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的企业战略管理系统及其模型研究

基于知识的企业战略管理系统及其模型研究

石杰[1]2003年在《基于知识的企业战略管理系统及其模型研究》文中提出战略管理存在着不同的视角,从知识视角来研究战略管理的过程,应该能产生非常独特的战略管理。在当今形势下,知识正发挥着全新的作用,它不仅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环境,重新界定了企业的概念,也使得企业战略的内涵有了新的诠释。知识及其积累,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正逐渐成为战略管理领域研究的前沿性课题。 战略的中心问题是企业的成长方向和自然演化。所以,本论文自然就通过从目前背景所透露出具有对经济形态和企业发展决定意义的因素—知识的视角,在对企业成长理论演变的脉络、企业战略理论研究重心转移的综述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了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系统及其模型,从一个更深的层次上为人们理解知识型企业战略系统若干问题及其模型研究提供了更为系统和清晰的思路,也为那些从事企业知识战略管理的实践者可以提供理论层次上的指导和实践层次上的借鉴。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1)本论文认为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知识系统,首次提出企业战略是一种知识活动,知识创新过程是以提高企业知识优势力为目标的,并试图用系统论的观点对知识型企业的战略管理进行解读,弄清楚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合理内核。在此基础上,对知识型企业战略系统的核心问题进行分解,构筑以知识为中心的“共同愿景—知识流程—知识员工”战略模式、以知识优势力为核心的战略系统叁维结构和战略管理过程叁阶段相结合的分析框架。同时,由于核心竞争力及其一些相近概念有其局限性,笔者首次定义了一种能重新解释这个问题的知识优势力概念。 (2)对企业战略模式的演变进行了研究,指出以知识为中心的企业战略模式的实质在于组织概念、管理职能及管理理念与传统的战略模式的彻底改变。认为战略模式不断的的变革主要是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信息技术与组织战略变革相结合则对于企业战略管理相当重要。在此基础上,笔者综合7S模型和Scott-Morton的分析框架,并将技术作为企业战略形成、结构、过程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促进因素,发展了一个有关企业知识战略管理的企业战略转换的系统模型框架。西北工业大学博士论文基干知识的企业战略管理系统及其模型研究 (3)对企业中知识作用的评价和激活方法的评价,取决于基于知识的企业战略管理的思考方法和应用方法。而知识结构复杂性和相关性的程度则可以决定企业战略的行动部分。知识优势力体现出其是一个复杂系统,它反映了复杂理论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按照协同学原理,揭示其内在本质,特别是其复杂的、动态的形成与发展机理。 (4)本论文认为战略管理过程并不像战略管理模型所显示的那样界限分明和被完美地实施,企业战略布(定技术可以被综合于战略管理叁阶段决策系统之‘一户。论文通过模糊理沦和神经网络的结合,构造战略制定模型,以提高「钱略管理系统的智能水平。 (5)战略管理过程就是企业确立知识优势力的过程。其系统运行的目标就是培育知识优势力。论文从知识优势聚集的过程,研究企业的知}识优势成长轨迹,论证了这种机制的运行需要以共享文化的软环境和以IT技术的硬环境作为支撑。一方面表现为对信息的深度智能化挖掘;一方面表示为以个人中“自的信息表示;另一方面是知识与工作的密切结合,通过丰富组织的知识,增加知识的共享性,使得企业获得一种人工智能—组织智商。作为一种整合性的战略创新,系统理论无疑是其直接的思想来源,这就要求知识型企业的战略管理过程中,实现知识内容、妇一}识活动以及知识价值的总体平衡。 (6)本论文砂l究了将信息技术与组织战略变革相结合对于企业知识战略管理的重要性。战略变革影响和驾驭着知识的种类,也就是说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存在会影响,钟咯管理的有效性,其中隐性知识对完成战略变革的作用是一l一分重要的。而知识是通过组织机构选择的知识管理战略将继而影响此战略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7)知识管理是战略管理变革的体现,这就意味着研究知识型企业.线略问题,应从知识管理及其相关的一系列问题着手。系统工程的理沦与方法贯穿其研究的整个过程,并进行实证的角度分析是必需的。本论文从知识战略管理与信息管理:哲学、过程与教训以及基于知识系统的战略管理模型、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知识优势力及其战略制定摸型进行实证分析、检验和研究。

隋波[2]2006年在《基于知识共享的企业成长系统及其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成为影响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作为组织知识管理的核心,知识共享对高水平知识创新的作用已得到广泛的承认,而知识共享与企业成长的关联机制也逐渐成为企业成长理论研究的前沿性课题。鉴于此,本文从既有的企业成长理论分析框架切入,以知识共享为视角,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揭示出企业成长的动因、方式和路径模型,并从中提炼出有关企业成长的普遍规律和影响因素。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本论文提出企业成长系统是一种基于知识共享——动态整合——企业成长的主导逻辑过程。认为知识共享过程是以提高企业知识成长力为目标的,并试图用系统认知的观点和知识创新理论,通过系统工程的方法,对企业的成长过程进行解读,弄清楚企业成长理论的合理内核。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基于知识共享的企业成长系统及其模型分析框架。(2)本论文以企业成长为主题,在整合了国际上最新理论观点的基础上,从知识共享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寻找理论的突破点,建立企业成长的生命与演化机制模型,系统分析企业系统的生存寻优实质意义及企业进化的核心动力,研究企业成长系统的自组织演化,并导出企业知识成长力的自组织运动方程及其特性,论证基于知识共享的企业成长的理论逻辑及企业成长系统演化路径。(3)结合企业成长具有很强路径依赖的特征,尝试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企业成长要素,建立企业成长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这一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多目标优化的数学模型和企业成长系统的信息实体模型。进而在计算机语言模拟的企业成长环境中,运用蒙特卡罗仿真得出企业成长力的数值分布和最优策略值。并根据企业成长系统的超循环过程和自组织过程,以及生态系统的选择能力特点,对企业成长系统的知识动力及成长模式进行评价,建立基于知识共享的企业成长系统结构的一个概念性评价框架。(4)在简要分析企业成长中知识共享复杂性的基础上,对其中几个重要环节进行深入研究。认为组织知识共享与动态整合的演变主要围绕着产生变异、内部选择、传播和保持这4个阶段循环进行,其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知识互动过程,它的目标是实现企业的知识创新,最终推动企业成长。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企业成长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知识共享系统。而这个知识共享系统的运行就是知识动态整合机制的实现。(5)本论文研究了企业成长过程中的知识流动动态模型和知识整合机制,并对企业成长过程中基于生命体知识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认为知识共享是实现知识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过程之一,合理的知识共享能改善知识在现代企业中的分布。指出知识之间的流动与整合的关键问题是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共享。并在研究了企业成长过程中如何促进知识共享,特别是对企业隐性知识转化模型与知识共享体系描述的基础上,建立了协同商务的知识共享流程。(6)本论文认为企业成长系统体现为企业边界、企业结构、企业行为、企业绩效四个层面的演变。企业边界的变化表现为企业知识成长力演进的动态变化。企业结构成长包括内部组织结构和外部结构的演变,企业行为的演变表现为更好地吸收、转移和共享知识。企业结构和企业行为两个层面构成动态整合的流程演变,最终构成实现企业成长的系统。指出基于知识共享的企业成长系统的实现,要从系统运行目标、构造IT技术硬平台、建立共享文化的软环境等方面,使系统运行整体达到平衡,并需要对企业成长过程中的行为绩效进行控制设计。(7)本论文依据知识共享——动态整合——企业成长这一主导逻辑,提出知识共享平台的构筑与企业成长系统有显着相关性这一总体假设,通过问卷调查、计量分析和蒙特卡罗仿真建模方法分别对这一论断进行了验证。并用实际案例对知识共享——动态整合——企业成长的全过程进行了分析和说明。

顾良丰[3]2005年在《基于模块化的企业全面创新学习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自1990年代经济全球化以来,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已跨入创新竞争模式,企业全面创新已成为企业持续发展与赢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方式。本文根据企业市场竞争与创新模式的历史演变理论,总结了企业创新学习模式的变迁,同时从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叁方面讨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并从历史的视角指出了现阶段企业须通过全面创新才能赢得竞争优势的发展趋势,而企业全面创新的基础是体制、人才、知识管理、创新能力和创新速度,但最终基础是获取动态创新能力的创新学习。然而,本文通过对中国本土企业的历史与现状分析,指出了目前中国企业创新能力形成过程中存在或面临的四种问题和困境——即战略惯性问题、创新学习困境、知识管理困境和外商优势竞争,使中国企业无法形成有效的创新学习途径、获取高附加值的企业知识、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导致中国本土企业的长期市场竞争力日趋薄弱。而且现有理论无法为中国企业解决这一根本问题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为了改变或扭转这种局面,迫切需要研究企业的创新学习机制,以便为中国企业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在明确了研究背景和研究主题之后,本文通过对全面创新管理、创新能力、知识管理、创新学习和模块化等相关基础理论的分析与研究,进一步确立了本研究的四个焦点问题。围绕企业创新学习机制研究主题所包含的四个具体研究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企业全面创新学习机制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1)全面创新系统的模块化架构模型;(2)企业全面创新学习机制的主要基础——知识及知识管理的模块化架构模型;(3)企业全面创新学习机制的主要影响因素和相互作用机理;(4)企业通过全面创新学习机制提高全面创新能力的主要模式。 通过对模块化理论的系统回顾和分析,首先指出了当前跨企业网络存在模块化分工的趋势,而且企业内部网络也存在模块化分工趋势;其次,模块化理论为人们分析复杂的产品提供了强有力的系统研究与分析工具,大幅度降低了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研究的投入成本;第叁,模块化理论在行业与企业组织、市场及服务等管理理论有比较广泛的应用性研究。最后,本文提炼了模块化叁个基本要素——架构、模块和元,应用于本文相关模型的架构性维度研究。模块化理论的研究思想和方法贯穿了本研究的整个过程。 其次,在现有全面创新管理(TIM)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模块化叁要素作为架构性维度,构建了企业全面创新系统的模块化架构模型,揭示诸多创新的相关关系,使得TIM理论思想在企业实际创新管理中有了一条具现实意义的实现途径,其理论定位问题也有了基本的落实。因此,可以认为企业全面创新管理的模块化架构理论是关于一体化、流程化、新的企业创新管理理论,突出了以企业全面创新协同为理论核心,并对理论的可操作性做出了新的贡献。

刘春雷[4]2013年在《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萌发于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西方企业大学,近半个世纪以来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尤其在信息化与全球化两大潮流的合力推动下,其功能、结构、特点都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作为根植于企业生产实践但却相对独立于传统高等教育系统的各具特色的企业大学,在其逐渐发展、完善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证明了自身的价值,也探索出各自的成功之道。然而,不同的企业组织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所在的行业各异,所在国家的社会文化、经济土壤各不相同,因此具体企业大学的成功之道显然难以推广和效仿;同时,企业大学是基于母体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应运而生的,具有实践先于研究的特点,由此导致了对企业大学的研究远远滞后于如火如荼的企业大学实践。近年来,国外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对企业大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遗憾的是社会各界,尤其是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和研究领域,至今对企业大学知之甚少。这不仅影响到企业大学在我国的健康发展,而且使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和研究不能及时吸取企业大学的许多独特经验和有价值的理念,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开放程度,尤其是与现代企业和企业制度的联系与合作。本论文是从高等教育视角开展的企业大学研究。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叁方面的工作。第一,深入研究了企业大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通过研究企业大学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企业大学的总体发展规律与趋势以及企业大学产生发展的内外驱动因素。基于实践调研并结合典型案例,全面分析现代企业大学的发展现状,从企业大学的内外关系、运营模式、产品认证到服务范围、存在形式、所属组织的规模属性,较全面地分析归纳了现代企业大学的共性特征,分析阐述企业大学的组织性质和组织运行逻辑,并分析探讨了企业大学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第二,从高等教育的视角开展了企业大学与相关高教机构、企业大学与相关概念的比较研究。论文着重比较分析了企业大学与传统大学、行业性大学及商学院、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教育公司等高教机构间的区别与联系,在比较中深入剖析了企业大学的组织性质和组织运行逻辑。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大学与高等教育、大学、学习型组织等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与界定。论文认为,企业大学主要从事在职成人继续教育,其高端属于高等职业教育范畴,其产生发展源自母体企业对知识要素及专业化知识生产服务的内在需求。企业大学由母体企业出资创办并运营管理,是隶属于母体企业并服务于母体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管理、核心业务的新型专业化多功能的知识生产服务组织。企业大学提供的知识生产服务是以生产实践逻辑为基础,不同于传统大学的学科专业逻辑,同时又是与母体企业的生产实践相融合,是其它高教机构所无法替代的。企业大学以求善求用的知识观为指导;以发展企业学习能力、增长企业智慧为使命;以专业化的知识生产服务为支撑:以全员全面全程学习为基础;以服务发展战略为核心;以改善工作绩效为导向;以最优化最大化知识效能为宗旨;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第叁,从高等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着眼,探讨了企业大学的价值及其对高等教育多元化创新发展的启示。论文概括了企业大学对现代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叁点重要启示:其一,企业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领域拓展了高等教育的边界;其二,企业大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效能化、多元化、信息化、国际化,由此促进了大学体制、机制的创新;其叁,企业大学将信息时代的企业家精神注入高等教育的文化理念之中。从高等教育视角深入研究企业大学的发展规律、共性特征、组织性质及组织运行逻辑,能对企业大学实践予以科学指导,遵循企业大学的客观规律来设计、创办、运营、管理、建设、发展企业大学,预测企业大学的发展趋势,科学评价企业大学并引导企业大学的健康发展。从高等教育视角深入开展企业大学研究,也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创新和理论研究的时代需要。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创业型大学、高等教育公司、企业大学的崛起和迅猛发展,表明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知识经济?如何在科技创新要素、人力资本要素等知识要素的开发、生产上发挥关键作用?借鉴企业大学的经营之道、成功之道,遵循人力资本开发和知识创新的客观规律,加强与企业创新实践的联系,参与建立企业大学联盟、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有助于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尤其是大学应用类专业的发展。

邵宏宇[5]2008年在《基于信息化能力的企业全面信息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的逐步形成,制造企业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信息化建设成为企业价值链提升的非常重要的措施。但一些企业在信息化进程中发生了效益下降、项目失控或者初期信息化建设状况很好,却在新的一轮竞争中逐渐落伍等诸多问题,因此,研究企业信息化机理,实现持续、深入应用信息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作者通过对信息化理论研究文献的总结发现,企业信息化战略的难以确立和推进、信息化效益的难以评估、信息化项目控制的失败率高都根源于对企业本质的认识不足、对企业信息化主要管理要素的把握不足。全文综合运用企业理论、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经济学等多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知识,在借鉴与创新的基础上,剖析企业信息化资源和能力,提出了企业全面信息管理的概念和框架体系,构建了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型,并实证了部分结论。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在企业资源基础论和企业能力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企业资源特性,重新界定了企业资源和能力的概念,提出了企业资源运动规律和企业能力体系,构建了企业动力模型和能力模型。本文从企业资源发展历程入手,指出企业资源具有层次性、间接影响性、流动价值性,并总结了企业资源的轻量化规律和四阶段发展规律。作者指出企业除现有企业理论所认为的市场性和生产性外,还具有社会性,企业组织包含叁种基本关系(即控制关系、市场交易关系和非正式关系),并提出了以关系能力为基础的组织构建方法。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企业能力的动力模型和双链发展模型,重新划分了企业能力体系。在上述理论工作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信息资源在企业中的地位,指出信息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对企业创新具有基础推动作用。在现有企业信息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理论和企业资源发展规律,本文提出企业信息化四阶段循环发展规律(即信息化引入阶段、标准化阶段、扩散阶段、创新阶段)。本文定义了企业信息化能力,指出企业信息化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涉及技术、管理、组织、流程,结合第叁章构建的企业能力体系,将企业信息化能力划分为信息技术能力、信息组织能力、信息创新能力叁个子能力,并详细分析了其侧重点和管理方法。本文以企业信息化能力为基础,提出了企业全面信息管理的概念,指出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是培育信息资源成为企业主导管理资源,关键是培养企业信息化能力和创新能力,促使信息化战略成为企业基本战略,实现全员、全过程、持续信息化。本文重点分析了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方法和信息化组织的构成、职能,指出信息化战略应与企业战略同步进行,并充分考虑信息资源、信息化能力对企业管理方式的影响,信息化组织应该是开放式的、创新型的,既与企业战略紧密联系,又可深入业务基层。本文建立了包括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控制机制的企业全面信息管理框架,并结合绩效管理方法建立了企业全面信息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最后,本文分析了企业信息化投入-产出和成本问题,对信息化成本做了绩效指标的归集,并对企业信息化战略做了实证研究。

韩冬[6]2014年在《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学生工作能力形成机理及提升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学生工作。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学生工作又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情境。如何提高高校学生工作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这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核心目标。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是当前学术界和高校学生工作一线普遍关注的研究课题。围绕着高校学生工作,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但纵观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关于高校学生工作能力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数量较少,研究内容停留在表层概念引入,缺少对其构成架构、形成机理的核心研究。虽然部分学者源于国家相关文件,就某些工作的要求与标准提出相应的学生工作能力;或源于某一学生工作的热点现象提出相应的学生工作能力,但均不够系统化,全面化。由于未深入开展高校学生工作能力的形成机理研究,无法形成有效的学生工作能力提升对策,更缺乏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对高校学生工作能力提升的研究成果。因此,加强高校学生工作能力的研究势在必行,要重点加强能力的形成机理研究,并结合知识管理理论探索知识和能力的互动关系,及相应的学生工作能力提升对策。本研究从高校学生工作能力形成机理与知识管理对高校学生工作能力的提升视角探讨高校学生工作能力,主要研究以下叁方面内容:(1)提出了高校学生工作能力的概念及维度划分,构建了高校学生工作能力的多维结构模型;(2)研究了学生工作中的知识及知识的转化过程,以及学生工作中的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学生工作知识与能力的互动模型;(3)研究了高校学生工作能力中的职业化能力、专业化能力、知识化能力的形成机理,并构建模型,分别探索了基于知识的高校学生工作的职业化能力、专业化能力及知识化能力的提升对策。具体而言,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有五方面:(1)揭示了高校学生工作能力的概念及其构成,建立了高校学生工作能力多维结构模型。解析高校学生工作能力的内涵,将高校学生工作能力聚合为职业化能力、专业化能力和知识化能力。划分了学生工作战略管理能力、组织架构能力、规范评价能力为职业化能力子维度,学生工作理论研究能力、组织学习能力、知识创新能力为专业化能力子维度。知识库构建能力、知识协同能力、智能决策能力为知识化能力子维度。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校学生工作能力多维结构模型。(2)论证了高校学生工作的知识体系及其与能力的互动关系,构建了高校学生工作知识和能力互动模型。本研究提出了高校学生工作知识的概念,并深入研究了学生工作中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探索其通过社会化、外化、整合化、内化而不断转化的过程。构建了高校学生工作知识与能力的互动模型,经实证研究,学生工作知识的转化对学生工作能力的部分维度有提升作用。(3)揭示了高校学生工作的职业化能力的形成机理,从学生工作战略管理能力、组织架构能力、规范评价能力叁个维度提出了学生工作职业化能力的提升对策。论证了学生工作职业化能力的各个子能力的概念、作用及其形成机理,并整合论述了学生工作职业化能力的整体形成机理,在高端以战略管理为导向,在中端以组织架构为骨架,在低端以规范评价作支撑。并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基于知识的学生工作职业化能力的提升对策。(4)探讨了高校学生工作的专业化能力的形成机理,从学生工作理论研究能力、组织学习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叁个维度探讨了各自的概念及形成机理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其中学生工作理论研究能力是基础,学生工作组织学习能力是途径,学生工作知识创新能力是目标。论述了学生工作中知识对学生工作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构建学生工作学习型组织,以及通过知识学习与知识整合提升知识创新能力等提升对策。(5)揭示了高校学生工作的知识化能力的形成机理,就学生工作知识化能力的各个维度提出能力提升对策。分别论述了高校学生工作的知识库构建能力、知识协同能力、智能决策能力的各自概念、作用及形成机理,探索了高校学生工作的知识化能力的形成机理,并指出了叁个子能力的递进关系。在学生工作知识库的基础上,探索学生工作知识协同平台和智能决策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詹国梁[7]2012年在《基于生命周期策略的企业知识管理》文中研究说明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知识经济的建设有赖于实施对知识的有效管理:从宏观上讲,知识管理提供了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从微观上讲,知识管理经由一系列核心功能的贡献,能够助力企业的商业活动的切实优化。知识管理既是一种策略和思想,又是一种可操作的技术。而同时,知识管理的兴衰史呼唤知识管理的整体性和有的放矢。知识管理首先应该基于企业战略的层面,而非局部的事,所以实施时必须从整体出发。同时知识管理并非面面俱到,而应根据企业实际有所侧重,才能达到绩效的最优化。管理知识生命周期成为现代知识管理的新思路——今天,多数执行人员都意识到了知识的战略重要性,而且正如在其他领域的管理一样,我们并不缺乏可供选择的有用框架、模型和清单目录,然而,一些解决方式就如创可贴一样,似乎被认为可以在任何情形下使用。在很多知识管理者选择了一个接一个的错误框架时,对我们来说,认为知识管理是知识生命周期中演变的过程会有深远影响。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管理完整的知识生命周期。处于复杂的知识生态中的知识如何管理,这需要我们抛弃将整体划分为可以理解并解释的个体的机械的还原论,拾起复杂性理论的武器,用生命周期这样一种系统思维去关照知识的多重属性、多维价值以及多样化的影响因素。在《知识管理白皮书:第二代知识管理》一书中反复出现的“知识生命周期”是基于组织学习理论和复杂性理论的,它是第二代知识管理理念的基础。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调研,继而归纳指出国内外研究不足之处,表现为:(1)没有区分知识生命周期和知识管理生命周期;(2)知识生命周期的叁种模型被主观割裂,缺乏系统观点;(3)知识管理的生命周期策略研究缺乏体系和方法。本文基于以上问题分析,从知识的生命周期视角对企业知识问题进行研究,对企业知识运动规律进行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分析,以实现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的提升。企业知识生命周期管理也体现了企业知识的整体管理策略与价值管理策略的优点,实现知识的系统性、阶段性管理。在研究过程中,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调研法、类比归纳法和模型构建法等定性研究方法和内容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定量研究方法。全文除引言外共有7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知识的生命周期特征概述。系统论述了知识系统的生命特征以及知识管理的生命周期策略特征,重点分析了不同视角下的知识生命周期即科学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生命周期,最后研究了知识生命周期的扩展即与之关联的产品生命周期、组织生命周期和客户生命周期;第二章:知识生命周期的流程。遵循生命周期方法论中关于生命周期的叁个属性,深入研究了知识生命周期的阶段(stages).成熟(maturation)和迭代(generation);第叁章:知识生命周期的价值。其中知识的周期价值表现在基于知识价值链的增值活动,而知识的生命价值则表现在企业知识树上的知识活性的变化过程;第四章:基于生命周期策略的知识管理基础模型构建。笔者构建了企业知识生存分析模型、知识的价值测度模型和知识细分模型,其中企业知识生存分析模型涉及识别知识需求和分析知识流两个步骤、知识的价值测度模型分为知识价值的定性测度和定量测度两种方式、知识细分模型分为知识价值/时间矩阵和知识半衰期两种表现形式;第五章:基于生命周期策略的知识管理步骤。主要分为知识管理技术成熟度评估、基于知识管理要素和知识运动规律的知识管理生命周期识别、知识生命周期曲线绘制及分析、和知识管理生命周期的阶段评估;第六章:实证研究——基于生命周期策略的知识管理应用案例。主要包括神州数码公司的知识管理关键成功因素识别、以及该公司知识管理的生命周期阶段策略匹配和基于生命周期策略的企业知识管理建议。第七章:总结与展望。

杨保军[8]2015年在《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品牌进化路径与绩效研究》文中指出品牌进化作为品牌生态研究的重要理论,是品牌随时间而发生的成长演化过程。知识作为品牌进化过程中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知识管理决定了品牌的进化绩效。甘宁青地区的回族老字号作为民族区域市场的标志性品牌,面临着全球化背景下顾客需求变化、技术创新和国内外竞争对手的压力。本文基于甘宁青回族老字号的长期跟踪,从知识管理视角出发,采取扎根理论、案例研究、实证研究等质性和定量研究的方法,从品牌进化概念出发,对品牌进化的影响因素、路径,模型进行了研究,深入挖掘回族老字号品牌成长的规律。基于隐喻的视角,品牌是一种特殊的生命体,一样存在进化的进程。从品牌发展的过程来看,一方面品牌在演进中传承着上一代品牌的基因,使品牌保持特色和连续性,另一方面也不断接纳来自外部的品牌基因,对自身品牌进行改造,使品牌逐步趋于时尚,更加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品牌进化反映品牌与其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动态演变过程。从知识角度来看,基于多源的内外部知识推动着品牌进化,使品牌获得更多的知识来源,在市场上表达出差异化的特征。那么,品牌是如何进化的,品牌在进化过程中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知识管理在品牌进化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不同的品牌进化路径最终如何影响品牌绩效?为更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本文创新性的构建了知识管理—品牌进化—品牌绩效的理论模型,研究者借助地处甘宁青地区的便利,深入到甘肃、宁夏、青海等回族老字号聚集的地区,联络各种类型的回族老字号企业,对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访谈,调研该地区的回族老字号顾客,利用叁年来积累的访谈数据和239份有效问卷调查数据,应用扎根理论构建品牌进化路径的探索模型,并依次利用单案例和多案例研究方法分析企业内部知识源、企业外部知识源、顾客品牌知识源叁维度影响的品牌进化路径,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方法验证知识管理与品牌进化、品牌绩效之间的相关性。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认为:(1)品牌进化是基于品牌生态研究反映品牌成长演化过程的核心品牌理论,研究品牌进化有助于促进品牌的成长和创新。基于文献研究表明,品牌不仅仅是商品名称或标记,品牌定位、品牌战略、品牌资产、品牌管理等理论研究揭示了品牌的内涵。但是,品牌是不断成长演进的,必须以动态发展的思维反映品牌成长的过程,基于品牌关系和品牌生态理论基础上的品牌进化理论为研究现代品牌成长过程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2)知识管理是影响品牌进化路径的主效应。品牌的本质是知识,企业知识管理主要分为企业内部知识、企业外部知识和顾客品牌知识叁个维度,研究发现企业知识管理的叁个维度对品牌进化具有显着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产品特色的维系和品质的保证是回族老字号内部知识传承和共享的重要的结果;第二,区域消费者独特的文化需求和宗教需求促使企业与顾客品牌知识的交流互动,有效的品牌保护和维权实现了品牌的传承和形象的维系;第叁,基于技术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形成的内部知识流动与共享提高了回族老字号的产品质量,赋予品牌创新的内涵;第四,基于外部知识的流入和顾客品牌知识的获取使老字号企业在吸纳知识的过程中产品和技术获得创新,从而实现了品牌的进化;第五,基于甘宁青地区回族老字号与顾客的交流互动,企业内外部知识的流入流出,实现了品牌知识的传播与品牌形象的进化。基于企业知识管理形成的品牌进化路径将揭示不同企业品牌成长过程中路径的差异,对相关企业品牌成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3)顾客的品牌知识管理、企业内部知识管理和企业外部知识管理与品牌进化显着正相关,品牌进化管理作为重要的中介变量对品牌绩效正相关。顾客品牌知识管理、企业内部知识管理和企业外部知识管理对进化绩效的影响通过中介变量“品牌进化”产生作用,品牌进化的调控着顾客品牌知识管理、企业内部知识管理和企业外部知识管理,推动品牌不断进化提高。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提出基于品牌生态理论的品牌进化问题,构建了品牌进化理论模型,推进了品牌理论的研究;第二,通过对影响品牌进化的企业内部知识、企业外部知识、顾客品牌知识进行分析,提出了知识管理视角的品牌进化的路径;第叁,本研究以品牌进化作为中介变量,构建知识管理、品牌进化与品牌进化绩效模型,以实证分析方法探索知识管理、品牌进化对品牌进化绩效的影响。本研究通过质性和定量研究将回族老字号品牌成长的背景与经验运用到品牌进化层面,拓展了品牌动态成长研究层次,为进一步研究做出了新的尝试。

陈荣仲[9]2007年在《基于知识管理的产业集群发展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经济已从工业经济时代悄然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知识经济概括了世界经济的最新特点和发展趋势。知识管理创新的有效方法,使知识成为第一推动力,推动企业持续增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因此,知识作为一种独特而又无限的资源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而纵观世界新经济,尤其是欧美等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产业集群在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论文对基于知识管理的产业集群发展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是在之前许多学者基于单个企业知识管理基础上,重点在于从知识管理与产业集群两个方面进行创新性研究。在总结了大量的国内外有关产业集群和知识管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研究的目标、主要研究内容以及拟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论文正文分别从六个方面进行详细而又深入地研究。论文对当前国内外产业集群和知识管理的研究状况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并对基于知识管理的产业集群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对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产业集群的概念进行界定,并提出现代产业集群的六个方面特征,这些为作者对深入研究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问题提供了依据。论文分析了我国产业集群及其知识管理发展现状,阐述了产业集群中企业知识管理五个方面的特点,并提出了产业集群中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四大目标和五项构建原则。具有创新性工作的是,作者提出了产业集群中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四个主要功能及模块。论文提出产业集群知识管理核心内容是知识共享,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知识共享动因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而实施知识共享战略联盟需要依次经过四个过程。论文重点对集群企业知识共享博弈进行研究,采用两阶段动态博弈分析,给出了知识共享对产品需求曲线、企业单位成本、产品价格和企业利润等方面的影响。论文还提出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概念界定、形成过程和评价方法,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具体评价方法即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详细介绍,建立了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于产业集群知识管理战略的实施问题,作者提出了“自上而下”、“自内而外”的实施方法,以及四项实施原则和五个阶段的实施步骤。论文指出在实施知识共享战略和知识管理时,应该解决好七个方面的安全问题。政府部门在发展产业集群中的功能定位、行业协会等组织在发展产业集群中的作用以及企业主体发展产业集群的战略构思等叁个方面的问题,是我们发展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必须解决好的问题。而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时,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必然是一种很好的区域发展方式。因此,论文对发展产业集群增强西部地区竞争力影响进行了论述,并提出西部地区发展产业集群的对策和建议。对基于知识管理的产业集群发展理论的研究不仅将从理论上对知识管理和产业集群两个领域进行拓展、创新,并且论文提出的一套基于知识管理的产业集群发展理论,将对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李贺[10]2006年在《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组织创新研究》文中认为知识经济的出现使组织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知识作为战略性资源在组织资源中居于核心地位,组织竞争向全球化趋势发展。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正在日益成为当代企业管理工作的重心。本文针对知识经济环境下,我国企业组织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相对滞后的现状,在对国内外现有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与评述的基础上,对基于知识管理的组织创新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论文以知识管理——组织学习——组织创新为研究主线,在对知识管理、组织学习、组织创新及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知识管理、组织学习组织创新之间的互动作用机理;建构了知识管理、组织学习、企业组织创新相关性概念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完成了知识管理对企业组织创新作用机理的实证研究;确定了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组织创新模式与途径;设计了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组织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并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 基于知识的企业战略管理系统及其模型研究[D]. 石杰. 西北工业大学. 2003

[2]. 基于知识共享的企业成长系统及其模型研究[D]. 隋波. 西北工业大学. 2006

[3]. 基于模块化的企业全面创新学习机制研究[D]. 顾良丰. 浙江大学. 2005

[4]. 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D]. 刘春雷. 南京大学. 2013

[5]. 基于信息化能力的企业全面信息管理研究[D]. 邵宏宇. 天津大学. 2008

[6]. 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学生工作能力形成机理及提升对策研究[D]. 韩冬. 吉林大学. 2014

[7]. 基于生命周期策略的企业知识管理[D]. 詹国梁. 武汉大学. 2012

[8]. 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品牌进化路径与绩效研究[D]. 杨保军. 合肥工业大学. 2015

[9]. 基于知识管理的产业集群发展理论研究[D]. 陈荣仲. 西南交通大学. 2007

[10].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组织创新研究[D]. 李贺. 吉林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  ;  ;  ;  ;  

基于知识的企业战略管理系统及其模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