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的个性化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开发研究

基于网络的个性化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开发研究

孟玲玲[1]2004年在《基于网络的个性化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开发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论述了个性化学习的基本理论及基于网络个性化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开发的全过程。对学生模型、监控机制、智能导航及个性化适时跟踪服务进行了重点研究,从基于网络个性化学习平台的构成、基于网络个性化学习过程的设计及具体实现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为个性化学习系统的开发与广泛应用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引言部分简要分析了本研究的教育发展背景及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发展状况,提出了本研究的目标、内容和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基于网络个性化学习的基本理论,对个性化学习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分析,着重阐释了基于网络个性化学习特点、优势及理论与技术基础。 第二章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从设计的角度对基于网络个性化学习的指导思想、设计的原则、系统设计和详细设计等各方面进行了阐述,并重点论述了如何运用模糊控制与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实现基于网络个性化学习的智能导航和适时跟踪服务。 第叁、四章从开发与实现的角度,对基于网络个性化学习平台的具体开发与实现过程进行了探讨。主要论述了基于网络个性化学习平台的开发环境、功能模块、人机界面设计、数据库的设计及关键部分的程序设计与实现及本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具体的解决办法。 第五章是对本研究的一个总结、指出本研究的不足和下一步的具体工作计划。

王莹莹[2]2016年在《微课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化对我国的教育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指出要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计算机网络课程是培养该能力的必修课程已得到大家的共识。本文通过调研,在充分了解计算机网络课程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内容枯燥等问题的基础之上,首次将微课程碎片化的优势应用到计算机网络课程中,首先通过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分析后确定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目标。其次,依据课程教学目标系统划分课程的知识点,并将知识点按理论、习题、框架叁大类进行模板设计。再次,进行计算机网络微课程资源的教学设计和脚本设计,在此基础上开发了计算机网络微课程资源库。本文还针对微课程学习平台内容较少、方式单一等问题,首次将计算机网络微课程资源学习平台社区化。将网络社区共享机制与计算机网络微课程学习平台相结合,从社区文化、激励机制、管理方式、计算机技术四个方面,构建了社区化计算机网络微课资源的学习平台模型,设计并实现用户管理、微课资源呈现、社区化学习、小组学习、问答学习五大功能。最后,通过将社区化计算机网络微课资源具体实施后,发现了计算机网络微课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并将其学习平台社区化,可以更好地提高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效率,为计算机网络课程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和微课平台的构建提供新的思路。

方中玉[3]2015年在《在线学习与混合学习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正在或已经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之中,在线教育成为“互联网+教育”催生的重要教育形态之一。2014年在线教育数据显示,在线教育正在成为与其他教育方式并存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在线学习方式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学习者常用的学习方式。同时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教育正席卷全球,给在线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线学习大势所趋。但在线学习的质量问题一直饱受诟病,有数据显示35%的学习者怀疑在线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面对种种困境,混合学习逐步受到关注。因此通过对在线学习与混合学习的对比研究,探索在线学习目前到底存在哪些不足,从而反观当前MOOC在教与学中的问题,以及总结借鉴混合学习中可行的做法和优势来优化MOOC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研究分为叁大部分。第一部分,理论解析:包括绪论、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以及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及其学习方式的分析;第二大部分,实证研究:包括研究设计与过程、数据分析、研究结论与原因分析;第叁大部分,理论升华:提出了优化在线学习质量与MOOC教学应用的策略,并对策略进行了实施。第一部分:首先,厘清了研究背景、提出研究问题、综述国内外在线学习与混合学习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其次,阐述了支持本研究的相关理论,辨析了在线学习与混合学习的概念。最后,分析了研究所依托的平台,即《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以及《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所采用的在线学习与混合学习方式。第二部分:首先,提出研究假设、分析研究变量、确定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开发研究工具、设计研究过程。其次,对在线学习者与混合学习者在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达成情况以及网络学习过程四个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总结得出六条研究结论,即①在高层次认知目标的培养上混合学习显着好于在线学习,②混合学习较在线学习更有利于促进技能领域目标的达成,③在情感领域目标的培养上混合学习较在线学习更有优势,④混合学习者的学习达标率与坚持度显着高于在线学习者,⑤在线学习者的表层参与度高而混合学习者的深层参与度高,⑥学习者网络学习活跃时间段表现出一定的间隔性和集中性。最后,根据研究结论,结合访谈与观察获取的质性数据分别从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差异的原因分析,归纳整理得出以下六条原因,即①在线学习方式下学习者未能有效调用高级认知策略,②在线学习方式对学习者自我监控和调节能力要求更高,③在线学习方式下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④在线学习方式下教师的引领作用受到淡化,⑤在线学习学习者缺少多样化且针对性的学习支持服务,⑥学习平台中的资源无法满足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第叁部分:优化在线学习质量与MOOC教学应用的策略:针对研究结论所揭示的原因,分别从学习资源建设、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支持服务与学习评价制定四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在线学习质量与MOOC教学应用的策略,并对策略的实施与应用进行了举例说明。本研究揭示的在线学习与混合学习两种不同学习方式下学习者在认知、技能、情感目标达成与网络学习过程四个方面的对比研究结论及其原因,为理性看待在线学习发展与MOOC教学应用提供了实证研究的依据,提出的具有针对性与可行性的策略为优化在线学习质量与MOOC教学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刘政良[4]2010年在《基于网络的知识竞答式教育游戏开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式学习、游戏化学习、快乐学习等学习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知识竞答式教育游戏作为一种常见的教育游戏类型,能够很好的将教育教学与电脑游戏相融合,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有效解决学习者知识记忆、练习测试等问题,尤其在中小学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传统的知识竞答式教育游戏开发一般都是由教育专家和学科专家提供脚本,然后由计算机技术人员进行开发。这种开发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开发周期长、开发成本高,并且由于缺乏一线教师的参与,往往导致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开发的教育游戏难以应用于实际课堂教学当中。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现有的教育游戏开发平台存在着两极分化的情况:功能太复杂以及功能太简单。功能太复杂的教育游戏开发平台要求游戏开发人员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技能,而功能太简单的教育游戏开发平台往往缺乏灵活性。基于此,本研究提出设计针对一线教师的、支持知识竞答式教育游戏创建的教育游戏开发平台。本研究所做的主要工作包括:(1)对目前国内外教育游戏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着重分析知识竞答式教育游戏的特征以及典型案例。(2)对国内外教育游戏开发平台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现有的教育游戏开发平台的优势与不足,为本研究所设计的知识竞答式教育游戏开发平台提供借鉴和参考。(3)总结归纳知识竞答式教育游戏开发平台的理论基础。(4)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相关的理论基础,设计出知识竞答式教育游戏开发平台的主要功能模块,并利用ASP.NET、Flash等先进技术进行实际开发。(5)对开发的平台进行试运行,根据用户的反馈意见进行总结与反思。

李波[5]2013年在《基于支架理论的个性化学习系统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信息化急速发展的今天,到处冲刺着信息化带来的知识和学习的革命。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对作为个体的人的知识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互联网的发展又使得作为个体的人不能只限于学校、家庭、单位等的学习和发展,要有在“网络社会”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和意识。这就要求我们从事现代教育技术的教育者们,去更多的思考基于网络的个性化学习的方法,去开发个性化的学习系统和平台,满足不断发展的人和社会的需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国内外对于个性化学习系统的研究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个性化学习系统也必将成为新的学习方式的发展趋势。但是,目前学习系统开发和设计不如人意,大部分学习系统都以系统自身为中心,没有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化需求,在个性化学习的实施上还处于学习者自己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等简单层面上,这给个性化学习系统的开发留下了巨大的提升空间。将支架式学习模式恰当的融入到个性化学习系统中是当前有关支架式学习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其中,在学习系统中对于支架理论的实现是支架式学习融入到个性化学习系统的基础。本论文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人工智能理论和计算机系统设计理论,实现基于支架理论的个性化学习系统的设计;研究学习支架理论在个性化学习系统中的具体实现;对基于支架理论的个性化学习系统设计实例进行分析并作出评价。利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方、案例研究和试验研究等方法,对基于支架理论的个性化学习系统进行研究和设计。通过系统的设计、实例的分析和论文的撰写,得出了支架理论应用于个性化学习系统是实际可行的结论,并通过对系统的评估,得知支架理论在个性化学习系统中的应用能大大提高学习系统的有效性,能简化学习的内容,提高学习的效率。而通过不断的对基于支架理论的个性化学习系统的使用,其获得支架理论的实践经验,又将丰富和论证支架理论本身,并为支架理论提供更多的实践层面的资料。本文在第一章里阐述了本系统设计的缘起、目标和意义;第二章对基于支架理论的个性化学习系统设计和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归纳;在第叁章对系统进行了框架设计;在第四章里对系统进行了具体设计;第五章以基于支架理论的中职英语个性化学习系统作为实例进行了具体实现并对该实例进行了用例分析,最终在第六章做出了总结和展望。

詹海宝[6]2016年在《基于蒙古文的大学英语词汇个性化移动学习系统开发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内蒙古处于“一带一路”向北与向西开放推进国际经贸走廊的连接点上,在连通欧亚经贸过境大通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对“一带一路”中欧亚经贸的疏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内蒙古地区人才主体的蒙古族大学生,其英语水平对内蒙古地区国际化人才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但大量事实以及相关研究都表明蒙语授课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在大学毕业时只有其当中很少数者能达到CET-4或CET-6水平,甚至还有不少学生由于英语考试成绩不合格而影响毕业及就业,此现象非常不利于我国蒙古族人才的国际化发展。该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蒙语授课大学生生源地的教育比较落后,导致其入学时的英语基础较差,以及目前专门为其英语学习而设计的蒙化学习媒体较为稀缺,影响了其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效率。所以为了更快地提高蒙语授课大学生的英语水平,除了在国家宏观层面为农牧地区的英语教学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外,还应在教育信息技术层面积极研发一些专门针对其英语学习的蒙化学习媒体。那么目前什么样的蒙化英语学习媒体是蒙语授课大学生最需要的?针对该问题本研究在梳理相关文献以及对蒙语授课大学生英语学习状况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了以个性化学习为视角、以词汇学习为抓手、以移动技术为支撑的系统设计理念,并依据此理念试图设计与开发一款面向个性化学习的大学英语词汇蒙古语移动学习系统,并以此来提高蒙语授课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进一步发展我国民族教育事业,保护蒙古族语言文字,促进我国民族间的团结,提高我国蒙古族人才的国际化水平,充分发挥出内蒙古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首先,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了英蒙学习系统,以及个性化移动学习系统的研究现状;其次,对叁语习得理论、项目反应理论、强化理论以及认知负荷理论等理论的主要思想做了梳理,并分别总结了每个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再次,本研究在分析蒙语授课大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设计了本系统的系统架构、各功能模块与数据库中各数据表的结构,并且确定了面向蒙语授课大学生的英语词汇难度量化的计算方式;然后,本研究依托APICLOUD开发平台,采用HTML5与JavaScript语言对系统各功能模块进行了实现;最后,本研究设计了叁组对照实验分别从词汇测试成绩、认知负荷情况以及系统采纳度叁个方进行了数据收集,对系统所设计的主要功能模块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本研究主要得出了以下几条结论:在移动学习系统中嵌入词汇个性化推荐机制有助于蒙语授课大学生英语词汇的习得,同时也使系统具有较高的采纳度;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蒙语授课大学生而言,蒙语学习媒体比汉语学习媒体具有更高的采纳度;在提高蒙语授课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成绩方面,蒙语学习媒体与汉语学习媒体之间无显着差异,但从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无关认知负荷来看,对于蒙语授课大学生来说,蒙语学习媒体小于汉语学习媒体;相比于汉语学习媒体,蒙语学习媒体对英语基础较差的蒙语授课大学生帮助更大,而对英语基础较好的蒙语授课大学生来说,使用蒙汉两种语言的英语学习媒体无太大差异。

张文爽[7]2017年在《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设计与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各种“微”信息不断涌入人们的学习和生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步入了微学习时代。顺应微学习时代的到来,以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的微课应运而生。微课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让学习者能够在短时间内聚焦一个知识点,突破了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学习者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微学习,让学习随时随地发生。将微信公众平台与微课融合,考虑双方的功能和特点,并结合自主学习者的学习特征,针对学习者认知障碍等问题,来建设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支持下的微课,使其更好地适应学习者的学习需求,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微信公众平台支持的微课教学将带给移动学习新的机遇新的可能。本文在探讨微课的内涵和应用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微课的研究现状和微信公众平台与微课融合的应用现状,分析微信公众平台与微课在教育中的应用优势,对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进行开发设计。本文对参与课程的学习者进行前端分析调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法来获取反馈信息,对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习惯和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应用偏好进行调查分析。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依据相关学习理论,对比其它社会媒体对学习的支持后,从教学内容设计、课程呈现设计和用户体验设计叁个维度探讨了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设计开发原则,由此原则设计出一般开发制作流程。本文根据学习者的自主学习需求和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设计了微信公众平台支持下的微课教学应用模型,并将设计开发的课程依据此模型应用到教学活动中。笔者以《“互联网+”管理学》课程为例设计开发了系列微课程,开通了“互联网加管理学”公众号,并进行了实践教学应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分析微信公众平台的后台数据,从用户分析、图文分析、菜单分析和消息分析四个角度检验学习成效,探讨“设计开发的微课”在“微信公众平台支持下的微课教学应用模型”中能否相互补充,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果是否相互影响。

于凌云[8]2007年在《网络课程的工程化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教育方式逐渐成为学习者获取知识、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现代教育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进步,为教育手段的网络化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好的方法和工具。网络课程作为目前网络教育的重要资源,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开展精品网络课程建设工作已经成为提高网络教学质量和实施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在当前运行中的网络课程中,可以体现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质量的网络课程并不多,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缺少对网络课程开发方法的系统研究,并且开发效率低下。随着对网络课程需求的不断增加,网络课程开发的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寻找高效率、低成本、质量可靠的网络课程开发方法变得尤为重要。本文提出了网络课程工程化开发的方法,希望通过对网络课程开发方法和开发流程进行一定的探索,为提高网络课程开发效率、保证开发质量总结实践经验,并对当前如火如荼进行的网络课程开发提供借鉴。首先通过对国内网络课程开发的研究进行文献统计和分析,总结出当前网络课程开发研究的范围和趋势,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网络课程开发方法和开发模式方面的研究力度不够,指出了网络课程工程化开发的可行性、科学性和必要性,列举了网络课程工程化开发的基本原则和特征,并对网络课程的工程化开发在理论上进行结构分析、模式分析和流程分析。在系列网络课程工程化开发的实践中,以工程化开发的理论为指导,笔者结合在“学前教育专业”系列网络课程开发中的实践经验,进行了网络课程工程化开发的实例分析,描述了工程化开发的过程。最后指出网络课程工程化开发理解上的常见误区,分析说明了进行网络课程工程化开发的策略,并且对网络课程工程化开发进行总结和展望。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部分:绪论部分。结合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探讨了网络课程工程化开发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第二部分:网络课程工程化开发的概述部分。通过对网络课程工程化开发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本文的研究范围和研究主题。笔者通过对我国国内网络课程开发的研究现状作了文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关于网络课程的研究重点仍然是网络课程的开发技术、方法和实践、平台搭建、技术研究。并根据文献统计分析结果论述了网络课程开发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网络课程工程化开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论述,总结了网络课程工程化开发方法的基本原则和特征。第叁部分:网络课程工程化开发的流程分析和组织结构设计部分,主要对网络课程的工程化开发在理论上进行结构分析、模式分析和流程分析的探讨。将网络课程工程化开发过程分成线性的准备阶段、需求分析阶段、总体设计阶段、详细设计开发阶段、系统集成阶段和测试发布阶段,同时在不同的阶段由不同的项目组按工序设计来完成开发,从而保证阶段和工序的并行运行,实现网络课程的高效、低成本开发。第四部分:网络课程工程化开发的案例分析部分。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系列网络课程开发实例的分析,描述了网络课程工程化开发的基本流程、开发模式、结构设计、功能设计、关键技术、导航技术、交互技术等,分析了每个阶段和每道工序的目标和实施方法。通过对实例的研究,分析了网络课程工程化开发的优势,描述了网络课程工程化开发的过程,并为后续网络课程的开发提供借鉴和经验。第五部分:总结了进行网络课程工程化开发的策略,对网络课程工程化开发研究的前景进行分析和展望。

顾世民[9]2013年在《促进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课程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针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涉及的课程要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对《课程要求》的相关教学原则进行了反思,并就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有效促进自主学习的发生提出了建议。论文的核心内容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第二章和第叁章):对外语自主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行了回顾(详见第二章),对国内外“外语自主学习”的定义进行了分析和评述,发现几乎所有关于“外语自主学习”的定义都忽视了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因素,分析了可能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从学习理论、二语习得理论和自主学习理论的视角,论证了“学习与环境”的关系,主张把“主动营造和利用有利于外语学习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的能力”作为定义外语自主学习的维度,把“外语自主学习”定义为“学习者具有的与语言学习密切相关的一种意识和能力,包括主动为自己的语言学习承担责任的意愿、能够有效使用语言学习策略、并能主动营造和利用有利于外语学习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以掌握目标语的能力”。“主动为自己的语言学习承担责任的意愿和有效使用语言学习策略的能力”是影响外语自主学习实现程度、与学习者自身有直接关系的因素,我们称之为“外语自主学习的内部指向性条件”(the internal factors of foreign languageautonomous learning),把“对外语自主学习可能产生影响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称为“外语自主学习的外部指向性条件”(the extern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of foreignlanguage autonomous learning,简称“外部指向性条件”/the external environmentalfactors)。外语自主学习的内部指向性条件和外部指向性条件共同决定了外语自主学习的实现程度(详见第叁章)。把利用“外部指向性条件”的能力作为定义自主学习的一个维度,是本研究的第一个创新点,其意义在于:有助于教育政策的制定机构、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执行机构和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重视自主学习的外部指向性条件建设,主动改善有利于自主学习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外部指向性条件”涉及很多因素,如,社会文化因素、教育价值观、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水平、课程设计、师资水平,等等,本研究结合《课程要求》和大学英语的教学实际,讨论在大学英语课程设计的框架下优化自主学习“外部指向性条件”的原则和方法。第二部分(第四章):从人本主义学习论的视角出发,指出以往需求分析和课程设计往往只关注语言需求,对学习者的重视不够。我们主张把学习者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以及学习者的个体差异纳入需求分析和语言课程设计之中,提出“基于个体差异的课程设计原则”(individual-based curriculum principle)。其主要内涵是,在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对学习者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以及学习者的个体性差异予以关注,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语言基础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其宗旨是,创造和改善外语学习的外部指向性条件,优化课程自身的内部生态和外部生态,以合适的方式向学习者提供合适的学习内容,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为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帮助学习者实现学习目标。“基于个体差异的课程设计原则”是本研究的第二个创新点,也是本研究的核心概念。第叁部分(第五章至第八章):以“基于个体差异的课程设计原则”为参照,对《课程要求》进行了反思,并对大学英语课程的相关要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旨在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这是本研究的核心,也是最主要的创新之处。主要内容和观点简述如下:“第五章,自主学习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通用英语、通识教育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Purposes,简称ESP)是构成我国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叁个必要组成部分。我们建议利用学习资源平台同时提供通用英语课程、通识教育英语课程和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内容,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学校和教师提供必要的辅导和支持,使大学英语学习兼有“学习方式个性化”和“学习内容个性化”的双重特点,实现个性化学习“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为自主学习提供课程条件。“第六章,自主学习与大学英语教学材料”:全面系统分析学习者的语言基础和非智力因素对教学材料研发的影响,阐述了“能够促进自主学习的教学材料”(autonomy-facilitating teaching materials)应该具有的基本特征。把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及个体差异作为教材选择、使用和研发的参考因素,这个视角在教材研究领域并不多见。“第七章,自主学习与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进入课程后,课程构成范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陈坚林,2010:II)。本部分阐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进行整合的必要性和理论依据,提出了全面整合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框架,以及构建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大学英语集成式教学模式的构想,把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机连接起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打通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的壁垒,扩大学习者在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容方面的选择机会,优化大学英语学习环境,为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第八章,自主学习与教学评估”:简要回顾了形成性评估发展演进的历史,提出了“关注过程、关注发展、促进学习”的形成性评估应该具备的七个基本特征,以此为参照,考察了国内与大学英语教学评估相关的研究报告,结合黑龙江省部分高校的实际做法(详见附录二至九),分析了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估实践中存在的五个突出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相应建议。在大学英语教学评估研究中,本研究首次全面细致阐述了形成性评估的内涵和宗旨,以及形成性评估应该具备的七个基本特征。对于师资培训和形成性评估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四部分(第九章):简要回顾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反思研究中的困难和不足。影响外语自主学习的外部指向性条件众多,本研究内容只涉及大学英语课程设计层面,无论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拓展和深化的空间和必要。学习者自主和教师自主、学校自主的关系,社会自主学习价值观的凝结等话题还有待于研究,也是笔者近期研究的重点。

张翔[10]2006年在《基于Web Service的协同学习信息RSS聚合器的设计与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计算机网络日益深入人们的生活的各方面,Internet上出现了许多网络学习支持环境。在网络学习支持环境里学习者可以在同一个社区或者网站里一起学习,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进行交流和合作,学习者也可以和教师进行探讨与互动。协同学习工具为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本研究运用RSS技术作为网络学习支持环境中协同学习信息传递方式,使用Web Service技术为网络学习支持环境提供分布式信息处理,提供扩展接口和跨平台性。 真正简易聚合(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RSS)技术,可以将互联网上很多不同源的信息以订阅的方式集中到同一点。学习者就可以将多个网站的信息聚合到一起,在桌面上打造出自己的个人信息门户。 通过运用RSS技术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学习信息聚合与定制的服务。使用RSS技术能够设计和开发出更具个性化的网络学习协同工具,能让学习者方便快捷的获得自己关注的学习信息。基于Web Service的网络协同学习信息RSS聚合器为学习者带来个性化的信息聚合与定制服务,为学习者构建一个聚合、定制学习信息的个性化的学习信息平台。 本研究设计在.NET框架下使用C#语言、Web Service技术、ASP.NET技术,遵循RSS 2.0规范标准开发一个基于Web Service的网络协同学习信息平台My Learning InfoDesk。My Learning InfoDesk系统的功能主要实现网络学习支持环境中协同学习信息的传递处理,其体系结构包括协同学习信息发布、协同学习信息订阅、协同学习信息浏览叁部分。其中,本论文重点设计协同学习信息发布和协同学习信息浏览部分Web Service端的RSS聚合器模块,该模块负责My Learning InfoDesk系统中的协同学习信息发布部分的信息发布功能与协同学习信息浏览部分的信息聚合功能。学习者通过My Learning InfoDesk系统实现协同学习信息的订阅信息和协同学习信息的浏览。My Learning InfoDesk系统为学习者构建一个网络协同学习信息的个人门户。

参考文献:

[1]. 基于网络的个性化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开发研究[D]. 孟玲玲. 江西师范大学. 2004

[2]. 微课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D]. 王莹莹. 渤海大学. 2016

[3]. 在线学习与混合学习对比研究[D]. 方中玉. 陕西师范大学. 2015

[4]. 基于网络的知识竞答式教育游戏开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刘政良. 浙江师范大学. 2010

[5]. 基于支架理论的个性化学习系统设计与开发[D]. 李波. 山东师范大学. 2013

[6]. 基于蒙古文的大学英语词汇个性化移动学习系统开发与实证研究[D]. 詹海宝. 陕西师范大学. 2016

[7].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设计与开发研究[D]. 张文爽. 渤海大学. 2017

[8]. 网络课程的工程化开发研究[D]. 于凌云.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9]. 促进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课程因素研究[D]. 顾世民.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

[10]. 基于Web Service的协同学习信息RSS聚合器的设计与开发研究[D]. 张翔. 首都师范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  ;  

基于网络的个性化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开发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