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旅游的系统分析与评价——以郑州市为例

会展旅游的系统分析与评价——以郑州市为例

汤蕾[1]2004年在《会展旅游的系统分析与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运用旅游学、经济学、城市学、会展旅游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阐述了会展旅游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指出了会展和旅游的关系,深入探讨了会展旅游的现状、影响因素、功能和运作机制等基本理论。按照一定的原则构建了一套评价城市会展旅游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北京、南京、西安、济南、石家庄、武汉、成都、合肥、太原和郑州十个城市的会展旅游发展能力进行了多层面的评价,从各个层面把郑州和其它九个城市进行对比评价,然后对郑州市进行综合的SWOT分析,最后结合实际提出了郑州市会展旅游发展能力的提升对策。 除引言和结语外,全文共包括五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会展旅游的概念及特点。阐述了会展旅游的概念和特点,并指出了会展与旅游的关系。 第二部分是国内外会展旅游的研究进展。按照时间顺序和研究主题,介绍了国内外会展旅游的研究概况,并提出我国会展旅游研究所存在的叁大问题。 第叁部分是会展旅游的系统分析。在系统思想的指导下,分析了城市形象、城市经济、城市功能、城市地理位置、城市会展设施与服务、会展专业人才、旅游业发展状况等七个要素对城市会展旅游的影响,探讨了会展旅游的经济、社会、文化功能以及市场化的运作机制。 第四部分是会展旅游的系统评价。在总结前人评价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会展旅游发展能力系统评价的原则、指导思想和内容,构建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层次分析法作为评价城市会展旅游发展能力的主要方法。 第五部分是郑州市会展旅游的分析、评价与发展对策。在分析郑州市会展旅游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把郑州与北京、南京、西安、济南、石家庄、武汉、成都、合肥、太原九个城市的会展旅游发展能力进行对比评价,然后对郑州市进行综合的SWOT分析,最后结合实际提出了郑州市会展旅游发展能力的提升对策。

杨英宝[2]2002年在《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系统分析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运用旅游学、经济学、城市学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严格界定了城市旅游、城市旅游竞争力和城市旅游竞争力系统等基本概念,深入探讨了城市旅游竞争力系统的影响要素、结构、功能、运行动力机制和演化阶段等基本理论。按照一定原则构建了一套评价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郑州、北京、南京和西安等四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了多层面的评价,从各个层面把郑州和其它叁个城市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了解了郑州市旅游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郑州市旅游竞争力的提升对策。 除引言和结语外,全文共包括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基本理论。定义了城市旅游、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概念,并在借鉴波特“钻石”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旅游竞争力”模型。 第二部分是国内外旅游竞争力的研究进展。按照时间序列和研究主题总结了国内外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概况,并提出我国旅游竞争力研究所存在的叁大问题。 第叁部分是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系统分析。在系统思想的指导下,界定了城市旅游竞争力系统的概念,分析了城市旅游资源、城市旅游的经济条件、科学技术、旅游人才、城市旅游需求和城市旅游企业等六个要素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系统的影响,在对六要素进行归纳和分类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旅游竞争力系统的结构”模型和“总测度”模型,探讨了城市旅游竞争力系统的经济、社会、文化功能以及运行的动力机制。最后,总结了城市旅游资源、城市旅游产销、城市旅游资本实力和城市旅游创新四个竞争阶段的主要特征。 第四部分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在总结前人评价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旅游竞争力系统评价的原则、指导思想和内容,从城市旅游竞争业绩、城市旅游竞争潜力和城市旅游环境支持力叁个方面构建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层次分析法(AHP)作为评价城市旅游竞争力的主要方法。 第五部分是实证研究。在分析郑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和旅游竞争力影响要素的基础上,从城市旅游竞争业绩、城市旅游竞争潜力、城市旅游环境支持力和城市旅游综合竟争力四个层面把郑州和北京、南京、西安叁个城市进行对比评价,分析了郑州市旅游发展所存在的五个问题,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郑州市旅游竞争力的提升对策。

赵克让, 李可[3]2014年在《郑州市会展旅游分析与发展思考》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发展和旅游资源增长,关于会展旅游的研究不断增多,但研究中存在着会展旅游概念不清以及由此导致的对影响会展旅游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不够明确等问题。在对会展旅游的内涵及发展层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郑州市为例,分析了影响会展旅游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分析会展旅游城市的竞争力,为更好地促进会展旅游的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侯兵[4]2011年在《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已经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灵魂和动力,文化旅游是促进旅游产业内涵式发展、推动旅游产业转型与升级的重要依托。随着以交通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体系建设为先导的旅游同城化趋势和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旅游空间形态开始由知名景区、城市旅游向多目的地组合的区域空间转变。从地域组织的视角审视旅游业发展的载体和平台,都市圈已然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在配置和整合市场资源、密切地区间的关系发挥日益显着的作用。从文化的视角探讨都市圈旅游空间关系,将有利于都市圈效应的不断延伸和地区间的合作与分工,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的整合研究既突破了传统的文化旅游研究范式,也丰富了都市圈的理论体系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范畴。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南京都市圈为例,对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整合思路进行系统研究,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首先从地理条件、产业基础、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四个方面,以定量分析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的背景条件进行剖析,形成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的基本背景和基础条件。其次,论文重点就文化旅游空间关系涉及的文化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和旅游文化结构与体系进行深入探讨,形成空间关系整合的重要支撑;第叁,从景观廊道和资源空间分异、旅游业发展基础和区域协作程度双重视角提出了不同的空间整合模式,并对都市圈与其他区域空间的竞合格局进行了深入分析;第四,从资源空间整合和文化空间整合的角度,对主体空间以组团结构的方式对沿江芜马段和南京段、运河长江交汇处、里运河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的机制、模式及路径进行深入剖析,通过产业整合的分析深化了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的目标和任务;第五,在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多维整合的基础上,形成了都市圈文化旅游的形象体系,并对文化旅游空间的落实载体——文化旅游线路在都市圈串联、整合和优化等进行了深入剖析。本文综合运用了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以及文化学、城市规划理论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注重将社会调查方法(实地观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与定量分析方法(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对比分析)相结合,主要创新之处如下:(1)建立了基于区域比较与评价的文化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体系。结合与资源对接的多类多尺度的旅游产品评定项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划分,修正了《国标》中“人文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建立的文化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在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研究中得到成功运用。针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建立两套针对性强、可实践的价值评价体系。藉此对都市圈各地的文化资源的丰度、密度、旅游价值的空间分异以及主要资源的可达性状态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得出都市圈文化旅游的资源分布规律。(2)形成了区域旅游文化结构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以文化地理学为理论基础,从文化区和文脉的视角提炼区域旅游文化因子,通过社会调查和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效果检验和影响区分。运用文化共生与融合的理论与方法,建构都市圈旅游文化的结构体系,并形成圈域和圈外的复合式整合思路。(3)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主体空间的结构模式,包括基于景观廊道和资源空间分异的“V”型空间结构和基于发展基础和区域协作程度的圈层式空间结构,两者综合可以用“点——轴(线)——圈(面或域)”来解释。空间整合以组团结构的方式展开,各个组团结构表现出了不同的整合机制和模式,在都市圈中有不同的定位和功能。(4)提出文化旅游线路是空间整合和优化的载体,指出文化旅游线路具有典型的产品属性和空间属性,以上海世博会和各地主要旅行社推荐的主要线路为样本空间,以本文的相关研究基础,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都市圈文化线路进行重组和优化。基于都市圈层面的文化旅游空间关系研究是学界极少涉及的领域,本文就此作管窥性探索,在理论层面上,将会对文化旅游的研究范式和研究路径形成创新和补充;在实践层面上,本文相关研究将会对区域旅游资源分析比较和都市圈文化旅游的协同发展产生一定的现实指导作用。

刘素平[5]2008年在《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是现代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和客源地,城市旅游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支撑,但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不断地深入和发展。为了更全面地认识城市旅游,推进城市旅游的健康发展,本文在参阅大量国内外相关领域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城市竞争力理论、旅游系统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界定了城市旅游、城市旅游竞争力等基本概念。在分析城市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借鉴旅游目的地可持续竞争力概念性模型,构建了城市旅游竞争力模型,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建立了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个城市—上海和广州进行了案例分析,最后提出了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提升策略。全文共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介绍相关理论及概念,回顾近年来国内外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现状,并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城市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对旅游业的态度、社会文化水平和科技教育水平等宏观环境因素和旅游资源、旅游企业和旅游需求等微观环境因素,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第叁部分:城市旅游竞争力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在回顾国内外学者对竞争力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城市旅游竞争力模型,并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第四部分:上海和广州旅游竞争力比较研究。在分析上海和广州旅游业发展现状基础上,运用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这两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水平进行定量评价与分析。第五部分:城市旅游竞争力提升策略。针对城市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了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王娟[6]2005年在《安徽省旅游业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旅游业竞争力研究是现代旅游研究的前沿领域,直到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国外才有学者开始尝试在旅游研究领域引入“竞争力”概念,国内学者涉足旅游业竞争力研究始于1996 年。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竞争的加剧,有关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研究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安徽省旅游业竞争力研究在安徽旅游研究中尚处空白。本文在考虑宏观因素(国家)与微观因素(行业与企业)的基础上,选取区域这一中观研究视角,深入探讨了影响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多方面因素,构建出区域旅游业竞争力分析模型,进而结合安徽省旅游业发展实际,采用层次分析法,全面系统地测度了安徽省旅游业竞争力水平,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战略对策,以期培养旅游竞争优势,提升安徽省旅游业竞争力,实现安徽旅游经济的崛起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探讨研究的缘起,详细回顾安徽旅游20 多年的研究进展,理清国内外旅游竞争力研究的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目的、意义、框架和方法。第二章理论基础与模型设计,阐述与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研究有关的理论,设计区域旅游业竞争力分析模型。第叁章安徽省旅游业竞争力评价,以省域为研究的地理单元,在区域旅游业竞争力模型的基础上,构建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详细测度安徽省在华东六省一市中的旅游业竞争力水平。第四章针对安徽省旅游业竞争劣势,探讨提升安徽省旅游业竞争力的战略对策。第五章结论与讨论。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在华东六省一市中,安徽省旅游业综合竞争力位居中下游。其中现实竞争力排名居中,潜在竞争力位次靠后,支持竞争力位居最末。主要原因在于规模和效益竞争力偏弱,旅游资源开发较为滞后,旅游高级生产要素缺乏竞争力,经济环境、交通环境、信息沟通环境普遍不理想。安徽省应以培育旅游高级生产要素为中心,在旅游发展道路、旅游投资、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企业建设、旅游人才培养、旅游整体形象塑造、旅游竞争与合作等方面积极努力,形成强有力的后发优势,实现旅游业的赶超式发展。

程金龙[7]2011年在《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文中提出城市旅游形象是城市旅游发展的灵魂,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旅游者的购买决策,是城市形成旅游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城市旅游营销手段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以时间、金钱和精力的付出换来异质的空间移动、场所使用、景观审美和文化体验。然而,旅游体验的异地性、停留时间的短暂性决定了旅游者活动地域范围的狭小性,旅游者对城市旅游的感知不可能面面俱到。科学揭示旅游者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影响因素和机理,是确定城市旅游形象提升战略的基础和技术前提。由此可见,城市旅游形象感知作为城市旅游发展和旅游者旅游体验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日益变得更加重要。本文的研究思路为:首先,清晰梳理国内外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的脉络和内容,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述评,得出对本研究有益的启示点,进而界定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概念,确定以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基本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得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其次,在实证归纳和演绎推理的基础上,力图廓清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机理,通过深入揭示城市旅游形象感知过程中人—地、主—客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和原理,阐明城市旅游形象感知过程中普遍性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再次,以郑州、开封、洛阳叁城市为实证研究区域,实施以问卷、访谈为主要形式的社会调查,并结合叁城市问卷调查结果,对叁城市旅游形象感知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政策背景和叁城市实际,探讨城市旅游形象提升的个性措施和共性措施。最后,对本文的研究作结论性的总结,并指出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的努力方向。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1)城市旅游形象感知受旅游者因素、旅游地因素、信息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2)城市旅游形象感知机理具有复杂性,其动力源自推力和拉力因素,其角度为时间-空间-心理维度,其模式、层次和特性显示出鲜明的社会心理学特征;(3)城市旅游形象的提升取决于多层面的互动演化和升级。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城市旅游形象感知概念及内涵的界定和郑、汴、洛典型案例区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城市旅游形象理论;(2)形成了对城市旅游形象感知机理的再认识;(3)深化了对城市旅游形象提升的认识。论文共包括八章内容。第一章是引论,介绍论文写作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阐述实证案例区域选取的依据;说明论文中用到的数据的来源及本文写作的技术路线;阐明文章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技术方法与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是旅游形象研究述评,在分别对国外、国内同领域研究进展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研究内容作出述评,并对中外研究从概念界定、研究角度、研究方法、成果指向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提出自己对同行已作出的相关研究的观点与看法及对本研究的启示。第叁章是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界定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涵义,构建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的概念体系,陈述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的理论依据。第四章是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影响因素,从旅游者、旅游地、信息、环境四个层面揭示城市旅游形象感知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子,并分析这些影响因子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与态度的关联度。第五章是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机理,意在揭示旅游者对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内在工作方式以及诸要素在人—地、主—客环境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和原理,分为动力、维度、模式、层次、特性五方面内容。第六章是城市旅游形象的提升,从提升依据、提升原则、提升内容叁个层面进行了城市旅游形象提升的理论架构。第七章是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实证研究,该章利用四五六章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理论分析的结果,结合郑、汴、洛城市旅游形象状况,从城市旅游形象的调查、对比、提升叁个层面展开内容。第八章是结论及展望,描述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及创新之处,指出论文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刘天晓[8]2012年在《湖南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休闲方式之一。城市是现代旅游发展的载体和引擎,已经成为当代旅游的主体。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兴起,有关竞争力的研究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发展势头迅猛,出现了诸如对国家、产业、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尽管城市间的竞争愈加激烈,但是关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相关研究成果较少。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大小是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湖南在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城市旅游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提高湖南省城市旅游竞争力在应对激烈的旅游竞争和发展省域经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理论部分,首先,本文归纳总结了关于竞争力和城市旅游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重新界定了城市旅游竞争力,并深入探讨了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其次,基于波特钻石模型、IMD模型、CR模型和IUD模型构建了新的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从城市经济竞争力、城市环境竞争力、旅游市场竞争力叁个大方面度量城市旅游竞争力。最后,依据一定的原则构建出包含3个因素37项指标的湖南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实证部分,以官方公布的2011年统计数据为样本,对湖南省14个地级市的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得出长沙、张家界、岳阳、常德、湘西州、衡阳、湘潭、株洲、怀化、永州、郴州、邵市、益阳和娄底等城市从高到低的综合竞争力排名结果。根据测评结果得出湖南省城市旅游竞争力总体上“一城领先,多数集中、少数落后”的特征。并针对湖南14个地级市旅游竞争力差异明显、发展极不平衡的特点和喇叭形聚类的结果,提出针对4类城市提升其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相应对策。

赵娟娟[9]2014年在《华夏文明传承背景下河南省节庆旅游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华夏文明传承背景下河南省节庆旅游开发研究赵娟娟管理科学与工程2014年5月张庆祥旅游管理学院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Festival Tourism in HenanProvince at

刘莉雪[10]2017年在《我国临空产业布局安全形成机理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临空经济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但是也面临着不容忽视的产业布局安全问题。本论文基于产业安全的理论分析框架,根据临空经济发展阶段特点,界定临空产业布局安全的内涵与外延,探讨不同临空经济发展阶段下产业布局安全的影响因素;然后利用自组织理论的分析工具,分别探讨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的临空产业布局安全形成机理;进而建立临空产业布局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依托理论研究成果,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案例,进行临空产业布局安全的实证研究,进而提出临空产业布局安全的保障对策,为我国提高临空产业科学布局水平提供决策参考。本论文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对产业安全的若干理论观点进行了补充与完善,在此基础上,界定了临空产业布局安全的内涵与外延;结合临空经济的阶段性特征,分别对临空经济形成期、成长期与成熟期的的产业类型、布局特点、产业安全目标以及维护能力互相之间进行了匹配。(2)应用自组织理论的分析思路,分别辨析出形成期、成长期与成熟期的临空产业布局安全序参量:机场发展和政府保障能力、航空物流能力与产业创新能力,并建立了评价序参量是否发生作用的判别条件;进而提出临空产业布局安全的具体形成机理——形成期的机场诱发机理、成长期的物流强化机理与成熟期的创新激励机理。(3)首先对临空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布局安全评价目标进行区分;然后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设计临空产业布局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状态类指标,建立了临空产业布局安全度评价模型;利用压力类和响应类指标,设计了临空产业布局安全先行指数模型。(4)以郑州市为背景开展案例研究,基于郑州临空经济处于成长期阶段的判断;遴选适用的产业布局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郑州临空产业布局安全度进行分析与测算,得出"基本安全"的结论,验证了临空产业布局安全评价模型的实用性与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会展旅游的系统分析与评价[D]. 汤蕾. 河南大学. 2004

[2]. 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系统分析与评价研究[D]. 杨英宝. 河南大学. 2002

[3]. 郑州市会展旅游分析与发展思考[J]. 赵克让, 李可. 经济研究导刊. 2014

[4]. 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研究[D]. 侯兵. 南京师范大学. 2011

[5]. 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D]. 刘素平.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6]. 安徽省旅游业竞争力研究[D]. 王娟. 安徽师范大学. 2005

[7].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D]. 程金龙. 河南大学. 2011

[8]. 湖南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D]. 刘天晓.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

[9]. 华夏文明传承背景下河南省节庆旅游开发研究[D]. 赵娟娟. 郑州大学. 2014

[10]. 我国临空产业布局安全形成机理与评价研究[D]. 刘莉雪. 北京交通大学. 2017

标签:;  ;  ;  ;  ;  ;  ;  ;  ;  

会展旅游的系统分析与评价——以郑州市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