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水资源开发项目的社会评价研究

四川水资源开发项目的社会评价研究

冯江[1]2003年在《四川水资源开发项目的社会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四川省丰富的水资源开发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水资源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可再生、环保型资源,其开发战略将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由单纯的工程性开发向可持续开发转变。在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投入的同时,与国际接轨,采取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和融资模式,对加大我省的水资源开发是必要的。 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是一个多层次,多领域的决策问题。对水资源开发项目的目标进行细化,分析评价项目的效益,不仅仅是通常的技术或经济评价指标所能完全替代的,而其显着的社会效益评价是整个项目评价中重要的一部份。因此,本文力求在调查、研究国内外有关的社会评价理论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实践工作中的经验,从国家、地区、项目叁个层面对水资源开发项目进行较为准确客观的分析,以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并建立相对完善的水资源开发项目社会评价体系,并且与技术评价和经济评价指标并用,从而真正满足水资源可持续发展项目的评估需要。 本文分为叁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分析四川省省情、水资源的现状及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可持续开发的必要性,并结合国内外的各种形式提出了适合水资源开发项目投资的多层次、多元化模式。第二部分,通过分析水资源开发与项目社会评价的关系及有关的特点,在研究水利建设项目的社会评价理论发展及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水利建设项目社会评价体系并建立了相应社会评价分析指标。第叁部分,以四川省紫坪铺水利枢纽建设项目为例,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从国家、地区及项目本身叁大层次对项目的进行了相关的分析评价,从而进一步完善充实相关的水资源开发项目社会评价的方法理论。

杜瑛[2]2007年在《社会学范式的大坝项目社会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对于项目社会评价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相对于国际项目社会评价研究起步较晚。国内水利建设项目的社会评价体系从90年代开始形成,但之后发展较慢,并且原来的社会评价体系是从工程视角出发,并采用技术经济范式进行建构的。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这已经不符合新时期社会评价的要求和规范。本文力图在国际和国内项目社会评价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社会学范式的大坝项目的社会评价体系,以填补国内大坝项目社会评价领域的空白。 首先,本文对工程视角的大坝项目的社会评价体系进行了回顾和反思,将其与社会学范式的大坝项目的社会评价体系进行比较,发现工程视角的大坝项目的社会评价体系是工程技术或经济专家从工程视角出发,采用技术经济范式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对整个宏观社会系统的评价。而社会学范式的大坝项目的社会评价体系是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从社会学视角出发,采用社会学范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对人与人构成社区的评价。因此,本文从社会学研究的角度和层次展开对大坝项目的社会评价。 其次,本文在微观、中观、宏观叁个层面上,建构了社会学范式的大坝项目的社会评价体系。在构建体系时先对各个层面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然后再对各个层面进行评价。微观层面主要评价社区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人群,如移民、少数民族、妇女、儿童、老人等;中观层面主要关注社区及生计模式,其中社区主要关注内部的文化、社会资本的变迁和重组等;宏观层面主要关注物质和制度层面的社会影响,其中物质层面主要是指大坝项目带来的实际的社会影响,制度主要是指与大坝项目有重要影响的制度,如土地制度、补偿制度。通过分析,力求探询大坝项目社会问题的制度的根源。然后在叁个层面上对利益相关群体进行分析。 最后,本文以百色水利枢纽为案例,对其进行了全方位的评价和分析。用案例来说明和应证社会学范式的评价体系。从而得出结论:工程视角的大坝项目的社会评价体系不能识别社会因素,因而应该建立社会学范式的大坝项目社会评价体系。

朱东恺[3]2005年在《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制度研究》文中提出论文首次从制度视角就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问题进行了系统、全面、深入地研究。 论文基于国家大力发展水利水电开发这一方针,从水利水电工程移民产生问题的现状,在综述经济学视角、制度视角相关的移民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和研究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解决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问题的新思路、新途径。 论文基于制度分析理论,引入利益冲突分析工具,阐述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的关系,拓展制度分析理论,尝试将制度评价纳入制度分析框架,提出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制度的评价标准,将拓展的制度分析框架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分析,形成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的制度分析范式(假设)。 论文在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制度分析范式的基础上,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分析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政策的多样性和多层面性,从国际层面、国家层面、项目层面叁个层面对政策进行评价,对现有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 论文在移民问题识别的基础上,归纳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的特点,基于问题根源分析,引入利益相关者分析,探究制度创新,实现从冲突到互惠的转变,改进补偿机制,对补偿机制进行风险、成本分析,提出成本化解的思路。 论文在制度变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识别的问题和可能制度创新,尝试合理的制度安排:首先,在移民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上,提出分两阶段进行制度安排;其次,在项目决策机制上,提出建立水利水电开发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制度;接着,在移民管理体制保障上,构建转型期的移民管理体制;最后,在移民政策制定中,构建移民政策评价制度;在政策实践中,构建移民政策监测反馈制度。 论文进行了案例研究,将前面形成的制度分析思路应用于南水北调工程移民的案例分析中,对南水北调移民政策进行评价,提出政策改进的建议。

吴放[4]2017年在《页岩气开发项目社会影响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无法保障长期能源需求,页岩气作为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国家和行业的重视。我国自2009年12月在四川省威远县开钻第一口页岩气井-威201以来,在国家和行业的重视下,我国页岩气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作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页岩气开发项目具有规模大、投资高、环境风险大、涉及行业及利益相关者众多等特点。在页岩气开发决策和实施过程中,投资者和政府往往更多关注项目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页岩气开发潜在的环境风险。随着页岩气产业的发展,人们已逐渐开始关注页岩气开发所带来的社会影响。目前,我国页岩气开发项目社会影响评价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均存在一定滞后,不利于页岩气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和项目综合效益的实现和评价。本文首先从理论研究层面对页岩气开发项目社会影响评价相关概念进行了释义,针对页岩气开发项目社会影响评价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包括页岩气开发项目社会影响评价的涵义、特点、作用及原则,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确定了叁个方面的评价指标来源:核心来源、重要来源、参考来源,共同构建了指标来源集。利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系统理论分析、经验分析、频次定量分析四种方法从指标来源集中预选出43个页岩气开发项目社会影响具体评价指标,再通过专家打分从中筛选出40个具体评价指标,经过归纳和演绎,构建页岩气开发项目社会影响描述型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数型评价指标体系。前者以描述分析为主,由1个综合评价指标、5个分领域评价指标、15个合成评价指标、40个具体评价指标,共四个层次评价指标构成。后者以定量分析为主,是在描述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的,包括1个综合评价指标、5个分领域评价指标、15个具体评价指标,共叁个层次评价指标构成。明确以专家咨询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数型评价指标权重,经过指标无量纲化处理,利用线性加权和函数法建立了页岩气开发项目社会影响综合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以四川省威远县为例,通过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确定了页岩气开发项目社会影响指数型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并利用页岩气开发项目社会影响描述型评价指标体系及页岩气开发项目社会影响指数型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评价了页岩气开发项目的社会影响。页岩气开发项目的实施,整体上对威远县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和潜在威胁,主要体现在: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当地政治文明建设,完善了页岩气产业相关政策,也为自然人文环境带来了一定影响和威胁,促进了当地政府和居民环保观念的改变,有利于当地社会的进步与和谐,提高了居民素质及生活质量。最后,从项目信息宣传、勘探开发技术及设备、自然环境保护、政府利益分配、对社会影响的理解、政策完善等方面分析了威远县页岩气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此提出开发建议,为页岩气开发决策和实施提供参考。

石晓波[5]2010年在《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煤炭建设项目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煤炭建设项目所引起的资源、环境、社会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使煤炭生产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给社会经济发展留下了隐患。但是,传统的煤炭建设项目评价体系无法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因此,急需建立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煤炭建设项目评价体系,以科学评价、指导煤炭建设项目的发展实施,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论文在对煤炭建设项目评价的概念与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揭示了科学发展观与系统思想和理论之间的深刻联系,认为应当采用系统思想和理论来研究煤炭建设项目科学发展综合评价问题,建立了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煤炭建设项目综合评价理论框架。论文引入生态学理论,煤炭建设项目系统是由人与自然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提出了基于共生理论的煤炭建设项目科学发展体系;利用耗散结构、协同学、分叉理论等复杂系统理论对煤炭建设项目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煤炭建设项目科学发展熵以及科学发展度的概念,用于煤炭建设项目科学发展水平的度量和评价;提出煤炭建设项目科学发展系统的序参量是“煤炭建设项目科学发展系统的价值”,构建驱动煤炭建设项目系统有序发展的熵流模型,得出煤炭建设项目科学发展系统的演化路径。利用系统动力学理论方法构建了煤炭建设项目科学发展系统的影响机理模型,研究系统的影响反馈机理,分别分析了煤炭建设项目资源承载能力机理、环境容量机理、经济发展机理和社会发展机理,对煤炭项目科学发展水平的冲击效应进行了仿真研究,得出煤炭建设项目科学发展水平机理:项目科学发展水平的四个因子层的影响因素的耦合效应是导致煤炭项目科学发展水平不断变化的原因。系统研究了煤炭建设项目对环境的污染影响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出煤炭建设项目拓展生命周期的概念和模型,将煤炭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可以划分为前期阶段、建设阶段、运营阶段、关闭阶段、闭矿后生态恢复阶段(或称为寿命延展期阶段)。在煤炭的可持续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当考虑科学发展成本,对煤炭建设项目造成的生态影响和人体健康影响进行分析评价,得出煤炭建设项目生命周期环境评价计算模型,提炼出基于PSR模型的煤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把环境经济损益分析和环境外部性成本内部化引入到煤炭建设项目评价,建议应将煤炭建设项目的负外部性影响尽可能内部化,提出在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的计算公式中加入环境生态平衡系数,煤炭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成本(LCC)应当由经济成本、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组成,改进了煤炭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模型。建立了煤炭建设项目科学发展评价递阶层次结构体系模型和科学发展评价指标,详细说明了煤炭建设项目科学发展评价指标的含义、计算方法和评价标准。煤炭建设项目科学发展程度分为科学发展、初级科学发展、传统发展向科学发展过渡、传统发展四个等级,给出了煤炭建设项目科学发展的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

郑姝[6]2016年在《工程项目节水评价模型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水资源短缺、分布不均匀、人均水资源分配不足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在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在不制约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难题。系统化的节水型城市建设,不仅要有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对城市节水综合评价,更需要一套有效的监管机制,在梳理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制定一套符合城市水资源现状的节水项目评价体系。本文首先对上海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上海市节水水平总体虽处于全国先进行列,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仍处在向世界先进水平接轨的过程中;自然水资源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任重而道远,节水技术与节水项目参差不齐。在归纳上海市现有节水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本文分别从是否符合宏观调控、评价是否科学有效、评价结果与监管手段能否匹配、是否有利于技术推广等方面分析了上海市节水评的局限性,并针对以上问题,建立了政府监管角度的工程项目节水评估模型,以及技术决策角度的节水策略评价模型。针对工程项目节水监管评估,本文分别从经济发展、产业机构变化、技术进步、区域水资源条件等角度出发,分析了工程项目综合节水评估的影响因素,以此建立了科学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原则,构建了基于AHP的节水综合评估模型;针对工程项目节水策略评价,本文首先对现有工程项目节水策略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对其评价特征与决策流程进行了分析,并以此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节水策略评价模型。最后,选取民用及公共建筑节水项目,以游乐园配套A项目为例模拟了节水评估过程,分析了游乐园配套项目,对基于AHP的工程项目节水评估模型进行了案例验算与比较分析;以游乐园配套项目中的节水策略为例,运用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工程项目节水策略评价模型进行了案例评价,在此基础上从政府监管与调控的角度,提出了以评价结果为依据的政策建议。

马向瑜[7]2007年在《山西晋城节水型社会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水资源危机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无节制的开采水资源,水环境不断恶化,水资源短缺和污染的情况日益严重。如果不转变用水观念和用水方式,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将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我国水资源总量虽居世界第四位,但却存在资源型、地区型、经济型、水质型、浪费型缺水,是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并且缺水有日益加剧的趋势。为保障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必须加强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晋城市处于北方干旱地区,属于资源型缺水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541m~3,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水资源承载能力低已成为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以山西省晋城市为研究区域,对晋城市水资源的特点、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运用灰色预测法和指标—定额法对晋城市供需平衡状况进行了预测;揭示了晋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晋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内容和保障措施。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晋城市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1990~2005年,总取水量增加了57.1%,使得本来就缺水的晋城市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同时,由于生产和生活用水中的严重浪费和污染,更加剧了水资源危机,制约了晋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对晋城市水资源的供需平衡预测表明,2010年晋城市总需水量为58222万m~3,其中:城镇生活需水量为3172.42万m~3,农村生活需水量为2480.4万m~3,农业需水量将达到4387.6万m~3,生态需水量合计为3999.3万m~3/a,工业用水量为44182.3万m~3;总供水量为47752.7万m~3;缺水10469.3万m~3,缺水率高达18%。因此,建设节水型社会势在必行。(3)根据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原则、目标和任务,以及晋城市的用水结构和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晋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内容包括:多水源开发、节水经济结构建设、工业节水、农业节水、生活节水以及水环境与水生态保护。(4)为保障晋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应当加强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改革水务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水价制度和水权交易制度,营造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公众节水意识,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建设节水文化;建立健全节水法律法规体系。

蒲晓东[8]2007年在《我国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节水型社会评价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综述,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主要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围绕节水型社会评价问题,分析了其理论依据。深入分析了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复杂大系统的组成以及相互关系。在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水利部门有关节水型社会的定义,分析了节水型社会评价的影响因素,并建立了节水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分水资源系统评价、节水发展系统评价、经济社会系统评价、生态环境系统评价,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充分考虑了地区间降水量、气候、土地面积、人口等方面的差异。对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全国各地区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和实际情况比较吻合,取得效果较好。

杨春红[9]2007年在《西北地区农业节水项目社会效果后评价研究》文中认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综合运用系统理论、反馈控制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西北地区农业节水项目社会效果后评价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进行阐述,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针对研究现状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主要内容及创新点。其次,运用系统理论、反馈控制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思想等理论,对农业节水项目及其社会效果后评价的内涵及特点进行界定与阐述;将科学发展观思想、系统理论和反馈控制理论有机结合,建立了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农业节水项目社会效果动态管理理论,并用该理论对农业节水项目社会效果后评价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第叁,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对西北地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分析西北地区农业节水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运用系统理论对农业节水项目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结构进行分析,探讨农业节水项目社会效益的产生机理,分析农业节水项目在西北地区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第四,研究西北地区农业节水项目社会效果后评价的内容,构建适合西北地区的农业节水项目社会效果后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单项指标进行分类,对其计算方法进行阐述。第五,针对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成功度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等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科学而又实用的综合评价模型——Delphi-IAHP-SA-FCA模型,为农业节水项目社会效果后评价实践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最后,以黑河流域中游地区农业节水项目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并针对我国农业节水项目社会效果后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法律保障机制、人才保障机制和成果反馈及应用保障机制叁个方面来完善我国农业节水项目社会效果后评价保障机制。

廖小龙[10]2011年在《南昌市节水型社会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乃生命之源,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备资源。随着南昌市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需水量将会逐渐增加,南昌市水资源相对短缺问题也将愈加凸显。创建节水型社会,既是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解决南昌市水资源相对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本论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南昌市水务局重点项目“南昌市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课题,对南昌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情况进行了评价分析。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调查了南昌市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和水资源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南昌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情况,并对供水结构以及用水结构情况做了分析。其中2009年地表水源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96.35%,而在用水量结构方面,农业是第一用水大户,工业是第二用水大户。2.阐述了南昌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并分析了南昌市的节水现状,发现南昌市节水潜力较大。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南昌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措施。3.构建了南昌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所建立的指标体系结构由1个目标层,6个准则层,19个指标层组成。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该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4.建立了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并运用综合指数法评价模型对南昌市现状年及规划年节水型社会建设情况进行了评价分析,评价结果显示:2009年为起步阶段,2013年达到初级阶段,2015年达到中等阶段,2020年为良好阶段,这也说明了南昌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是稳步向前发展的。5.针对所得出的评价结果,结合南昌市节水现状,提出了南昌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一些对策建议。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南昌市未来节水型社会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四川水资源开发项目的社会评价研究[D]. 冯江. 西南交通大学. 2003

[2]. 社会学范式的大坝项目社会评价研究[D]. 杜瑛. 河海大学. 2007

[3].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制度研究[D]. 朱东恺. 河海大学. 2005

[4]. 页岩气开发项目社会影响评价研究[D]. 吴放. 西南石油大学. 2017

[5].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煤炭建设项目评价体系研究[D]. 石晓波. 中国矿业大学. 2010

[6]. 工程项目节水评价模型与应用研究[D]. 郑姝. 东华大学. 2016

[7]. 山西晋城节水型社会建设研究[D]. 马向瑜. 四川农业大学. 2007

[8]. 我国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方法研究[D]. 蒲晓东. 河海大学. 2007

[9]. 西北地区农业节水项目社会效果后评价研究[D]. 杨春红. 河海大学. 2007

[10]. 南昌市节水型社会评价研究[D]. 廖小龙. 南昌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  ;  ;  ;  ;  ;  

四川水资源开发项目的社会评价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