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过区”贫困原因及对策分析—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例

“直过区”贫困原因及对策分析—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例

云南师范大学泛亚商学院云南景洪666100

摘要:云南省直接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或阶级社会初期跨越集中社会形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有20个民族,66万人,在扶贫攻坚的大环境下,“直过民族”聚居区域是贫困高发地区,面对这些贫困地区的发展,只有结合民族文化特色,因地制宜,改善扶贫攻坚措施,补短板促发展,才能让“直过区”社会经济获得发展,就西双版纳“直过区”而言,如何改变农户观念,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才是实现脱贫的关键措施。

关键词:直过区;直过民族;贫困;改善措施

1引言

“直过区”是以“直过民族”为主要人口的地区,是未经历民主改革,直接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或阶级社会初期跨越集中社会形态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聚集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云南省下辖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世居着傣、哈尼、拉祜、布朗、基诺、景颇等13种民族。在云南省实行“直接过渡”的民族主要是景颇、傈僳、独龙、怒、佤、布朗、基诺、德昂8个民族,及部分拉祜、苗、瑶、布依、纳西、阿昌、哈尼、彝、傣、白、藏等共20个民族及尚未确定族属的“克木人”共66万人,西双版纳世居民族中,布朗族、基诺族、佤族、景颇族属云南省主要直过民族,西双版纳地区拉祜族也是直过民族性质。

2“直过区”贫困的基本特征

2.1环境文化条件限制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南部,处于亚热带和热带边缘,与缅甸、老挝接壤,边界线长966.3公里,约为云南省边境线总长的1/4。全州山区多于坝区,山地丘陵面积约占95%,热带雨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总面积14%。“直过民族”聚集村寨大多属于山高坡陡箐深的山区、边境,距离县城、乡镇远,交通晴通雨阻,村内道路狭窄,村寨分散,生存环境偏差。给经济创收带来一定困难。因地理因素、人文因素和个人因素,“直过区”跨境婚姻情况历史就存在,部分男性因为文化程度低、大龄化、经济条件差等原因,选择与境外同等甚至更差条件的女性结婚,形成“弱弱结合”的婚姻。由于外籍人员不能享受我国各项普惠政策,因此造成贫困难扶的状况。

2.2社会综合发展水平低

由于“直过区”历史原因、民族文化、习俗和自然环境的限制,村寨规划不到位,水利、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公共基础设施数量少、档次低、发展滞后决定村民的发展环境;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直接影响农业产量,影响到农户收入;交通条件的落后导致要提升基础设施建设耗时长,耗费高,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电力和通信条件对农户的生活质量和信息量产生直接的影响,由于直过民族发展起步晚,信息较于闭塞和缓慢,村民接触外界机会有限,能力有限,导致村民对于外界生产生活条件不了解,缺乏对比和模范榜样,对发展的欲望不高,能动性差。

2.3农户自身素质不够

“直过区”民族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村民受教育程度低,思想保守,接受度不高,接受能力较差,接受范围较窄,再加上基础设施条件限制,接受新技术、新信息渠道少,老人、小孩和大多数家庭妇女只会民族语言,听不懂也不会说汉语,形成语言屏障,导致接受先进科技和思想文化能力不足,思想观念和技术技能与现实社会有很大差距。思想因循守旧、安于现状,宁愿不吃蔬菜或者买菜,也没有意识在在家房前屋后动手种菜,经商意识淡薄,对家中富余的肉、也没有形成经济转化的意识。西双版纳地区受佛教信仰影响,家长在选择孩子受佛教教育和学校教育上存在一定固化宗教倾向性,造成小孩对学校学习兴趣淡漠,没有积极性,义务教育后多回家务农,局限了教育脱贫成效。

3“直过区”脱贫措施

3.1实行易地搬迁、安居工程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直过区”发展硬条件

“直过区”民族发展自然条件限制的应对措施:一是针对存在地质灾害隐患、自然条件不好且偏远村落开展易地搬迁工作,针对个别住房存在隐患、住址不安全农户进行住房改造和小范围搬迁,对居住环境、住房外观进行改造,实现农户住房安全有保障。要解决好田地和山林的问题,让村民愿意搬迁,并且能长期居住和发展下去;二是改善基础设施,对水、电、路、网、医、学和公共活动场所等农村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建设,提高人居环境,在硬件上保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着力解决当前发展短板,使投入发展的资金效益最大化。

3.2因地制宜,差异化施策,保持原有民族特色,发展特色经济

差异化施策解决基本保障。一是对无国籍、境外人员与我国边民形成既定事实婚姻,具有中国国籍的本户家庭成员认可且村民小组、村委会认可,确认嫁入、入赘、随迁子女并共同生活、共享开支符合条件的涉外人员实施差异化扶持政策。对“直过区”涉外人员在产业、易地搬迁、农村危房改造、教育、健康等重点领域实施差异化扶贫政策,完善顶层设计,让无法加入中国国籍、无户口和身份证的涉外人员能够享受“到人”的精准扶贫政策,切实减少跨境婚姻家庭生活经济负担。二是发展“直过区”民族村、特色村建设,以民族手工业、舞蹈、弹唱、建筑风格作为特色,打造民族村、特色村产业链条、引入电商、旅游模式、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直过民族”发展新样本。

3.3“输血”带动“造血”发展,“扶智扶志”相结合,转变农民主观意识

分类制定“输血”和“造血”措施,为“直过民族”发展特色产业送种苗、送技术、送销路、送培训,“输血”解决短期内因农作物产量较低或因产业单一、市场价格不稳定造成的收入低问题,“造血”着重“扶智扶志”,通过专业人员培训和工作人员宣传,让原有的经济作物提质增产,提高农户自身发展技能,带动农户发展需求,激发致富动力。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促进村民与外部的交流融合。组织民族干部和文艺工作者,把本地区“直过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新时代社会风貌等内容编排成歌舞进村演出,采取教唱、教跳等形式,让村民参与,激发自信心,增强认同感,树立主人翁意识。组织村民外出观摩学习,开眼界、增见识,鼓励农户自主创业,引导有创业意愿和一定创业条件的农户进行自主创业培训,对有基础、有能力、有意愿的青年,优先纳入农村带头人培育计划。

3.4改变生产方式,发展高效农业,让“直过民族”实现真实“直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行农业科技,用现代化科技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提高科技含量,让农业专家深入到田间地头传授现代农业发展理念,逐步引进新型农业工具,发展现代化农业,走集约化发展道路。紧抓原有项目不放松,以项目带动产业,大力发展西双版纳地区普洱茶产业和养殖产业,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同时,提高劳动效率和劳动产出率,获取更多劳动时间和劳动力扩大农产规模、发展新型区域性特色产业,拓展收入来源,提高农户在市场经济波动下抗风险能力,形成可持续的农业发展,实现“直过民族”收入的稳定增长。

4结语

总之,“直过区”发展要打破封闭状态,引进外界先进的思想、技术、文化,提高民族自身适应性和竞争力,从生活质量、生产能力、消费水平等各方面上真正意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水平,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西双版纳“直过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资料汇编》[Z]中共西双版纳州党委研究室编2014,01:58-62

[2]杨林兴,张晖云南民族“直过区”的结构性差异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15,05:114-118

[3]杨海波,新中国成立初期云南“直过区”教育跨越发展及其历史经验探析[J]楚雄示范学院学报2015,07:92-95

标签:;  ;  ;  

“直过区”贫困原因及对策分析—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