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史论文_张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阐释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鲁迅,红学,小说月报,陇西,聊斋志异,聊斋,经传。

阐释史论文文献综述

张梅[1](2019)在《从“叁味书屋”的阐释史看“救救孩子”的命题》一文中研究指出1892~1898鲁迅曾在"叁味书屋"读书,100多年来"叁味书屋"在人们的阅读、记忆和阐释中,被赋予了太多的文化想象和社会记忆,其意义被不断迭加和重构。这固然源自于历史文化语境的改变,具体而言就是儿童教育观的变化。鲁迅对儿童教育困境有个经典表述:"救救孩子"。通过对"叁味书屋"100多年阐释史的考察,人们虽然为"救救孩子"做出了一些努力,但也有相当的行为属于换一种方式"吃孩子"。成人只有经过深刻反省,"从真心改起",才能救出自己,救出孩子。(本文来源于《枣庄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张巍[2](2019)在《乐府古辞《陇西行》《步出夏门行》阐释史之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乐府古辞《陇西行》一诗前后诗意不连贯,且开篇四句与《步出夏门行》结尾四句基本相同,这是因为它原本是由两首无关联的歌辞拼合而成的。明清诗论家们对《陇西行》的解读,呈现出叁种不同的情况:梅鼎祚等人认为这首诗前后割裂;陈祚明等人认为其前后有关联,而且笔法颇为神妙;朱嘉徴等人则直接忽略前半部分而仅阐发后半部分诗意。《陇西行》古辞这种拼合型结构及后人对此的相关阐释具有特殊的诗学价值,充分体现了汉语诗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叶蓓卿[3](2019)在《论《庄子》阐释史上的经传说》一文中研究指出自魏晋以来,《庄子》内七篇一直都是庄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注家多以内篇为义理之宗,而视外、杂篇为内篇之"羽翼""注疏"。至明末潘基庆《南华经集注》,已形成以外、杂篇分疏内七篇的疏解架构;清初周金然则在《南华经传释》中,正式提出了以内七篇为经,外、杂篇为传的"自经自传"说;晚清张士保《南华指月》更在此基础上,移传归经,重新修订了内、外、杂篇的章节次序。然而以上庄学研究着作及观点迄今尚未引起充分重视。实则《庄子》经传说的确立与发展,既是明清庄学对于"以庄解庄"研究理路的有意识的回归,也是《庄子》阐释从断篇零简、单章孤字的割裂式注疏转向篇章义理与文本结构相互呼应的系统化研究的重要标志。本文即以《庄子》阐释史上相关着述为线索,结合《庄子》文本内部结构及篇章义理,勾摹《庄子》经传说之演进脉络、承继得失及其对于庄学研究的重要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人文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方长安,田源[4](2019)在《“诗怪”阐释史与现代主义诗学之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从1920年代开始,李金发便以"诗怪"名世。何为"诗怪"?近百年来,不同时代的论者基于言说语境、诗歌立场、审美趣味以及表述目的,对它作了不同的阐释。"怪"缘于其诗歌的象征主义品格,但"诗怪"形象却或隐或现,变动不居。百年"诗怪"批评话语,折射出不同时代读者对象征主义诗歌艺术的不适、拒斥乃至认同等复杂心理,对"诗怪"的批评和肯定都是对象征主义诗学的阐述与传播。在这个意义上,百年"诗怪"阐释史,就是中国现代主义诗学从无到有的生成及其构建史。(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2019年01期)

郑琦[5](2018)在《贾探春形象阐释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贾探春形象阐释史为研究对象,结合文学批评理论,旨在分析从清朝至今不同时代不同学者对贾探春这一人物形象的阐释,并对此作出评析。第一章主要叙述本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以及清朝至今关于探春研究的研究综述,旨在通过对贾探春阐释史的研究而了解红学研究的进度以及文学批评观念的流变,深入了解贾探春这一人物形象。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清朝脂砚斋、评点派以及题咏派对探春的阐释,脂砚斋通过对探春品格和气度的赞扬,为后世研究者奠定了基础和方向,评点派在脂砚斋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出现了不同的情感态度倾向,产生了明显的褒贬,题咏派对探春主要持肯定和欣赏的态度,但同时他们缺少一定的批判精神,粉饰太平和忘情于风月是他们的特点。第叁章主要介绍了民国时期对探春研究观念的交锋,包括以季新、周汝昌、王昆仑、李辰冬在内的新兴学者以及以王伯沆、陈其泰为代表的旧式学者之间观点的对立和交锋,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新派文人在资产阶级思想影响下产生的理性、多元的阐释。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在新中国成立的政治背景下对探春解读的差异性,以蒋和森、何其芳为代表的封建社会的改革者,以刘梦溪、吴战垒为代表的封建社会的卫道夫,以乔先之为代表的封建社会的开明派和改良派,受文革和一系列思想运动的影响,他们对探春的阐释没有脱离政治和阶级属性,缺少对人物形象和文学作品本身的关注。体现这一时期政治高压下对探春阐释的单一性。第五章介绍了1980年至今学者对探春多元化多角度的阐释。这一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与深入以及在前人为红学研究所打下的夯实的基础的前提下,对探春的阐释出现井喷式的发展,内容丰富,角度多样,在多元文化和多元审美的视角下,对探春的管理思想、意象研究、主体性思潮和悲剧意蕴都有了相当程度的涉及。此外,关于探春的结局阐释和戏剧接受也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这一时期红学研究产生了质的飞跃和发展。结语部分通过对上述时期的总结和反思,以了解在不同时期的文学批评思想的流变下探春形象阐释史以及红学发展史的变迁和进度,以对未来的探春和红学研究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期刊2018-05-04)

刘贵雪[6](2018)在《史湘云形象阐释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史湘云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有着十分鲜明的性格特征,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就有研究者对其进行探究。本文试图经过疏通整理两百多年来研究者对史湘云形象的研究,从中提炼出具备代表性的认识,以便明晰地展示不同时代、不同研究者对史湘云形象的认识与见解,并从中提取出自己的观点。本文将二百多年的史湘云形象阐释研究,以时间为序,大致划为四个阶段:第一、清代中后期;第二、二十世纪上半叶;第叁、新中国成立后近叁十年;第四、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文章每一章节的内容都结合研究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阐述研究者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对史湘云形象的认识,以及产生这种认识的原因;或者仅仅提取不同研究者的观点,而不作探析,只展示他们的探究视角。(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期刊2018-05-03)

鲍国华[7](2018)在《《小说月报》语境中的《怀旧》——兼论《怀旧》阐释史上的几个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术界对于1910—1920年间《小说月报》的考察,无一例外地给予署名"周逴"的文言短篇小说《怀旧》以格外的关注。除小说自身的价值外,与作者是鲁迅也不无关联。现有的研究成果在引用和分析《怀旧》文本时,多依照《鲁迅全集》,而很少借助《小说月报》,造成《怀旧》阐释史上的一些问题。借助《小说月报》提供的历史语境和文本形态考察《怀旧》,将鲁迅创作的小说文本与恽铁樵撰写的评点及附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不仅有助于更有效地阐释《怀旧》的文本特色和文学史价值,对于鲁迅研究而言,或许也有着特殊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岳论丛》期刊2018年04期)

董晓[8](2017)在《从《樱桃园》阐释史看经典的艺术张力》一文中研究指出俄罗斯杰出剧作家契诃夫的最后剧作《樱桃园》,自问世以来就一直是人们阐释的对象。这部奇特的"四幕喜剧"的百年阐释史,经历了多元化——单一化——多元化的历程。不同时代的阐释者以各自的审美情趣与契诃夫进行着精神上的对话,多视角地展现出《樱桃园》的艺术韵味和审美特质;而《樱桃园》所蕴含的艺术张力,则为不同时代的阐释者提供了足够的阐释空间,并总能激活阐释者所处时代的时代精神。由此足见,《樱桃园》不愧为戏剧史上永恒的具有当代意义的经典。(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期刊2017年05期)

任增强[9](2017)在《以“异”为聚焦的《聊斋志异》阐释史:美国汉学家蔡九迪聊斋研究译文(四)》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聊斋志异》(以下简称《聊斋》)尚未完全成书之前,蒲松龄的文友如高珩、唐梦赉、王渔洋等便为之制序、题诗或发表零散性的评论;而1715年蒲松龄辞世后,随着《聊斋》手稿近半个世纪的流传,则涌现出数量甚伙的序跋;而1766年,青柯亭刻本的问世,所附之《弁言》与《刻〈聊斋志异〉例言》亦在《聊斋》阐释史上产生颇大影响;降及十九世纪上半叶,但明伦、冯镇峦等长篇评论的出现更是《聊(本文来源于《蒲松龄研究》期刊2017年03期)

鲍国华[10](2017)在《《小说月报》语境中的《怀旧》——兼论《怀旧》阐释史上的几个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1921年1月,商务印书馆的名刊《小说月报》自第十二卷起由沈雁冰接任主编,成为新文学的重要刊物。在后世的诸多新文学史着中,第十二卷第一期似乎成为该刊进入历史新纪元的标志。而在此前的十年间,由王蕴章、恽铁樵交替担任主编~①的《小说月报》尽管努力经营,成绩不菲,但其地位与价值不免被改版后的盛名所掩盖,长期(本文来源于《纪念鲁迅定居上海9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7-09-23)

阐释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乐府古辞《陇西行》一诗前后诗意不连贯,且开篇四句与《步出夏门行》结尾四句基本相同,这是因为它原本是由两首无关联的歌辞拼合而成的。明清诗论家们对《陇西行》的解读,呈现出叁种不同的情况:梅鼎祚等人认为这首诗前后割裂;陈祚明等人认为其前后有关联,而且笔法颇为神妙;朱嘉徴等人则直接忽略前半部分而仅阐发后半部分诗意。《陇西行》古辞这种拼合型结构及后人对此的相关阐释具有特殊的诗学价值,充分体现了汉语诗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阐释史论文参考文献

[1].张梅.从“叁味书屋”的阐释史看“救救孩子”的命题[J].枣庄学院学报.2019

[2].张巍.乐府古辞《陇西行》《步出夏门行》阐释史之考察[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叶蓓卿.论《庄子》阐释史上的经传说[J].人文杂志.2019

[4].方长安,田源.“诗怪”阐释史与现代主义诗学之建构[J].河北学刊.2019

[5].郑琦.贾探春形象阐释史研究[D].集美大学.2018

[6].刘贵雪.史湘云形象阐释史研究[D].集美大学.2018

[7].鲍国华.《小说月报》语境中的《怀旧》——兼论《怀旧》阐释史上的几个问题[J].东岳论丛.2018

[8].董晓.从《樱桃园》阐释史看经典的艺术张力[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7

[9].任增强.以“异”为聚焦的《聊斋志异》阐释史:美国汉学家蔡九迪聊斋研究译文(四)[J].蒲松龄研究.2017

[10].鲍国华.《小说月报》语境中的《怀旧》——兼论《怀旧》阐释史上的几个问题[C].纪念鲁迅定居上海9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

论文知识图

美学教育2002年度美学硕士、博士教育信息(...美学教育2002年度美学硕士、博士教育信息(...美学教育2002年度美学硕士、博士教育信息(...美学教育2002年度美学硕士、博士教育信息(...美学教育2002年度美学硕士、博士教育信息(...华恒(约活跃于1736)《八美图》绢本设色...

标签:;  ;  ;  ;  ;  ;  ;  

阐释史论文_张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