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研究

中小企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研究

黄明刚[1]2016年在《互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文中指出各国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柱作用。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在企业数量、经济增长、吸收就业、产品多样性和科技创新等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中小企业的作用更加凸显。据2012年国务院最新报道,我国中小企业总数达5200万户,中小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9%,担负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完成了全国50%的税收,贡献GDP的60%以上;80%以上新产品开发由中小企业供给,65%的专利发明和75%以上的科技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创造。尽管我国中小企业对社会做了重大贡献,但与大企业相比,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还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的差距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据银监会2014年末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0.70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的23.85%,中小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户数1144.6万户,仅占中小企业总数的20.44%。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贵。据中央财经大学民泰研究所2015年4月对中小企业的调查显示,有83%的受访中小企业认为:贷款利率水平并未因宽松的货币政策而降低,反而有上升的趋势。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长期制约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互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借助互联网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关于中小企业融资,大量研究集中于传统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探讨,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但自2013年(互联网金融元年)以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渠道,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热门话题。那么,互联网金融是否能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呢?国内学者大多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交易行为、与传统金融比较、风险与监管等方面展开了研究,这些研究对制定专门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事实上,这些研究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宏观的、操作层面的理论描述方面较多,对互联网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进而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新渠道的实质性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互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作为研究内容。以互联网金融为切入点,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路,以网络经济与企业组织理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理论、信息不对称与交易成本理论、金融中介理论和中小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为基础,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以及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互联网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金融中介化的问题,探索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模式创新,以进一步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全文分四大部分,共七章组成。通过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解决了如下问题:1.通过互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基础分析表明,互联网金融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去金融中介化,提高融资效率,促进金融业发展创新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互联网的普及催生了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网络媒体、互联网金融等新型业态,这些新型业态的产生形成了强大的互联网经济,为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金融业的变革与创新。然而,我国金融业的突出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金融资源集中在少数国有商业银行;另一方面金融资源服务实体经济的分配不均衡。金融互联网化始终摆脱不了传统金融的体制束缚,只是在服务渠道和手段上进行了创新,金融媒介的功能并未实质性改变,金融资源的分配不均并没有因为金融互联网化而改变,只是利用互联网技术降低了交易成本,方便了已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的客户,增进了金融服务的质量,金融缺口和信贷配给依然存在,中小企业、农村金融市场金融资源的供给严重不足依然没有改变,闲散、碎片化的资金没有得到平等的均衡收益、金融的普惠性没有根本性的改变。然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渠道。互联网金融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搜索引擎等高科技手段对中小企业融资,打破了资金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壁垒,降低了借贷双方的交易成本,提高了资金匹配效率,实现了信贷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了金融信用中介向信息中介的转变,富人金融向“草根”金融转变,大企业金融向普惠金融转变,加速了金融“脱媒”,进而促使金融企业组织结构发生“基因式”的变革,有力地推动金融业向扁平化、虚拟化、网络化和柔性化方向发展创新。可以说,互联网金融将对传统金融模式产生颠覆性的影响。2.通过网络小额信用贷款与中小企业融资分析表明,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网络小额信用贷款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有比较优势,但同时也存在自身的缺陷。一方面电商平台记录了中小企业历史交易中诸如经营情况、财务信息等,为网络小额信用贷款提供了“草根”征信系统的便利,这些信息是主动获取的,客观、真实、可靠,而传统金融机构是通过被动获取信息,中小企业容易提供虚假信息,造成道德风险。另一方面由于电商平台在中小企业违约时,会采取停止与中小企业合作,关闭其电商业务,这样会增加中小企业的违约成本。而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没有实体合作,金融机构停止与中小企业合作对中小企业影响不大,中小企业对金融机构的违约成本相对要低,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容易产生道德风险。虽然网络小额信用贷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网络小额信用贷款也存在资金供给不足,贷款利率高,科技风险和制度性约束等缺陷。3.对P2P网络借贷与中小企业融资分析表明,P2P网络借贷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积极作用,但同时P2P网络借贷仍然存在信息不对称。P2P网络借贷从开始萌芽时平台数量的凤毛麟角到如今的遍地开花,从简单的类信用卡模式到类担保债券模式,再到如今的类资产证券化模式,P2P网络借贷行业的业务发展模式已更加多元化,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个性化、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服务,业务发展十分迅速,2015年末,P2P网络借贷平台借贷规模累计达9750亿元,年度增长率超过225%。但是P2P网络借贷仍然存在信息不对称。交易信任是决定投资人是否愿意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关键因素,而信任倾向、信任质量、关系型社会资本和P2P网络借贷平台是投资人对中小企业融资交易信任的重要基础。由于P2P网络借贷信息不对称,交易机制设计不合理,P2P网络借贷平台爆炸式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平台的很多问题,如平台挪用资金,线下擅自放贷,非法集资,携款“跑路”等庞氏骗局。2015年末,我国P2P网络借贷问题平台共计1733家,歇业停业(包含隐形停运)的平台占P2P网络借贷平台总数近叁分之一。4.对众筹与中小企业融资的分析表明,众筹与中小企业融资行为具有激励相容原则,为初创期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有力地支持了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同时众筹融资也有不足之处。首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激励。中小企业通过众筹融资能够降低资金成本和获得详细的、高质量的信息。其次,对投资者的激励。投资者通过众筹平台投资可以获得更多的投资机会。最后,对众筹平台的激励。众筹平台的主要收入和盈利方式是收取创意项目融资金额的4%-5%中介费用。所以众筹平台会设计非常好的市场规则来招揽优质创意项目,高效匹配中小企业创意项目融资资金,以提高项目的成功率来增加收入和利润。但从众筹对中小企业融资案例分析发现,众筹作为新兴产业,众筹融资在我国发展中还面临着诸多不足之处。首先,众筹融资只适用于创意项目融资。其次,投资者投资的资金监控难度大。众筹解决了创意项目筹资的问题,但是投资后资金无法监控。再次我国信用体系不健全,容易造成“非法集资”。最后,创意项目发起人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健全。5.对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模式比较与创新分析表明,现有的互联网金融叁种主要融资模式,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各有所长,但同时也存在自己的“短板”,需要进一步驱动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模式创新。网络小额信用贷款、P2P网络借贷、众筹融资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去金融中介化,促进金融业发展创新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同时从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模式进行比较发现,互联网金融叁种主要融资模式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方面各有所长,但同时也存在自己的“短板”。在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实践中,网络小额信用贷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受小贷公司政策限制;P2P网络借贷和众筹平台非法集资、携款“跑路”等庞氏骗局,自身特殊风险等缺陷,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除有监管空白,野蛮生长客观原因外,更多是信息不对称,运行机制设计不合理主观原因。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进一步驱动互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一方面构建“电商+P2B”网络借贷互联网金融新模式;另一方面大力促进奖励式和股权式众筹发展,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通过以上分析,结合互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实践,为了更好地发挥“电商+P2B”网络借贷、奖励式众筹和股权式众筹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积极作用,促进互联网金融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1.促进互联网金融自身发展。2.加快中小企业电商化发展,整合企业间价值链,构建“客户群组”,降低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交易成本,为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创造条件。3.加大监管立法,促进互联网金融监管从机构型监管向“功能监管与行业自律”混合型监管创新。本文研究的创新和特色主要有以下叁点:1.通过互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论证了互联网金融平台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主要载体,并提出了“电商+P2B”网络借贷创新模式,其中“电商+P2B”网络借贷、奖励式众筹和股权式众筹模式,将成为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的主要模式。2.在研究方法上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比较分析与案例分析等多种手法对理论的交叉验证,是一种综合性研究方法,特别是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事后访谈等获得了新的数据信息来源,是难得的第一手资料。3.提出了建设性的实施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模式创新的政策建议。其中包括促进互联网金融自身发展;加快中小企业电商化发展,整合企业间价值链,构建“客户群组”,降低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交易成本,为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创造条件;加大监管立法,促进互联网金融监管从机构型监管向“功能监管与行业自律”混合型监管创新。

李伟[2]2004年在《中小企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市场化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它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劳动就业、推动技术进步、创造社会财富等方面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中小企业的发展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但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外部资金的较难获得所引致的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使得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日益严重的金融压抑。我们说,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具有“额度小”、“频率高”、“时间性强”的特点,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就是探讨如何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面临的不同的资金需求进而弥补其“金融缺口”。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巨大、种类繁多且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要解决“融资难”问题,单靠一种或几种制度安排是难以奏效的。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就需要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理论、企业融资结构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进行细致的实证分析,对国外的先进经验予以有效的借鉴,从而发现中小企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的内在规律。本文旨在这一领域进行研究,力求在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面有所进展。中小企业的金融周期表明,在企业成长的各个阶段,随着信息、资产规模等约束条件的变化,对资金也有着不同的需求。本文以金融支持为主线,把金融支持贯串于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探讨研究中小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金融的不同需求,进而找出有效的金融支持手段。中小企业融资的“瓶颈”约束反映在各种融资渠道和金融工具所产生的融资成本、资金的可得性、资金的数量、资金的及时提供及契约条件上。在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制约,其在融资过程中就要选择适宜于自身实际的融资渠道和金融工具,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投资收益。具体来说就是:(1)在中小企业的创立阶段,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主要来自于民间借贷、非正规金融的支持(Business angel)等。虽然通过这些渠道获得资金的融资成本高于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但它们还是受到中小企业家的青睐,毕竟它们较好地满足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时效性(特别是对季节性流动资金的需求);(2)从创立阶段到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阶段,选择风险投资来解决企业的“融资缺口”是中小企业所采取的一个重要途径, I但由于风险投资者要求其所投资的中小企业在短期内要有较高的成长性,这就使得大多数中小企业被排除出风险投资家的视野。在此情况下,通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间接融资便成为中小企业进行外部融资的主要选择,而融资过程中的资金的规模劣势和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方面拥有信息上的优势使得中小金融机构能够并且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这样,大力扶持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对弥补“金融缺口”便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3)从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和金融周期我们可以看到,中小企业融资的高级形式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它包括股权融资和企业债券融资等等,但现阶段我国资本市场融资的高成本、资金规模和信息的劣势将我国多数中小企业排除在直接融资市场之外,并且这种局面还将持续一段时间。“金融缺口”是市场失灵的产物,它带来的是社会福利的净损失。为保证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有效运行,政府有必要提供一定数量的“公共产品”,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进而减少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提高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这些“公共产品”包括中小企业发展目标及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财政税收支持、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信用担保体系的完善以及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提供等。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来看,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规范和发展民间资本市场、推动和建立中小金融机构、改进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通过多层次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刘华[3]2006年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市场化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它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劳动就业、推动技术进步、创造社会财富等方面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中小企业的发展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我国中小企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又面临着诸多困难。资金不足,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低,政策环境不公平,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造成中小企业的经营极为困难,而在这些问题中尤以融资难的现象最为明显。因而,如何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是中小企业取得长足进步的关键。 中小企业的金融周期表明,在企业成长的各个阶段,随着信息、资产规模等约束条件的变化,对资金也有着不同的需求。本文以金融支持为主线,把金融支持贯穿于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探讨研究中小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金融的不同需求,进而找出有效的金融支持手段。 为保证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有效运行,政府有必要提供一定数量的“公共产品”,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进而减少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提高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李琦[4]2006年在《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研究》文中提出尽管中小企业在激活市场竞争、增进市场效率、创造就业机会、推动技术创新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融资难问题制约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本文的研究发现,由于长期金融抑制所造成的金融体系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失衡、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失调和所有制结构调整过程中企业所有制结构与金融机构所有制结构的失配,导致了适应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的制度安排,在我国尚未建立或很不完善,因而中小企业不得不通过一些非正式的融资渠道和商业信用来解决发展中的资金缺口问题。所以,进一步强化政府的责任,通过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引导非正式金融健康发展和拓展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建立一个以正式金融为主的金融支持体系,是当前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有效对策。

康立[5]2007年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际理论界普遍认为,中小企业将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角。中小企业在增进市场效率、提升经济增长、推动技术创新、创造就业机会和促进国际贸易等方面发挥着大企业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劳动力相对丰富及资本相对稀缺的要素禀赋特征下,中小企业给国民经济赋予了发展与改革的双重意义。然而,中小企业外源融资约束却成为钳制其发展潜力和速度的主要掣肘。在我国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制下,银行信贷融资是对中小企业有实质性影响的主要外源融资形式。故而,商业银行信贷合约设计、银行业结构变迁与整合、信贷担保制度构建都将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产生直接的冲击。因此,以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为独特视角,立体而全面地对其展开深入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非对称信息特征为主线,通过借鉴融资结构理论、金融中介理论、信息结构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信贷契约理论、信用担保理论等现代经济学前沿理论观点,采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归纳与比较相结合等研究方法,从微观层面剖析商业银行合约设计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相互关系;从宏观视角探究银行业结构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之间的对应逻辑;从制度设计上考察信贷担保制度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功能重构。旨在从中演绎出重要的结论与有益的启迪,以期为我国处于转型期的银行业结构调整与中小企业良性协调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第1章导论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缘由、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并对论文基本框架和主要观点、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进行了简要概述。第2章着重探讨了中小企业融资特点和融资缺口问题。中小企业作为一个多重相对性主体,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经济作用。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融资需求特征。中小企业金融成长周期需要一个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体系来对应其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融资表现出更偏好内源融资,更依赖债务融资等特征。中小企业在外源融资中更易遭受“融资缺口”的困扰,其形成原因可以从信息不对称、规模不经济、以及金融体制和政府管制等方面找到解答。第3章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归纳。分别从融资结构理论、金融中介理论和信贷配给理论叁个不同的视角,提炼出适合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理论观点。其中,在融资结构理论中,代理成本理论、信号理论和融资顺序理论对于解释中小企业信贷融资行为最具说服力。由交易费用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两个分析范式共同构成的金融中介理论,为解释商业银行的信息生产优势、监控和创建声誉机制功能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建立在企业规模、项目风险类型、抵押品价值量和区域因素等变量上的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综合模型,为中小企业易成为银行信贷配给受害者这一信贷市场普遍现象,提供了合理的理论依据。第4章从非对称信息视角考察了商业银行信贷合约设计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之间的关系。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信息结构、银行业结构、利率体制、抵押和担保等因素都从不同方面影响中小企业的信贷合约设计。这些影响因素彼此关联,或导致信贷合约不易达成,或形成信贷合约低效均衡。缓解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必须在完善银行竞争结构的基础上,改进银行对中小企业投资项目的评估及风险管理技术,推进利率市场化以吸收风险,并努力减少对抵押担保的依赖。第5章从相对优势理论、制度和贷款技术演进等多维视角,对银行业结构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逻辑关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银行业结构包含银行业规模结构和银行业市场结构两个层面。国内外文献表明,银行业结构因大规模并购而导致的集约化趋势,对中小企业信贷可得性产生的影响并不存在单一结论。通过综合权衡不同规模银行信息优势和风险分担优势,本文发现银行业规模扩张与中小企业融资困惑之间并无直接因果关系,“小银行优势假说”正遭遇质疑。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大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优势会发生消长,大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中的优势和作用有加强趋势。因此,过分强调倚重发展中小银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具有一定片面性。第6章探讨了信用担保制度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的存在具有合理性,但其介入后,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依旧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信用担保制度的基本构架,为我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国际经验。在当前我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尚未到位的情形下,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作为中小企业信贷市场机制的补充,具有一定必要性,但不能过分放大其作用。针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运作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应在发展思路、组织结构和运作形式上科学定位及合理安排,才能更好地重塑其支持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经济功能。第7章围绕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现状、微观制约因素、我国银行业结构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悖论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相关调查报告和问卷调查方式取得的数据资料显示,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陷入困境之中。通过回归分析和检验发现,我国中小企业贷款的微观约束主要来源于贷款条件约束、财务指标约束和审批时滞约束。从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与银行业结构的关系上看,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歧视并非由银行业规模因素所致,而是由我国银行业所有制结构和治理结构不合理造成。一味强调通过创建中小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政策主张,可能将我国银行业改革带向误区。第8章剖析了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约束的制度根源并提出解困思路。阻碍我国中小企业信贷交易达成的各种制度因素,包括中小企业信用制度的缺失、银行业治理结构和竞争结构缺陷、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及信贷技术的滞后、金融抑制因素等。中国应从发达国家支持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政策中获取经验,通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征信体系、加强信贷人权利保护、调整银行业结构、建立银行内部信贷激励约束机制、创新中小企业信贷技术、建立多层次支持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政策法律体系等手段,改善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状况。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全面考察了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不同规模中小企业的融资特性;通过归纳与借鉴融资结构理论、金融中介理论和信贷配给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偏好寻求有力的理论支撑;将信贷合约理论应用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分析,并推导出一些有价值的政策结论;从理论、制度、历史及技术进步等多维度视角,为研究银行业结构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逻辑关系,提供了更为完整的解释框架;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的功能重构进行了系统的经济学分析;在实证分析环节,运用问卷调查和亲历基层访谈获取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及反映的真实信息,得出较有说服力的结论。囿于数据资料的可得性,本文较偏重理论分析而显计量分析不足。既有的回归分析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分析所选取的样本较为特殊,因此其普适性有待进一步检验。此外,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是一个覆盖面较广的课题,由于占有文献有限,本文仅选取了其中的某些重要方面进行了较为粗浅的探讨,还没有找到合适的突破口来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这也将是未来有待深入研究的方向。

王朝弟[6]2003年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金融支持的几点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既是微观问题 ,也是宏观问题。本文在简要分析金融部门支持中小企业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 ,指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是 :国有银行与中小企业在融资制度安排上不对称 ,金融改革、体制转换、通货紧缩强化了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歧视以及信息不对称和中小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政策建议

何桐娟[7]2006年在《珠江叁角洲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珠叁角中小企业蓬勃发展,成为了支撑区域经济增长和保持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从珠叁角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珠叁角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首先对珠叁角中小企业的兴起、发展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归纳出珠叁角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珠叁角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各自的融资需求特点,指出随着珠叁角中小企业产业结构的改造、技术升级,资金需求将持续增加,而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是未来珠叁角金融支持的重点。其次,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珠叁角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模式进行分析,珠叁角中小企业发展的外向型特征,决定了珠叁角中小企业较多的依赖外源融资,引进外资成为珠叁角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一大特色。珠叁角中小企业在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下,以金融机构信贷支持为主,民间借贷和信用担保贷款为重要补充。但目前珠叁角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珠叁角中小企业利用外资面临挑战、中小企业自身经营特点不利于融资、中小企业贷款的高风险与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目标相矛盾、担保机构与中小企业的关系不容乐观。最后提出要完善珠叁角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应强化珠叁角优势,进一步吸引外资对中小企业的投入、拓展珠叁角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完善金融体系,改善金融服务、建立和完善珠叁角信用体系。

迟志鹏[8]2008年在《民营中小企业与民营中小银行良性互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国经济实力空前壮大,市场化水平也逐步提高。实体行业的改革尤为突出,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催生了大量的民营中小企业,正是这些极具活力的民营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劳动就业、活跃市场竞争以及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融资问题却始终制约着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所获得的金融支持极不相符,因此解决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尤其是间接融资问题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也在进行当中,但是改革的实际深度和宽度却远远落后于实体行业的改革。国有银行的市场份额和垄断比例居高不下,国家的金融管制和政府在国有银行经营中的特殊作用导致了银行服务中的非市场化现象。既要实现银行业的市场化运作,同时也要解决众多民营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瓶颈,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第一部分首先明确并分析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对中小企业做了界定,结合我国的民营中小企业与其他各国的差异性对我国的民营中小企业做了界定,阐述了其各项指标,得出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第二部分分析了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包括各种融资渠道存在的问题以及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根源以及金融市场障碍,运用融资顺序理论得出要解决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首先要解决的应该是间接融资即银行信贷问题。第叁部分对我国的民营中小银行做了界定,得出本文的第二个研究对象—民营中小银行,在现行的金融制度中,现有银行业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只有引入体制外的民营中小银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第四部分将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和我国银行业存在的问题结合起来,分析了两者实现良性互动的现实性,运用市场细分理论阐述了民营中小银行服务民营中小企业的优势和可行性;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民营中小银企的相关关系。第五部分以浙江的泰隆银行和台州商业银行的案例说明民营中小银企的互动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所能产生的相互推动作用。第六部分通过建立信号传递模型和声誉模型,论证了民营中小银行和企业实现良性互动关系的路径,关系型借贷能够解决两者的信息不对称,产融结合模式是关系型融资的进一步深化,能够更好的解决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以及民营中小银行的发展问题。本文在一系列论证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要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其间接融资问题;而只有引进体制外民营性质的中小银行,在民营中小银企间建立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并推动产融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同时,还有利于促进金融体制改革,提升银行业的市场化水平。

尹丹莉[9]2009年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一个长久性课题。改革开放30年来,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8%的中小企业,在繁荣经济、促进增长、扩大就业、推动创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融资难一直是困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金融措施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但融资难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现有的融资环境与企业的希望仍有较大差距,中小企业信贷满足率仍待提高。尤其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实体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比以往更加突出,融资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当前我国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仅依靠某一种融资方式或融资机制安排来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是非常困难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现实以及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特殊性,需要我们研究解决问题的新的突破口。一方面从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来说,中小企业具有公共品的特征,因此财政介入中小企业融资是必不可少的,符合逻辑的。中小企业既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财源,也是政府履行职能、实施管理和服务的重要对象;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壮大,给高端客户资源不足的商业银行乃至证券中介机构提供了“天然”的潜在优质服务对象。更重要的是,从财政资源的有限性和其存在的“四两拨千斤”等“客观导向性”来说,只有充分利用财政资金,发挥财政与金融内在特征与优势,构建财政与金融有效对接的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才是解决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本之所在。论文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比较分析与历史分析、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财政与金融、政府与市场的内在联系为主线,沿着理论综述--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财政介入中小企业融资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行性--财政与金融有效对接的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思路展开论述。论文主要从叁个层面进行了研究,第一个层面,对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进而深入剖析了形成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深层次原因。第二个层面,采用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的方法,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指出政府财政资金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重要作用。对财政介入中小企业融资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行性进行了详细论证。第叁个层面对财政金融有效对接的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内涵和着力点进行了界定,同时指出财政融资与金融融资有着自身对应的目标主体与存在发展的空间,两者只能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与有效衔接,并不可能完全替代。同时提出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培育。对构建财政金融有效对接的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提出政策建议。

陈凯慧[10]2003年在《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其金融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一个长久性课题。对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新兴化工业国家和地区,还是我国,都经历了一个不够重视到重视的过程。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经过20 年以市场取向为主导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从一元化已转向多元化,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非国有经济迅速成长,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坚实基础。但是,在经济体制的转化过程中,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匹配的矛盾不断发展,占据 GDP63%和工业增加值 74%的中小企业只取得信贷资产的30%,国有经济仍然占用 70%的信贷资产。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权益资产融资和债务融资两方面都存在着“缺口”,金融资源配置存在着一定的市场失效。如何有效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消除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是目前有效推进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论文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了研究,第一个层面对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进而深入地剖析形成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深层次原因,第二个层面便开始逐章针对融资困境形成原因进行相应的对策研究,形成系统的、立体化的可操作的金融支持体系。 论文从实证的角度界定了中小企业的范畴,并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的融资困境。目前存在的融资困境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最重大的瓶颈因素。形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除了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的共性因素即中小企业信用水平低,银企信息不对称所致的信贷配给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中国特有的体制性原因和市场发育不完善等因素:国有金融垄断条件下的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对称,对中小企业债务和权益资产融资歧视性政策,金融抑制下的利率管制,中小金融机构制度供给不足,政府政策支持体系如抵押担保体系缺乏等。 论文介绍了企业融资结构理论和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并利用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理论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进行深入剖析,为寻求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解决方案提供理论支持。 在中小企业面临的整个金融缺口中,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整,使得我国中小企业在寻求外源融资时主要依靠银行这一间接融资渠道,但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战略收缩以及对应的中小金融机构的制度供给不足,使得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金融缺口是银行间接融资缺口,因此本文深入研究了如何通过国 I有银行、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中小金融机构等方面的金融创新,建立系统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体系。目前,在发达国家,非正式权益资本市场、风险投资和“第二板块市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国外中小企业的资本缺口。因此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特别是建立与中小企业相对称的中小资本市场体系,是解决中小企业资本缺口的关键。本章主要从完善风险投资体系,建立二板市场、区域性场外股权交易市场、债券市场等方面来完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体系。金融有正式金融和非正式金融之分。在目前我国存在着严格的金融管制的条件下,非正式金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正式金融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我国大量中小企业外源融资的很大一部分来源于非正式金融。基于非正式金融的有用性和风险性的特点,如何实施诱导性制度变迁,使非正式金融从不规范到规范发展,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通过对信用担保的经济学分析,建立相关理论前提,并通过对各个国家信用担保体系的比较分析,寻求建立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对策。总之,要从建立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体系、构建和完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体系、改造和完善非正式金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放松利率管制等方面来消除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利率管制等制约因素,从而形成一个包括外源融资与内源融资、债务融资与权益融资等多种融资方式和不多层次资本市场相结合的复合型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体系。

参考文献:

[1]. 互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D]. 黄明刚. 中央财经大学. 2016

[2]. 中小企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研究[D]. 李伟. 华中科技大学. 2004

[3].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研究[D]. 刘华. 暨南大学. 2006

[4]. 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研究[D]. 李琦. 苏州大学. 2006

[5].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研究[D]. 康立.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6].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金融支持的几点思考[J]. 王朝弟. 金融研究. 2003

[7]. 珠江叁角洲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 何桐娟. 湖南大学. 2006

[8]. 民营中小企业与民营中小银行良性互动研究[D]. 迟志鹏. 广西师范大学. 2008

[9].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 尹丹莉. 天津财经大学. 2009

[10].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其金融支持研究[D]. 陈凯慧. 华中科技大学. 2003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小企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