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的艺术——广告设计中的幽默图形语言及其教学研究

幽默的艺术——广告设计中的幽默图形语言及其教学研究

胡献雯[1]2003年在《幽默的艺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总是与一定的媒介有关,并且通常借助这种媒介来传达或表述创作思想,因此,对艺术活动及其载体的关系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立足于对幽默图形语言及其载体—广告进行研究,结合幽默和图形各自的特点,试图从传播学、审美心理学、市场营销学、新闻学、媒体等角度出发,系统地论述幽默图形语言的类型,表现方式、创作要求等等,力求在理论上对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最后笔者通过实践对论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教学实证研究,积累了幽默图形语言开发的相关经验与教训。 由于长期以来对幽默研究不甚注重媒介视角,而图形研究亦对幽默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缺乏二者之间的必要的关联研究。因此,本论题的提出和研究对于图形理论研究和幽默理论研究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刘花弟[2]2016年在《新时期中国平面设计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平面设计教育经历了手工教育与工艺教育、图案教育孕育,从实用美术、商业美术发展而来,新中国成立后历经从装潢美术、平面设计以及视觉传达设计等教育形态演绎,不断探索、发展与完善,现成为我国设计教育领域中规模最大、发展最快、成果最大的教育类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给新时期我国平面设计教育发展提供了宽广平台和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转型挑战。本文旨在对新时期中国平面设计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历程进行研究,重点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平面设计教育发展状况进行系统、客观的梳理和分析,分别从专业名称的演变与平面设计学科的转型来论述平面设计的不同形态演绎,对装潢美术专业、平面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各个形态的相关情景进行了论述。其次通过对学科目录、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等的解读,论述了平面设计学科的教学体制与教学改革发展的情景和状态;再者通过对平面设计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及课题设计的探讨,进一步论述了平面设计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的研究;对教学内容发展的描述探讨了课程设置的变异与结构的改写;对代表性院校与不同类型院校教学特质的分析、平面设计教学中的模式与样态以及国外教学的引进与影响等方面进行了阐释与论证。并基于“问题意识”对平面设计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批判性归纳,最后得出结论。通过对现代中国平面设计教育的相关范畴的研究,并通过横向和纵向的研究思路获得一种对现代平面设计教育较为宏观的把握,对丰富和完善现代中国设计教育体系有着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从而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对当代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及其相关设计专业皆具有指导意义,丰富了专业教育内容并能在实践教育过程中提供启示。

赵晶[3]2008年在《解构广告艺术设计中的幽默图形语汇》文中研究说明幽默图形的运用在广告设计中日渐重要,并成为一种趋势。本论文立足于对幽默图形语汇及其载体-广告进行研究,结合幽默图形的分类和表现手法,从传播学、心理学、市场营销学等角度出发,找出了广告艺术设计中幽默图形的运用特征,最后结合国内外案例找出适应我国国情的幽默广告的方法,即在广告主题与幽默元素的运用原则上和中国国情与受众心理的把握上找出了根本的解决办法,旨在为中国的广告设计拓展出一个新的空间,为我们明晰消费者心理,改善销售渠道,促进设计水平,深化广告研究打开一扇独特的窗口,让消费者在会心一笑的同时拉近与品牌之间的距离,从而获得财富。由于中国运用幽默图形语汇的广告很多都模仿国外,国内对幽默图形的研究又缺乏重视,因此,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幽默图形运用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刘艺琴[4]2012年在《转换与融合:20世纪平面广告设计观念与形态的历史演进》文中指出在20世纪平面广告设计的发展中,商业与艺术这两大属性的主导作用不断地发生着转换与融合,这种转换与融合可以说是平面广告演进与变化的本质规律,不仅推动了平面广告设计自身的快速发展,而且还进一步明确了广告的本质功能。平面广告设计观念及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变化的过程,在某一特定时期,在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博弈中往往会出现某一方占主导地位,从而形成态势的转换,但两者却从未彻底分离。这些发展出来的新观念新形态对之前的观念和设计形态并不是彻底否定,而是有某种程度上的交融。这也是本文探讨的主题——平面广告的设计观念与形态在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博弈过程中如何走向转换、融合。本文以商业与艺术的双重视角,从市场经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广告产业的自身发展等方面对平面广告设计进行了多重维度的检视,并对20世纪平面广告设计观念及形态的发展演变作了历史性考察,划分出几个主要发展阶段,并对分期依据进行了阐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是平面广告设计的“艺术至上”时期。此时的广告利用唯美花哨的艺术形式起到的“广而告之”的宣传作用。平面广告“艺术至上”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力极大提高导致商品供不应求、彩色印刷技术发展,广告设计几乎全由画家兼职,对广告传播效果的“无所不能”的错误认识等。由此“艺术至上”广告风靡一时。但它也暴露了这一时期平面广告设计的致命弱点:忽略了广告的最终目的——促进销售。20世纪20年代以后至二战结束,平面广告设计实现了“艺术至上”向“功能主义”的转变。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消费者的购买力下降,生产过剩,大量商品被积压。人们意识到了商品推销的重要性。二战后,世界经济复苏,商品日益丰盛,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商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市场格局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人们对广告的认识也由“无所不能”向“有所不能”转变。而“艺术至上”广告难以体现出产品的特点、优势及与竞争对手的区别。此时广告大师们开始把注意力投注到如何推销产品上。他们围绕产品的推销提出了一系列广告理论,指出广告的设计形式必须服从功能,引导广告设计由唯美转向商业诉求。与此同时,现代艺术的诞生,其抽象、简洁的形式也影响了平面广告的表现形态。至此“功能主义”开始占据主流地位。20世纪50至70年代,是平面广告设计“艺术”与“功能”融合时期。二战以后,欧美各国经济发展迅猛,市场呈现出供过于求的现象,市场竞争加剧。消费者的需求成为主导,真正意义上的买方市场形成。由于“功能主义”广告设计风格过多地强调功能性诉求,千篇一律的几何造型,不仅缺少个性,还漠视了人的视觉和心理感受,疏离了趣味性和愉悦性,给人一种机械之感。模式化、标准化的广告作品难以突出商品之间微小的差异,很难再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此时的广告设计必须以全新的面貌、更加富于视觉欢娱的形态才能博得消费者的青睐。在此背景之下,美国广告界提出了广告“创意”理论,即从商业功能诉求走向艺术与商业的融合,即创意——用艺术的表达方式去巧妙地实现商业目的。平面广告开始探求以创意为导向,注重消费者感受的新型广告发展模式,即在广告形态上寻求更好的表达方式。20世纪80年代的国际市场出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互联网及便利的交通,缩小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各种文化、思想的交融成为必然,尤其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倡导从历史传统、本土文化或现代文化中吸取营养,从现代社会思想及文化发展中寻找灵感,它强调装饰性、娱乐性,主张回归历史。在广告理论上也有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提出。这些因素到对平面广告设计观念及形态影响巨大,使平面广告设计走上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主张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以回归装饰的手法来达到丰富视觉感受的目的。20世纪平面广告在设计理念与形态上不断寻求转变,从世纪初的艺术至上注重艺术表现,到功能主义的高度简洁,到创意时代再到逐渐回归多元与融合注重装饰。这个转变在世纪末体现了一种回归。这种回归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在不断调整、不断完善中的更高层次的回归。20世纪的平面广告的发展演变就是商业与艺术的主导作用不断博弈、转换与融合的过程。在未来的发展中,不管平面广告设计如何变化,其商业与艺术属性不会改变,艺术始终为商业服务,而平面广告设计风格也将会越来越淳朴、自然,逐渐退去浓厚的商业痕迹而体现出广告本身的真率与质朴。

李小琼[5]2008年在《中国美术学院平面设计教育简史(1996-2007)》文中指出1996—2007年十一年间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网络的迅速发展给设计和设计教育带来了技术与观念上的双重变革。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国际接轨的“现代设计”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中国设计教育界的改革运动应运而生。中国美术学院在新的形式面前面临着重大历史性的抉择与改革。面对新的挑战,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部以市场为指向,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为引导,对专业设置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其中一个重要的决决议是装潢系从工艺系分离出来,独立成系,并最后定名为视觉传达设计系。视觉传达系上下团结一致,先后发展了平面设计专业、多媒体与网页设计专业、书籍设计叁个专业方向,并完善了叁个专业相对完备的教学大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视觉传达设计系同时为本院的平面设计打开了与国际接轨的局面,得益于国内外频繁的学术活动,学术活力得以生生不息。教学质量是办学的生命线,中国美术学院平面设计教育经历了来自“扩招”的冲击;在这样的冲击中,视觉传达设计系始终坚固和完善本科教学,增人数的同时增专业,通过优化师资、大力发展研究生教学来保证教学质量,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本论文从学科建设与课程改革、教师与学生、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索和学术交流四个方面对1996年——2007年间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的平面设计教育史进行研究。本论文旨在探究平面设计教育的本质与规律,论述了中国美术学院平面设计教育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由工艺美术教育模式向现代设计教育模式的转型。

彭超[6]2013年在《幽默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图形创意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创意是增强平面广告作品生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平面广告商业宣传效果的重要手段。而在当前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幽默元素往往能够很好的抓住人们的视觉注意力,所以幽默元素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具有很高的运用价值。本文以幽默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图形创意为研究对象,在对其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幽默平面广告图形创意的表现手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赵媛[7]2011年在《从解构到同构》文中研究指明图形符号是一种特殊的符号,是人们有意识的创造、吸收、采用能引起人们相对成熟的思维和固定反应的信息形式,它由自然形态或抽象形态构成。目前,我们已经熟悉图形符号这种为大众广泛接受的视觉语言,那么,设计师如何运用图形进行创意、如何在平面设计中运用图形创意思维、如何改造并发展创意图形、如何更好的运用技术手段进行图形视觉语言的信息传达,是当今平面设计领域的首要课题。图形符号创意和思维的发掘,本身不受任何限制,但受创意目标制约,也就是说不管怎样调动各种元素进行变化,都要始终将信息指向某个具体的目标,即要明确图形创意的思维取向。在设计中主动认识客观事物,有效捕捉事物信息的传达,在平凡中找到创新点,在创新中对各种方案、构想作分析、决策并从中获得创造性的突破;在取向时提出假设、从可能的概念中进行形与义的分析,选择图形符号原型与创意目的及表现角度的导入,进而找到几者之间必然的联系;同时在个人主观意识支配下解读创意图形的内涵,以此作为切入点把平面广告的重点集中于视觉形象的意念创造上,这样的图形语言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与信息,与单纯用其它媒介表现是根本不同的。

张曼华[8]2011年在《海报图形的个性化表现手法研究》文中提出海报是张贴在公共场所里的印刷宣传品,图形在海报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位置。随着海报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一些设计师在创作海报图形时没有拘泥于常规的表现手法,在其基本表现手法基础之上不断努力探索,最终形成了一些个性化的表现手法。海报图形的个性化表现手法有一些,全部研究不太可能,文章选择海报图形的符号性表现手法、实体叁维表现手法、动态手法和残缺手法四种较为典型且较少有学者进行全面而深入研究的个性化表现手法来进行探究。文章运用图像学和符号学的研究方法,首先分别描述了海报图形的符号性表现手法、实体叁维表现手法、动态手法和残缺手法四种个性化表现手法的特征,透过这些外在形式,发现设计师运用这些个性化表现手法有一定内涵和原因,是设计师有意为之并精心设计的,是为海报的主题服务的。最后指出海报图形的个性化表现手法是基于海报图形的常规手法所做出的突破和创新,不是一时形成的,是设计师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和不懈探索所形成的,是时代性的产物。但是那些常规表现手法也不会消亡,而是呈现多种手法共存的局面。海报图形的个性化表现手法顺应了海报图形的发展趋势,符合现代设计的发展方向,迎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它们不仅改变了海报图形传统的设计模式,也延伸了海报图形的内涵和意义,给受众以新鲜的视觉效果,将视觉经验引向新的领域。

刘宝成[9]2004年在《图形设计再认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图形设计作为一门专业学科的提出是在上个世纪20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时代赋予其不同的含义。最初的图形设计主要是基于以绘画为主的形式,并以平面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今,图形设计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设计学科,被越来越多的设计家所重视,并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在全国大部分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中成为专业教学的重点课程。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提高,图形设计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甚至超出了单纯的二维表现。但图形创意性思维的运用,才是现代图形设计主要的创新手段。 本文正是试图从图形设计的创意性思维运用的新视角出发,论证现代图形设计与平面设计艺术的多维性设计关系,让图形设计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发挥重要作用。

梁田田[10]2015年在《戏剧海报中图形创意的审美特征》文中研究说明戏剧海报是以歌剧、话剧、舞剧等舞台表演剧目为设计对象、以图形为主要信息载体而进行的设计创意。二十世纪后半叶,西方发达国家的戏剧发展繁荣,新戏剧流派纷呈的同时,经典戏剧也在不断上演,观看戏剧成为一项高品位的审美活动。戏剧宣传的需要和设计师对戏剧海报文化特性的青睐,使戏剧海报大量产生,其中不乏许多国际知名设计大师的优秀作品。大师们将戏剧语言与图形语言融会贯通,以绝妙的图形创意诠释戏剧主题,其中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值得我们研究与学习。本文以二十世纪末西方设计大师为经典戏剧所做的海报作品为研究对象,对海报中的图形创意展开研究,试图探寻戏剧语言和图形语言这两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转换。研究中,首先以具体作品为例,探究戏剧剧本、舞台表演与海报之间的关系,通过由剧本到舞台再到图形的层层递进,分析戏剧海报图形创意的思维过程,即由戏剧主题提炼其最本质的概念,进而展开图形创意。其次,借助语言层级理论的相关知识,着重研究图形表征与主题表达的关系。设计大师如何通过对图形符号的不同选择与构建,通过图形创意,完成主题思想的传达。再次,通过对多位设计师为相同戏剧主题所做的不同视觉诠释,以及同一位设计师对不同戏剧的解读展开比较研究,论证戏剧海报的图形创意目的是为了诠释主题,设计师在对戏剧本质特征进行提炼的基础上,以恰当的手段对戏剧主题的概念进行视觉化诠释,并借此形成个人表现的风格与特色,完成有效传达。最后,在对经典戏剧的特征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尝试归纳海报图形创意所呈现出的风格特征,即:连续而动态的概念表达、概括与抽象的思维过程、深度的哲学思考。以期通过对风格特征的归纳,更好的理解戏剧海报的艺术价值,由此指导自己的图形创意实践。

参考文献:

[1]. 幽默的艺术[D]. 胡献雯. 湖南师范大学. 2003

[2]. 新时期中国平面设计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研究[D]. 刘花弟. 南京艺术学院. 2016

[3]. 解构广告艺术设计中的幽默图形语汇[D]. 赵晶. 吉林大学. 2008

[4]. 转换与融合:20世纪平面广告设计观念与形态的历史演进[D]. 刘艺琴. 武汉大学. 2012

[5]. 中国美术学院平面设计教育简史(1996-2007)[D]. 李小琼. 中国美术学院. 2008

[6]. 幽默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图形创意分析[J]. 彭超.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7]. 从解构到同构[D]. 赵媛. 内蒙古大学. 2011

[8]. 海报图形的个性化表现手法研究[D]. 张曼华. 湖南工业大学. 2011

[9]. 图形设计再认识[D]. 刘宝成. 河北大学. 2004

[10]. 戏剧海报中图形创意的审美特征[D]. 梁田田. 华中师范大学. 2015

标签:;  ;  ;  ;  ;  ;  ;  ;  

幽默的艺术——广告设计中的幽默图形语言及其教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