[4]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前后心率、呼吸及体温情况
    2.2 2组治疗效果比较
3 讨论
    3.1 亚低温治疗能够降低新生儿的氧耗量[5]
    3.2 重视亚低温治疗的时机选择
    3.3 重视亚低温治疗的温度控制
    3.4 重视亚低温治疗的降温部位[6]
    3.5 注意事项

(2)体温控制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清NSE及Tau蛋白水平的影响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英文缩写及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4)血管内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效果的临床护理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背景
    2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1 研究设计
    2 研究对象
        2.1 研究对象来源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样本量估计
    3 调查工具和观察指标
        3.1 亚低温治疗临床观察表
        3.2 观察指标及疗效预后评估
    4 研究步骤
        4.1 步骤
        4.2 亚低温不同降温方法
    5 质量控制
        5.1 选择性偏倚
        5.2 衡量性偏倚
    6 统计学分析方法
    7 伦理原则
课题研究路线
结果
    1 患者基本临床资料
    2 血管内低温组与传统低温组的时间窗、时程与复温时间
    3 血管内低温组与传统低温组的达标时间、稳定性和有创治疗发生率
    4 血管内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的影响
    5 血糖及血乳酸
    6 并发症
        6.1 血管内亚低温治疗对一般生命体征的影响
        6.2 动脉血气分析
        6.3 凝血时间和血小板
        6.4 肺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脑疝
        6.5 BSAS评估
    7 疗效与预后
        7.1 三组治疗前后GCS变化
        7.2 三组预后GOS评定
        7.3 死亡率
    8 血管内低温对护理工作量与患者经济负担的影响
        8.1 两个亚低温治疗组护理工作量比较
        8.2 三组患者住院费用比较
    9 血管内低温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9.1 血管内低温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9.2 血管内低温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9.3 血管内低温患者达标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讨论
    1 血管内低温对颅脑损伤脑水肿及颅内压的影响
    2 血管内低温原理及有关脑保护机理
        2.1 血管内低温技术原理
        2.2 亚低温脑保护机理
    3 血管内低温对达标时间、稳定性和有创治疗发生率的影响
    4 血管内低温对血糖、血乳酸的影响
    5 血管内低温与并发症
    6 血管内低温疗效与预后
    7 血管内低温对护理工作量及患者经济负担的影响
    8 血管内低温患者预后影响因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及护理与降温方法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6)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病情观察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结果
2 临床观察
    2.1意识状态
    2.2肢体运动改变
    2.3瞳孔变化
    2.4生命体征变化
    2.5心肺功能变化
    2.6机体出入量观察
    2.7 并发症观察
3 护理
    3.1 呼吸道护理
    3.2 管道护理
    3.3 维持脑组织灌流, 避免颅内压骤升
        3.3.1 体位
        3.3.2 降低体温
    3.4 消化道护理
        3.4.1 一般护理
        3.4.2 消化道出血护理
    3.5 泌尿系统护理
    3.6 心理护理
3 体会

(7)颅脑挫伤后中枢性高热患者的观察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临床观察
    3.1 生命体征的观察
    3.2 颅内压观察
    3.3 体温、脑温的观察
4 护理
    4.1 基础护理
    4.2 降温护理
        4.2.1 冰帽、降温毯的使用
        4.2.2 冬眠药物的使用
    4.3 胃肠道并发症的护理
5 讨论

(8)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创伤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9)亚低温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及血液生化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2.1 亚低温的兴起
    2.2 亚低温脑保护的机理
    2.3 亚低温治疗的适应证
    2.4 亚低温降温方式的研究进展
    2.5 亚低温治疗的最佳温度、时机及时间窗
    2.6 临床疗效评价
    2.7 亚低温治疗的并发症
    2.8 前景与展望
第3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3.1 病例选择
    3.2 研究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亚低温组与对照组颅内压比较
    4.2 亚低温组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比较
    4.3 亚低温组与对照组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比较
    4.4 对照组第一日动脉血氧分压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4.5 亚低温组第一日动脉血氧分压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4.6 亚低温组与对照组对血钠、钾离子的影响
    4.7 亚低温组与对照治疗组对PH 值的影响
    4.8 亚低温组ICP、PO_2、PCO_2 之间的关系
    4.9 亚低温组PH 值、PO_2、PCO_2 之间的关系
第5章 讨论
    5.1 亚低温对颅内压的影响
    5.2 亚低温对血氧饱和度监测的影响
    5.3 亚低温对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死亡率及PH 值的影响
    5.4 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电解质钠、钾的影响
    5.5 ICP、PO_2、PCO_2 之间的关系
    5.6 PO_2、PCO_2、pH 值之间的关系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师及作者简介

四、视丘下部损伤病人应用亚低温疗法的护理34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效果观察[J]. 樊黎明,李慧娟,胡永艳.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11)
  • [2]体温控制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清NSE及Tau蛋白水平的影响及意义[D]. 张文青. 苏州大学, 2013(01)
  • [3]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亚低温治疗的护理[J]. 张瑛,裘五四. 浙江实用医学, 2012(02)
  • [4]血管内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效果的临床护理评价[D]. 刘淑玲. 天津医科大学, 2011(01)
  • [5]不同降温方法治疗结核性脑膜炎高热效果比较[J]. 郑国琴,林奕,蔡雄茂,陈敬芳,王惠兰. 中国基层医药, 2010(08)
  • [6]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病情观察与护理[J]. 任云华,李芬. 全科护理, 2010(05)
  • [7]颅脑挫伤后中枢性高热患者的观察与护理[J]. 吴树辉,李玉峰,刘素峰,张艳荣. 中国医疗前沿, 2009(23)
  • [8]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创伤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D]. 孙文才. 天津医科大学, 2009(12)
  • [9]亚低温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及血液生化学的影响[D]. 冯天水. 吉林大学, 2009(09)
  • [10]循证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康复中的应用[J]. 陈永恒. 家庭护士, 2008(15)

标签:;  ;  ;  ;  ;  

亚低温治疗下丘脑损伤34例的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