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地震危险性分析及抗震设防区划研究

莱芜市地震危险性分析及抗震设防区划研究

闫兴利[1]2003年在《莱芜市地震危险性分析及抗震设防区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综合分析莱芜市地震危险性的基础上,对莱芜市莱城区抗震设防标准(设防烈度及设计地震动参数)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工作区的区域地震地质环境进行了分析、研究、评价,确定了莱芜市可能发生地震的范围、潜在震源及其震级上限等。其次,根据对地震活动性的认识,确定了各潜在震源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及莱芜市地震烈度和地震加速度衰减关系,在此基础上用概率分析法对莱芜市地震危险性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到了莱芜市在叁种不同概率水平下的地震烈度和基岩地震动强度。第叁在分析研究莱芜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场地土动力特征的基础上对莱芜市场地地震反应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出莱芜市抗震设计地震参数,并分为A、B、C叁个设防区。最后对场地地震破坏效应进行了研究,对莱芜市土地利用进行了分区,并提出了合理利用土地建议。本研究为莱芜市抗震防灾和抗震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窦海岳[2]2009年在《山东地区场地条件对地震动参数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震动是引起地震灾害的外因,是工程地震研究的主要内容。一般认为,对工程抗震而言,地震动的特性可以通过其叁要素来描述,即地震动的振幅,频谱和持时。这叁个要素的不同组合决定着各类结构物的安全,大量客观事实说明了这一点。而影响地震动的因素包括震源、传播途径和局部场地条件。本文首先分析了山东地区的地震环境,山东主要受叁个地震带的影响,最主要的为贯穿全省的沂沭断裂带。而这些地震带中的活动断裂控制着山东地区的潜源分布,显着影响着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结果。经过地震危险性分析,得出山东地区受大小地震影响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此还经过统计分析得出不同超越概率水平的峰值地震加速度比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本结果对制定抗震设防标准具有指导意义。依据山东省地貌,地形资料,结合收集整理的钻探资料,将山东地区概略的划分为叁个不同的工程地质单元,在收集整理一百多个工程场地钻探资料、剪切波速资料等的基础上,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关于场地分类的方法,进行了场地类别划分,得出山东地区工程场地类别主要为Ⅱ,Ⅲ类建筑场地的结论。为分析场地条件对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一维等效线性化方法计算场地土层地震反应。建立了一百多个场地的土层地震动力反应分析模型。通过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得到了这些场地的场地相关反应谱,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分析场地条件对反应谱幅值的影响,结合前人工作,给出了山东地区设计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幅值调整的建议,并给出山东地区基于“抗倒塌”峰值地震加速度区划图。

参考文献:

[1]. 莱芜市地震危险性分析及抗震设防区划研究[D]. 闫兴利. 中国海洋大学. 2003

[2]. 山东地区场地条件对地震动参数影响的研究[D]. 窦海岳.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2009

标签:;  ;  ;  ;  ;  ;  

莱芜市地震危险性分析及抗震设防区划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