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明挖段结构上浮处理技术

地铁明挖段结构上浮处理技术

中铁十局集团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结构上浮这种质量问题出现的概率不大,但是处理起来十分复杂。本文依据工程实例介绍处理过程,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处理过程中走过的弯路。主要目的是对这一处理过程进行总结,告诫自己警示后人重视地下水的危害。

关键词:结构;上浮;技术

1.工程概况

腾龙站~站前南大道站区间设计起点里程为DK18+737.413,终点里程为DK19+857.200,全长1119.787m;2016年4月13日项目部每日正常巡视过程中发现区间与车站接头处存在较深积水,同时第3~13段主体结构变形缝结构出现一定程度损坏现象,因此,项目部立即组织人员对该区间段标高进行复测,发现结构存在上浮,本次主体结构上浮节段为第3~13段,里程为YDK18+779.413~YDK19+010.413,全长231m,上浮段结构位于腾龙大街规划路面以下,最大上浮高度为734=mm,左右线上浮高度一致,未倾斜,平面位移最大为140mm,具体断面测量数据详见表1-1。结构上浮前基坑两侧均已回填中粗砂,回填标高为顶板位置,情况如下图1-1所示。

图1-1结构上浮前回填示意图

结构上浮尺寸统计表表1-1

2.原因分析

(1)直接原因——结构两侧回填中粗砂,天降大雨,基坑内水的浮力大于结构重量。

原腾龙站~站前南大道站区间主体结构两侧设计采用粘土回填。因地铁南延线02标回填的教训及路网单位要求,本月7日经市重点办会议决定,主体结构两侧改用中粗砂回填,项目部落实了会议决定,4月8日开始对该段基坑进行回填,4月10日完成。但4月12日南昌地区遭遇暴雨天气,12小时内降雨量累计达34.1mm。因基坑四周路网排水系统极不完善,基坑南至绿地开发小区,北至弃土场,东至龙岗大道,西至新龙岗大道,超过3.5万㎡范围内雨水迅速从四周涌向该区间段主体结构基坑,短时间内基坑内水位急剧上升,迅速淹没顶板以上1.5m。浮力大于结构自重造成结构上浮,同时,结构两侧回填砂下陷并流入主体结构底板以下,暴雨过后水位下降结构无法复位。

(2)降雨期间,抽排水设备准备不足,没有及时抽排水。

(3)基坑附近的市政排水管网没有改迁,大雨天气,周边地表水、市政雨水管都流向基坑,造成水位极快上升。

3.处理原则

(1)以尽量复位到设计平面及高程为原则,由设计院出具复位处理后可调坡调线的相关平面、高程图。

(2)复位调整后,为保障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采用底板以下注浆处理。

(3)复位处理过程中,如若发现其他情况,应对复位方案进行完善、调整。

(4)结构上浮复位处理应由专业队伍负责,处理到位后再组织检测单位对结构进行检测,并对结构做出评估,形成评估报告;同时根据鉴定结果对结构及接缝采取加固修复处理。

(5)若经评估,结构满足使用要求,结构复位稳定后由调线调坡设计单位对整个区间进行贯通测量,进行调坡调线处理。

4.第一阶段处理

4.1处理方案:5月3日施工单位召开专项施工方案评审会,确定结构复位施工步骤:

(1)积水抽排及中粗砂挖除;

(2)限位墩施工、支垫安装及底板底中粗砂清理;

(3)顶板压重及注浆管预埋;

(4)灌水上浮、方木支垫取出、平面位置纠偏;

(5)基坑水抽排、注浆;

(6)基坑回填土。

4.2处理过程

施工时间为5月3日~6月10日,完成结构两侧回填砂清理、结构底板下淤积的砂和泥的清理、顶板压重、限位墩施工。由于标高和平面位置发生变化,考虑灌水为造成结构二次破坏等原因,需要进一步研究下一步施工方案。

5.第二阶段处理

5.1第一阶段处理后现状

(1)基坑回填土清理、结构回落后,目前结构平面最大偏差103mm,高程最大偏差+278mm。详见表5-1,结构上浮尺寸统计表。

结构上浮尺寸统计表表5-1

(2)结构存在损坏情况。

结构外防水,特别是底板防水均存在破坏情况

结构变形缝处,因结构上浮,变形缝处保护层存在挤碎掉块现象,

结构变形缝钢边止水带,因结构上浮,可能存在钢边止水带损坏的情况

底板底部冲洗后与原垫层间存在一定空隙,最大空隙高度约34cm,

5.2对原方案是否继续执行进行论证

(1)原处理方案灌水上浮是建立在理想状况下,未考虑左右结构自重的不均匀性,以及第3、13段两端结构均已回填负载的实际情况,力学体系偏于理想化,实施过程中难以实现整段结构同步达到相同悬浮状态的条件。

(2)采用配重灌水上浮、抽水下沉整治方案,未考虑先前浇筑的结构存在厚度与比重差异、上浮段与非上浮段之间的牵制作用,同时鉴于该上浮段前期处理过程中已经出现变形缝处砼破坏、结构错台等现象,若继续采用原方案,将可能出现结构变形缝断裂漏水,不均匀上浮、下沉、扭转等风险,造成结构二次破坏。

(3)目前结构平面最大偏差103mm,高程最大偏差+278mm,经设计单位调坡调线,结构空间在平面方面、高程方面满足列车建筑限界要求。

结论:不进行灌水上浮施工,维持目前结构位置,及时进行结构修复、回填工作。

5.3第二阶段处理

结合上述风险分析,经充分研究,拟采取新的方案进行处理,按照先预埋注浆管、后填充混凝土(填充后辅以注浆),再进行防水及结构修复的原则进行,具体流程详见图5-1。

图5-1处理流程图

(1)结构底板以下空隙处理

a.结构底板安装注浆管,为镀锌钢管直径1.5cm,每5m设置1道,结构两侧对称布置,注浆管出浆口及端头应密封。目的是:底板下空隙采用自流式混凝土填充,考虑混凝土收缩、或者局部填充不到位,采用注浆管注水泥浆进行密实。

b.底板下灌注自流式混凝土。

(2)结构两侧回填土部位浇筑混凝土

该部位设计填筑粘土,考虑场地狭窄无法进行机械压实、且处于雨季施工,阴雨连绵。从最不利条件考虑,计划在结构两侧回填C15素混凝土,回填的高度为:水的浮力小于结构的重量,回填高度1.2m。

每延米结构重量G=24.16×24=579.84kn(24.16㎡为结构截面积,24kn为混凝土密度)。

结构宽度10.5m,高度6.5m,回填混凝土高度为1.2m,则每延米水的浮力F=10.5×(6.5-1.2)×1×10=556.5kn,G>F,合格。

图5-2结构回填断面图

(3)结构防水修复

考虑到结构外防水已经受到一定程度损坏,特别是底板防水,为保障结构防水满足设计要求,对上浮段结构防水做如下修复措施:

(1)底板及底板以上1.36m范围侧墙结构内表面施做刚性防水,采用1.5kg/㎡的水泥基渗透结晶型涂料涂刷;结构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型涂料前,必须进行洞内清理,并将混凝土表面清扫干净,不得有积水、垃圾等杂物。

(2)外防水采用重新喷涂橡化沥青非固化防水涂料的方式,具体参照原设计执行。

结构防水修复具体做法如图5-3所示:

图5-3上浮段防水补强做法示意图

(4)变形缝防水修复

考虑到变形缝处钢边止水带可能存在受损情况,为保障变形缝的防水功能,在变形缝处结构内侧、外侧分别进行补强,其中内侧采用内贴可卸式(omega)止水带的做法进行补强,外侧采用外贴可卸式(Omega)止水带进行补强。

变形缝内侧防水修复采用内装式omega止水带做法

内贴可卸式止水带构造大样如下图5-4所示。

图5-4:内贴可卸式止水带构造大样图

变形缝外侧防水补强采用外贴式(Omega)止水带,做法与内装式止水带基本一致,区别在于外贴式止水带无需安装至凹槽内;同时止水带安装前须将变形缝缝内需清理干净,需灌高模量密封胶;另外将变形缝侧墙、顶板处涂料、保护层等清理干净,并打磨平整。

(5)土方回填

填料:为基坑旁边的粘性土。

填筑工艺:结构两侧对称填筑,分层分段进行,分层厚度为30cm,分段长度30m。因为基坑底部1.2m高度范围已经浇筑混凝土,所以,填筑范围内的宽度在3m以上,可以使用机械施工,即现场采用挖机填土、平整,压路机碾压。考虑施工季节为雨季,现场配备抽水设备,保证填土施工不被雨水浸泡。压实度达到87%以上,满足设计要求。

6.处理结果

第三方鉴定单位对结构进行了鉴定,鉴定结果为结构安全可靠,防水处理满足设计要求。同时,中铁上海院对区间进行了贯通测量,并已出具了调坡调线设计文件。建设单位于8月9日组织施工、监理、勘察、设计单位召开了腾龙站~站前南大道站上浮段处理专项质量验收会议,确认该区间结构安全,经过调坡调线,结构满足使用功能,验收合格。

7.结论

该事故的发生主要原因是对浮力的感性认识不足,不知道其危害有多大。该基坑上方为城市道路,路政单位要求回填中粗砂,业主、监理、施工单位都没有提出任何异议。结构施工完毕,回填土已经开始施工,现场排水设施不足,也没有及时抽排水,直到施工单位需要排水,进行洞内清理施工时,才发现结构已经上浮,说明业主、监理、施工三方单位对浮力没有感性认识,或者说是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最终导致事故发生。吃一堑长一智,希望以此为鉴,提高对地下水的认知,减少今后此类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湖南勘察设计》2010年第二期,地下室抗浮设计中几个问题探讨,刘柏东、王璇

[2]《工程质量》2003年第06期,阳光花园地下室上浮事故处理,方璇

[3]《西部探矿工程》2014年第四期,某工程施工期地下室上浮破坏的处理措施研究,敖国碧

标签:;  ;  ;  

地铁明挖段结构上浮处理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