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谷多粘菌论文_高金龙,张宗英,张振臣,韩成贵,李大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禾谷多粘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粘菌,小麦,花叶,病毒,基因组,大麦,驻马店。

禾谷多粘菌论文文献综述

高金龙,张宗英,张振臣,韩成贵,李大伟[1](2009)在《禾谷多粘菌(Polymyxa graminis)河南驻马店地区分离物的分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禾谷多粘菌(Polymyxa graminis)为多粘菌属(Polymyxa)的真核专性寄生菌,能够侵染大麦、小麦和水稻等多种重要农作物的根部,它本身对植物无致病性但是可以作为植物病毒传播的介体,对作物造成严重危害。P.graminis可传播的植物病毒至少有十几种,如属于大麦花叶病毒属(Genus(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9-08-07)

陈剑平,陈炯,郑滔,程晔[2](2004)在《禾谷多粘菌传麦类病毒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近10年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在禾谷多粘菌生态学、传播病毒特性、超微结构特征、体内病毒粒子观察、所传播的麦类病毒种类、基因组序列测定、血清学关系、病毒自发缺失突变及其机理、病害发生规律以及抗源筛选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04年02期)

[3](2004)在《禾谷多粘菌生态学、超微结构及其传播的燕麦花叶病毒基因组合序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完成单位:浙江省农科院病毒实验室(浙江省杭州市石桥路198号,邮编:310021)禾谷多粘菌(PolymyxagraminisL.)是一种常见的禾本科植物根部专性寄生真菌,属根肿菌门(Plasmodiophoromyceresa)、多粘菌属(Poly(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04年03期)

陈剑平[4](2003)在《我国禾谷多粘菌传麦类病毒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我国25个地区、欧洲和北美洲5个地区采集具大麦黄花叶病毒属(genus Bymovirus)成员侵染的典型花叶症状的大小麦病叶。对我国安徽、河南、湖北、江苏、四川、山东、陕西和浙江省共14个小麦病毒分离物的RNA1基因组3’-末端区域(1.2kb,包括外壳蛋白基因和3’-UTR)序列测定表明这些分离物均为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而德国、意大利、(本文来源于《2003’华东植物病理学术研讨会暨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期刊2003-11-01)

陈剑平[5](2003)在《我国禾谷多粘菌传麦类病毒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我国的25个地区,欧洲和北美洲的5个地区采集具大麦黄花叶病毒属(genus Bymovirus)成员侵染的典型花叶症状的大小麦病叶。对我国安徽、河南、湖北、江苏、四川、山东、陕西和浙江省共14个小麦病毒分离物的RNA1基因组3′-末端区域(1.2kb,包括外壳蛋白基因和3′-UTR)序列测定表明这些分离物均为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而德国、意大利、美国和加拿大的5个小麦分离物为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WSSMV),WYMV和WSSMV(本文来源于《第叁次全国植物病毒和病毒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3-11-01)

陈国定[6](2002)在《“禾谷多粘菌传小麦线状病毒研究”获重大突破性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年初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陈剑平研究员主持完成的“禾谷多粘菌传小麦线状病毒种类、发病规律、抗源筛选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项目通过了由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由中科院微生物所田波院士、中国农科院生物所范云六院士等组成的鉴定委员会 ,经过认真的讨论评议后 ,(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02年02期)

田兆丰,陈笑瑜,朱坤,于嘉林,刘仪[7](2000)在《禾谷多粘菌(Polymyxa graminis)侵染及传毒体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工气候箱内 ,以小麦为寄主建立了专性寄生禾谷多粘菌 (Polymyxagraminis)的侵染体系 ,使P .graminis能够快速大量繁殖 ,生活史缩短为 1 3~ 1 5d。简化了单孢子堆分离以及病根表面消毒等分离纯化方法 ,对接种菌源材料、寄主苗龄、温度、pH值及营养液成分等影响因素进行了测定 ,优化完善了P .graminis的砂培条件。建立了针对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yellowmosaicvirus,WYMV)的稳定高效室内传毒体系。在此体系上 ,真菌传带病毒的效率可达 70 % ,机械接种病毒后的小麦显症时间可缩短至 30d左右。(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00年04期)

阮义理,邹皖和,王卉[8](1999)在《我国禾谷多粘菌地理分布和生理分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调查我国26 个省、市、自治区,93 个县市,183 个取样点,1 373 个大、小麦根样本。根据休眠孢子出现频率(有休眠孢子样本数/总样本数)和每克麦根休眠孢子数,将我国禾谷多粘菌的分布区分为3 个,多菌区包括江、浙、沪、皖、赣、湘、鄂和鲁的大部分和川、陕小部分,冀个别地区;少菌区包括豫大部和晋、甘小部或个别地区;其余地区为无菌区。分布区主要在长江、黄河和淮河中下游流域。禾谷多粘菌的分布范围比大麦黄花叶病等 3 种病毒病的分布更广泛。本研究还探讨了我国各地禾谷多粘菌的分离物存在生理分化现象(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1999年03期)

程晔,陈剑平,洪健[9](1999)在《大麦根中禾谷多粘菌休眠孢子堆的超微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禾谷多粘菌PolymyxagraminisLed.休眠孢子堆的超微结构。休眠孢子堆仅分布于寄主根表皮细胞中。休眠孢子堆形状不一,有的呈球状,有的呈律状,少则由几十个,多则由数百个紧密排列的休眠孢子组成。休眠孢子彼此通过刺突连接,细胞壁分4层,第叁层局部区域结构松散,可能与初生游动孢子萌发孔有关。成熟休眠孢子细胞质丰富,细胞质膜内侧含有大量脂质粒,细胞质中央含一个细胞核,围围分布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等细胞器。成熟的休眠孢子在越夏前大多数已释放初生游动孢子,只剩下空壳。表面凹陷是已释放游动孢子的休眠孢子一个特征。本文还讨论了禾谷多粘菌休眠孢子在病害流行学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菌物系统》期刊1999年01期)

阮义理,邹皖和,王卉[10](1998)在《大麦品种对禾谷多粘菌的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1989~1994年在浙江省嘉善、宁波和浦江,江苏省盐城和上海市等5地大麦黄花叶病重病田,用休眠孢子定量法评价399价大麦品种对禾谷多粘菌的抗性。结果免疫和高抗品种0份,抗64份,中抗到高感335份。大麦不同品种对禾谷多粘菌的抗性,有极显着差异,孢子数相差近14倍。抗大麦黄花叶病的品种数远多于抗禾谷多粘菌的品种数。在抗禾谷多粘菌的品种中,仅不到半数品种高抗大麦黄花叶病。经统计分析,大麦品种间抗禾谷多粘菌与抗病毒无相关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1998年06期)

禾谷多粘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综述了近10年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在禾谷多粘菌生态学、传播病毒特性、超微结构特征、体内病毒粒子观察、所传播的麦类病毒种类、基因组序列测定、血清学关系、病毒自发缺失突变及其机理、病害发生规律以及抗源筛选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禾谷多粘菌论文参考文献

[1].高金龙,张宗英,张振臣,韩成贵,李大伟.禾谷多粘菌(Polymyxagraminis)河南驻马店地区分离物的分子鉴定[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

[2].陈剑平,陈炯,郑滔,程晔.禾谷多粘菌传麦类病毒研究进展[J].植物保护.2004

[3]..禾谷多粘菌生态学、超微结构及其传播的燕麦花叶病毒基因组合序列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04

[4].陈剑平.我国禾谷多粘菌传麦类病毒研究进展[C].2003’华东植物病理学术研讨会暨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2003

[5].陈剑平.我国禾谷多粘菌传麦类病毒研究进展[C].第叁次全国植物病毒和病毒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

[6].陈国定.“禾谷多粘菌传小麦线状病毒研究”获重大突破性进展[J].浙江农业学报.2002

[7].田兆丰,陈笑瑜,朱坤,于嘉林,刘仪.禾谷多粘菌(Polymyxagraminis)侵染及传毒体系的研究[J].微生物学报.2000

[8].阮义理,邹皖和,王卉.我国禾谷多粘菌地理分布和生理分化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99

[9].程晔,陈剑平,洪健.大麦根中禾谷多粘菌休眠孢子堆的超微结构[J].菌物系统.1999

[10].阮义理,邹皖和,王卉.大麦品种对禾谷多粘菌的抗性[J].浙江农业学报.1998

论文知识图

1禾谷多粘菌生活史示意图(引自1...野生型和缺失型土传小麦花叶病毒RNA2基...两种温度下游动孢子的发生情况比较砂培条件对P.graminis孢子堆的影响禾谷多粘菌游动抱子内大麦和性花...土传小麦花叶病毒RNAZ突变体及其缺失位...

标签:;  ;  ;  ;  ;  ;  ;  

禾谷多粘菌论文_高金龙,张宗英,张振臣,韩成贵,李大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