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构系统网络存储共享技术的研究

异构系统网络存储共享技术的研究

张雪冰[1]2005年在《SAN技术及其在异构网络共享存储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前,计算机系统的建设已从硬件和软件环境为中心转变为以应用和数据为中心,而企业对数据存储技术的需求也在不断攀升,SAN正是为了满足企业这种高涨的存储技术的要求而产生的。SAN将成熟的网络技术应用到存储管理中,使得以前存储设备与主机点对点连接的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SAN存储网络中,存储设备不再是某一台主机的附属物而是连接成一个整体,存储网络以此向所有主机提供服务。 笔者对SAN系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并且参与了一个国际合作项目,在SAN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异构网络共享存储系统。目前这个项目的研究成果已经投入实际使用。 SAN共享存储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分布式网络存储系统,系统中的客户端可以通过高速网络(光纤通道或IP网)直接访问共享磁盘阵列上的数据,而不用通过服务器转发,这样提高了整个存储系统的性能。传统的存储系统通常需要修改系统的内核,这样既增加了系统实现的难度,又使得应用受到内核限制且难以维护。本文设计了一个基于开放系统(如UNIX、Linux、Windows)的SAN共享存储系统,它是用户级的应用软件,无需改变开放系统内核,可利用应用层的特性来优化磁盘I/O性能,易于实现、维护和移植,可屏蔽异构系统差异,为应用程序提供统一接口,实现数据透明存储访问和高性能的数据读写。在国际合作项目中已实现了该系统,其性能评测表明该系统具有接近于本地存储系统的性能。 本文总结了作者的研究工作及成果,首先详细介绍了SAN的概念、特点和当前应用,并对其物理架构、拓扑结构以及应用进行了分析,然后详细描述了SAN共享存储系统的设计和功能,并对其实现所涉及的网络共享存储、大型机集群、多重路径等技术做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最后对该SAN共享存储系统进行了性能分析和系统总结。

熊涛[2]2006年在《存储网络中文件组织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当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企业对网络存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存储区域网络(SAN)便是其中的主流解决方案之一。SAN一方面能为网络上的应用系统提供丰富、快速、简便的存储资源,另一方面又能对网上的存储资源实施集中统一的管理,已成为当今理想的存储管理和应用模式。国外的许多企业和研究机构都把SAN作为未来网络存储的发展方向,并对SAN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而SAN的出现给异构网络中文件共享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转机,基于SAN的文件共享系统具有高性能、高可靠性、长距离传输且数据传输不占用带宽等特点,吸引了传统型大企业的研究目光。作者对基于SAN的文件共享系统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结合参与的一个国际合作项目,构建了一个基于SAN的异构网络的共享存储系统。目前,该项目的部分产品已投入使用。本文是作者的研究工作及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在对存储网络体系结构以及其组成成分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基于SAN的异构系统间存储共享系统的设计方案 2) 对最初方案的实现技术进行改进,采用异步I/O访问模式提高磁盘阵列的利用率,采用缓冲读写技术和双缓冲技术增强I/O性能,使存储共享系统的运行效率的得到提高 3) 在Linux平台上实现该存储共享系统,达到Unix/Linux/windows等常用系统的多平台共存。

赖剑锋[3]2005年在《基于SAN的网络存储管理系统研究》文中指出在当今存储技术的研究领域中,被广泛认可的主流技术是基于光纤通道(Fibre Channel)的存储区域网络(SAN,Storage Area Network)技术。SAN提供了一种与现有LAN连接的简易方法,因此它具有可扩展性高,允许企业独立增加存储容量等优点。 SAN能使多台计算机通过高速网络访问同一套存储设备,客户端计算机不再通过服务器的读写就能直接从存储设备上获得数据。这种设计使SAN文件系统可支持不同种类的系统,即不同的SAN文件系统客户端可以运行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上。 作者对基于SAN的异构系统间文件共享问题进行了研究,在一个国际软件研发项目中参与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异构网络存储共享系统。它可以通过SAN连接大型机、Unix工作站、Window工作站和磁盘阵列,同时系统还提供一组文件访问API供上层应用程序调用。完成的系统具有海量存储、高速数据存取、高可用性以及高可靠性等突出特性。在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在增强系统的性能和可用性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1、采用异步I/O访问模式,缓冲I/O及双重缓冲区等优化方法,提高了系统运行性能,使得大型机与开放系统对SAN的磁盘子系统的存储共享效率更高。 2、采用多路径交换和服务器异常恢复技术,实现了系统的高可用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国际软件研发项目中得到应用,并推向市场。

曾文英[4]2011年在《面向移动环境的数据存储管理方法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用户数量的持续增长,移动环境下的各种业务应用已经日趋广泛。伴随而来的是移动应用环境下产生的数据信息呈指数式的增长,它带来了对移动环境下的大量数据信息进行存储管理的新技术需求,因此,有关面向移动环境下的数据存储管理问题的研究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现有的有线网络中的分布式存储管理方法主要是针对带宽稳定、可持续服务、可扩展和高性能节点等都比较稳定的应用环境;但它在面对移动环境的异构性、分布性、高维性、动态性带来的移动数据管理的复杂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不适应性,因此,不能直接应用于移动环境下的数据存储管理。由于移动环境的多源性、多宿性、自治性、上下文感知性和环境依存性,且面向移动环境的数据存储管理具有集中与分布的特点,因此,可以考虑借助移动Agent技术、移动数据库、分布式网络、跨层协作、网格计算及云计算等多种技术来构建移动环境存储管理与服务系统。另外,随着各种网络互通和融合技术的日益成熟,在移动环境下设备与网格和云计算系统协作可以构建海量、持久、无限可扩展的存储资源与服务系统的市场前景巨大,并且良好的数据存储管理方法将会为移动应用的运行服务提供高效、安全的数据存储基础。因此,面向移动环境的数据存储管理方法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文对移动环境下的移动网格体系结构与资源选择方法、移动分布式数据存储服务结构模型、移动数据库技术、基于无线Mesh网的层次化存储系统和移动环境下的存储服务QoS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有创新性意义的研究成果;其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性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一种移动网格结构模型(MGAM,Mobile Grid Architecture Model)和移动网格资源管理算法(MGRMA,Mobile Grid Resource Management Algorithms)。首先提出了一种结合移动计算和网格计算、支持移动环境存储服务的移动网格结构模型,其次,对移动网格的逻辑构成和形式化模型进行分析,给出了移动网格资源选择与分配方法和相关的移动网格资源协作算法,最后给出了移动网格的原型和应用实例,并进行了模拟测试和性能分析。2.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环境的自适应分布式存储服务的系统结构模型(SDSSAM,Self-Adaptive Distributed Storage Service Architecture Model),SDSSAM是一种结合移动计算的跨层协作式存储结构模型。首先描述了SDSSAM的各层次的功能;其次提出了SDSSAM结构中的跨层协作方式;最后给出了SDSSAM的分布式存储协作服务和自适应存储等算法。研究表明SDSSAM具有自适应、移动计算、分布式计算和自组织的特点,是一种具备了灵活性、自主性、协作性和群体智能的移动存储系统结构。3.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数据库的移动数据管理结构(MDMA,Mobile Data Management Architecture)和存储管理方法(SMS,Storage Management Solution)。移动数据库是移动分布式环境数据组织和存储的最有效的方式,为移动业务运行提供了数据支撑,移动应用一般基于移动数据库而实现。针对移动环境的特点,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数据库的移动数据管理结构和存储管理方法;其次研究了移动数据库中数据的预取与复制、缓存同步、事务处理、并发控制、广播机制等多种关键技术,为移动环境下数据存储与管理相结合提供可行的管理方法。4.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线Mesh网的层次化存储系统(HSSWMN,Hierarchical Storage System over Wireless Mesh Network)模型。首先提出了基于无线Mesh网的层次存储系统(HSSWMN)模型,并对其存储模型、存取算法、性能优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其次研究了HSSWMN的名字空间与元数据服务、搜索与查找服务、注册与注销,可扩展性、负载均衡、容错机制、数据安全、复制与缓存机制和拓扑重构等关键问题;最后通过仿真分析,对时延、吞吐量、误码率等进行了模拟测试,并对HSSWMN存储系统的可行性、可用性和可靠性进行了性能分析。5.提出了一种面向移动环境数据存储服务QoS跨层模型(QCLMSS,QoS Cross Layer Model of Storage Services)和移动环境存储服务QoS确保算法(QASS,QoS Guarantee Algorithms of Storage Service)。首先对移动环境数据存储服务QoS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层次QoS的特征及关系;其次提出了QoS实施算法及性能模型,并对移动环境下存储QoS保证算法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了全局优化、局部优化、多阶段优化、自适应优化等算法,并分析了移动存储系统的QoS实例,对有线网络、无线网络接入方式下磁盘I/O性能进行了模拟测试和分析研究。

吴伟强[5]2004年在《网络存储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使得存储对于一个企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企业对数据存储技术的需求也在不断攀升。SAN的出现正是为了满足企业这种高涨的存储技术的要求而产生的。目前,国外已经对SAN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并出现了一些商业化的产品,但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很少,也没有相关产品出现。鉴于这种情况,作者对SAN系统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且参与了一个国际合作项目,在SAN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异构网络存储共享系统。目前这个项目的研究成果已经投入实际使用。 本文总结了作者的研究工作及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详细介绍了SAN的概念、特点和当前应用,并对其存储方式、物理架构以及逻辑架构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SAN的实现所涉及的一些技术,比如光纤通道技术、磁盘阵列技术等等。 参考SAN存储系统的特点,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异构网络存储共享系统,它通过SAN连接大型机、Unix工作站、Window工作站和磁盘阵列,充分地把大型机的高性能、高可靠性和通用系统的灵活、易用性结合起来,实现了基于SAN的不同系统之间的存储共享。 在系统的开发过程中,为了加强系统的可用性和可靠性,提高系统的性能,提出了一些新颖的技术解决方案。 在实现系统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了系统的高级功能,主要有多卷文件的支持和统一备份恢复系统。

冯建元[6]2017年在《异构分层无线网络层间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的无线通信网络正经历着巨大的挑战和深刻的变革,移动数据量飞速猛增、无线终端海量接入、数据业务类型种类日益丰富、无线通信环境日趋复杂,为了满足未来网络的种种需求,第五代通信技术(5G)对无线网络提出了更加严苛的性能指标。为了应对5G的要求,融合多种接入技术的异构无线网络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对异构无线网络的研究也应运而生。异构无线网络的优点有很多,比如它可以使网络致密化以提供更高的流量密度,它也有多种接入技术的网络以满足不同需求的设备连接和数据业务。然而,现有关于异构无线网络的研究往往只聚焦于蜂窝网络,缺乏对其他接入技术与蜂窝网络融合的研究,或者虽然考虑了多种接入网络共存,但对各种网络孤立研究,缺乏对它们之间协同优化的思考。本文将围绕异构分层无线网络层间优化的问题展开研究,重点探究不同接入技术网络共存的异构无线网络中,各层网络之间如何协作以实现网络整体性能的最优。研究将按照“理论—技术和方案—网络架构”的层次展开,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创新与贡献。1.异构分层无线网络的密集部署理论针对由宏基站和小基站构成的两层异构无线网络,研究了基站部署密度与网络速率之间的关系。通过利用泊松点过程建模大规模随机网络,从概率的角度分别得出了用户与服务基站间距离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用户连接到异构网络中每一层网络的概率,以及网络层内站间干扰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推导出了网络速率与基站密度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并找到了能够最大化网络速率的最佳基站部署密度。研究揭示出网络性能与基站密度并非单调函数关系,因此,过分追求基站部署密度的增加并非正确。2.负载感知的异构网络层间协同分流策略针对蜂窝网络与其他非授权频段接入技术网络共存的异构网,研究了各层网络间进行协作分流的策略。与以往异构网络研究只关注链路速率不同,本文充分考虑了 MAC层协议对信道吞吐量的影响,这对基于竞争信道的非授权频段网络非常重要。通过泊松点过程与Markov链模型的结合,本文提出了能够在随机不规则网络中分析竞争信道吞吐量的方法,推导得出了信道吞吐量的闭式解,找到了吞吐量与基站发射功率和部署密度之间的关系,并据此分别从功率控制和部署密度角度,提出了针对不同网络情况下的负载感知的分层异构无线网络分流策略,仿真结果显示应用本文分流策略比现有技术能更好地利用信道资源和节省能耗。3.移动节点辅助的异构网络分流方案针对城市街道场景下蜂窝基站与具备通信能力的车辆共存组成的混合网络,研究了利用车辆组成的移动节点网络帮助蜂窝基站分流数据的方案。通过实地测量数据,本文揭示了无线数据流量密度在城市街道沿线分布不均匀的现象,针对城市路口小区业务过载的问题,提出了一个车辆辅助的数据分流方案。本文引入了交通流理论,将其与通信模型结合,在很好地建模路口交通特点的同时,得出了分流总数据量与方案设置参数间的数学关系式,并据此给出了最优的方案参数设置。此外,本文设计了实现该分流方案的网络架构。系统级仿真得出本分流方案能够获得极大的数据分流效果。4.支持异构分层网络协作的网络架构设计由于当前网络架构存在异构网络间封闭和管控僵化的问题,难以实现异构分层网络层间的协同优化,本文通过引入无线网络虚拟化的概念,设计了新的网络架构以实现异构网络的层间协同。本文给出了无线网络虚拟化的内涵与难点,介绍了架构设计的思路,设计了异构分层协作网络的逻辑架构和功能架构,该架构能够打破现有无线网络的物理隔离,实现网络的灵活管控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骆冰清[7]2016年在《物联网轻量级IP寻址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物联网终端包含了人们生活和生产领域中的各种物品与设备,其数量庞大,种类多样。如何将任意物品或者设备按某种编码方式接入物联网,如何实现物联网中任意物品及设备的寻址以建立通讯连接,是建设物联网必须解决的问题。物联网寻址技术作为物联网核心技术之一,在物品与设备以特定方式接入互联网的基础上,实现物联网中任意终端准确、高效、安全的寻址,对它的研究和实践将从真正意义上构建一个互联互通的泛在网络。本文以物联网通信为应用背景,以实现统一高效的寻址系统为研究目标,从物联网资源寻址模型、终端编码机制、组网及路由机制以及实现异构网络的端到端寻址这四个方面对物联网IP寻址技术展开研究,其主要创新工作如下:(1)针对物联网终端的多样性及编码异构问题,构建了一种物联网终端资源迭代寻址模型,提出一种物联网轻量级IPv6寻址方法。物联网终端中存在多种物品编码方式,以及异构的感知设备,控制设备网络,造成物联网孤岛式的应用模式。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物联网寻址特性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构建了物联网终端资源迭代寻址模型;同时设计了基于IPv6的轻量级编码寻址机制,通过定义虚拟域的方式实现了基于IPv6编码的物联网终端统一寻址。(2)针对物联网终端地址配置多样性问题,将感知网络拓扑模型化,提出一种物联网终端IPv6地址配置方法。对于低功耗有损网络,IPv6地址的数量及无状态配置机制满足了物联网终端数量庞大和传感器网络的自组织配置需求。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感知网络拓扑模型化的物联网终端IPv6地址配置方法。该方法将物联网典型应用网络架构与终端通信需求和IPv6的地址类型相结合,在现有成熟IPv6地址配置基础上,给出相应基础网络架构与混合式网络架构的物联网终端地址配置方法。该套机制切合了轻量级IPv6数据包通信的首部压缩机制要求,降低了节点在地址配置过程中的存储资源与能量资源消耗,对实现物联网统一轻量级IP寻址奠定了基础。(3)针对物联网终端IPv6寻址过程中,首部压缩机制中存在的上下文管理问题,提出一种地址前缀自适应配置与上下文表动态分发与同步方法。为解决数据包首部压缩机制中的上下文管理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6LoWPAN_IPHC的上下文动态管理机制。该机制包含了地址前缀自适应配置方法及上下文动态分发与多源同步方法,其中地址前缀自适应配置机制免除了人工配置的麻烦,适合在低功耗的有损网络中运行。同时,网关节点能够根据网络流量计算出地址前缀使用最为频繁的主机,将这些主机的地址前缀优先写入上下文表中,提高了整个网络的压缩率。上下文动态分发与多源同步方法详细设计了上下文消息在全网节点中的更新与同步机制,并将这一机制应用到扩展LoWPAN域中,保证了上下文表在扩展域中的一致性。(4)针对异构网络之间的寻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虚拟网络驱动的边界网关设计方法,搭建了物联网轻量级IPv6寻址系统,实现了感知网络与互联网的互联互通。为实现无线传感器节点与互联网IPv6主机的端到端寻址,本文给出了无线传感器网络与互联网的轻量级IP寻址方法,提出一种基于虚拟网络驱动的6LoWPAN边界网关的设计方法。通过一台PC机与6Lo WPAN适配器相连接的方式,将6LoWPAN适配层功能封装在PC机上的虚拟网络适配驱动中,降低了修改PC机内核的复杂度,同时避免了网关处的协议转换,保证了异构网络之间的通信质量,实现了物联网轻量级IP寻址系统。结合以上四项主要研究内容,本文从模型构建、关键技术以及系统实现等角度对物联网轻量级IP寻址机制进行了探索与研究。本文所提出的基于IPv6的物联网终端编码及寻址机制在保证高效,可靠的资源获取基础上,不仅降低了节点地址配置过程中的存储资源与能量资源消耗,提高了数据包在寻址过程中的压缩率,同时避免了网关处的协议转换,降低了网关实现复杂度。所实现的物联网轻量级IP寻址系统能够与互联网寻址进行无缝对接,对以实现互联互通为目标的物联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方健[8]2003年在《异构系统网络存储共享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今存储技术的研究领域中,被广泛认可的主流技术是基于光纤通道(Fibre Channel)的存储区域网络(SAN, Storage Area Network)技术,并且国内外众多企业在SAN及其衍生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是由于SAN提供了一种与现有LAN连接的简易方法,因此它具有可扩展性高,允许企业独立增加存储容量等优点;同时使LAN网络性能不受数据访问的影响,存储设备性能的发挥也不受LAN网络的影响。另外,这种独立的集中式专有网络存储方式使得远程管理和无人值守得以实现。鉴于这种情况,作者对SAN系统及其衍生技术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在基于SAN的异构系统网络存储共享技术方面取得了如下一些研究成果: 1.在异构系统网络存储共享系统的设计中,提出了采用异步I/O访问模式,缓冲读写及双重缓冲区等优化方法,提高了系统运行效率,使得大型机与开放系统(如UNIX和Windows平台等)对SAN的磁盘子系统的存储共享效率更高。 2.在分析综合多种SAN备份方案优点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异构存储共享的统一数据备份/恢复系统,实现了大型机与开放系统跨平台的统一数据备份/恢复。 上述技术成果已在一个国际合作项目中得到成功运用。

杨欣[9]2010年在《异构无线融合网络中统一标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泛在网络是目前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其中多种异构无线网络的融合研究是一大热点问题。本文依托国家“863”计划探索导向类课题—“一种基于无冗余标识的通用可信接入机制及关键技术研究”,针对异构无线网络融合中的统一用户标识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探索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各种网络架构和接入技术不同,所使用的用户身份标识信息也有较大区别,如果在网络融合过程中针对同一用户仍然使用多种身份,不同网络同时维护多套认证设施,则一方面会大大降低异构融合网络的接入效率,另一方面会因多套认证机制中的短板效应而降低融合网络中的安全性能。为此,本文基于用户、位置、寻址等信息分离的技术思路,研究统一的用户标识设计、认证及切换支持等技术,建立完备的身份隐替机制,解决异构网络和移动终端的统一接入、安全认证、移动性支持等问题,主要的研究与创新点如下:首先在异构无线融合网络环境里建立新的标识应用方案,即用户的身份隐替机制,统一了用户接入标识,构建了完整的标识映射关系的建立、分发、存储、查询、更新等机制,通过认证和通信中用户身份标识的分离存储、替换传输降低用户敏感信息的泄漏;其次,借鉴3G网络中的认证与密钥协商协议,对其存在的对认证者缺乏认证和密钥明文传输问题进行改进,并融入异构无线融合网络,建立了基于身份隐替机制的EAP-TAKA协议,统一了异构无线网络的接入认证方案,并应用形式化分析的方法对其正确性进行了证明;进一步,针对认证协议的发展趋势,研究在异构无线网络里引入EAP-TLS认证,并针对EAP-TLS协议缺乏对接入端认证及管理帧明文传输等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改进,进一步增强了统一认证协议的安全性;最后,结合课题中用户身份标识与地址标识分离的特点,提出了基于身份标识替换机制的异构网络移动切换方案,从注册、认证、更新叁个方面对所提出的移动管理机制进行阐述,实现对各种接入终端的管理。通过性能分析和仿真验证可知,本文提出的异构无线融合网络中统一用户标识、身份隐替机制、统一的接入认证方案、移动切换机制能够有效解决用户敏感信息的隐藏,最大程度的增强认证协议安全性,提高用户和网络的安全防护能力,为进一步解决通用可信接入和无缝漫游问题提供技术支撑。

周臣云[10]2009年在《异构网络存储统一管理系统的设计》文中提出异构网络存储是指不同公司或同一公司在不同时期推出的不兼容的网络存储系统。本文设计的异构网络存储统一管理系统旨在屏蔽异构网络存储系统管理接口的差异,实现网络存储的统一管理。本文在研究网络存储技术和网络管理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现有网络存储管理系统的缺点和不足,提出了异构网络存储统一管理系统的模型。通过在原管理系统上添加适配层,适配层采用简单网络管理协议或自定义接口与原存储管理系统通信,屏蔽异构系统管理接口的差异,以提供统一的管理接口。为了能对多台异构存储系统进行管理,将统一管理系统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两部分,服务器端被部署在存储系统上,用于管理存储设备;客户端被部署在管理服务器上,可以管理多个服务器端,用于接收用户的管理操作;为保证通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的通信数据通过HTTP协议加密传输。系统采用MIB库来表示存储系统中的被管理对象,以便对异构网络存储系统的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在客户端登录系统中,引入了挑战响应认证机制,以避免在网络上传输用户口令带来的安全隐患。本文所设计的异构网络存储统一管理系统涉及统一管理、链路安全、网络管理、安全认证和故障管理等理论和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异构网络存储系统的统一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1]. SAN技术及其在异构网络共享存储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张雪冰. 西北工业大学. 2005

[2]. 存储网络中文件组织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熊涛. 西北工业大学. 2006

[3]. 基于SAN的网络存储管理系统研究[D]. 赖剑锋. 西北工业大学. 2005

[4]. 面向移动环境的数据存储管理方法关键技术研究[D]. 曾文英. 华南理工大学. 2011

[5]. 网络存储系统的研究[D]. 吴伟强. 西北工业大学. 2004

[6]. 异构分层无线网络层间优化研究[D]. 冯建元. 北京邮电大学. 2017

[7]. 物联网轻量级IP寻址技术研究[D]. 骆冰清. 南京邮电大学. 2016

[8]. 异构系统网络存储共享技术的研究[D]. 方健. 西北工业大学. 2003

[9]. 异构无线融合网络中统一标识关键技术研究[D]. 杨欣.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0

[10]. 异构网络存储统一管理系统的设计[D]. 周臣云.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

标签:;  ;  ;  ;  ;  ;  ;  ;  ;  ;  ;  ;  ;  

异构系统网络存储共享技术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