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的历史使命

金融业的历史使命

一、金融业的历史使命(论文文献综述)

王影,管树华[1](2021)在《金融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文中指出党的组织机制、智慧能力、胆识气魄、实力信用、历史使命和伟大情怀,是我国金融发展的制胜法宝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有更高的价值取向,那就是要努力为人民谋取更大的福祉,这是高质量发展的灵魂和信仰。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金融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中国金融因为党的领导而有高度、有温度、有广度、有深度、有强度。党的组织机制、智慧能力、胆识气魄、实力信用、历史使命和伟大情怀,是我国金融发展的制胜法宝。

孙智君,陆铖[2](2020)在《习近平新时代金融业高质量发展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中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三项根本任务,即服务实体经济、深化金融改革与防控金融风险,并结合金融业本质与职能,系统规划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即构建现代金融业市场体系、打造规范有序的金融业市场行为和科学制定现代金融业公共政策体系以及构建现代金融业开放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观包含系统的产业组织理论逻辑与范式,以全面提升中国金融业的市场化、普惠化、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和法治化水平为重要的实践导向,为新时代中国金融体制改革、金融业运行规则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创新性的指南和根本遵循。

李娜[3](2020)在《冀南银行运行机制研究(1939-1948)》文中提出冀南银行从1939年10月15日成立到1948年4月合组成华北银行,一共存在将近9年时间。在这过程中,银行完成了统一货币、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以及活跃业务制度的事业,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运行机制。冀南银行运行机制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战时性。这是冀南银行运行机制最突出的特征,因为时代背景的特殊性,银行各项运行机制的制定及实施均受到战争的影响。其次是暂时性。冀南银行的运行机制是随着战争局势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补充的,并不是确定后便永久固定,它在冀南银行的不同历史时期均有调整。最后是政令性。即冀南银行的活动大多根据中央政府政令,综合市场现况进行布置。冀南银行从实际出发,充分把握客观规律,适时调整自身运行机制,完成了支持抗战经济、保护人民利益的历史使命,成为新中国金融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冀南银行的发展分为四个时间段,即冀南银行产生之前、建立初期、冀南银行与工商局合并、城市业务的开拓。首先在冀南银行建立之前,晋冀鲁豫根据地内已经存在有传统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在冀行建立地山西。所以冀南银行在成立后极大借鉴了传统金融业的优秀制度,尤其是票号的管理、用人、业务活动等。冀南银行之所以可以借鉴到传统金融制度,其一是因为它建立于山西境内,地理位置便利;其二是银行内部招纳了多位传统金融业的专家,他们在结合冀南银行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制定与发展了冀南银行的各项运行制度。此外,上党银号在冀南银行成立前,充当了晋东南地区的革命金融机构,为人民与军队提供便利。随着冀南银行建立,上党银号纳入冀南银行中,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冀南银行筹建于1939年10月,自建立之日起就以货币为中心开始了一系列活动。冀钞发行时根据地内还流通着多种货币,它们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冀钞的流通,所以冀南银行先从整理杂钞入手肃清根据地内的货币。在肃清杂钞的同时,冀南银行积极开展货币斗争,同敌伪钞、伪联银券以及各项货币阴谋展开无声的斗争。与此同时,冀南银行决定对于法币实行保护政策,通过保护法币稳定根据地市场从而推动冀钞的发行。除进行货币任务外,冀南银行明确了机制内部管理制度与外部业务制度。对于机制管理问题,冀南银行确立了总分支三级制,明确隶属关系,同时制定了各科室工作制度以及财务管理制度。对于外部业务制度,冀行主要规定了银行的基本业务,以及物资与外汇管理业务的细则。冀南银行建立初期主要围绕统一货币、规范内部管理制度与外部业务制度展开活动,服务根据地军民。1944年10月,冀南银行太行区行与晋冀鲁豫工商管理局合并办公,标志着行局机构的成立。当然,冀南银行与工商局的合并并非一帆风顺,合并磨合期间双方部门产生很多间隙,对此行局以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解决了此类问题。行局为更有效的展开生产合作,制定了合理的组织机构以及人事制度,通过完善运行机制帮助行局完成各项任务。在此时期,行局对管理制度与业务制度的安排是十分有序的:工商管理局主要通过管控进出口贸易、管理税收、缉私以及工厂商店来灵活完成工商管理任务。冀南银行则主要负责存贷汇、信用等基本业务,冀行的业务活动随时配合工商管理局的工作计划,二者协同合作。冀南银行与工商管理局合并办公是一个协同合作又各司其职的过程,即使双方最终分开办公,但经过这次合作,二者间的配合更加默契,他们共同为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发挥出重要的作用。1946年初冀南银行总行迁往河北省邯郸市,并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城市中来。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的发展,冀南银行开展了城市业务,并积极进行企业化改革,努力使各项工作与城市发展相适应。冀南银行在进行城市化改革的同时,对农村经济也保持高度关注,如帮助农村建立与发展了属于农民自己的金融组织,信用合作社,这是冀南银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帮扶与贡献。1948年4月,随着解放战争胜利局面的定型,冀南银行与晋察冀边区银行合组成华北银行,成为华北解放区的唯一金融机构,并与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确立固定的货币比值,统一货币流通,由此奠定了新中国金融事业的统一基调。1948年末,中国人民银行在此基础上成立,以冀南银行为代表的革命根据地银行结束他们短暂的历史使命,成为新中国金融事业的奠基者与建设者。纵观冀南银行运行机制的历史进程,不难看出变迁是其发展主题,也由此锻造了银行的三大特征。在运行机制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冀南银行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遵循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为新中国金融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崔元浩[4](2020)在《省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实施评估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认为我国对城镇化高质量、高健康发展以及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的工作越来越重视。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作为我国极具特色的规划之一,对国家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空间结构部分,则对区域和谐互动、城镇化健康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做出了明确的指引,是规划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城市规划实施评估对提高规划的有效性、科学性和权威性起到重要作用,能分析、解决规划在编制、实施及利益协调等方面的问题。但是,在现阶段的城市规划实施评估领域中,对省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实施评估的相关研究并未深入展开,容易产生规划编制的随意性强、实施性差的问题,从而引起省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失衡、发展失调。本文立足于上述背景和现实问题,对省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实施评估展开研究。文章首先对城市规划实施评估、城镇体系规划的相关理论和城镇体系规划实施评估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其次对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进行理论基础和规划实践的双重认知,最终提出本次规划实施评估的基本逻辑,即从“核”的核心度、“带”的联系度、“区”的密集度等三方面展开对省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实施评估的研究。之后,在总结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核”、“带”、“区”的内涵进行深入剖析,并建立评估的指标体系。总体而言,文章主要采用了对相关指标进行趋势判断的方法来评估省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的实施情况。在确定本次研究的基本逻辑、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的前提下,本文以山东省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山东省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城市群之一,对其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从96版城镇体系规划到11版城镇体系规划以及在多个战略规划中,山东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发展定位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考虑到规划的法定性和时效性,本文以《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中对空间结构的描述与定位为研究对象进行规划实施评估。从评估结果来看,《规划》中的空间结构规划部分实施效果一般,对山东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发展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其中“六区”密集度的规划实施效果最好,“双核”核心度的规划实施效果次之,“四带”联系度的规划实施效果较弱。针对这一评估结果,文章从定量与定性两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从提升“双核”辐射引领能力、加强“四带”区域联动作用、注重“六区”协调发展水平和对标沿海经济发展强省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山东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优化对策。此外,文章还对省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在编制、实施、评估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工作建议,以期能与国土空间规划进行更好的衔接,从而推动我国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

许灵[5](2020)在《行业博物馆培育中国精神研究 ——以上海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出,“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随着新时代中国各项事业的向前推进,挖掘彰显中国精神的文化资源、构筑中国精神、开辟中国精神培育阵地同样重要。近年来,行业博物馆由于侧重于某一个行业领域,具有针对性强、与人民群众联系紧密等特征,逐渐成为了上海市文博事业建设的新热点,也形成了独特的精神生产发展的新形态,拥有发展成为中国精神培育阵地的潜力。目前,行业博物馆所展示出的某一行业或某一领域的历史发展进程只是文化“外缘”的部分。行业博物馆的文化建设重点应落在文化内核的建设上。中国精神作为中国人民在长期共同生活中所凝练出的价值共识,才是蕴藏在各个行业文化表象背后的内质性、最具有持续传延能力的文化内核的部分。因此,挖掘行业文化背后的中国精神,关注行业博物馆对中国精神的培育尤为必要。另外,中国精神的培育一直以来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关注行业博物馆对中国精神的培育,不仅有助于行业博物馆完善自身的文化建设,更能开辟中国精神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上海是近现代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拥有着众多的行业博物馆。行业博物馆里蕴含着丰富的中国精神文化资源,包括爱国主义精神等。可惜的是,目前行业博物馆中的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得到较少的关注。行业博物馆作为中国精神培育的载体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从实证出发,通过对上海市行业(专题性)博物馆的中国精神培育现状进行调查,挖掘内在于行业博物馆中的中国精神,分析目前行业博物馆培育中国精神效果不佳的原因,并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场,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本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释了行业博物馆与中国精神的相关理论问题,从而明晰行业博物馆与中国精神的相关概念、功能、基本内涵等基本理论问题,并在理论上探讨了行业博物馆与中国精神的关系——行业博物馆蕴含着丰富的中国精神,是中国精神培育的新阵地。第二部分: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标准,对上海市行业博物馆进行分类,结合上海市行业博物馆的实际情况,着重挖掘出蕴含在不同类别的行业博物馆中的中国精神。第三部分:从强化民族信仰与国家认同、增强家国情感的生动体验、拓展中国精神宣教手段的丰富性这三个方面,论述行业博物馆培育中国精神所具备的独特优势。第四部分:为了提升行业博物馆培育中国精神的实效性,基于行业博物馆培育中国精神的现状,集合多方力量,提出行业博物馆进一步发挥育人功效的有效路径。通过深化行业博物馆教育功能认知、健全行业博物馆-学校教育联动机制、推进行业博物馆-社会优势资源互补等多条路径,打造行业博物馆育人新阵地。

丁建慧[6](2020)在《我国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企业结构转型成为关键一环,其中社会责任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枢纽,商业银行发挥着资源配置、风险管理、经济调控等导向作用。因此,强化自身社会责任能力,更高质量地服务实体经济是商业银行当前的历史使命。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服务社会的同时,也会对自身的经营绩效产生重要影响,现国内外对于这一影响的研究有不同的结论。为了探究商业银行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本研究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社会责任,分析商业银行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联系,明确商业银行要对利益相关者履行的社会责任,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从经济、社会、自然三个维度建立起适用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指标评价体系,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探究商业银行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相关性,并运用16家商业银行2010-2017年的数据实证研究了履行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商业银行社会责任评价总得分CSR对财务绩效ROE的影响不显着,细分到每一个利益相关者上可以得出,商业银行对股东、政府和环境履行责任会提高财务绩效,对员工、债权人、同业和监管部门履行责任会降低财务绩效,不同利益相关者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有明显差异。。由此提出建议:商业银行应将履行社会责任明确列入发展规划,培养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主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在日常经营中严格履行好社会责任。

孙兰生[7](2019)在《新时代金融业的价值追求与使命担当》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这一精辟论述深刻阐明了金融在国家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是对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做好金融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金融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金融业必须积极融入新时代,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彰显新作为,

欧阳青东[8](2019)在《全球化视域下新中国70年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开放发展》文中指出中国经济金融制度在过去的70年中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历史使命的框架下,从全球化开放视域考察中国重大的金融制度变迁和金融发展,为全方位的金融开放提供启迪。计划体制时期的金融被严重抑制,经济增长波动很大;市场体制时期,金融在促进经济更快增长的同时实现了自我发展,基于开放的金融制度改革效果更佳。

胡希伦[9](2019)在《新时代离岸金融市场的构建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离岸金融市场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趋于成熟。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习近平新时代,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离岸金融市场作为多元化的金融平台,可以承载两大历史使命:一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二是对接"一带一路"的建设。改革和风险是两个并重的主题,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建设任重道远,离岸金融市场需要加强发展力度和风险防范,"稳中求进"应是新时代的基调。

张婷[10](2019)在《过渡时期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审视》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世纪中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实践,创造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全确立,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次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近代以来,上海以港兴商,以工商业市,从中国的地理划分区域来看,是近现代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相对聚集的地区。对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在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改造展开研究,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长期以来,海外相关研究整体上受限于“西方中心”的研究视角,与此同时,国内相关着作的研究重点聚焦于宏观叙事,这就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突破口。本论文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视角,以新中国的过渡时期为研究背景,审视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进程,剖析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渊源与历史缘由,重点探究上海对中央宏观政策的具化和实践,突出上海地区“承上启下”的重要功能,分析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特点。期待能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历史必然性的认识,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刻外延的理解,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些许借鉴之处。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工作的重心也由此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如何认识和处理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成为中国共产党必须认真面对并加以正确解答的一个历史性的课题。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汲取了苏联对资产阶级政策的若干经验与教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对中国的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的若干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的确立,为新中国建立之初上海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根据马克思主义区别对待资产阶级的基本观点,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实际逐步形成了关于区别对待资产阶级的理论和政策。依据中共中央的统一部署,上海市政府在接管在沪官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在沪外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同时,通过对在沪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加工、订货、收购、统购、包销等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使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经历了深刻的改组和发生了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发生,为以后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1951年底,公私合营这种高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最早就在上海得到了实践,给以后全国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之后,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不断推进。上海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加强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的同时,积极推进在沪同业公会和在沪私营工商业企业的改造。在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夺剥削者”的科学假设和苏联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创造性提出了“和平赎买”的政策,这一阶段的公私合营是在“和平赎买”政策下开展的。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在“和平赎买”的政策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典型示范效应先行、以“和”为贵的理念、“赎买”形式多样化等若干特点,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平稳推进。在“和平赎买”政策的推动下,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得以顺利进行。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这场伟大的变革曾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国民经济结构的嬗变产生过重大影响。20世纪50年代,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从过渡形式到具体步骤,以及它所代表的社会主义根本方向上,应当充分肯定。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奠定了国民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基础,强化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统一战线联盟,这些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宝贵成果。然而,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在社会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在方法步骤上,“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在改造过程中,过早地追求基本上消灭个体生产和私人资本的目标,则是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半个多世纪以来,如何认识和处理中国过渡时期社会经济中的资本主义因素,曾经是、现在仍然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面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当今社会主义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历史条件下,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追溯过渡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感受过渡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与当下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关联性,它所带给后人的思考,仍不失为一份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

二、金融业的历史使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融业的历史使命(论文提纲范文)

(1)金融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党领导金融的灵魂信仰和辉煌成就
党领导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光辉未来

(2)习近平新时代金融业高质量发展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习近平新时代金融业高质量发展观的整体脉络
三、习近平新时代金融业高质量发展观的内容诠释与贯彻重点
    (一)关于金融业的本质与职能
        1.金融业的首要职能是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2.金融业的关键职能是管理金融风险。
    (二)构建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代金融业市场体系
    (三)打造规范有序的金融业市场行为
        1.各金融市场主体在竞争中实现创新与发展。
        2.金融市场各主体在合作中实现优势互补。
    (四)科学制定现代金融业公共政策体系
        1.构建现代化金融调控体系。
        2.构建现代金融监管体系。
        3.构建现代金融法治体系。
    (五)构建现代金融业开放体系
四、习近平新时代金融业高质量发展观的总体特征
    1.系统性。
    2.问题导向性。
    3.创新性。

(3)冀南银行运行机制研究(1939-194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解析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追根:冀南银行运行机制的源起
    第一节 传统金融管理机制之传承
        一、传统金融业概述
        二、以票号为中心的金融机制传承
        三、冀南银行中的传统金融专家
    第二节 从上党“银号”到冀南“银行”
        一、上党银号的建立
        二、冀南银行的诞生
        三、冀南银行选址问题
    小结
第二章 承袭:因时而变的运行机制
    第一节 从冀钞发行看银行的运行
        一、从处理杂钞看银行的机制运作
        二、从伪钞问题看银行的机制运作
        三、从对待法币看银行的机制运作
    第二节 从内部管理看银行的运行
        一、银行机构设置
        二、科室工作管理
        三、内部财务管理
    第三节 从外部业务看银行的运行
        一、存贷汇业务
        二、物资管理业务
        三、外汇管理业务
    小结
第三章 发展:与工商局合并后的运行机制
    第一节 行、局合并办公
        一、晋冀鲁豫工商管理局之成立
        二、冀南银行与工商局之业务关系
        三、行局合并之原委
    第二节 合并后的管理制度
        一、组织机构管理制度
        二、进出口贸易管理制度
        三、其他工商管理制度
    第三节 合并后的业务制度
        一、工作重心的变化
        二、基本业务的更新
        三、物资管理的稳定
    小结
第四章 成熟:工作重点转向城市后的运行机制
    第一节 农村业务机制的继续运作
        一、冀南银行信用合作事业的发轫
        二、冀南银行信用合作事业的发展
        三、冀南银行信用合作事业的成熟
    第二节 城市业务管理机制的转变
        一、新的人事机构的诞生
        二、企业化管理制度的出台
        三、新业务拓展与机制更新
    第三节 从冀南银行到中国人民银行
        一、华北解放区货币管理的统一
        二、华北银行建立下的运行机制
        三、中国人民银行运行机制的初建
    小结
结语
    一、冀南银行运行机制的变迁
    二、冀南银行运行机制的特征
    三、中国共产党在冀南银行运行机制中的成功经验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省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实施评估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
        1.1.2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评估的法定要求
        1.1.3 山东省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研究
        2.1.1 城市规划实施评估
        2.1.2 城镇体系规划
    2.2 城镇体系规划的理论研究
        2.2.1 城镇体系
        2.2.2 城镇体系规划
    2.3 城市规划实施评估的理论研究
        2.3.1 国外研究
        2.3.2 国内研究
    2.4 城镇体系规划实施评估的研究现状
        2.4.1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评估
        2.4.2 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评估
    2.5 评述与启示
第3章 省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实施评估体系构建
    3.1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认知
        3.1.1 理论基础认知
        3.1.2 规划实践认知
    3.2 认知结果
        3.2.1 “核”、“带”、“区”的理论基础强、实践应用广
        3.2.2 “核”与核心度
        3.2.3 “带”与联系度
        3.2.4 “区”与密集度
    3.3 评估思路
        3.3.1 明析概念
        3.3.2 分层评估
        3.3.3 指标合理
        3.3.4 方法恰当
    3.4 省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中“核”的实施评估
        3.4.1 评估思路
        3.4.2 高端服务功能
        3.4.3 科技创新能力
        3.4.4 核心度评估
    3.5 省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中“带”的实施评估
        3.5.1 基本思路
        3.5.2 交通可达性
        3.5.3 经济联系度
        3.5.4 联系度评估
    3.6 省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中“区”的实施评估
        3.6.1 基本思路
        3.6.2 人口密集度
        3.6.3 经济密集度
        3.6.4 基础设施密集度
        3.6.5 密集度评估
    3.7 综合评估方法
第4章 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4.1 山东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解析
        4.1.1 山东省概况
        4.1.2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的演变
    4.2 “双核”核心度的规划实施评估
        4.2.1 高端服务功能评估
        4.2.2 科技创新能力评估
        4.2.3 “双核”评估结果与分析
    4.3 “四带”联系度的规划实施评估
        4.3.1 交通可达性评估
        4.3.2 经济联系度评估
        4.3.3 “四带”评估结果与分析
    4.4 “六区”密集度的规划实施评估
        4.4.1 人口密集度评估
        4.4.2 经济密集度评估
        4.4.3 基础设施密集度评估
        4.4.4 “六区”评估结果与分析
    4.5 综合评估结果与分析
        4.5.1 综合评估结果
        4.5.2 评估结果分析
    4.6 对策与建议
        4.6.1 山东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优化对策
        4.6.2 省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的工作建议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研究在理论与实际应用上的价值
    5.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5)行业博物馆培育中国精神研究 ——以上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3.创新之处
二、中国精神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精神概说
        1.精神内涵的多重性
        2.哲学意义上的精神含义
    (二)中国精神
        1.中国精神概念的提出
        2.中国精神的基本内涵
三、行业博物馆中蕴含的中国精神
    (一)农、渔业类行业博物馆蕴含的中国精神
        1.农业类行业博物馆蕴含无私奉献、坚忍不拔的围垦精神
        2.渔业类行业博物馆蕴含生生不息、和谐共生的精神
    (二)工业类行业博物馆蕴含的中国精神
        1.工业类行业博物馆蕴含实业救国、自强求富的爱国主义精神
        2.工业类行业博物馆蕴含自力更生、英勇反抗的抗战精神
    (三)服务业类行业博物馆蕴含的中国精神
        1.交通运输和邮政业类行业博物馆蕴含敢闯敢试、忘我拼搏的敬业精神
        2.金融业类行业博物馆蕴含主动求变、面向世界的变革和开放精神
        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类行业博物馆蕴含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
        4.文化和娱乐业类行业博物馆蕴含针砭时弊、扬善抑恶的时代精神
        5.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类行业博物馆蕴含一心为民、无私无畏的英雄精神
    (四)其他类别的行业博物馆蕴含的中国精神
        1.特定群体指向的行业博物馆蕴含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匠心精神
        2.特定场景指向的行业博物馆蕴含坚守信仰、不怕牺牲的英烈精神
四、行业博物馆培育中国精神的独特优势
    (一)强化民族信仰与国家认同
        1.塑造国家文化精髓的民族意识
        2.传输民族国家的优秀道德文化
        3.增进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力
    (二)增强家国情感的生动体验
        1.培育正向的道德感
        2.传递科学的理智感
        3.增强美好家国的审美感
    (三)拓展中国精神宣教手段的丰富性
        1.实物藏品宣示精神力量
        2.现代技术创新传播手段
    (四)具像化体现中国精神中的城市文化特色
        1.工商业文明的缩影
        2.中国先行的金融文明
        3.独特的中国海派文化
五、行业博物馆培育中国精神的路径探讨
    (一)深化行业博物馆教育功能认知
        1.明确行业博物馆的文化育人功能定位
        2.制定行业博物馆的德育宣教标准
    (二)健全行业博物馆-学校教育联动机制
        1.推进行业文化资源向课堂教学资源转化
        2.加强行业博物馆的课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三)推进行业博物馆-社会优势资源互补
        1.打造区域性博物馆育人联盟
        2.提升新传媒的宣传教育力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上海市行业(专题)博物馆汇总表
致谢

(6)我国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影响的机理分析
    2.1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1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2.1.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1.3 核心竞争力理论
    2.2 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2.2.1 商业银行满足外部需求的需要
        2.2.2 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
        2.2.3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需要
        2.2.4 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需要
    2.3 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2.3.1 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产生的成本
        2.3.2 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带来的竞争优势
        2.3.3 商业银行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机制
第三章 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指标评价体系
    3.1 构建背景
    3.2 指标选取与权重确定
        3.2.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3.2.2 评价指标选取
        3.2.3 指标权重确定
    3.3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评价水平
第四章 商业银行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假设
    4.2 变量选取及模型构建
    4.3 样本选择与数据分析
    4.4 回归分析
        4.4.1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4.4.2 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将履行社会责任明确列入发展规划
        5.2.2 严格履行社会责任
        5.2.3 培养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
        5.2.4 主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新时代金融业的价值追求与使命担当(论文提纲范文)

一、守初心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牢记金融工作“为了谁”
    (一)服务党的中心工作。
    (二)满足人民群众需要。
    (三)应答人民时代召唤。
二、担使命就是要服务国家战略,把握金融工作“干什么”
    (一)全力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
    (二)全力服务国家整体安全战略。
    (三)全力服务国家竞争力提升战略。
三、找差距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检视金融工作“缺什么”
    (一)在发挥党建统领作用方面找差距。
    (二)在完成金融工作三项重点任务中找差距。
    (三)在提高金融供给与需求的匹配度中找差距。
四、抓落实就是要坚持实践导向,明确金融工作“怎么做”
    (一)助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二)助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
    (三)助力实现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助力补齐“三农”发展“短板”。

(8)全球化视域下新中国70年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开放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中国70年金融制度变迁
    (一)计划经济与大一统金融制度
    (二)改革开放与中国金融制度的嬗变
    (三)1994年宏观调控体系与金融制度市场化改革
        1.强化央行宏观调控。
        2.银行的商业化转型。
        3.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和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
二、新中国70年金融开放发展
    (一)1949—2001年的金融开放
    (二)加入WTO与中国金融开放
    (三)汇率和利率市场化改革
    (四)人民币国际化
    (五)跨区域合作与国际金融治理
三、全球化视域下的中国金融展望
    1.推动金融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和开放发展
    2.优化金融结构与防范系统性风险
    3.以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4.稳步提升国际金融治理能力

(9)新时代离岸金融市场的构建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离岸金融市场的形成
    (一)离岸金融市场的诞生
        1. 离岸金融市场的特征
        (1)国际性。
        (2)开放性。
        (3)多元性。
        (4)便捷性。
        (5)惠利性。
        (6)风险性。
        2. 离岸金融市场的模式
        (1)避税型。
        (2)内外混合型。
        (3)内外分离型。
        (4)内外渗透型。
        (5)分离渗透型。
    (二)离岸金融市场的历程
        1. 国际离岸金融市场的历程
        (1)起步阶段(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后期):
        (2)发展阶段(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
        (3)转折阶段(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后期):
        (4)成熟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
        2. 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历程
        (1)萌芽期(1989-1994年):
        (2)扩张期(1995-1998年):
        (3)整顿期(1999-2002年6月):
        (4)恢复期(2002年7月至2007年7月):
        (5)发展期(2007年8月至今):
        3. 我国离岸金融的历史使命
二、离岸金融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驱动及现状
        1. 人民币国际化的外在需求
        2. 人民币国际化的内在需要
        (1)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中国的强大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2)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中国获得国际铸币税收益。
        (3)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减少汇价风险,促进中国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3. 负效应小于正效应
        4. 人民币国际化任重道远
    (二)离岸金融市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作用
        1. 多元化环境和平台
        2. 减轻国内通胀压力
        3.“体外循环”防风险
        4. 倒逼银行的机制改革
        5.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三、离岸金融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对接
    (一)“一带一路”对国内外经济的带动作用
        1.“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国际共赢发展
        2.“一带一路”的发展有助于国内建设
    (二)“一带一路”建设还需多元化的推动
        1. 离岸金融与“一带一路”的互惠
        2.“一带一路”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
四、离岸金融市场的风险防范
    (一)加大对风险的识别力度
        1. 离岸金融市场中的乱象
        (1)洗钱。
        (2)资产转移。
        (3)热钱的冲击。
        (4)信息披露造假。
        (5)非法集资诈骗。
        2. 国际金融危机或外界的冲击
    (二)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1. 外部监管
        2. 内部监管
        3. 合作监管
        4. 衍生产品

(10)过渡时期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1.2.1 过渡时期
        1.2.2 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
        1.2.3 社会主义改造
        1.2.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3 研究回顾与现状
        1.3.1 海外相关研究回顾
        1.3.2 国内相关研究回顾
    1.4 研究重点和思路
        1.4.1 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5.1 研究方法
        1.5.2 资料来源
    1.6 研究的原创性与不足之处
        1.6.1 研究的原创性
        1.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建国前的中国共产党与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
    2.1 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轫
        2.1.1 外资的进入和发展
        2.1.2 官僚资本的形成与发展
        2.1.3 民族资本的形成与发展
    2.2 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特点
        2.2.1 在沪外资的垄断性与掠夺性
        2.2.2 在沪官僚资本的买办性与投机性
        2.2.3 在沪民族资本的不平衡性与落后性
    2.3 建国前后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政策的确立
        2.3.1 监督和管制在华外国资本主义工商业
        2.3.2 接收和管理在华官僚资本主义工商业
        2.3.3 保护和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第三章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与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
    3.1 关于区别对待资产阶级理论和相关政策在上海的形成
        3.1.1 马克思主义关于区别对待资产阶级的基本观点
        3.1.2 列宁对区别对待资产阶级的理论深化
        3.1.3 中国共产党关于区别对待资产阶级的理论与发展
        3.1.4 上海关于区别对待资产阶级政策不断具化
    3.2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初步改造
        3.2.1 接管在沪官僚资本主义工商业
        3.2.2 改造在沪外国资本主义工商业
        3.2.3 调整在沪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3.3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3.3.1 在沪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3.3.2 在沪国家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4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整顿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者
        3.4.1 三大政治运动对在沪资本主义工商业者的教育
        3.4.2 “四反”、“五反”对在沪资本主义工商业者的洗礼
        3.4.3 “五反”后在沪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历史转折
第四章 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
    4.1 关于过渡时期理论与上海若干政策的形成
        4.1.1 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理论的基本观点
        4.1.2 苏联关于过渡时期理论的深化
        4.1.3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4.1.4 上海在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相关政策的制定
    4.2 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上海社会主义改造的逐步推进
        4.2.1 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在沪上工业中进一步发展
        4.2.2 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在沪上商业中进一步发展
    4.3 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上海资本家及其行业组织的改造
        4.3.1 在沪同业公会的逐步改造
        4.3.2 在沪资本主义工商业者的改造
    4.4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上海资本主义的反响
        4.4.1 在沪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举步维艰
        4.4.2 在沪资本家的矛盾心态和消极行为
第五章 “和平赎买”政策下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1 “和平赎买”政策的来源与在上海的确立
        5.1.1 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夺剥夺者”的科学假设
        5.1.2 苏联的国家资本主义理论和实践
        5.1.3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资本主义理论的拓展
        5.1.4 上海对“和平赎买”的政策具化
    5.2 “和平赎买”政策在上海的实践
        5.2.1 公私合营申请的主动化趋向
        5.2.2 公私合营的试点和扩展
        5.2.3 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到来
    5.3 上海实践“和平赎买”政策的影响
        5.3.1 上海资本主义的快速转变和消失
        5.3.2 促进了上海国民经济结构的变迁
        5.3.3 推动了上海部分工商业的外迁
    5.4 上海实践“和平赎买”政策的若干特点
        5.4.1 典型示范效应先行
        5.4.2 以“和”为贵的理念
        5.4.3 “赎买”形式多样化
第六章 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启示
    6.1 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贡献
        6.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
        6.1.2 奠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基础
        6.1.3 强化社会主义建设的统一战线联盟
    6.2 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时代局限性
        6.2.1 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6.2.2 社会经济结构逐步趋于单一化
        6.2.3 社会中间阶层的弱化与缺失
    6.3 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代的启示
        6.3.1 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
        6.3.2 保障政府和市场的优势互补
        6.3.3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不放松
附录
    表1:1949-1956 上海工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表2:1949-1956 上海商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表3:1949-1956 上海私营工业加工订货变化情况
    表4:1949-1956 上海私营商业经销代销变化情况
    表5:1949-1957 上海公私合营工业与私营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比较
    表6:1949-1956 上海公私合营及私营工业户数与产值增长情况
    表7:1949-1957 上海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统计
    表8:1952-1957 上海主要消费品零售量统计
    表9:1950 上海工厂和商店申请停业、歇业数
    表10:1949-1956 上海上层资产阶级人士安排情况
    表11:1952-1957 上海市工业生产情况
    表12:私营工商业者区别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期刊论文
    课题参与情况

四、金融业的历史使命(论文参考文献)

  • [1]金融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J]. 王影,管树华. 经济, 2021(10)
  • [2]习近平新时代金融业高质量发展观研究[J]. 孙智君,陆铖. 金融经济学研究, 2020(06)
  • [3]冀南银行运行机制研究(1939-1948)[D]. 李娜. 山西大学, 2020(01)
  • [4]省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实施评估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崔元浩.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1)
  • [5]行业博物馆培育中国精神研究 ——以上海为例[D]. 许灵.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6]我国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实证分析[D]. 丁建慧. 兰州大学, 2020(01)
  • [7]新时代金融业的价值追求与使命担当[J]. 孙兰生. 农业发展与金融, 2019(12)
  • [8]全球化视域下新中国70年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开放发展[J]. 欧阳青东.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05)
  • [9]新时代离岸金融市场的构建与发展[J]. 胡希伦. 中国经贸导刊(中), 2019(06)
  • [10]过渡时期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审视[D]. 张婷.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金融业的历史使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