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视觉系统特性论文-李敏,李俊

人类视觉系统特性论文-李敏,李俊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类视觉系统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图像质量评价,HVS,小波变换,人类视觉

人类视觉系统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敏,李俊[1](2013)在《基于人类视觉系统特性的图像质量评价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详细介绍图像质量评价和人类视觉系统(HVS)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HVS特性的新评价方法。它采用小波分解图像信号,提取视觉特征,建立符合HVS特性的评价指标,并且分析具体算法。实验证明,本文的评价算法比传统的PSNR算法更优。(本文来源于《科技通报》期刊2013年02期)

闫文[2](2011)在《基于人类视觉系统特性的直方图可逆信息隐藏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人类视觉系统特性,提出一种基于人类视觉系统特性的直方图可逆信息隐藏算法.该算法根据人类视觉掩蔽效应,将图像划分为纹理区、边缘区和平滑区,在不同噪声敏感区域分别嵌入不同强度信息量.算法在确保嵌入更多信息量的同时,也满足了信息隐藏视觉上的不可感知性,取得了较好的视觉效果.(本文来源于《喀什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徐涛[3](2010)在《人类视觉系统的时间响应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视觉系统的时间响应特性决定了人是否能够得到运动物体的真实影像以及它的实际位置,因此,长期以来受到生物医学、电视电影学、心理学、图像处理等领域的广泛关注。然而,由于视觉影像信号历经的变换、处理机理十分复杂并且对人类的视觉系统进行测试具有一定的难度使得人类视觉系统的时间特性研究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前人对视觉系统的时间特性研究大多是指其系统的延迟响应特性,这导致很多争论,甚至很难对一些视觉现象进行解释。而本文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人类视觉的时间特性包括视觉系统的延迟响应特性和动态响应特性,并且提出了基于系统辨识理论的测试方法。首先,对视觉系统的延迟响应特性的测试采用人眼跟踪运动物体会产生错误定位的原理,通过让受试者追踪运动目标物并对该目标物进行定位的实验方案,利用时间、物体运动速度与物体运动距离叁者可以互相换算的关系,将视觉系统的延迟响应时间转化为误定位的距离进行测试,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到了一个可靠性较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首次提出了人类视觉系统对亮、暗激励的响应延迟时间不同这个概念,并分别进行测试得到视觉系统对亮物体的响应延迟时间大约为74ms,而对暗的物体的响应延迟时间大约为106ms。这一结果完善了人类对视觉系统延迟响应特性的研究内容。其次,以时间可调的脉冲信号作为系统的激励,通过行为实验完成视觉系统对动态亮度信号的响应测试。测试结果揭示了视觉影像的强度按指数关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确定了新影像的建立或旧影像消失的时间历程。然后将该测试结果用数学函数进行拟合从而得到该测试条件下的视觉系统动态响应特性的数学模型,并将该数学模型推广到一般。在掌握视觉系统的延迟响应以及动态响应这两个时间特性之后,通过分析二者的关系发现视觉系统的动态响应过程是造成视觉系统响应延迟的一个原因。同时,运用以上的研究结论成功地解释了运动物体影像模糊的原因、多帧影像融合的机理等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工业大学》期刊2010-05-01)

毛晓波,陈铁军[4](2010)在《基于人类视觉特性的机器视觉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视觉跟踪是当前计算机视觉领域中的研究热点。根据人类视觉系统视敏度非均匀分布、兼顾全局性与选择性的特点,构建了一种广域监视与局部精确跟踪相结合的仿生机器视觉系统。用全方位摄像机系统模拟视网膜周边视觉功能,360°范围内实时检测运动目标和重新定位新的目标;用PTZ摄像机系统模拟中央凹视觉功能,完成局部精确注视与平滑跟踪。给出了系统控制策略、运动检测算法及实验结果。为解决视觉跟踪中高分辨率、大视场和实时性叁者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条有价值的途径。(本文来源于《仪器仪表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厉阳春[5](2009)在《基于人类视觉系统(HVS)特性的小波域水印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人类视觉系统(HVS)特性的小波域数字水印算法.该算法将有意义的二值图像水印来替代随机序列,先将水印通过Arnold置乱加密后再全部嵌入到低频子带系数中.该算法利用了人类视觉系统(HVS)特性对水印嵌入强度做自适应调节以增强水印的鲁棒性和保证水印的不可见性.(本文来源于《咸宁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郭亮,张兆东[6](2006)在《一种基于人类视觉系统特性的信息隐藏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水印技术是各国研究者所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本文利用人类视觉系统特性找出载体图像中对视觉效果影响较大的象素点,再利用空域隐藏算法将信息隐藏。实验表明,该算法可以完全恢复所有的水印数据。(本文来源于《无线传感器网及网络信息处理技术——2006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期刊2006-06-30)

陈薇薇[7](2004)在《基于人类视觉系统生理特性的模型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视觉作为人类获取和处理信息(特别是图像信息)的第一途径,有着明显优于光学方法的生理机制。本论文在研究人类视觉特性的基础之上初步构造和分析了人类视觉系统的数学模型,论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并将该模型应用到医学图像处理中,明显提高了图像处理的效果,论文主要研究的工作如下: (1) 根据细胞之间存在的侧抑制机制能够对接收到的视觉信息进行选择性的提取这一视觉生理特性,运用数学方法模拟视觉细胞之间存在的这种机制,提出了一种具有分流型抑制机制的视网膜细胞神经网络模型(SIRCNN),分析了该模型的稳定性,给出了等价电路图。 (2) 在SIRCNN模型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图像边缘检测算法,根据视觉系统中视觉细胞感受野的生理特性,设置了合理的模板参数。将该算法应用于常规图像和磁共振图像边缘检测中,试验结果表明,这种以生物视觉感知机理为基础的神经计算方法可有效地增强图像反差,检测图像边缘。 (3) 利用视觉皮层神经元之间存在的局部兴奋全局抑制机制能够使神经元根据接受到的视觉信息产生相应的振荡活动这一生理现象,深入分析和探讨了基于此生理振荡活动的具有局部兴奋全局抑制机制的视觉皮层神经元振荡网络模型,并利用扰动法求出了该模型的解析解,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神经系统的复杂动力学行为提供了理论证据。 (4) 在局部兴奋全局抑制神经元振荡模型的基础之上,运用最小交叉熵原理提出了一种自动确定参数的图像分割新算法。将该算法应用于磁共振图像和CT图像分割试验中,试验结果表明,这种以生物视觉感知机理为基础的神经计算方法可有效地检测出不同目标。 (5) 在前面两个模型研究结果的基础之上从生理机制、数学理论、视觉信息处理机制叁个方面重点分析了SIRCNN模型和局部兴奋全局抑制神经元振荡模型之间的联系与差别。(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04-11-01)

肖志涛,国澄明,于明,唐红梅[8](2002)在《log Gabor函数在人类视觉系统特性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Gabor函数与log Gabor函数进行比较。构造了log Gabor小波,从人类视觉系统认知特性的角度分析了log Gabor小波的性能,并与Gabor小波进行比较,讨论了log Gabor小波的优良性能。最后将log Gabor小波应用于图像特征检测,证明用log Gabor小波不但可以提高特征定位精度,而且在相同检测效果的情况下,可以比Gabor小波节省大约一半的计算量。(本文来源于《信号处理》期刊2002年05期)

焦书兰,纪桂萍,何海东[9](1997)在《人类视觉系统获取颜色恒常性的认知操作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光度测量为基础,采用心理物理学方法,探讨人类视觉系统获取颜色常性的认知特性。共进行了两个实验。实验一,探讨颜色对比对获取颜色常性的认知操作过程的作用。结果发现,视觉系统可根据已适应了的对比参照作用,而校正(或补偿)由于外界照明变化而引起的物理色度变化。实验二,探讨视觉经验对人类视觉系统获取颜色常性的作用。结果发现,颜色常性不仅是一种视觉低层次、自动完成的补偿,而且涉及高层次的意识活动。(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1997年02期)

周卫,欧阳羲同[10](1989)在《人类视觉系统对不同空间频率成份的响应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测量人类视觉系统对不同空间频率的正弦条纹作出现、消失和反转变化的反应时间,考察了空间频率对反应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时间随空间频率的增高而呈递增的趋势。当刺激由倾斜45°的某一空间频率的正弦条纹变化为另一空间频率的竖直正弦条纹时,RT主要由两者中较低的空间频率决定。此处,进一步的实验表明,较大的图形比较小的图形更易于识别。同一图形中的轮廊和细节不能同时识别。这说明,人类视觉系统优先于处理刺激图象中较低的空间频率成分(对应于图象的轮廊),然后再处理较高的频率成分(对应于细节),而且两者只能串行地进行。通过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和推导,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人类视觉系统内部计算的有限性。(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期刊1989年06期)

人类视觉系统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结合人类视觉系统特性,提出一种基于人类视觉系统特性的直方图可逆信息隐藏算法.该算法根据人类视觉掩蔽效应,将图像划分为纹理区、边缘区和平滑区,在不同噪声敏感区域分别嵌入不同强度信息量.算法在确保嵌入更多信息量的同时,也满足了信息隐藏视觉上的不可感知性,取得了较好的视觉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类视觉系统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李敏,李俊.基于人类视觉系统特性的图像质量评价算法[J].科技通报.2013

[2].闫文.基于人类视觉系统特性的直方图可逆信息隐藏算法[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1

[3].徐涛.人类视觉系统的时间响应特性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0

[4].毛晓波,陈铁军.基于人类视觉特性的机器视觉系统[J].仪器仪表学报.2010

[5].厉阳春.基于人类视觉系统(HVS)特性的小波域水印算法[J].咸宁学院学报.2009

[6].郭亮,张兆东.一种基于人类视觉系统特性的信息隐藏技术[C].无线传感器网及网络信息处理技术——2006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2006

[7].陈薇薇.基于人类视觉系统生理特性的模型及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

[8].肖志涛,国澄明,于明,唐红梅.logGabor函数在人类视觉系统特性研究中的应用[J].信号处理.2002

[9].焦书兰,纪桂萍,何海东.人类视觉系统获取颜色恒常性的认知操作特性[J].心理学报.1997

[10].周卫,欧阳羲同.人类视觉系统对不同空间频率成份的响应特性[J].东南大学学报.1989

标签:;  ;  ;  ;  

人类视觉系统特性论文-李敏,李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