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发酵工艺对红茶菌有效成分的影响

不同发酵工艺对红茶菌有效成分的影响

论文摘要

传统红茶菌菌膜发酵生产周期长,微生物组成较为复杂、易受杂菌污染,很难保证红茶菌产品的稳定性。该文以红茶为原料,采用自主筛选的醋酸菌纯种及市售纯菌酵母菌、乳酸菌进行红茶菌饮品改良发酵以及传统产膜红茶菌发酵,对比研究二者在不同发酵阶段的有效成分变化。结果表明,传统的红茶菌菌膜发酵液中没有检出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醋酸菌、酵母菌、乳酸菌共发酵的改良法发酵其发酵液SOD活力高达510U/mL;改良法的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总酸含量要比传统法分别高出2.5倍和10倍;采用传统红茶菌菌膜发酵游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总量都非常少,且在发酵后含量明显减少,而改良法发酵后游离氨基酸总量提高了5.4倍,必需氨基酸总量提高了7.7倍。综上,采用现代的醋酸菌、酵母菌、乳酸菌共发酵的红茶菌发酵液其SOD活力、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游离氨基酸及8种必需氨基酸生成能力、产酸能力等均较传统的红茶菌菌膜发酵有大幅度提高。

论文目录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1.3.1 红茶菌发酵基液的制备
  •     1.3.2 红茶菌饮品发酵试验
  •     1.3.3 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总酸
  •   2.2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力
  •   2.3 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
  •   2.4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   2.5 茶多酚含量
  •   2.6 游离氨基酸生成能力
  • 3 结论
  •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陈雪娇,曲冬梅,单胜艳,王春茹,邵明凯,欧凯,李言郡

    关键词: 红茶菌,发酵,有效成分

    来源: 饮料工业 2019年01期

    年度: 2019

    分类: 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轻工业手工业

    单位: 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食品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基金: 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5C02039)

    分类号: TS275.4

    页码: 21-25

    总页数: 5

    文件大小: 133K

    下载量: 456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不同发酵工艺对红茶菌有效成分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