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完淳研究

夏完淳研究

夏声[1]1992年在《台湾报刊赞扬白坚的夏完淳研究》文中指出江苏省社科院副研究员白坚,专治明清之际爱国主义诗人及其作品已有四十年。对爱国诗人夏完淳(1631~1647)的研究用力尤勤。先后发表论文叁十余篇,完成《夏完淳传论》、《夏完淳研究》等专着和《夏完淳集笺校》这一艰巨任务。近年,台中《中国文化月刊》、台南《汉家》先后发表他的《简论夏完淳诗歌的艺术特色——〈夏完淳传论〉的一节》、《美人香草寄深情》、《儿女柔情深几许》等论文,获台湾学者好评。

吕菁[2]2013年在《明末辞赋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所研究的明末辞赋指的是天启(1620)到崇祯(1644)之间二十五年以及南明宏光(1644)到永历(1662)之间十九年,共计四十叁年的历史时期。现有明代辞赋研究中,很少有人重点关注过明末辞赋在明代辞赋发展史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具体到明末文人辞赋创作内容与艺术方面的研究,则缺乏系统的探讨与梳理。明朝发展到末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内忧外患之下国家不可避免走向衰亡,身处末世的文人志士为挽救国家于危亡而奔走呼号,谱写了一曲曲壮丽感人的悲歌。本论文研究目的旨在明确该时期内辞赋创作的发展变化情况,力求准确把握明末辞赋的创作特点与发展轨迹。笔者重点选取明末颇有代表性的六位作家,分别是魏学洢、顾大韶、陈子龙、吴应箕、黄淳耀,夏完淳。这六位作家的辞赋创作情况,鲜明地反映了明末特殊历史时期下辞赋乃至整个文学创作特有的时代特征与审美价值。

呼怡[3]2007年在《夏完淳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夏完淳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少年英雄兼诗人,纵观夏完淳研究,可以看出基本是由两大部分组成,即对夏完淳诗词研究和对夏完淳身世、生活年代、生卒的研究。

张岚岚[4]2004年在《夏完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夏完淳是明清之际值得注意的作家。他虽然只活了十七岁,但天才早慧,英名不朽,其人其文在中国历史和文学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关于夏完淳的研究,则相对滞后和散乱,甚至连其姓氏名号都未能确认。论文在着力解决其姓氏名号及被捕原因、地点、时间及遗腹子等诸多问题的基础上,力图准确勾勒出夏完淳的完整人生轨迹。在其父夏允彝有意无意的培养下,夏完淳交游甚广,和许多贤士相往来,为人与创作均深受其影响,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人风格。另外,夏完淳的创作,受时代大背景的影响较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创作多为拟古之作;甲申变后,水深火热的社会现实和作者个人经历的变化,使他的创作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孙红瑀[5]2013年在《从《别云间》和《狱中上母书》看夏完淳诗文特点》文中研究指明夏完淳是明末着名抗清将领,又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天才少年诗人,他儿时便能诗能文,且在政治和军事上具有独到的见解。他十四岁束发从军,投入反抗清军的斗争中,在年仅十七岁时壮烈牺牲。夏完淳在十几年的生命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风格悲壮豪迈,苍凉蕴藉,尤其是在其被捕之后所作《别云间》和《狱中上母书》,感情充沛真挚,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作。通过这两篇作品,可以使我们了解作为诗人的夏完淳,并把握其诗文的特点。

党波涛[6]2005年在《解读夏完淳》文中认为夏完淳是明清之际值得关注的一个作家。他虽然只活了十七岁,但早慧早熟,英名不朽,其人其事其文在中国历史和文学史上都占有特殊的地位。可是遗憾的是目前关于夏完淳其人其文,还缺乏全面系统和更加深入并且能够真正挖掘其独特价值的研究。本文尝试对其进行一次比较全面而深入的解读。 论文共分四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简述了夏完淳神童——志士——英雄的人生历程,接着论述了夏完淳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形成了自己完善的士大夫人格。 论文第二章论述了夏完淳诗文创作的时代特征,一是富有时代特征的思想内容,夏完淳的诗文表现了抵御外辱、矢志复明的心志,抒写了兴亡之恨、山河之泪、家国之痛,歌颂、悼念为国捐躯的师友,痛斥了腐败的朝政。二是富有时代特征的艺术风格,即夏完淳的诗文具有饱满的爱国精神、充沛的乐观精神、不屈的战斗精神和悲壮的牺牲精神。 论文第叁章探讨了夏完淳思想早熟的原因,主要有叁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与父辈垂范,特别是父亲夏允彝对他影响较大;二是师友影响与党社氛围,包括讲究文章气节的老师陈子龙和朋友钱熙等与明末党社氛围的熏陶;叁是时代感召与战争淬火。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少年夏完淳的早熟。 论文第四章论述了夏完淳的典型意义。这一部分是从叁个方面进行阐述的:一是夏完淳与其他早熟作家的比较,主要与唐初的王勃和晚清的谭嗣同进行了比较。二是夏完淳的影响,包括明清时代的夏完淳和近现代的夏完淳两个方面。叁是夏完淳对现代青少年培养的启示。 总之,论文在勾勒其人其事的基础上,试图从他创作的时代特征、早熟原因以及典型意义等方面对他进行深层次的解读。目的是通过对夏完淳的解读弘扬我们可贵的民族精神、爱国精神和英雄主义。

秦凤[7]2006年在《明代松江府作家研究》文中认为明代松江府不仅是当时经济最为发达的江南重镇之一,在科学文化,包括文学艺术方面也涌现出了不少杰出的人物。本文以明代松江府的作家为主要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有明一代松江府作家全面的考察研究,包括对作家生平着述的考察和文学作品的研究,描画出明代近300年松江文学发展的总体面貌和地域特色。 通过对各种历史资料,包括方志、谱牒等的搜寻,本文作者共发现明代有文集存世的作家125人,现存别集29种。根据这些第一手资料,本文对这些作家的生平、着述等进行了考察研究。论文正文前先有“前言”和“绪论”。“前言”主要介绍“国内外有关研究的现状和成果”和“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绪论”介绍“‘松江’之历代沿革”、“明代松江府的经济和文化”,并对明代松江府作家加以历时的综述。正文首先按时代先后考察明代各个时期松江府的作家:第一章介绍从洪武到威化时期的作家。由于刚经历了政治变革,经济、文化尚未得到发展,这一时期松江府作家数量不是很多,主要作家有袁凯、管讷、朱芾、顾禄等。第二章介绍弘治正德年间的作家。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这一时期松江府作家的创作开始展现出个性和特色,当时知名的作家有陆深、钹福、张弼、顾清、唐锦等。第叁章介绍嘉靖、隆庆时的作家。经过了较长时间的积累,松江府文学开始比较全面发展,这一时期作家类型丰富,作品各具特点,展现出多姿多彩的创作风格,达到了第一个高峰。主要作家有陆树声、徐阶、潘恩、莫如忠、何良俊、朱邦宪、朱大韶、徐献忠、张之象、董宜阳等。第四章介绍万历时的作家。这是明代文学最活跃的时期,也是松江府作家最为耀眼的时期。这个时期出现的作家主要有陈继儒、宋懋澄、董其昌、徐光启、莫是龙、唐文献、陈所蕴等。第五章介绍泰昌、天启和崇祯年间的作家,明末这二十馀年,政治变动、外族入侵,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影响了文学的走向,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带上了强烈的政治色彩。松江府尤以英烈作家为突出,主要有陈子龙、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徐孚远、周立勋、张肯堂、章旷等。第六章介绍明末松江府出现的文学团体“几社”,第七章介绍明代松江府的“文化家族”,以便更立体地展现松江府的文化与文学发展的情况。文末还有两个附录,一是为明代松江府125位有文集的作家所作的小传,二是对现存29种明代松江府作家的别集作了简单的叙录。 本在重视文献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了考、论结合的方法,同时也尽可能注意个案研究与整体观照之间的关系,希望能既有所发现,又能为深入研究明代文学提供参考。

范钧宏, 吕瑞明[8]1958年在《夏完淳》文中研究表明人物:夏完淳陈子龙杜九皋钱秦篆钱彦林夏淑吉夏母刘曙顾咸正周瑞憨老老大老二太湖水军钱府家院多尔衮洪承畴巴山土国宝李遇春副将王聚星张顺解差甲乙清兵侍卫戈什哈宫娥刀斧手报子甲乙

徐柏青, 王诗桥[9]1998年在《夏完淳诗文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及其悲剧审美特质》文中研究说明夏完淳是明末的抗清将领.他十四岁束发从军,跟随父亲和老师参加抗清复明的斗争,在父师先后失败皆沉水殉难后,他统领江左少年继续战斗,直到失败被捕在南京授命.他以年仅十六的生命壮烈殉国,其英名业绩自当永垂青史.夏完淳也是明末的少年诗人,他天资聪颖,生而早慧,“五岁知‘五经’,九岁善词赋古文”,短短的十六年生命历程创作诗文近千首,流传至今亦有数百首.以至“授命”之时,“已经是近于成熟的一位诗人”,由此,文学史称他“一位少年爱国英雄”,“一个杰出的作家”;郭沫若也称“在中国历史上有夏完淳的存在,是一个奇迹.”他用年仅十六岁的生命在中国的历史、文学史上创造了一个亘古未有的少年的奇迹,谱写了一曲爱国英雄贯古今、串未来的光辉乐章.

王慧琼[10]2012年在《夏完淳文学创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清之际的少年诗人夏完淳只活了十七个春秋,但是他的才智非常人能比拟,他的作品以诗歌词赋为主,佳篇亦不在少数。夏完淳历来被认为是我国文坛上不可多得的文学天才。夏完淳诗文创作因受到时代剧变的影响,历来被分为两个阶段。关于夏完淳其人其作仍存在可探究的地方,论文着力深层分析夏完淳文学创作的原貌,从成长历程和创作的升华入手,剖析其内容特征、风格特征和创作手法,并分析形成的深层原因。论文还分析了夏完淳的文学创作与云间派尤其是陈子龙诗学思想的关系,同时分析他诗文中的审美价值。最后,通过对他的创作的认识总结出他的重要的思想观念以及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本文在夏完淳文学创作这一方面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尝试提出自己的观点,借以引发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台湾报刊赞扬白坚的夏完淳研究[J]. 夏声. 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 1992

[2]. 明末辞赋创作研究[D]. 吕菁. 山西师范大学. 2013

[3]. 夏完淳研究综述[J]. 呼怡. 消费导刊. 2007

[4]. 夏完淳研究[D]. 张岚岚.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5]. 从《别云间》和《狱中上母书》看夏完淳诗文特点[J]. 孙红瑀.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3

[6]. 解读夏完淳[D]. 党波涛. 华中师范大学. 2005

[7]. 明代松江府作家研究[D]. 秦凤. 上海师范大学. 2006

[8]. 夏完淳[J]. 范钧宏, 吕瑞明. 剧本. 1958

[9]. 夏完淳诗文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及其悲剧审美特质[J]. 徐柏青, 王诗桥.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10]. 夏完淳文学创作研究[D]. 王慧琼. 安庆师范学院. 2012

标签:;  ;  ;  ;  ;  

夏完淳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