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比较优势论文_记者,温都苏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区比较优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比较优势,地区,崇左,华北地区,成本,产业,信贷资金。

地区比较优势论文文献综述

记者,温都苏[1](2019)在《发挥比较优势 夯实产业根基 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记者温都苏报道:6月14日,市委书记牛俊雁深入达拉特旗调研指导当前各项重点工作,并召开座谈会。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发挥比较优势,夯实产业根基,全力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来源于《鄂尔多斯日报》期刊2019-06-15)

高原[2](2019)在《中国各地区制造业比较优势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劳动力工资不断上涨,企业用工成本持续增加的背景下,学界掀起了中国(尤其是沿海地区)是否丧失了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发展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内陆地区是否具有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能力的讨论。实际上讨论劳动力成本优势不仅要考虑工资还应考虑生产率,因此学术界相继采用了平均劳动生产率和边际劳动生产率来调整劳动力工资(本文分别叫单位劳动力成本和边际劳动力成本)后认为,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工资持续上涨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单位或边际)劳动力成本优势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在持续增强,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单位或边际)劳动力成本优势才逐渐减弱。本文认为,单位劳动力成本指标中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包含了多种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对产出的贡献,却不能将某一要素对产出的边际贡献提取出来,只能从总体上把握制造业优势。使用边际劳动力成本指标的做法,虽然能提取劳动力对产出的边际贡献,却也通过假设资本的收益率等于边际生产率,简化并忽视资本要素的边际贡献。事实上中国是一个“大国经济体”,即使是流动性强的资本要素在国家内部也会存在差异,因此,本文放松对资本的假设,假定资本收益率还是在国家内部地区间没有变化,而边际资本生产率在地区间存在差异。由此构造能同时考虑劳动力工资、资本收益率、边际劳动生产率和边际资本生产率的成本优势指数,该指数是对边际劳动力成本的扩展,因此本文研究也是对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优势研究的一次扩展。另外为保证研究的实效性,本文选用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同时又因为该数据库问题较多,本文创新数据的处理方法,从而得到更优质的数据,为研究奠定了数据基础。本文同时采用单位劳动力成本、边际劳动力成本和成本优势指数,共同探究中国(各地区)制造业(劳动力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得出以下结论:(1)本文与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的无限劳动供给说预测不一致的是,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这里为折算后的实际工资)一直在上升,但经过(平均或边际)劳动生产率校正后,(单位或边际)劳动力成本整体上出现了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过程,即在2008年之前,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增强,2008年之后,劳动力成本优势才逐渐减弱。另外,中国八大地区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也同样存在先增强而后减弱的过程,只是各地区开始减弱的年份略有不同。这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若使用本文构建的成本优势指数来衡量,即以边际资本成本作为基准调整边际劳动力成本后,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一直处于上升状态,也可以说中国制造业的资本成本相对于劳动力成本来说一直具有优势。同时,这种优势也存在于国内各地区、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间。(3)中国各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成本优势指数具有从南向北、由东到西逐渐衰减的趋势,这从一个侧面验证了雁行型态理论。具体来说,即中西部地区具有利用(边际)劳动力成本优势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潜力,沿海地区则可以通过产业转移回笼资金,进而利用资本成本的优势来推动产业升级,这就为沿海地区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可以说这在小国之内是难以想象的,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不同于小国的大国发展模式。当然中国各地区间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成本优势指数整体上也具有由东向西梯度衰减特征,而且衰减程度比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更为明显。(4)本文通过与已有研究进行对比,不仅验证了已有文献的基本结论,而且通过构建成本优势指数还有新的发现。按叁大地区分类的已有研究认为东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丧失,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下降速度很快并和中部地区一起在承接产业转移上有劳动力成本优势,这与本文的结论基本一致,此外,通过对叁大地区成本优势指数的考察,本文发现,在东部逐渐丧失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同时加深了资本成本的优势,因此东部地区抓住时机进行产业升级是适宜的,同时,中部地区相较于西部地区来说承接产业转移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更大。若按六大地区进行分类,同样得出了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可行性,以及沿海地区产业升级的迫切性结论。最后本文依据以上分析结论提出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刘闯[3](2019)在《基于比较优势和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区域视角:浅析中部地区城镇工业化的新发展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与积累,中国进入产业升级与转移阶段。在此趋势下,中国产业集中的东部地区开启产业转移之路,这为中部地区城镇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本文借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和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从国家视角转为区域视角,分析中部地区利用承接产业转移的机会发展城镇工业化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以及离不开政府扶持的缘由。最后得出启示,中部地区城镇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平衡好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作用,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上积极促进形成本地化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本文来源于《现代管理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温志标[4](2019)在《发挥比较优势 促进后发展地区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服务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服务业发达则经济发达,经济发达则服务业发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当前我国服务业对经济贡献率已经接近60%。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后发展地区,服务业的发展都是一个绕不开的重要课题。提高认识正视差距把服务业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国务院2007年作出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之后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接连出台了促进服务业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对抵御经济下行压力(本文来源于《广西经济》期刊2019年02期)

罗晨[5](2019)在《四川:为民营企业提供精细化服务》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是创业兴业的沃土,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主力军。四川经济能够实现稳定增长,民营经济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今年两会四川代表团媒体开放日上,全国人大代表就四川省的民营经济发展状况及如何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进行了讨论。全国人大代表、(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报》期刊2019-03-19)

张国强[6](2019)在《比较优势、交通运输与地区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回顾了比较优势的基本思想,定义了运输生产的资源成本、机会成本及比较优势,从理论上提出了运输资源成本、运输比较优势、地区比较优势和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成本传导机制。本文的研究表明,地区经济的比较优势不仅取决于生产的比较优势,还取决于运输的比较优势,是生产比较优势与运输比较优势所共同决定的综合比较优势。发挥运输比较优势对降低地区经济之间的货物交易费用、促进地区经济遵循比较优势的分工和实现资源节约型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综合运输》期刊2019年02期)

李玲娣[7](2019)在《从动态比较优势的视角探析长叁角地区对外服务贸易的发展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服务贸易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深化合作的重要领域,是中国深度融入国际化分工、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的重要环节。长叁角地区的服务贸易量占到全国服务贸易量的将近一半,长叁角服务贸易的地位不言而喻。但是在长叁角地区的服务贸易还是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在技术型服务贸易领域相对欠缺。因此,需要对长叁角地区的服务贸易进行优化调整,巩固原有的静态比较优势服务业,创建可能具有动态比较优势服务业,并培育可能具有的超比较优势服务业,加快长叁角地区对外服务贸易的发展。(本文来源于《江苏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张巧月,刘洋,潘莹,薛涛,贾川[8](2019)在《基于ESI的华北地区高校优势学科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已经成为学科评估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ESI数据库对华北地区高校的学科发展现状进行研究,通过不同地区的优势学科比较分析,为提高华北地区学科竞争力提供参考,就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下旬刊)》期刊2019年01期)

毛琦梁,王菲[9](2018)在《地区比较优势演化的空间关联:知识扩散的作用与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科学地认识知识扩散及其影响地区比较优势演化的空间作用机制是有效推进区域创新与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基于2003—2009年中国地级地区四位数制造业数据,实证研究了地区比较优势演化的空间关联及其内在的知识扩散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中国地区比较优势演化存在显着的空间关联,邻近地区间比较优势相似性程度更高,而且邻近地区间具有更大可能在对方已有显性比较优势的行业中发展获得比较优势。知识扩散空间衰减使得邻近地区间具有知识流动的优势,通过"成功产业示范效应"作用途径,知识扩散更易发生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中,促进本地发展邻近地区的优势产业,进而引致邻近地区间比较优势的趋同演化。其中,这种知识扩散作用下的空间关联会受到区域壁垒和主体知识利用能力的调节。本文结论为理解区域发展格局演化打开了新的视角。知识扩散的空间局限性使得区域创新发展具有明显的地方化特征。初始产业发展格局奠定了地区间获取知识能力差异性的空间基础,会导致地区间发展路径的不均衡。本文为中国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创新政策需要致力于促进地区间集体学习机制的构建,重点关注地区间知识扩散效应的实现机制。另外,本文也为捕捉知识扩散证据提供了一种新的直观机制,地区比较优势演化的空间关联可以作为揭示知识扩散及其距离衰减效应的显示性证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期刊2018年11期)

王超[10](2018)在《地区比较优势、所有制歧视和信贷资金配置》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金融资本的错配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所在。本文讨论了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比较优势之间信贷资金配置差异,以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Oaxaca-Blinder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信贷资金配置并未表现出"所有制歧视"的现象,绝大部分差异可由企业自身禀赋条件差异所解释,尤其是企业规模大小仍是影响融资的核心因素之一。但是农业和服务业的"逆比较优势歧视"现象较为严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空间仍存。(本文来源于《未来与发展》期刊2018年10期)

地区比较优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劳动力工资不断上涨,企业用工成本持续增加的背景下,学界掀起了中国(尤其是沿海地区)是否丧失了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发展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内陆地区是否具有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能力的讨论。实际上讨论劳动力成本优势不仅要考虑工资还应考虑生产率,因此学术界相继采用了平均劳动生产率和边际劳动生产率来调整劳动力工资(本文分别叫单位劳动力成本和边际劳动力成本)后认为,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工资持续上涨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单位或边际)劳动力成本优势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在持续增强,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单位或边际)劳动力成本优势才逐渐减弱。本文认为,单位劳动力成本指标中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包含了多种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对产出的贡献,却不能将某一要素对产出的边际贡献提取出来,只能从总体上把握制造业优势。使用边际劳动力成本指标的做法,虽然能提取劳动力对产出的边际贡献,却也通过假设资本的收益率等于边际生产率,简化并忽视资本要素的边际贡献。事实上中国是一个“大国经济体”,即使是流动性强的资本要素在国家内部也会存在差异,因此,本文放松对资本的假设,假定资本收益率还是在国家内部地区间没有变化,而边际资本生产率在地区间存在差异。由此构造能同时考虑劳动力工资、资本收益率、边际劳动生产率和边际资本生产率的成本优势指数,该指数是对边际劳动力成本的扩展,因此本文研究也是对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优势研究的一次扩展。另外为保证研究的实效性,本文选用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同时又因为该数据库问题较多,本文创新数据的处理方法,从而得到更优质的数据,为研究奠定了数据基础。本文同时采用单位劳动力成本、边际劳动力成本和成本优势指数,共同探究中国(各地区)制造业(劳动力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得出以下结论:(1)本文与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的无限劳动供给说预测不一致的是,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这里为折算后的实际工资)一直在上升,但经过(平均或边际)劳动生产率校正后,(单位或边际)劳动力成本整体上出现了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过程,即在2008年之前,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增强,2008年之后,劳动力成本优势才逐渐减弱。另外,中国八大地区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也同样存在先增强而后减弱的过程,只是各地区开始减弱的年份略有不同。这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若使用本文构建的成本优势指数来衡量,即以边际资本成本作为基准调整边际劳动力成本后,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一直处于上升状态,也可以说中国制造业的资本成本相对于劳动力成本来说一直具有优势。同时,这种优势也存在于国内各地区、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间。(3)中国各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成本优势指数具有从南向北、由东到西逐渐衰减的趋势,这从一个侧面验证了雁行型态理论。具体来说,即中西部地区具有利用(边际)劳动力成本优势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潜力,沿海地区则可以通过产业转移回笼资金,进而利用资本成本的优势来推动产业升级,这就为沿海地区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可以说这在小国之内是难以想象的,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不同于小国的大国发展模式。当然中国各地区间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成本优势指数整体上也具有由东向西梯度衰减特征,而且衰减程度比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更为明显。(4)本文通过与已有研究进行对比,不仅验证了已有文献的基本结论,而且通过构建成本优势指数还有新的发现。按叁大地区分类的已有研究认为东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丧失,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下降速度很快并和中部地区一起在承接产业转移上有劳动力成本优势,这与本文的结论基本一致,此外,通过对叁大地区成本优势指数的考察,本文发现,在东部逐渐丧失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同时加深了资本成本的优势,因此东部地区抓住时机进行产业升级是适宜的,同时,中部地区相较于西部地区来说承接产业转移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更大。若按六大地区进行分类,同样得出了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可行性,以及沿海地区产业升级的迫切性结论。最后本文依据以上分析结论提出一些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区比较优势论文参考文献

[1].记者,温都苏.发挥比较优势夯实产业根基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N].鄂尔多斯日报.2019

[2].高原.中国各地区制造业比较优势变化[D].河南大学.2019

[3].刘闯.基于比较优势和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区域视角:浅析中部地区城镇工业化的新发展及启示[J].现代管理科学.2019

[4].温志标.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后发展地区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J].广西经济.2019

[5].罗晨.四川:为民营企业提供精细化服务[N].中国食品报.2019

[6].张国强.比较优势、交通运输与地区发展[J].综合运输.2019

[7].李玲娣.从动态比较优势的视角探析长叁角地区对外服务贸易的发展路径[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9

[8].张巧月,刘洋,潘莹,薛涛,贾川.基于ESI的华北地区高校优势学科比较分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

[9].毛琦梁,王菲.地区比较优势演化的空间关联:知识扩散的作用与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8

[10].王超.地区比较优势、所有制歧视和信贷资金配置[J].未来与发展.2018

论文知识图

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我国政策分区示意图我国东、中、西叁大地区市场化程度变...糖料作物地区比较优势分析20032008年世界水产品国际贸易RCA指数...~2012年效率比较优势指数

标签:;  ;  ;  ;  ;  ;  ;  

地区比较优势论文_记者,温都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