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蛋白纤维论文_朱佳倩,张顺亮,赵冰,宋永青,李克勖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豆蛋白纤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纤维,蛋白,大豆蛋白,纤维蛋白,大豆,凝胶,黏胶。

大豆蛋白纤维论文文献综述

朱佳倩,张顺亮,赵冰,宋永青,李克勖[1](2019)在《大豆分离蛋白对肌原纤维蛋白加热过程中结构及流变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作为优质的植物蛋白常被用于肉制品加工中,以提高产品产量和质地。研究添加SPI对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MP)凝胶特性及MP加热过程中结构和流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10%、20%SPI能提升混合凝胶的凝胶强度及保水性(P<0.05);加热过程中混合蛋白凝胶二级结构发生改变,但其变化规律尚不明确;添加SPI使混合凝胶储能模量及损耗模量下降;混合凝胶上清液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显示,肌球蛋白重链、肌动蛋白、SPI部分亚基均是参与凝胶形成的蛋白质。(本文来源于《肉类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孔繁荣,郭枫,陈莉娜[2](2019)在《大豆蛋白纤维的扭转疲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捻度仪对大豆蛋白纤维、珍珠纤维、天丝纤维、牛奶蛋白纤维的单次扭转极限、重复扭转疲劳性能进行了测试,同时测试了4种纤维在扭转前后的拉伸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大豆蛋白纤维的单次扭转极限较大,但重复扭转疲劳性能下降比较明显;扭转一定圈数后,纤维的拉伸性能下降得也比较明显,生产中要注意减少大豆蛋白纤维的扭转以延长其使用寿命。(本文来源于《上海纺织科技》期刊2019年09期)

张世伟,王云发,王士峰,姚添淇,冯荣虎[3](2019)在《基于酶联免疫分析的大豆蛋白复合纤维鉴定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蛋白来源的改性纤维成本差异较大,为区分纤维的蛋白来源,建立了一种简单、准确的大豆蛋白复合纤维鉴定方法。根据大豆蛋白现有的氨基酸序列和蛋白交联的位点设计一段特征肽半抗原,将该特征肽段偶联载体蛋白,免疫实验动物,并制备得到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将优化浓度的抗原包被于酶标版,抗体偶联辣根过氧化物酶,建立针对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该方法采用7M尿素作为提取剂,检出限为1. 8%氨基酸含量的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检测时间不超过70 min(含前处理)。该方法对常见的纤维无非特异性识别,纤维染色不会对检测结果造成干扰。(本文来源于《毛纺科技》期刊2019年07期)

王琳,陈理,陈斯[4](2019)在《蛹蛋白纤维和大豆蛋白纤维的性能测试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黏胶基蛹蛋白纤维、维纶基大豆蛋白纤维进行结构与性能测试,并且分别与普通黏胶纤维和维纶纤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蛹蛋白纤维纵向有明显的沟槽,大豆蛋白纤维纵向沟槽较少;纤维红外谱图显示蛹蛋白纤维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大豆蛋白纤维主要组成是聚乙烯醇;蛹蛋白纤维表现出纤维素Ⅱ晶型特征,大豆蛋白纤维的改性接枝或共聚并没有改变聚乙烯醇的结晶结构;蛹蛋白纤维的断裂强度小于大豆蛋白纤维;蛹蛋白纤维吸湿优于大豆蛋白纤维;蛹蛋白纤维的动静摩擦系数小于大豆蛋白纤维。(本文来源于《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黄扬萍[5](2019)在《水溶性大豆多糖对鳙鱼鱼糜肌原纤维蛋白抗冻性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鱼糜肌原纤维蛋白在冻藏过程中易发生冷冻变性,导致鱼糜及其制品功能特性的降低。本论文以鳙鱼鱼糜为原料,探究不同添加量、不同分子量水溶性大豆多糖对于鳙鱼鱼糜肌原纤维蛋白冻藏稳定性的影响,并初步探究了水溶性大豆多糖的抗冻机理;最后辅以液氮冷冻,旨在开发一种新型的鱼糜冷冻方式。(1)通过白度、持水性、肌原纤维蛋白溶解度、总巯基含量、Ca~(2+)-ATPase活性等理化指标及荧光光谱、拉曼光谱,研究不同添加量(0%、1%、3%、5%)水溶性大豆多糖的抗冻效果。结果表明水溶性大豆多糖可缓解鳙鱼鱼糜肌原纤维蛋白的冷冻变性,且添加量越多,效果越好,但添加量为3%和5%时差别不大,且添加5%SSPS会造成鱼糜b*值较大程度上升,综合考虑成本等因素,认为添加3%SSPS效果最好。(2)利用超声波降解、超声波协同过氧化氢降解两种方法得到两种相对分子量较小的水溶性大豆多糖(SSPS-U、SSPS-H),与未降解的水溶性大豆多糖(SSPS)进行对比,研究分子量对水溶性大豆多糖抗冻性的影响。SSPS、SSPS-U、SSPS-H叁者的分子量分别为5025.24 kDa、4384.77 kDa、3218.14 kDa,结果表明分子量越小,水溶性大豆多糖对鱼糜的冷冻保护效果越好,其中以SSPS-H组的效果最好。(3)鳙鱼鱼糜自由水含量和红外图谱结果表明,水溶性大豆多糖的羟基(-OH)可将鱼糜自由水转换为结合水,且随着水溶性大豆多糖添加量的增加,-OH含量相对增加,自由水含量减少,结合水含量升高。添加等量SSPS-U和SSPS-H的抗冻效果比SSPS好,是由于降解能使更多的-OH暴露出来,且降解不会改变水溶性大豆多糖的结构。(4)水溶性大豆多糖协同液氮冷冻实验结果表明,液氮冷冻可显着提高冻结速率,缩短通过最大冰晶生成带的时间,同时水溶性大豆多糖的加入不会对冷冻速率产生显着影响(p>0.05);水溶性大豆多糖协同液氮冷冻可有效减缓鱼糜肌原纤维蛋白的冷冻变性,二者协同作用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液氮冷冻或是添加水溶性大豆多糖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20)

武雅琴,王莉莎,邹咪,包海蓉[6](2019)在《热诱导大豆分离蛋白对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经60、80和95℃热处理,分别与鱼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MP)按质量比1∶3(总蛋白质量浓度45 g/L)热诱导得到混合蛋白凝胶。结果表明,从流变特性来看,与天然大豆分离蛋白复合凝胶(MP-N-SPI)相比,MP-SPI(80℃)的储能模量值(G')(P <0. 05)显着上升,而MPSPI(60℃和95℃)却低于MP-N-SPI。在MP中加入SPI后,复合凝胶的持水性均高于单纯MP,适宜的热诱导温度SPI(80℃),可以明显改善复合凝胶的持水力(water holding capacity,WHC)(P <0. 05)。从质构特性看出,MP-SPI(95℃)的硬度显着提升。电泳图谱显示,MP-N-SPI凝胶条带与单纯MP无明显差异,MP-SPI(80℃和95℃)条带比MP-N-SPI和MP-SPI(60℃)浅,说明预热SPI(80℃或95℃)容易与MP相互作用。化学力测定显示,预热大豆蛋白与MP的凝胶网络形成主要是疏水作用的结果,而氢键和二硫键不是复合凝胶形成的主要化学力。由此可见,适宜的热诱导大豆分离蛋白,可以明显改善复合凝胶的特性。(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9年10期)

杨华,严瑛[7](2018)在《大豆蛋白改性纤维研制现况及发展趋势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再生蛋白质纤维的发展历史、大豆蛋白改性纤维的研制、大豆蛋白改性纤维产品的开发及研究现状,以及改性大豆蛋白纤维实际用途和大豆蛋白纤维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期刊2018年05期)

杜洪振,陈倩,杨振,孙钦秀,孔保华[8](2019)在《预热处理大豆蛋白对鲤鱼肌原纤维蛋白凝胶和流变学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鲤鱼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 isolate,MPI)为研究对象,研究经过预热处理的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对MPI凝胶和流变学特性的影响。SPI在90℃热处理0(天然SPI)、30 min和180 min,分别与MPI以不同的比例(0∶1、1∶1、1∶2、1∶3、1∶4)混合,所有溶液总蛋白质量浓度均为40 mg/mL。结果表明,经过预热处理的SPI与MPI混合后其凝胶硬度、弹性、白度和持水性显着高于天然SPI与MPI混合所形成的蛋白凝胶(P<0.05),且预热处理时间越长的大豆蛋白(180 min)与短时间处理(30 min)相比增加得更为明显(P<0.05)。此外,随着SPI-MPI复配1∶1~1∶4,混合蛋白凝胶硬度、弹性、白度和持水性显着增大(P<0.05)。流变学研究表明,SPI添加到MPI溶液中能增加蛋白变性温度,而经过预热处理SPI能够显着地提高储能模量(G’)。热稳定性结果表明,MPI中添加天然SPI能够显着降低T_(max3)(P<0.05)而对T_(max1)和T_(max2)无影响(P>0.05);当SPI经过热处理后添加到MPI中能够显着降低T_(max1)(P<0.05)而提高T_(max3)(P<0.05)。总之,与未经预热处理的SPI相比,经过预热处理后的SPI添加到MPI中能够改善蛋白凝胶特性和流变学特性。(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唐伊,谭金龙,罗启慧,黄超,刘文涛[9](2018)在《大豆异黄酮对大鼠骨骼肌纤维组织形态及肌收缩蛋白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SIF对肌肉生长的影响,我们用6周龄SD雄性大鼠作为实验对象,运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研究不同浓度大豆异黄酮(soybean isoflavone,SIF)作用下的雄性大鼠肌纤维形态学变化和α-肌动蛋白(α-actin)、肌球蛋白(myosin)及其m RNA表达量的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中、高剂量组肌纤维直径极显着高于溶媒对照组(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中、高剂量组α-actin表达量极显着高于溶媒对照组(P<0.01);myosin表达量高剂量组极显着高于溶媒对照组(P<0.01),中剂量组显着高于溶媒对照组(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目的基因α-actin和myosin m RNA的表达量变化与蛋白表达基本一致。以上结果表明,SIF能够通过促进α-actin和myosin蛋白及m RNA在肌肉中的表达,使雄性大鼠肌纤维增粗。可为大豆异黄酮改善肌肉收缩、促进骨骼肌纤维增粗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逄邵伟,邢明杰,孙志豪,陶继昊[10](2018)在《大豆蛋白纤维多组分混纺纱的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开发了大豆纤维/涤纶/棉纤维混纺比分别为10/40/50、20/40/40、30/40/30的混纺纱,研究了其拉伸断裂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大豆蛋白纤维含量的增加,大豆蛋白纤维混纺纱线的断裂强力、断裂强度、断裂伸长、断裂功都所提高。(本文来源于《山东纺织科技》期刊2018年03期)

大豆蛋白纤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捻度仪对大豆蛋白纤维、珍珠纤维、天丝纤维、牛奶蛋白纤维的单次扭转极限、重复扭转疲劳性能进行了测试,同时测试了4种纤维在扭转前后的拉伸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大豆蛋白纤维的单次扭转极限较大,但重复扭转疲劳性能下降比较明显;扭转一定圈数后,纤维的拉伸性能下降得也比较明显,生产中要注意减少大豆蛋白纤维的扭转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豆蛋白纤维论文参考文献

[1].朱佳倩,张顺亮,赵冰,宋永青,李克勖.大豆分离蛋白对肌原纤维蛋白加热过程中结构及流变特性的影响[J].肉类研究.2019

[2].孔繁荣,郭枫,陈莉娜.大豆蛋白纤维的扭转疲劳分析[J].上海纺织科技.2019

[3].张世伟,王云发,王士峰,姚添淇,冯荣虎.基于酶联免疫分析的大豆蛋白复合纤维鉴定方法[J].毛纺科技.2019

[4].王琳,陈理,陈斯.蛹蛋白纤维和大豆蛋白纤维的性能测试与分析[J].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2019

[5].黄扬萍.水溶性大豆多糖对鳙鱼鱼糜肌原纤维蛋白抗冻性影响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6].武雅琴,王莉莎,邹咪,包海蓉.热诱导大豆分离蛋白对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

[7].杨华,严瑛.大豆蛋白改性纤维研制现况及发展趋势探讨[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18

[8].杜洪振,陈倩,杨振,孙钦秀,孔保华.预热处理大豆蛋白对鲤鱼肌原纤维蛋白凝胶和流变学特性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9

[9].唐伊,谭金龙,罗启慧,黄超,刘文涛.大豆异黄酮对大鼠骨骼肌纤维组织形态及肌收缩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8

[10].逄邵伟,邢明杰,孙志豪,陶继昊.大豆蛋白纤维多组分混纺纱的开发[J].山东纺织科技.2018

论文知识图

大豆蛋白纤维的纵向表面形态一3大豆蛋白纤维织物起毛阶段(起...一3大豆蛋白纤维机织物起球阶段照...一7大豆蛋白纤维织物洗后起毛纤维...一4大豆蛋白纤维织物起球后纤维发...一6大豆蛋白纤维织物落球后纤维断...

标签:;  ;  ;  ;  ;  ;  ;  

大豆蛋白纤维论文_朱佳倩,张顺亮,赵冰,宋永青,李克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