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为研究者:网络教师研究课程与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成为研究者:网络教师研究课程与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

蒙诗茜[1]2014年在《以自身为资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英语是当今国际通用语言之一。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它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各国教育发展战略的重点,相应地,英语/外语专业教师已经发展成为外语教学研究的新课题。本研究在对教师专业发展、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和以自身为资源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进行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发现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重实践陈述,轻理论提练;质的分析多,量的论证少;时间跨度短,研究维度少;从研究者角度研究教师的研究多,教师研究发展自己的研究少的弊端,并提出了以自身为资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概念、内涵、特征及模式。研究者认为,“以自身为资源”涵盖叁个层次的要素:第一层次是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意识;第二层次是教师在具备自主专业发展意识的前提下,主动地对自己的教学、科研、情感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研究、探索和反思等实践活动;而第叁个层次则是指教师为了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进行一系列的自我规划、自我实施、自我调整、自我反思、自我评估的螺旋式上升的行动研究。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观察与分析了研究者进行的历时九年的以自身为资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行动研究,对外语教师单一个案研究与多个个案进行了案例内分析与跨案例分析,分析了六省一市385名大学英语教师填写的教师专业发展需求问卷,并解答了以下的研究问题:研究问题一:研究者以自身为资源的专业发展行动研究的实效性如何?1.对其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感和自主专业发展意识带来了哪些变化和影响?2.对其学生的学习及其它方面带来了哪些变化和影响?3.对其所在组织带来了哪些变化和影响?研究问题二:以自身为资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是什么?研究问题叁:在具备了相同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核心因素的前提下,叁个不同层次的“以自身为资源”对外语教师个体发展的有效性起着怎样的推进作用?作为我国首例历时九年的以自身为资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证研究,本研究除了通过SPSS19.0的数据分析工具来处理专业发展材料中的定量材料,还通过国际上开始盛行的Nvivo10.0的定性材料分析工具来对大量复杂的叙事材料进行编码和分析,并使用案例研究的分析方法如摘要表、解释性的矩阵图和编码图表。通过对研究者和两位中外教师的深入案例研究、六位国内外语名家的案例研究及大样本(385位教师)的六省一市大学英语教师发展需求分析问卷调查的反馈,研究发现:以自身为资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对研究者而言是可行且有效的;以自身为资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分别为教学、研究、学习、反思与合作;在具备了相同的核心因素的前提下,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中“以自身为资源”的叁个层次对其专业发展有递增式的推进作用,层次越高(即越接近行动研究层次),专业发展的成效性越高。从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层面来说,本研究文献综述尽可能涵盖了以自身为资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证成果,对带有创新性质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和阐述,并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先进的研究工具来进行数据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从实践的层面来说,本研究的历时研究时间跨度较长,尽可能呈现出单一个案专业发展中的具体情境和多维度描述;同时,进行了单一个案——多个个案——大样本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从点到面,推进了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实证性和概括性。虽然以定性研究为主的本研究有不少的局限性,如叙事研究和个案研究有较大的主观性,研究方法及其使用有待进一步合理有效,对影响专业发展的外部因素缺少足够关注,部分文献综述没有进入深入点评等,但是本研究可以作为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和实践方面一个有意义且有益的探索,为那些有志于自己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提供个案的参考和启示,鼓励和帮助他们进行以自身为资源的教学、科研、学习、反思和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建立一个个以自身为资源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从而改善我国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伍家文[2]2009年在《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教育的内容、价值取向主要是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的。中学英语课程是中学英语教育的核心,是中学英语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是实现中学英语教育目标的基本载体。本文从课程论的角度梳理了我国1978年到2008年这段历史时期(为行文方便,本文将这一时期简称为“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实践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具体分析了这一时期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英语教材、教学法和教学评价等课程要素的发展变化及特点,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我国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借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中学英语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及相关理论。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研究的内容、意义、理论和方法以及论文的基本框架。第二章,文献综述。全面分析了相关研究的现状,总结了学术界在我国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史研究中已经取得的成就和不足,阐明了本研究欲弥补的薄弱环节。第叁章,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理论的发展。阐述了中学英语课程及相关概念的发展。在梳理、分析英语课程及其相关概念如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英语教材、英语教学法、英语教学评价等概念演进历程的基础上,厘清这些概念的实质,掌握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理论发展的脉络,把握中学英语课程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趋势,提出适合我国中学英语课程实际的理论观点,以便为研究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奠定基础。第四章,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轨迹。阐述了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轨迹,按照这一时期我国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史实际,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角度分析了每一阶段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社会背景以及采取的具体的课程措施,分析、总结了各阶段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第五章,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基本要素的具体实践及分析。分别对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制定、英语教材的使用、英语教学法的应用、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等课程要素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行了较深入的梳理和分析,以进一步阐述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具体实践。同时对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教法、教学评价等课程要素在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焦点问题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对我国中学英语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材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第六章,对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在全面分析、总结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特别是中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费时低效”和“英语过热”的问题和现象,指出要确保我国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成功,就必须对我国现有的英语教育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建立适合我国实情的中学英语课程理论,准确定位我国中学英语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建立和中学英语新课程相配套的英语测试体系。另外,课程发展必须重视教师专业的发展,课程改革要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基础。

孙传远[3]2010年在《教师学习:期望与现实》文中提出变革时代,教师的学习和发展承载着诸多的社会期望,而现实中的教师学习是否能够顺应和满足这些期望却不得而知。尽管各方面都期望教师终身学习和持续专业发展,但是教师作为学习者的重要性却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本研究从教师作为学习者(teachers as learners)的视角,以上海中小学教师为例,通过文献研究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以及叁角互证法(叁角互证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教师学习研究的理论基础的叁角互证、研究数据来源的叁角互证以及研究方法的叁角互证)等方法研究了教师学习的期望与现实,为制定教师学习政策、进行教师学习研究、改进教师学习方法提供对策和建议。通过研究,有以下几点发现:一、教师学习承载着诸多期望。(1)政府期望教师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期望教师开展专业性学习和培训、期望教师基于校本学习和研修、期望教师合作学习和创建学习共同体、期望教师自主学习和反思。(2)研究者不约而同地提出与之类似的看法,即期望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自主学习者、合作学习者和学习共同体的成员、行动研究者、反思性实践者、学习的领导者。(3)教师对自身的学习和发展也同样有很高的期望,即:期望掌握广博而专业的知识;期望开展多样化学习方式和途径以完善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提高自己的专业品性;期望通过自身学习改变目前的生存困境和提高专业地位;期望有更充足的学习时间、更强的专业引领和更有力的资源保障。教师的自身期望与前两者既有顺应又有抗拒,既有融合又有冲突,共处于一个矛盾统一体中。二、教师学习现状喜忧参半。教师能够顺应政府和研究者的期望,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不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校发展的要求,在教育观念上、专业知能上、专业精神上积极寻求改变。但同时,教师学习和发展也还存在着困境:教师学习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师学习方式单一、教师自主学习状态不佳、教师缺乏丰富的学习资源保障以及有效的学习机制。具体说来,本研究结论集中在以下叁个方面:(1)教师学习的内容、方式、动机、条件等几个理论维度之间存在显着性相关,必须进行整体性考虑。教师在积极尝试学习新的内容、关注影响学习的多种因素、寻求多种学习方式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教师还期望更富有针对性、应用性的学习,期望有更优良的学习情境和条件,期望更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期望有更好的学习机会等。以上几个方面需要相互协调和整体性研究。(2)尽管教师认同自身的学习必须与外部关联、积极创建学习共同体、开展专业性学习、寻求自身教学行为改变,但教师学习的现状远不能满足政府和研究者的期望。政府和研究者期望教师向专业化发展和自主发展或自我实现,但目前教师学习的专业性还不强,教师自主学习状态并不佳,教师学习共同体有待加强;教师自身期望积极改进,寻求变革,但还缺乏充分的学习条件、恰当的学习评价和有效的学习机制作保证。(3)教师学习在人口学统计变量(性别、教龄、职务、职称、学历、年级、学校类型等)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在诸多学习方面,女教师明显好于男教师;教研组长等担任领导职务的教师明显好于普通任课教师;小学教师明显好于初中和高中教师,初中教师也明显好于高中教师;普通学校教师明显好于重点学校教师。

张可[4]2008年在《任务型教学背景下的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文中研究说明任务型教学是一种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将学习过程看成是一系列与课程目标直接相关的交际性任务,是近20年来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形态。目前,任务型教学在我国外语教学界备受关注。本文在对国内外任务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述评的基础上,对在任务型教学背景下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了深入的研究。任务型教学对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在内的新要求。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实践提出的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课题。本文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和问题。由此提出了促进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和途径,以求促进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高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化水平。本论文主要包括六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导论。说明了问题提出的时代背景、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思路、方法和理论依据。第二部分,文献综述。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与不足。第叁部分,任务型教学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任务型教学要求中学英语教师具有广博的综合知识和必备的心理学知识等专业知识;具有角色转变适应能力、教学任务设计能力等专业能力;具有科研创新等专业精神。第四部分,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问题。通过对中学英语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了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和问题。第五部分,促进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和途径。任务型教学背景下,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和途径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师资培训机会、更新教育思想等外部环境,为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铺平道路;二是从教师自身提高内在的素质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第六部分,结论。指出了本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

刘丽艳[5]2004年在《教师成为研究者:网络教师研究课程与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文中研究说明教师成为研究者,作为教育领域令人注目的国际运动,走过了自己形成、发展的历程。随着时代的演进,它在今天愈益显现出异乎寻常的意义。 教师研究,作为教师发展的同义语已经成为新的焦点。“教师研究”和“教师-研究者”这两个概念不断地出现在关于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文章和着作中。教师成为研究者,并不是要教师去做另一件事情,是教师研究怎样使自己的每一项教学活动都具有教育的意义,怎样在自己的学生身上实现教育的意义。教师成为研究者体现着教育自身意义的丰富和对教育意义和生活世界的关注。本研究表明, 广大中学英语教师已意识到教师研究在自身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但大多数人却不知如何去做,而现有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形式和内容又不能满足他们这方面的需求。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网络为媒介的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研究领域,网络为广大中学英语教师提供了个性化、探究式、合作型学习的空间。但如何通过网络这个媒介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的研究还是空白。 此研究依据建构主义和转换学习理论,从中学英语教师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研究需求出发,建议开发网络教师研究课程,来满足中学英语教师的实际需求,提高他们的教育研究能力,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 本文首先介绍了教师研究的意义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优势。然后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 了解中学英语教师研究现状、教师研究的需求以及他们对现代信息技术效用性的看法。最后,本文从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课程目标,课程设计原则,课程的组成部分 等几个方面对网络教师研究课程进行了具体的介绍。此研究不仅祢补了研究空白,对推动教师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刘江岳[6]2014年在《专业化:中学教师职前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中学教师的培养面临着来自教师专业化理论的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及学生就业困境加剧所带来的挑战。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和基础教育发展需要、达到专业化水平的中学教师,对中学教师职前教育进行改革是当务之急。在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指引下,如何对中学教师职前教育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的研究目的即是在教师专业化的价值立场中,运用系统论方法、国际比较方法、文献研究方法、访谈方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发达国家的中学教师教育实践的特点,剖析我国中学教师职前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资格认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并给出具体的改革对策建议。本文第二章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特点以及中学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结构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首先从分析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入手。以社会功能、专业资质、专业制度这叁个方面的标准来衡量,教师作为一种专业性职业的确定性毋庸置疑。就中学教师而言,教师专业化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叁个方面:其一,中学教师与其它学段教师在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及教育方式上具有明显的区别;其二,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呈现出阶段性递进的特点,可以分为新手、适应与调整、胜任、熟练及专家五个不同阶段,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专业水平;其叁,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由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组成。其中,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基础,专业能力形成教师专业素养的特质,而专业品质把控教师专业素养的方向,呈现出“叁位一体、密不可分”的特色。中学教师的专业化需要通过职前教育来实现。中学教师职前教育需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如何培养、如何检验培养的结果等一系列核心问题。立足于教师专业化的价值观并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本文第叁章对中学教师职前教育的目标设定、模式选择、课程设置及对职前教师的资格认证等各个要素进行了概念的厘定和深入细致的分析。职前教育目标是教育理念和培养标准的具体体现,直接决定着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在中学教师职前教育目标的诸多影响因素中,培养理念及培养标准是最为关键的两个因素。培养模式是为了达成特定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学资源配置及教学过程组织方式,包含四个关键要素:培养人才的层次定位、专业准入标准的制定、培养过程的设计以及职前与职后的衔接等。课程设置是教师职前教育极为重要的核心部分,课程质量的高低、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以及实施的有效性等都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及其实现的程度。教师资格认证是对培养结果的检验,资格认证制度是否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学教师教育的质量,影响到中学教师专业化的现实水准。分析发达国家中学教师职前教育实践对我国能够提供一些参照和借鉴。考虑到世界范围内教师教育水平的先进性、教师教育制度的完善性以及与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之间的可比性等,本文第四章选取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叁个发达国家作为中学教师职前教育的国际比较对象,梳理和分析了叁个国家的中学教师职前教育目标制订、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及教师资格认证的特点。其中,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分析涉及到相关的教师职前教育机构,本章选取了美国的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英国的伦敦大学和澳大利亚的弗林德斯大学这叁所较有代表性的高校,对上述国家中学教师的职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总结。在教师专业化的价值立场中,以发达国家的中学教师职前教育实践作为参照,本文第五章分析了我国中学教师职前教育在目标设定、模式设计、课程设置与资格认证方面所存在的偏差或滞后。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培养理念偏执、培养标准落伍、具体目标错位等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培养途径上,存在主流培养模式单一、成熟性欠佳、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缺少连贯性等问题;在课程体系方面,既有某些课程要素的缺失,也有结构方面的不足;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方面,由于起步较晚,存在着教师资格证书分类不合理,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偏低,资格证书有效期太长,资格认证组织系统不够完善等问题。鉴于上述诸多问题,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及教师教育机构对中学教师职前教育的改革一直在推进之中,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之后的第二个十年,各种改革举措不断出台。本文第六章对2010年后,我国在中学教师职前教育方面的改革实践状况予以梳理和分析。无论是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颁布,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的试点,还是高校各自的教师教育改革实践,都表明我国在提升中学教师职前教育水平方面所付出的不懈努力。改革的成绩固然令人振奋,但其中显露的不足更值得人们关注。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指导,基于以上的问题分析和比较借鉴,并运用了访谈方法征求了中学一线教师、校长、师范毕业生等群体的意见、建议和实际需求,本文第七章指出,中学教师职前教育体系的改革要真正取得成效,必须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指引之下,需要从目标、内容、模式到资格证书制度的整体推进:在培养目标的制定上应更新教育理念,建立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并制定符合基础教育发展需求并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职前培养目标;在培养模式上应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可控性、灵活性、多元性、连贯性,以及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等特点;在培养内容上应改变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横向结构与纵向结构,增加能够提高师范生专业素养的教育专业课程,并对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实施方式进行全面的改革;在教师资格制度上应增强教师资格融通的合理性,提高教师资格认定标准,落实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配套服务措施,增强教师资格认证机构的专业性。

陈伟[7]2012年在《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文中提出教师专业发展和校本教研都是新课程改革的两个重要概念。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其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学,教学无法脱离学校。学校和课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校本教研是把关于新课程教学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以解决学校在新课程改革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充分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为主要目的的一种研究活动。校本教研是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选取了梅州市蕉岭县蕉岭中学英语教研组为个案,在对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发展进行理论梳理的基础上,以该教研组开展的校本研究为切入点,运用文献法、调查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方法,对校本教研制度、校本教研形式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特别对如何开展校本教研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做了探索和研究。同时,针对学校在校本教研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如何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提出了可供操作的意见和建议。经研究得出结论:1.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2.加强教研组的组织建设是做好校本教研的基本保障。3.注重培养教师自我反思能力是提升校本教研质量的基础和前提。4.教师群体的同伴互助与合作是校本教研的标志与灵魂。

程红兵[8]2010年在《课程文化建设及其影响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是基于问题的研究,基于现实问题、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研究。通过实践研究回答实践意义上的学校文化、课程文化是什么,分析现实的困境是什么,原因何在,如何解困,做什么,怎样做,实现对教育实践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探究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结合的密切关系及其规律方法,提升课程改革的文化自觉、课程建设的文化含量。探究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建设对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与基本规律,明确学校发展的根本方向和基本策略,促进解决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现实问题,推进学校的文化发展,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本课题实践研究的精神实质,表现为尊重教育实践中的鲜活经验。学校教育本质上是实践的,教师之间的交往、师生之间的交往、学生之间的交往构成了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只有坚持实践的立场、从实践出发才能对学校教育中的问题与矛盾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实现课程文化理论自身的发展。本研究既有课程改革、课程文化、学校文化这些基本理论的研究,更有如何使课程改革、课程文化建设合理性改进,使学校更加有效开展文化建设的应用研究。前者作为基本理论的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研究课程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后者作为应用研究则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比较法。本研究所做的主要工作在于批判和建设,“批判”主要是指出当下学校课程改革、文化建设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同质化现象、无序的低层次竞争、伪现代化现象),并分析其中原因。“建设”主要以建平中学为例,探讨建立课程在学校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如何进行课程改革和课程文化建设,探究如何以课程改革、课程文化建设推进学校文化发展的行动模式和策略方法。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学校发展与学校文化建设水乳交融,因此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建设之间也是同步关系。课改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再造问题,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在学校发展、学校文化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抓住课程改革、课程文化这一核心工作,必然带动学校组织文化、环境文化、管理文化的发展,对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以课程改革、课程文化建设来推进学校文化发展,是有规律可寻的,把握正确的方向、选择适当的方式、采用最佳的策略,能取得最佳的效果。本研究创新点:作者身为长期在一线教育工作的人攻读博士,角色本身比较特殊,具有大量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经验优势,通过博士学习提升一定的理论修养。将课程理论转化成一线课程实践,课题研究与工作实践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课题研究的内容是课程文化,所在学校上海市建平中学正在开展的也正是课程文化建设工作,课题主要以建平中学为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具体体现在:第一、直面当下中小学课程改革、文化建设的问题,加大批判的力度,同质化现象批判,核心竞争力批判,伪现代化现象批判,已经在基础教育界产生一定的反响,充分发掘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深入思考中小学内涵发展、个性化办学的根本方向和基本思路,坚定不移地走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建设之路。第二、关于学校文化分类提出了实践意义的分类方法,从学校工作实践出发,围绕学校培养目标,构建课程文化、组织文化、环境文化、管理文化的学校文化体系,这种分类方式更加贴合学校实际,更便于学校实践。同时也为学校文化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分类方法。第叁、探索一条学校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即从课程文化建设入手,带动组织文化、环境文化、管理文化建设,推进整个学校文化发展。总结分析其中的规律,强化应用研究的成效。

杨荣昌[9]2006年在《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99年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的颁布,确立了我国教师继续教育5年一个周期的培训制度。据此制度,一名教师在其整个教师职业生涯中至少需要接受若干轮的继续教育培训。在教师继续教育这个宏大系统中,课程是核心要素,是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活动的载体,是实现教师继续教育目标、保障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的关键。 当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的强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教师自身需求的日益提高,时刻都在呼唤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本研究基于我国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实践现状,结合时代背景,在分析现象、归纳问题的基础上,以历史与现实相比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借鉴与创新相融通的原则,对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导论。简述该课题研究的缘由、目的意义及使用的研究方法;探析了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概念的内涵及基本特征,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构成要素,为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研究确定起点和边界。本文的教师继续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和在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已获得任职资格的教师所实施的促使其专业发展的学历性的和非学历性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是为实现教师继续教育目标而建构的全部经验及其活动系统的总称;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为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 第二章,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形成的理论基础。主要分析了课程基本理论、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及教师专业学习理论的内涵及其对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意义; 第叁章,国外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在分析比较美、英、日、韩等国外发达国家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特点的基础上,找出我国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可资借鉴的元素; 第四章,我国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历史与现状分析。通过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及其课程的历史发展的回顾,得出须注意的经验与教训,接着通过分析课程体系现状的调查,找出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革的努力方向; 第五章,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构想。借鉴国外经验,依据现状调查,遵循现代课程、教师专业化、教师学习等有关理论,提出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设想。具体包括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的新思考,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新构想;课程体系构建应考虑的四个方面的依据,应遵循的六大原则,应设置的六个方面的内容,和应采用的叁种方法。

王栋[10]2013年在《教师行动学习研究》文中指出教育变革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随着世界范围内课程改革的实施,提升教师素质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决定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所在,而教师素质的提高则需要通过教师学习得以实现。然而,传统的教师学习存在学习方式单一、学习内容陈旧等问题;教师作为学习者一般强调理论知识的获得而忽视实践性知识的培养,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其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行动学习是建立在学习者经验与反思基础之上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标的成人学习方式,最早运用于企业管理人员培训之中,近年来在其它领域也得到了普遍推广。为丰富教师学习的理论研究的实践操作,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教育改革的实施和深入,本研究将行动学习的理念引入到教师在职学习之中,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师行动学习研究为教师在职培训与专业发展项目提供相关的启示和建议。论文以高中英语学科教师为例,主要探讨教师行动学习的叁个主要问题,即教师行动学习是什么、教师为什么要开展行动学习以及教师如何实施行动学习。在此基础之上,本研究还尝试构建了基于行动学习的教师专业发展范式,并指出了其理论意义与推广价值。论文共分为七章,各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的背景与主要内容、研究的整体设计与具体方法,并对本研究中的主要概念如教师学习、教师知识、行动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等进行了界定,并通过理论分析总结出各个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主要包含叁个部分,即对教师学习的文献综述、对行动学习的文献总结以及对国内外教师行动学习研究文献的回顾。综述的结论表明尽管对行动学习的研究已有历史,但针对教师行动学习的研究仍不够深入,值得作进一步探究。第叁章是教师行动学习的理论研究部分,主要分析了教师行动学习的内涵、特征、过程和类型等,同时对教师行动学习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本章还从理论上分析了行动学习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这与论文第四章的实证研究部分形成了呼应,共同佐证了研究结论。第四章是本研究的实证调研部分,笔者以高中英语学科教师为例对教师的行动学习开展了实地考察,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和实物分析了解高中英语教师行动学习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该部分研究旨在总结教师行动学习的实然状态,对构建基于行动学习的教师专业发展范式提供实证基础。第五章主要总结教师如何开展行动学习,通过研究笔者将课堂观察与交流、案例总结与研讨、合作行动研究与践行、集体备课磨课等归纳为教师实施行动学习的具体策略,而将开展校本研修和组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作为教师实施行动学习的途径。第六章中本文的重点部分,也是本研究的核心和创新点所在。本章结合教师行动学习的理论分析和高中英语教师行动学习的实证研究总结了教师行动学习的核心特征与价值,介绍了教师行动学习的内外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行动学习的教师专业发展范式,同时指出了该范式的内涵、特征、对教师在职学习的启示及其推广价值。从这一范式可以看出教师行动学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实施效果受到教学环境、评价制度、学校管理、教师反思能力与沟通技巧等多个内外部因素影响。第七章是本研究的总结部分,该章汇总了研究的结论与启示,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教师行动学习的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本论文以高中英语教师为例对教师行动学习开展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结论对于教师本人(包括其它学科教师)、教师教育者、教育管理人员都有启示作用,且对于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在职学习效果、促进教师改进教学质量、提升他们的专业发展水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以自身为资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 蒙诗茜.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

[2]. 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D]. 伍家文. 西南大学. 2009

[3]. 教师学习:期望与现实[D]. 孙传远. 上海师范大学. 2010

[4]. 任务型教学背景下的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D]. 张可. 西南大学. 2008

[5]. 教师成为研究者:网络教师研究课程与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D]. 刘丽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04

[6]. 专业化:中学教师职前教育研究[D]. 刘江岳. 苏州大学. 2014

[7]. 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D]. 陈伟. 广州大学. 2012

[8]. 课程文化建设及其影响的实践研究[D]. 程红兵. 上海师范大学. 2010

[9]. 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 杨荣昌.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10]. 教师行动学习研究[D]. 王栋. 上海师范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教师成为研究者:网络教师研究课程与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