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分数论文-崔敏珺,李从圣,杨静

危险分数论文-崔敏珺,李从圣,杨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危险分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血压,射血分数保留心衰,危险因素

危险分数论文文献综述

崔敏珺,李从圣,杨静[1](2019)在《高血压患者发生射血分数保留心衰的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高血压患者发生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为该类患者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10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高血压合并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以原发性高血压非心衰患者5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BMI、吸烟史、饮酒史、房颤、冠心病、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肾功能不全、脑卒中、低血钾、血脂异常、贫血、呼吸睡眠暂停病史,分析其与高血压合并射血分数保留心衰的相关性,多因素回归分析高血压患者发生射血分数保留心衰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性别、BMI、年龄、吸烟史、房颤、冠心病、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肾功能不全、贫血的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饮酒史、低血钾、脑卒中、血脂异常、呼吸睡眠暂停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性别、BMI、年龄,吸烟史、房颤、冠心病、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肾功能不全、贫血与高血压合发生射血分数保留心衰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超重、吸烟、房颤、高尿酸血症为高血压患者发生射血分数保留心衰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女性、超重、吸烟、房颤、高尿酸血症为高血压合并射血分数保留心衰的危险因素。临床工作应重视对女性高血压患者基础疾病控制,同时重视对患者不良生活习惯的干预治疗,改善机体异常症状,以降低射血分数保留心衰的发生进展。(本文来源于《医学信息》期刊2019年20期)

邢寻静[2](2019)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合并房颤的危险因素及药物治疗的回顾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探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of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 EF)患者合并房颤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以及药物治疗状况,为预测和减少房颤的发生提供可参考的依据。方法:调取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医院二部心血管内科2017年1月-2017年12月198例(男性76例,女性122例)HFp EF患者的病例资料,将患者分为心房纤颤组(AF组)98例,占49.50%,其中男性39例(39.80%),女性59例(60.20%),平均年龄76.0(67.5,81.0)岁;非心房纤颤组(N-AF组)100例,占50.50%,其中男性37例(37.00%),女性63例(63.00%),平均年龄74.5(66.0,81.0)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其它伴随疾病、血清学检查、心脏彩超及药物治疗情况。统计分析运用SPSS 22.0,结果均以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并把多个具有统计学差异的临床资料运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AF组患者入院时每分钟心率高于N-AF组(P=0.005);2、AF组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甘油叁酯(TG)、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于N-AF组(P值均<0.05);3、AF组患者的左心房内径(LAD)和右室舒张末期内径(RVEDD)高于N-AF组,肺动脉高压的人数所占百分比高于N-AF组(P值均<0.05);4、两组患者中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肾功能不全的人数所占百分比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5、两组患者中使用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ACEI/ARB、螺内酯、他汀类、地高辛治疗的人数所占百分比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6、对多个有统计学差异的临床资料运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提示LAD每增加1mm,发生房颤的可能性增加1.117倍(OR=1.117;P<0.001)。结论:通过对具有统计学差异的临床资料进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后发现,左心房结构改变导致的左心房内径的增大是HFp EF患者发生心房纤颤的重要危险因素;监测左心房内径的变化、早期发现心房纤颤对于延缓HFp EF患者病情的进展以及较少房颤卒中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贺秀[3](2019)在《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使得临床医师对该疾病有更深的认识,进一步探索HFpEF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诊治依据。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09年5月至2012年12月我院老年病一科收治的HFpEF患者123例,同期正常对照93例。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既往病史及本次存在的症状等);血液学指标(如血常规,血生化,甲状腺功能,造血指标等);心脏彩超(如左心和右心的相关指标等)。采用卡方检验,Fisher概率确切法,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以及二元Logistic回归,观察HFpEF人群发生肺动脉高压的危险因素;采用卡方检验,Fisher概率确切法,单因素ANOVA分析以及Kruskal-Wallis H检验,观察HFpEF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特点;采用Pearson,Spearman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肺动脉收缩压(PASP)和超声心动图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合并肺动脉高压的HFpEF患者64例,占HFpEF患者的52.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房颤,高血压,左房容积及内径的增加为HFpEF发生肺动脉高压的危险因素(OR=1.035~17.930,P=0.001~0.036),而HDL和叶酸为HFpEF发生肺动脉高压的保护因素(OR=0.540~0.822,P=0.004~0.017)。(2)与HFpEF无肺动脉高压组相比,合并肺动脉高压组中叶酸,EPO以及左室舒张末期指标(LVEDVi、LVEDV)均较低(P<0.05)。(3)HFpEF合并肺动脉高压组中年龄,BMI,腰臀比,DM,外周水肿,实验室指标(HDL、BUN、GLU、HbA1c%),肺动脉、肺静脉以及下腔静脉指标(PA、S、IVCexp),左心房、右心指标(LAD、LADi、LAV、LAVi、RVOT2、RVF-Ws、RVF-Wd、RA-D1、RA-D2、RAA),左室舒张功能指标(E、A、E/E'S、E/E'、E/E'L)以及LVEF均高于无肺动脉高压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而MCHC低于其他两组(P<0.05);上述指标中,HFpEF无肺动脉高压组中除HDL和HBG外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4)线性相关研究发现PASP与LVEDVi呈负相关,而与IVCinsp、LAD、LAV、RA-D2、RAA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发现PASP与LVEDVi(r=-0.164,P=0.015)呈独立负相关,而与IVCinsp(r=0.796,P=0.044)呈独立正相关。结论:(1)女性,房颤,高血压,低HDL是HFpEF发生肺动脉高压的危险因素。(2)HFpEF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年龄,BMI,血糖水平,左房及右心的内径和容积高于无肺动脉高压组和健康人群。(3)PASP的水平与LAD、LVEDVi、IVCinsp有关。(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4-01)

洪小娟,陆青竹,曾威[4](2018)在《不同射血分数急性心力衰竭病人远期预后及再住院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射血分数降低的急性心力衰竭(AHFr EF)和射血分数保留的急性心力衰竭(AHFp EF)病人远期预后差异和心力衰竭病人再住院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60例急性心力衰竭(AHF)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和随访,其中AHFr EF组35例,AHFp EF组25例,比较两组病人1年全因死亡率及再住院率,COX回归模型分析再住院危险因素。结果 AHFr EF组1年全因死亡率为34.29%,AHFp EF组1年全因死亡率为16.00%,两组1年全因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HFr EF组1年内再住院率显着高于AHFp EF组(60.00%与32.00%,P <0.05)。经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年龄、心房颤动、氨基末端脑肭肽前体(NT-proBNP)水平和下腔静脉内径是AHFp EF病人再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低钠血症、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NT-proBNP水平和β-受体阻滞剂应用是AHFr EF病人再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HFp EF病人远期预后好于AHFr EF病人,NT-proBNP水平是AHF病人共有的再住院独立危险因素,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改善AHFr EF病人预后。(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8年24期)

李真真,赵正焱[5](2018)在《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患者与射血分数减低心力衰竭的危险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者与射血分数减低心力衰竭之间的关系。方法观察827例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减低患者的临床结局,根据糖尿病病史和血糖状态[基线糖化血红蛋白(Hb A1c)<6. 0%、6. 0%~6. 4%或≥6. 5%]进行分组,应用Cox回归模型调整不良结局的已知预测因子。结果具有糖尿病病史患者(n=291,35. 2%)与无糖尿病病史患者比较,前者心力衰竭住院主要组成结局或心血管死亡率显着增高(调整风险比1. 38; 95%CI,1. 25~1. 52; P <0. 01)。Hb A1c检测结果显示111例(13. 2%)未诊断为糖尿病,210例(25. 4%)为糖尿病。未确诊糖尿病患者(Hb A1c> 6. 5%)和已知糖尿病患者与Hb A1c <6. 0%者相比风险比分别为[1. 39(1. 17~1. 64); P <0. 01]和[1. 64(1. 43~1. 87); P <0. 01]。糖尿病前期患者与Hb A1c <6. 0%者相比亦具有较高的风险[风险比1. 27(1. 10~1. 47); P <0. 01]。结论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减低患者,血糖异常十分多见,糖尿病前期与不良心血管结局较高危险相关。(本文来源于《河北医药》期刊2018年21期)

商鲁翔,赵阳,李瑞,张文慧,祖克拉·吐尔洪[6](2018)在《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因AMI入院、LVEF> 50%、Killip分级Ⅰ级或Ⅱ级的患者,根据是否发生院内死亡,分为院内死亡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基线临床资料,分析院内死亡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736例患者,其中院内死亡组有45例患者(6. 1%),对照组有691例(93. 9%)。两组患者年龄、男性比例、脑血管病史、既往AMI病史、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方式、梗死部位、血运重建、心电图QRS波宽度、B型利钠肽、心肌酶和肾功能等均有显着差异(均为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高龄[比值比(OR)=2. 521]、既往AMI病史(OR=2. 741)、发病至入院时间延长(OR=1. 687)、下级医院转诊(OR=2. 372)、前壁或广泛前壁心肌梗死(OR=3. 231)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OR=2. 077)是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男性(OR=0. 512)和血运重建治疗(OR=0. 237)是院内死亡的保护性因素。结论高龄、既往AMI病史、发病至入院时间延长、下级医院转诊、前壁或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和肾功能不全是LVEF正常的AMI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而男性和血运重建治疗为保护性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心血管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文锐,代思源,覃娇,李芊[7](2018)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不同射血分数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射血分数保留型(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 ejection fraction,HFpEF)、中间型(heart failure with mid-range of ejection fraction,HFmrEF)以及降低型(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15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及心脏彩超结果,组间比较不同类型心力衰竭的临床特征,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的危险因素,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验证。结果 152例患者中HFpEF为110例(72.4%)、HFmrEF为16例(10.5%)、HFrEF为26例(17.1%)。HFrEF组Ⅳ级心力衰竭高于HFpEF组(χ2=6.369,P=0.041);HFpEF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尿酸(uric acid,UA)、血浆白蛋白(albumin,ALB)高于HFrEF组(t=3.144,P=0.002;t=2.131,P=0.033;t=2.933,P=0.003);HFrEF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高于HFpEF组和HFmrEF组(t=3.211,P=0.001;t=0.789,P=0.005)。HFpEF组E/A(E峰/A峰)比值明显低于HFrEF组(t=2.971,P=0.003);HFpEF组左房内径(left atrium,LA)、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低于HFmrEF组(t=3.055,P=0.002;t=5.461,P=0.000)和HFrEF组(t=2.151,P=0.031;t=4.307,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LVEF与SBP呈正相关性(OR0.338,95%CI 0.086~0.263,P<0.001),而与HB(OR 0.188, 95%CI-0.024~-0.033,P=0.010)和LVEDd(OR 0.563,95%CI-1.421~-0.743,P<0.001)呈负相关,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验证(t=7.906, P=0.004;t=-4.191,P=0.025;t=-5.582,P=0.011),提示SBP、HB、LVDd可能是LVEF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主要表现为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可能与贫血、高血压导致心脏重塑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血液净化》期刊2018年09期)

郭宁宁,孙青风,张云娜,赵乃蕊,许金秀[8](2018)在《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数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数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既往没有冠心病(CHD)病史的患者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患者中单纯为2型糖尿病患者为(单纯T2DM组=50)和合并代谢综合征为(MS组=50例),对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收集,调查患者是否有吸烟史,对患者进行人体测量学指标进行调查,检查患者FPG和FLns、血脂情况、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HbA、C等,同时还需计算BMI、稳定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以及FRV。结果: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生化指标,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MS组在BMI、SBP、DBP等指标上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既往无CHD病史的2型糖尿病患者诊断T2DM合并MS患者的CVD危险因素水平较高。(本文来源于《饮食科学》期刊2018年16期)

吴宏,郑亮,田才林,朱成英,姜晓兰[9](2018)在《上海市高行老年社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社区老年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的患病率情况,探讨导致老年人HFpEF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在2013年6~10月对高行老年社区居民进行整群抽查并分为HFpEF组与对照组;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来探讨导致HFpE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次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40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50份,有效率为98.75%。其中HFpEF患者1312例,对照组人群2638名。两组体重指数正常、超重、肥胖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提示,当调节变量为年龄、性别、收缩压、肥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超敏C反应蛋白时,高龄、女性和低HDL-C是HFpE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在高行社区老年人群中的患病率较高;其中,高龄、女性、较低的HDL-C是发生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的高危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8年15期)

宋婷婷,贾红丹,国强华,崔蕊,刘丽[10](2018)在《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射血分数保留心衰的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伴随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射血分数保留心衰(ejection fraction preserve heart failure,EFp HF)的危险因素,以期为该类患者的治疗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分析96例HFp EF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列为观察组;对照组101例为高血压合并射血分数正常非心衰患者。对可能影响HFp EP患者疾病发生及发展进程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具有差异的指标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具有影响该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体质指数(BMI)、吸烟比较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房颤、糖尿病、冠心病、肾功能不全、贫血、呼吸睡眠暂停病史水平发生率比较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Fp EF合并高血压患者不同心功能分级LEVF、LVDd、LVST、E/A、LAV及血清NT-pro BN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Fp EF患者随着心功能升高LVDd、LVST、LAV及血清NT-pro BNP水平升高,LEVF、E/A水平呈下降趋势;高龄、超重、吸烟、糖尿病、冠心病是HFp EF合并高血压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龄、超重、吸烟、糖尿病、冠心病是HFp EF合并高血压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心功能分级越严重,心肌重构、心房功能改变就越明显。(本文来源于《川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危险分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运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探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of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 EF)患者合并房颤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以及药物治疗状况,为预测和减少房颤的发生提供可参考的依据。方法:调取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医院二部心血管内科2017年1月-2017年12月198例(男性76例,女性122例)HFp EF患者的病例资料,将患者分为心房纤颤组(AF组)98例,占49.50%,其中男性39例(39.80%),女性59例(60.20%),平均年龄76.0(67.5,81.0)岁;非心房纤颤组(N-AF组)100例,占50.50%,其中男性37例(37.00%),女性63例(63.00%),平均年龄74.5(66.0,81.0)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其它伴随疾病、血清学检查、心脏彩超及药物治疗情况。统计分析运用SPSS 22.0,结果均以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并把多个具有统计学差异的临床资料运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AF组患者入院时每分钟心率高于N-AF组(P=0.005);2、AF组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甘油叁酯(TG)、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于N-AF组(P值均<0.05);3、AF组患者的左心房内径(LAD)和右室舒张末期内径(RVEDD)高于N-AF组,肺动脉高压的人数所占百分比高于N-AF组(P值均<0.05);4、两组患者中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肾功能不全的人数所占百分比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5、两组患者中使用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ACEI/ARB、螺内酯、他汀类、地高辛治疗的人数所占百分比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6、对多个有统计学差异的临床资料运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提示LAD每增加1mm,发生房颤的可能性增加1.117倍(OR=1.117;P<0.001)。结论:通过对具有统计学差异的临床资料进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后发现,左心房结构改变导致的左心房内径的增大是HFp EF患者发生心房纤颤的重要危险因素;监测左心房内径的变化、早期发现心房纤颤对于延缓HFp EF患者病情的进展以及较少房颤卒中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危险分数论文参考文献

[1].崔敏珺,李从圣,杨静.高血压患者发生射血分数保留心衰的危险因素分析[J].医学信息.2019

[2].邢寻静.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合并房颤的危险因素及药物治疗的回顾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9

[3].贺秀.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D].兰州大学.2019

[4].洪小娟,陆青竹,曾威.不同射血分数急性心力衰竭病人远期预后及再住院危险因素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

[5].李真真,赵正焱.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患者与射血分数减低心力衰竭的危险关系[J].河北医药.2018

[6].商鲁翔,赵阳,李瑞,张文慧,祖克拉·吐尔洪.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8

[7].文锐,代思源,覃娇,李芊.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不同射血分数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血液净化.2018

[8].郭宁宁,孙青风,张云娜,赵乃蕊,许金秀.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数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影响研究[J].饮食科学.2018

[9].吴宏,郑亮,田才林,朱成英,姜晓兰.上海市高行老年社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8

[10].宋婷婷,贾红丹,国强华,崔蕊,刘丽.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射血分数保留心衰的危险因素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8

标签:;  ;  ;  

危险分数论文-崔敏珺,李从圣,杨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