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学过程论文_高福建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文学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喀斯特,杉木,冷水,过程,水文,养分,次生林。

水文学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高福建[1](2016)在《基于河流水文学使用过程性方法地形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地形合成方法缺乏可控性,同时合成后的地形不能满足与真实地质地貌相一致等问题,本论文提出了基于使用过程性建模的方法。为了克服过程性建模方法生成的地形模型不符合真实地貌形态的缺点,引入了水文学理论,基于Tokunaga网络的河网形态特征量化结果,进一步给出了基于L系统的河网过程性建模方法,通过给出不同的河网生成器,就能构建出符合地质地貌大体相一致的树状河网或羽状河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造支持地形山脊的启发式方法。在得到河网和山脊的叁维地形骨架后,以此作为特征就可以采用数学的方法拟补出山体所需要的DEM数据,这样就可以模拟出符合真实情况的地形,由于这部分耗时比较长,为了满足用户实时要求的目的,引入了GPU技术来加速山体生成过程。同时利用泊松方程引入离散指导矢量场到参数化网格中,使得虚拟地形DEM可以与真实地形DEM进行无缝融合,并且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局部化的网格编辑,对生成地形的高程产生影响,进而满足用户的需求。最后对25m分辨率的地貌DEM数据进行了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结合了物理建模和过程性建模的优势,具有良好的可控性,支持大规模地形可视化,引入GPU加速后即可达到快速实时目的,同时合成地形具有真实的地形地貌。(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马喆,方樟,梁秀娟,肖长来[2](2014)在《综合设计性实验——在水文学及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与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是本科高校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专业技能培养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如何进行综合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渗透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通过实验内容的选定、相关文献的查阅、实验方案的制定、具体实验的操作,并最终完成实验。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整个过程的锻炼提高了学生的独立调研分析能力。对于深化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生所学专业知识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4年31期)

易浩宇[3](2014)在《酸雨环境下无机阴离子在樟树林水文学过程中的迁移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酸雨是因为人为因素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热门话题。对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也在制约全球经济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叁大主要公害之一。森林生态系统能缓解降雨的酸碱度,从而有效减低酸雨带来的危害,是人类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强大的绿色壁垒之一。本文以长沙市樟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城市大气降水及樟树林穿透水、树干茎流、地表径流中的SO42-、NO3-、Cl-、NO2-、F-、Br-、PO43-7种水溶性无机阴离子进行了定位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Br-、P043-未检出;大气降水与森林降水中主要的阴离子均为S042-(占阴离子总量的36.07%-62.05%)、N03-(占阴离子总量的28.13%-45.51%),SO42-含量在树干茎流中最大,N03-含量在地表径流中最大;SO42-、NO3-二者占总阴离子含量比例达到79.17%—90.18%。(2)降水量与总阴离子、SO42-、NO3-均为对数函数关系,与N02-、F-均为乘幂函数关系,且这些函数回归方程拟合度系数R2在0.41-0.56范围内变动。(3)在各水文分量中SO42-、NO3-、Cl-、NO2-、F-含量变化较大:大气降水、树干茎流中均为SO42-(58.24μeq/L、423.64μeq/L)>NO3-(50.59μeq/L、192.10μeq/L)>Cl-(12.55μeq/L、47.93μeq/L)>F-(5.06μeq/L、14.11μeq/L)>NO2-(2.66μeq/L、5.01μeq/L),穿透水为SO42-(259.71μeq/L)>NO3-(159.89μeq/L)>Cl-(55.00μeq/L)>NO2-(31.48μeq/L)>F-(23.92μeq/L),地表径流为NO3-(209.42μeq/L)>SO42-(165.95μeq/L)>Cl-(58.38μeq/L)>F-(17.01μeq/L)>NO2-(9.38μeq/L); SO42-、NO3-、Cl-、F-含量大小按树干径级排序均为dl>d2>d3>d4,而N02-含量大小按径级排序分别为dl>d4>d2>d3。(4)穿透水SO42-、NO3-、Cl-、F-、NO2-淋溶系数分别为4.13、2.90、3.96、4.50、10.46,树干茎流SO42-、NO3-、Cl-、F-、NO2-淋溶系数分别为7.27、3.80、3.82、2.40、1.88;地表径流SO42-、NO3-、Cl-、F-、NO2-淋溶系数分别为2.85、4.14、4.65、2.89、3.53,淋溶系数均大于1,表明阴离子在樟树林水文学过程中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富集效应。(5)研究地大气降水中PH均值为4.86, SO42-/NO3-当量比值为1.15,属于硫酸-硝酸混合型酸雨;大气降水与穿透水关于SO42-、NO3-、Cl-、F-呈显着性正相关(P<0.01),与树干茎流、地表径流关于阴离子相关性不显着;(6)穿透水与树干茎流关于Cl-、F-呈显着性正相关(P<0.05);地表径流与穿透水关于SO42-、Cl-、F-呈显着性正相关(P<0.01),与树干茎流关于NO2-、Cl-呈显着性正相关(P<0.01),关于N03-呈显着负相关(P<0.05)(7)樟树林各水文分量中SO42-、NO3-、Cl-、F-、NO2-与降水量之间相关性均不显着;(8)穿透水PH与地表径流NO3-、NO2-呈显着性负相关(P<0.01),与地表径流S042-呈显着性正相关(P<0.05),表明NO3-、NO2-有助于促进地表水的酸化,而S042-有利于缓解地表水的酸化;(9)穿透水PH均值5.95,对酸雨起到中和作用,树干茎流PH均值4.83,稍有被酸化趋势,地表径流PH均值7.03,接近中性。由此表明樟树林对大气中的酸性物质有吸附作用,能让酸性养分以水溶离子形态于自身系统内部迁移、转化,不仅有效降低了大气环境中的的酸性污染物含量,还能起到缓解酸雨的效用。(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韦钦胜,于志刚,葛人峰,王辉武,王保栋[4](2013)在《黄海西部沿岸冷水在夏季南黄海西部底层冷水形成和季节演变过程中作用的化学水文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南黄海西部海域的四季水文和营养盐调查资料,从化学水文学的视角研究了黄海西部沿岸冷水在南黄海冷水团及其西部冷中心形成和季节演变中的作用,揭示了南黄海冷水团与青岛冷水团之间的内在联系,阐释了夏季黄海冷水团西部冷中心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冬、春季南黄海西部沿岸流沿陆架锋面南下流动。黄海西部沿岸流南下携带的冷水对春季青岛冷水团以及南黄海中层和底层冷水、夏季南黄海西部冷水团及其冷中心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南黄海西部底层冷水首先在青岛冷水团附近海域孕育,并在夏季发展为黄海冷水团的西部冷中心。入秋后,南黄海西部陆架锋东侧的底层冷水开始消退,同时黄海西部沿岸流也重新携带冷水南下,并逐渐为翌年的青岛冷水团水、南黄海中层和底层冷水以及夏季南黄海西部陆架锋东侧的底层冷水提供来源,由此形成夏季南黄海西部陆架锋东侧底层冷水的季节性演替。本研究深化了对黄海西部沿岸流和南黄海冷水团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揭示了南黄海西部冷水团水的来源。(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3年04期)

方江平,项文化,刘韶辉[5](2010)在《西藏南伊沟原始林芝云杉林水文学过程的水化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2006-10—2007-09,对采自西藏南伊沟原始林芝云杉林的大气降水、穿透水、树干茎流、地表径流和壤中流水样进行养分含量测定,与该森林所在流域的溪流江河水样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地区大气降水的pH值为7.61,颗粒物含量较低(5.56mg·L-1),SO42-含量最高7.201mg·L-1,N的含量较低0.505mg·L-1,其他各种离子或元素的含量相对较低;穿透水中SO42-和Zn含量有所下降,但其他元素含量均有所增加;树干茎流中各元素的含量均高于穿透水,除SO42-外,其他各元素为正淋溶;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的SO42-,Zn和Fe含量低于大气降水的浓度,其他元素的含量高于大气降水;溪流HCO3-,K,Ca,Na,Mg和Cu含量均大于大气降水。P,Fe,N,Zn,Cl-和SO24-经过土壤、地被物的吸附和植物的吸收,其输出量小于输入量,系统对这些元素具有积累和净化作用。(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0年09期)

张喜,薛建辉,生原喜久雄,许笑天,田野[6](2010)在《黔中山地喀斯特森林的水文学过程和养分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不同林分类型固定样地的定位研究方法,研究了黔中山地喀斯特森林对降水量的分配和随降水流动的主要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内外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为:空旷地>林隙>乔木层>灌草层>地表和壤中流量>树干径流量。年降水在林内不同层次分配量的变化趋势为:林地蒸发等量>灌草层降水截留总量>林冠层降水截留总量。相关水量的月动态趋势以夏季较高,冬季较低。森林最大持水量的变化趋势为土壤层>植被层。植被层最大持水量的变化趋势为乔木层>枯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喀斯特原生林植被层地上部分最大持水量为28.20 mm,是喀斯特次生林的194.48%。喀斯特原生林土壤层最大持水量加权值为19.24mm,是喀斯特次生林的187.89%。喀斯特原生林冠层降水截留总量、灌草层降水截留总量、地表蒸发等量总值占空旷地降水量的比例为97.93%,喀斯特次生林的相应值为97.89%。喀斯特原生林的调水能力大于喀斯特次生林。土壤层最大持水量占植被一土壤系统的95.88%~96.11%,保土可增加蓄水。合理调整森林植被层结构既可防治土壤侵蚀,又可提高森林的最大持水潜力。随降水流动的SO_4~(2-)、Ca~(2+)、Mg~(2+)、NH_4~+、K~+、NO_3~-、Cl~-、Na~+月均浓度在不同喀斯特森林类型的林隙、林内和树干径流中的年变化规律明显,夏季浓度较低,冬季浓度较高。固定样地集水区溪流中相关离子月均浓度变化趋势与林隙、林内和树干径流中的不同。喀斯特原生林年随降水输人的相关离子量为430.951 ks·hm~(-2)·a~(-1),随地表径流和90 cm壤中流的输出量为49.789 kg·hm~(-2)·a~(-1),年随降水净增的相关离子量为381.162 ks·hm~(-2)·a~(-1);而喀斯特次生林的相应值为304.01、39.216和264.885 ks·hm~(-2)·a~(-1)。喀斯特原生林N~(3-)、K~+、Ca~(2+)、Mg~(2+)储量高于喀斯特次生林,土壤层储量>植被层储量,植被层储量中乔木层>枯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年随降水输人喀斯特森林的相关离子量占植被一土壤系统的总量较小、有效性较高,对森林的生长和养分循环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本文来源于《第叁届贵州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2010年)》期刊2010-06-01)

康文星,田大伦,赵仲辉,朱凡,王光军[7](2008)在《杉木人工林水文学过程对林分生产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湖南省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研究站2004—2005年2年连续定位测定数据,分析杉木人工林水文学过程对林分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降水不仅提供了杉木生长所需要的水分,而且,降水过程中雨水对枝叶和树干的淋溶、冲洗作用,把林冠层截留的干尘降及其自身携带的养分带入林地,降水量的多少决定进入林地的水分并影响林地的养分量;林木生长的季节变化虽然受本身生物节律的影响,但降水的月分配格局,决定着林木生长季节的水肥供给状况,进而影响着林分生产力过程;土壤水分动态与林木生长关系密切,生长季节,当土壤含水量在30%~40%(相对含水量)范围时,林木生长迅速,25%~30%范围时,林木生长速率一般,25%以下时生长速率明显下降;林木蒸腾作用与光合作用有一定的关联,但不能用蒸腾量的大小简单地预示整个林分光合作用的强弱;系统内水分输出对林分生产力的影响体现在养分的保存和损失上,通过蒸腾蒸发作用以水汽形式逸散,失去的只有水分,可以保存营养物质和保持林地的土壤肥力,有利于林木生长,而通过径流以液态形式流走时,不仅失去水分,而且流走了大量营养物质和表土,造成土样瘠薄,进而影响林分的生产力。(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08年04期)

张喜,薛建辉,生原喜久雄,许笑天,田野[8](2007)在《黔中山地喀斯特森林的水文学过程和养分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不同林分类型固定样地的定位研究方法,研究了黔中山地喀斯特森林对降水量的分配和随降水流动的主要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内外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为:空旷地>林隙>乔木层>灌草层>地表和壤中流量>树干径流量。年降水在林内不同层次分配量的变化趋势为:林地蒸发等量>灌草层降水截留总量>林冠层降水截留总量。相关水量的月动态趋势以夏季较高,冬季较低。森林最大持水量的变化趋势为土壤层>植被层。植被层最大持水量的变化趋势为乔木层>枯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喀斯特原生林植被层地上部分最大持水量为28.20 mm,是喀斯特次生林的194.48%。喀斯特原生林土壤层最大持水量加权值为19.24 mm,是喀斯特次生林的187.89%。喀斯特原生林冠层降水截留总量、灌草层降水截留总量、地表蒸发等量总值占空旷地降水量的比例为97.93%,喀斯特次生林的相应值为97.89%。喀斯特原生林的调水能力大于喀斯特次生林。土壤层最大持水量占植被-土壤系统的95.88%~96.11%,保土可增加蓄水。合理调整森林植被层结构既可防治土壤侵蚀,又可提高森林的最大持水潜力。随降水流动的SO24-、Ca2+、Mg2+、NH+4、K+、NO-3、Cl-、Na+月均浓度在不同喀斯特森林类型的林隙、林内和树干径流中的年变化规律明显,夏季浓度较低,冬季浓度较高。固定样地集水区溪流中相关离子月均浓度变化趋势与林隙、林内和树干径流中的不同。喀斯特原生林年随降水输入的相关离子量为430.951 kg.hm-2·a-1,随地表径流和90 cm壤中流的输出量为49.789 kg.hm-2·a-1,年随降水净增的相关离子量为381.162 kg.hm-2·a-1;而喀斯特次生林的相应值为304.101、39.216和264.885 kg.hm-2·a-1。喀斯特原生林N3-、K+、Ca2+、Mg2+储量高于喀斯特次生林,土壤层储量>植被层储量,植被层储量中乔木层>枯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年随降水输入喀斯特森林的相关离子量占植被-土壤系统的总量较小、有效性较高,对森林的生长和养分循环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07年05期)

邓湘雯[9](2007)在《不同年龄阶段会同杉木林水文学过程定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亚热带典型森林类型—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会同杉木林生态站对8个集水区25 a来长期定位观测的历史资料,结合补充试验观测,在长时间尺度上,从降水输入、集水区林冠层水分传输、枯落物层水分动态、土壤层水分动态、径流规律与组成,及其水量平衡等方面,研究了不同年龄阶段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水文过程规律,探讨了林水关系的理论问题,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1、研究区1982-2006年间的年均降水量为1287.2 mm,全年降水次数分布均匀,但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8月份,并且以小强度降水为主。集水区林冠上层的降水量略大于林外200 m处的降水量,且集水区不同部位的降水量并不完全相等;建立了山麓、山坡和林外的降水量相关关系模型,模拟的精度在95%以上。而干燥度指数最大值出现在1月份,其次是12月份;最低值出现在5、6月份。这种降水特征和干燥度指数分布特征有利于水分在土壤中的下渗,有利于杉木人工林对水分的利用,从而促进生长发育。2、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大,林冠截留能力不断增强,第Ⅱ、Ⅲ、Ⅳ、Ⅴ龄级的年平均林冠截留率分别为25.7%、28.6%、30.1%和32.9%。随着降水强度的增大,林冠截留率迅速减小,日降水量在0.5 mm·d-1以下时,截留率为98%以上;0.5-1.0mm·d-1对,林冠截留率均在90%以上;对于60 mm·d-1以上的阵性降雨,林冠截留率减少到10%左右。林冠截留量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林冠截留量的增加有个极限值,这个极限值在7~12mm左右。林冠截留的季节变化规律是降水量大的月份,林冠截留量也大,但截留率却小,冬半年,林冠截留率超过30.0%,而5-8月林冠截留率较小,不足28%。林冠截留量的大小也与林分的生长状况密切相关,生长量大的林分,其林冠截留能力强;同一集水区中林冠截留能力的大小顺序是:山沣>山坡>山麓,与其生长量的规律一致。采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筛选出影响一次性林冠截留降水量的主导因子为降水量、林分年龄、降水强度、上次降水量影响因子、与前次降水的间隔时间等。采用3次多项式回归模型和指数函数能较好地模拟不同龄级的降水量和一次性林冠截留量的关系。一般地,杉木人工林不能有效地降低降雨动能,只有在雨量极小、林冠层截留大部分水量或是雨强极大、直径大的雨滴在枝叶表面撞击分散的情况下,林冠才能有效地降低降雨动能。3、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在第Ⅰ龄级时,受抚育等经营措施的影响,地表径流量最小,年均地表径流系数为0.0071。抚育停止后,地表径流增加。到第Ⅲ龄级时,地表径流系数达到最大值,为0.0220。第Ⅳ龄级开始,地表径流逐渐减少,地表径流系数为0.0093,为第Ⅲ龄级的50%左右。第Ⅰ龄级杉木林的地下径流最大,地下径流系数0.3012,为采伐前成熟林(0.1577)的2倍。随着林分年龄增大,受林冠截留、土壤结构改善和蒸腾作用等方面的影响,地下径流逐渐减少,到第V龄级时径流系数为0.1577;集水区径流输出以地下径流为主,地表径流量只占总径流量的2.3%-8.7%。不同龄级径流的月变化规律和降水量一致,降水量大的月份,径流量也大,4-8月的降水量占年总降水量的62.2%,径流量占年总径流量的71.7%,其中第Ⅰ、Ⅱ、Ⅲ、Ⅳ、Ⅴ5个龄级,这5个月的平均径流系数分别为0.3566、0.3278、0.2907、0.2123.2123和0.1751,而且径流洪峰主要出现在5-8月份。逐步回归筛选后,影响月平均径流量的主要因子为月平均降水量和林龄。3次多项式的回归模型能较好的拟合各龄级月降雨量与月径流量的关系。4、杉木人工林地土壤水分的变化可分成蓄墒、失墒和平稳叁个阶段。林分年龄大,土壤含水率相对较高。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层动态呈两头小(0-15 cm与60-90cm),中间大(15-60 cm间)的变化规律,这对根系吸收和利用水分是有利的。影响土壤含水率的主要因子为:林分年龄、实效降雨量因子、空气相对湿度、连旱因子、降水量、大气温度等,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能准确地预测土壤的含水率。5、蒸发散的年变化规律是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大而增大,到第V龄级时达到最大值,蒸散率为0.841。6-9月份的蒸散量更大,5个年龄阶段中这4个月的蒸散量均为全年总蒸散量的51.4%以上。同一集水区中林冠上层的蒸散能力最大,林冠下层的蒸散能力最小。不同集水区中,生长状况好的林分的蒸散能力强。6、采用多模型选优的方法,以单木胸径、树高控制乔木层各组份现存水量,分别建立了杉木单木干材、树皮、枝、叶和根5个组份的现存水量预测模型,提高了预估现存水量的精度。分别编制了5个组分的二元现存水量表,能直接应用于水文学过程和杉木人工林生长过程的规律研究。7、通过水量平衡法,得出了不同年龄阶段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水量平衡表。在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水量平衡表中,第Ⅲ集水区1984-2006年的年均降水量收入为1295.4 mm,蒸发散和径流支出水量1294.7 mm,占收入水量的99.95%,还有0.05%的水分已以固态有机物的形式进入生物体内,储存在小集水区当中。(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07-09-10)

李明学,康文星[10](2007)在《第2代杉木近熟林水文学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05年会同定位观测站第3小集水区实测数据,对第2代杉木近熟林进行了水量平衡和蒸发散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降水量为1077.5 mm,水分输出中,总径流量为191.90 mm,总蒸发散量899.49 mm,水分输出比水分输入多13.89 mm,这部分水量由原来贮存在土壤中的水分提供;与第1代杉木成熟林的水量平衡相比,林冠截留率降低了4.7%,总径流系数降低了2.1%,土壤蓄水多亏损0.1%左右,蒸发散系数由81.20%提高到83.48%.(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水文学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是本科高校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专业技能培养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如何进行综合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渗透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通过实验内容的选定、相关文献的查阅、实验方案的制定、具体实验的操作,并最终完成实验。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整个过程的锻炼提高了学生的独立调研分析能力。对于深化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生所学专业知识具有重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文学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高福建.基于河流水文学使用过程性方法地形建模[D].东北师范大学.2016

[2].马喆,方樟,梁秀娟,肖长来.综合设计性实验——在水文学及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与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4

[3].易浩宇.酸雨环境下无机阴离子在樟树林水文学过程中的迁移特征[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

[4].韦钦胜,于志刚,葛人峰,王辉武,王保栋.黄海西部沿岸冷水在夏季南黄海西部底层冷水形成和季节演变过程中作用的化学水文学分析[J].海洋与湖沼.2013

[5].方江平,项文化,刘韶辉.西藏南伊沟原始林芝云杉林水文学过程的水化学特征[J].林业科学.2010

[6].张喜,薛建辉,生原喜久雄,许笑天,田野.黔中山地喀斯特森林的水文学过程和养分动态[C].第叁届贵州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2010年).2010

[7].康文星,田大伦,赵仲辉,朱凡,王光军.杉木人工林水文学过程对林分生产力的影响[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

[8].张喜,薛建辉,生原喜久雄,许笑天,田野.黔中山地喀斯特森林的水文学过程和养分动态[J].植物生态学报.2007

[9].邓湘雯.不同年龄阶段会同杉木林水文学过程定位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

[10].李明学,康文星.第2代杉木近熟林水文学过程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7

论文知识图

各林内主要森林水文学过程中雨季...季风常绿阔叶林水文学过程中主要...季风常绿阔叶林水文学过程中主要...春季欧亚大陆平均气温年际变化第一模...季风常绿阔叶林降水(R)、截留(I)、截留...水文模块化设计原理流程

标签:;  ;  ;  ;  ;  ;  ;  

水文学过程论文_高福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