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论文_沈芳芳,刘影,罗昌泰,刘文飞,段洪浪

导读:本文包含了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全球,生产力,多样性,中国,土壤。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沈芳芳,刘影,罗昌泰,刘文飞,段洪浪[1](2019)在《陆地生态系统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系统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受氮沉降、气候变暖、大气CO_2浓度升高(eCO_2)、极端干旱等全球变化的强烈影响,深入认识和理解全球变化下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关系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至关重要。文章综述了陆地生态系统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对以上4种全球变化单因子和多因子(双因子、叁因子及四因子)交互作用的响应与适应规律。主要结论为,(1)氮沉降、气候变暖和极端干旱均改变了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呈现降低、增加和无影响3种效应,大多数研究结果是降低效应,例如高氮沉降和长期低水平氮沉降减少了植物多样性,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下降幅度随氮沉降时间和量的增加而加强;气候变暖改变了植物的物候,降低了植物多样性,促使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演替分异;极端干旱导致植物组成发生了方向性的变化,植物多样性降低并促进盐生植物的生长,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降低并促使转向渗透胁迫型策略。(2)eCO_2增加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从而刺激植物的生长,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取决于资源可利用性,一般增加根际细菌和土壤真菌的相对丰度以加快土壤的碳源利用。(3)全球变化多因子交互作用下植物-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关联效应主要为协同、累加、抵消或非加性等,其中氮沉降×气候变暖为累加;氮沉降×eCO_2对植物生物量的影响为协同增效,而对植物群落可能是相反或抵消;气候变暖×eCO_2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为累加;叁因子和四因子交互作用对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为非加性,较难预测。最后指出当前的研究不足和今后的发展方向:(1)加大不同时空尺度的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研究;(2)精确全球变化多因子交互作用对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影响的估算。(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李圆圆,谈明洪,郝海广[2](2019)在《1992-2015年全球耕地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From 1992 to 2015,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en threatened by the changes of cropland around the world.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cropland changes on ecosystem, we calculated the response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 service values (TESVs) variation to cropland conversion based on land-use data from European Space Agency (ES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ropland changes were responsible for an absolute loss of $166.82 billion, equivalent to 1.17% of global TESVs in 1992. Among the different regions, the impact of cropland changes on TESVs was significant in South America and Africa but not obvious in Oceania, Asia and Europe. Cropland expansion from tropical forest was the main reason for decreases in TESVs globally, especially in South America, Africa and Asia. The effect of wetland converted to cropland was notable in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 while grassland converted to cropl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Oceania, Africa and Asia. In Europe, the force of urban expansion cannot be ignored as well. The conversion of cropland to tropical or temperate forest partly compensated for the loss of TESVs globally, especially in Asia.(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期刊2019年03期)

李耸耸,周贵尧,胡嘉琪,程伟松,王嘉伟[3](2018)在《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呼吸是土壤圈与大气圈碳交换的重要环节,其动态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碳循环过程。近年来,土壤呼吸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规律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综合论述了近几十年国内外关于增温、CO2浓度升高、氮沉降、降雨格局改变(干旱和增雨)等全球变化因子对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进展,系统探讨了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影响过程及其调控机制。气候、生物和土壤因素在不同研究尺度上对土壤呼吸调控差异是造成当前全球变化对土壤呼吸差异性(正效应、负效应和无影响)影响的主要原因。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当前在全球变化对土壤呼吸影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据此讨论了未来针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解决措施和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朱再春,刘永稳,刘祯,朴世龙[4](2018)在《CMIP5模式对未来升温情景下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变化的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巴黎协定》提出的温控目标,利用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模式在RCP2.6、RCP4.5和RCP8.5情景下的模拟结果,初步分析了全球升温情景下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相对于参考时段(1986—2005年)的变化,重点分析了1.5℃和2℃升温时NPP相对于参考时段的变化量,并探讨了大气CO_2浓度、气温、降水和辐射的变化及其对NPP变化的影响。CMIP5基于各典型浓度路径模拟的全球陆地生态系统NPP均呈增加趋势,且NPP增加量与升温幅度成正比。在相同的升温幅度下,基于各典型浓度路径模拟的各环境因子和NPP的变化量较为一致。陆地生态系统NPP总量增加主要由大气CO_2浓度上升驱动,其他环境因子的影响相对较弱。中国东南部、非洲中部、美国东南部和亚马孙雨林西部地区NPP增加最明显。NPP变化量的空间格局主要由大气CO_2浓度增加和升温控制,降水和辐射的影响相对较小。具体而言,大气CO_2浓度上升对中低纬度的NPP变化贡献最大,对北方高纬度地区NPP变化贡献较小。温度上升有利于促进北方高纬度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NPP,但对中低纬度地区的NPP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鉴于既有典型浓度路径和地球系统模型的限制,本文对未来升温情景下陆地生态系统NPP的预估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改进。(本文来源于《气候变化研究进展》期刊2018年01期)

雒文涛,乌云娜[5](2016)在《陆地生态系统微量元素循环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进展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微量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变化大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微量元素循环过程势必发生改变,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综合文献资料,提取全球变化因子对陆地生态系统微量元素循环的主要影响,以便使读者详细了解这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其对降水格局改变、CO2浓度升高、氮沉降等全球变化的响应机制。经过分析文献资料得出:目前微量元素循环研究存在重视不足、时空尺度较小、技术陈旧等诸多缺陷。非稳定同位素技术与多因子控制实验的协同化将是陆地生态系统微量元素循环研究的重点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大连民族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宋冰,牛书丽[6](2016)在《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碳循环是地球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的核心,是地圈-生物圈-大气圈相互作用的纽带.陆地碳循环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研究一直是国际地球物理学界广泛关注的前沿问题.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反馈的研究是预测未来大气CO_2浓度、认识大气圈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等科学问题的关键.本文介绍了气候变化与区域碳收支相关研究进展,着重综述了近十几年来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对全球变化多个因子的响应与反馈相关方面的研究,并分析了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刘颖慧,于振良,杜生明[7](2012)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性样带研究”总结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性样带研究"经历5年的研究,在生态系统水碳氮循环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中国陆地样带生态系统植被分布格局变化的环境驱动机制、区域生态系统过程功能和结构对全球变化响应和适应的集成分析等方面取得了原创性的成果,完成了项目预定目标。通过项目实施,积累了大量的原始数据,建立了共享数据库;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队伍,提升了国际影响力。在结题验收会上,项目受到了评审专家组的好评,获得了特优的综合评价。(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基金》期刊2012年03期)

周广胜,何奇瑾[8](2012)在《生态系统响应全球变化的陆地样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从机理上理解、评估和预测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在全球共启动了15条全球变化陆地样带,其中2条在中国,即中国东北样带和中国东部南北样带。从植物碳氮代谢、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与碳收支及样带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等方面较系统地总结了围绕中国这2条全球变化陆地样带的最新研究进展,加深了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与机制的理解,提出未来中国全球变化陆地样带研究应充分利用我国特殊的生态与环境及区域特色,重点针对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适应性、地球系统相互作用的生物—物理—化学—社会过程与管理、土地利用变化的动力学过程与机制、灾害性天气气候的生态效应及其调控机制和全球变化模拟预警系统开展研究,做出一些在国际上既有显示度又服务于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进展》期刊2012年05期)

姜超,徐永福,季劲钧,李阳春[9](2011)在《ENSO年代际变化对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动态植被陆面模式AVIM2,以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再分析气象资料作为大气强迫场,模拟了1953—2004年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的空间分布及时间变化特征。结果得到,1953—2004年陆地生态系统NPP和NEP全球总量52a的平均值分别为每年65Pg碳和1.2Pg碳,NPP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而NEP的上升趋势不明显。虽然NPP和NEP的年代际增长趋势不同,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NPP和NEP的年代际变化都出现了一个明显的突变,突变点后的增长趋势都没有之前的增长趋势高。这是由于太平洋的年代际振荡(PDO)冷暖位相影响了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的年代际变化,对NPP和NEP的年代际变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76年以前PDO处于冷位相年,增加了ENSO冷位相的强度和频率,使热带地区的气候偏凉爽湿润,从而利于NPP和NEP趋势增长,而1976年以后PDO进入暖位相年,El Nin~o发生频繁,赤道地区多为干热的气候异常,会降低NPP和NEP的增长趋势。(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11年06期)

朱连奇,许立民[10](2011)在《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前人研究成果分析总结的基础上,介绍了大气温室气体含量增加、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等全球变化的事实,认为全球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的变异,但人为活动也是不可忽视的主要原因。从水热平衡失调、气候异常、海平面上升、快速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方面探讨了全球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中粮食种植、畜牧业生产、农业自然灾害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水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以及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的地域差异,不同生态系统对于全球变化响应的变化。最后探讨了今后研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本文来源于《地域研究与开发》期刊2011年02期)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From 1992 to 2015,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en threatened by the changes of cropland around the world.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cropland changes on ecosystem, we calculated the response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 service values (TESVs) variation to cropland conversion based on land-use data from European Space Agency (ES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ropland changes were responsible for an absolute loss of $166.82 billion, equivalent to 1.17% of global TESVs in 1992. Among the different regions, the impact of cropland changes on TESVs was significant in South America and Africa but not obvious in Oceania, Asia and Europe. Cropland expansion from tropical forest was the main reason for decreases in TESVs globally, especially in South America, Africa and Asia. The effect of wetland converted to cropland was notable in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 while grassland converted to cropl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Oceania, Africa and Asia. In Europe, the force of urban expansion cannot be ignored as well. The conversion of cropland to tropical or temperate forest partly compensated for the loss of TESVs globally, especially in Asia.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沈芳芳,刘影,罗昌泰,刘文飞,段洪浪.陆地生态系统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9

[2].李圆圆,谈明洪,郝海广.1992-2015年全球耕地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英文)[J].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2019

[3].李耸耸,周贵尧,胡嘉琪,程伟松,王嘉伟.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8

[4].朱再春,刘永稳,刘祯,朴世龙.CMIP5模式对未来升温情景下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变化的预估[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8

[5].雒文涛,乌云娜.陆地生态系统微量元素循环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进展与展望[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6

[6].宋冰,牛书丽.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7].刘颖慧,于振良,杜生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性样带研究”总结与展望[J].中国科学基金.2012

[8].周广胜,何奇瑾.生态系统响应全球变化的陆地样带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12

[9].姜超,徐永福,季劲钧,李阳春.ENSO年代际变化对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J].地学前缘.2011

[10].朱连奇,许立民.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

论文知识图

国际陆地生态系统主要联网观测计划之...黄土高原地区7个研究地点分布1. w的发展沿袭重点图书简介气象出版社2003年版主要图书一...大沟头流域地理位置图夜间栎林生态系统CO2通量与土壤含水率的...

标签:;  ;  ;  ;  ;  ;  ;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论文_沈芳芳,刘影,罗昌泰,刘文飞,段洪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