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进给平台论文_杨力,杨静,庞亚娜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进给平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平台,铰链,特性,陶瓷,弹性,动态,运动学。

微进给平台论文文献综述

杨力,杨静,庞亚娜[1](2013)在《机床用组合铰链微进给平台静动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加工机床进给机构的精度及刚度,设计了一种基于柔性铰链的精密机床用组合微进给平台。利用能量守恒原理分析了进给平台刚度,在此基础上对微进给平台的静、动特性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平台刚度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结论一致,且微进给平台的动特性满足机床加工精度要求。(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王海涛,李世杰,张艳蕊[2](2010)在《基于压电陶瓷的微进给平台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精密加工技术是机械制造业中最重要的部分,基于压电陶瓷的微位移机构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微位移机构,设计了基于压电陶瓷为驱动的,以弹性铰链为支撑的微进给平台。并进行了大量的试验,从中得出适于应用的线性电压-位移曲线。采用不同的升降压步长对平台进行驱动,改善了电压-位移的迟滞度。(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0年07期)

王海涛,高亮,张艳蕊,毕海霞[3](2010)在《基于压电陶瓷的微进给平台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精密加工技术是机械制造业中最重要的部分,基于压电陶瓷的微位移机构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微位移机构。设计以压电陶瓷为驱动的、以弹性铰链为支撑的微进给平台,并进行大量的试验,采用不同的升降压步长对平台进行驱动。结果表明采用合适的升降压步长,可改善压电陶瓷的电压-位移的迟滞度,从而得到实用的电压-位移曲线。(本文来源于《机床与液压》期刊2010年07期)

董科[4](2008)在《对微进给平台磨削温度场的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微进给机构是超精密加工设备中实现精密定位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精密磨削时磨削量数量级的减小,热变形的问题更加突出,成为影响平台定位精度的主要因素。运用I-DEAS软件,针对一种精密磨削用多自由度辅助微进给平台,对其磨削工件时的温度场进行了分析研究,为进一步探索其热变形的规律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现代制造工程》期刊2008年03期)

李书环,田延岭,张大卫[5](2007)在《电致驱动微进给平台动态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线性化的前提下,对电致驱动微进给平台各个组成部分进行了简化,建立了工作台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微位移工作台的动态特性,得出了其传递函数;并通过实验,对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及开环控制下平台的实际动态特性进行了验证。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的一致性说明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及可靠性。(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研究》期刊2007年05期)

李书环[6](2007)在《超精密切削微进给平台的设计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应用,以精密车削加工机床为研究对象,以进一步提高车床加工精度为目的,在收集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一种采用双平行四杆弹性铰链机构做导轨、电致伸缩陶瓷作驱动器的单自由度微进给平台的设计和应用,并在原有设计基础上进行了参数优化设计与实验研究,取得以下研究成果:设计了一种以电致伸缩陶瓷作动器为动力源,弹性铰链为弹性变形元件的新型微进给平台,并借助于优化设计理论和有限元计算方法,对平台中的关键部件—双平行四杆弹性铰链机构进行了结构参数的分析,对原有结构参数提出了改进意见。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弹性铰链的静态和动态特性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弹性铰链的静态、动态特性。将微进给平台等效为单自由度振动系统,建立了动力学模型,并对系统的传递函数、响应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电致伸缩陶瓷的控制方法,解决了输出位移的非线性,并提高了定位精度。对微进给平台的位移、静态和动态等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理论分析、有限元计算和实验结果证明了电致驱动微进给平台系统设计与分析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7-05-01)

董科,田延岭,张大卫,杨兵[7](2006)在《环境温度对微进给平台定位精度影响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进给机构是超精密加工设备中实现精密定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工环境条件极其微小的变化均可能影响其定位精度。文章运用I-DEAS软件,针对自行研制的一台精密磨削用多自由度辅助微进给平台,在假定其它加工环境均满足加工要求的前提下,对不同环境温度下其热变形情况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研究发现,微进给平台沿z向的最大变形量与环境温度呈正比;环境温度对微进给平台z向最大变形量的影响与微进给平台的动平台上表面温度值的大小呈正比。(本文来源于《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期刊2006年02期)

董科[8](2006)在《多坐标微进给平台热变形误差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类精密平面磨床的辅助微进给单元,纳米级微进给平台的开发与应用可有效地提高其加工精度,同时由于精密磨削时磨削量数量级的减小,热变形的问题也更加突显出来,成为影响平台定位精度的主要因素。因此,开展微进给平台热变形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以实验室自行设计制造的多坐标微进给平台为对象,利用I-DEAS软件研究了不同工况下其热变形的规律,为进行微进给平台的热误差补偿提供了依据,取得的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结合有限控制容积法和热弹性力学的理论,建立了温度场和热变形的数值计算模型。在对微进给平台结构进行适当简化的基础上,建立了在微进给平台上平面磨削矩形工件的模拟模型,提出了一种有效的移动热源模拟方法,并与有关文献中的算例比较,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从而实现了I-DEAS软件对平面磨削加工的仿真模拟。对不同的工作台进给速度及磨削深度等参数进行单因素分析,得到相应情况下整个微进给平台及工件系统的磨削温度场分布,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磨削参数对工件峰值温度的影响规律,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以所得温度场分布为边界条件,利用热-力耦合分析方法,研究了相应温度场分布下的热变形规律,分析了环境温度对微进给平台及磨削参数对工件上表面最大变形量的影响规律,并利用回归分析推得了经验公式。通过将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相比较,验证了仿真分析的有效性。上述研究成果为微进给平台的热误差补偿提供了理论和数据依据,为进一步开展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6-01-01)

[9](2005)在《纳米级多作动器微进给平台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发展,在社会需求拉动和技术进步推动的双重作用下,超精密加工和微细加工越来越受到重视,人类在制造领域中采用的尺度将由微米迈向纳米。在这个进程中,高精度的微进给平台是实现纳米级定位和加工的关键技术。当前,在微电子器件、光学器件、微机械的制造及特种材料(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05-06-29)

赫玉娟,田延岭,张大卫,高咏生[10](2004)在《新型精密磨削辅助微进给平台的研制及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种用于平面磨削主动控制的新型数控微进给工件平台。该平台由 3个压电陶瓷 (PZT)驱动器驱动 ,3个半圆形的弹性铰链构成的弹性环节实现对压电陶瓷驱动器的预紧。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微进给平台的位移输出、静动态刚度等特性。(本文来源于《制造技术与机床》期刊2004年04期)

微进给平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超精密加工技术是机械制造业中最重要的部分,基于压电陶瓷的微位移机构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微位移机构,设计了基于压电陶瓷为驱动的,以弹性铰链为支撑的微进给平台。并进行了大量的试验,从中得出适于应用的线性电压-位移曲线。采用不同的升降压步长对平台进行驱动,改善了电压-位移的迟滞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进给平台论文参考文献

[1].杨力,杨静,庞亚娜.机床用组合铰链微进给平台静动特性分析[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13

[2].王海涛,李世杰,张艳蕊.基于压电陶瓷的微进给平台的实验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0

[3].王海涛,高亮,张艳蕊,毕海霞.基于压电陶瓷的微进给平台的实验研究[J].机床与液压.2010

[4].董科.对微进给平台磨削温度场的有限元分析[J].现代制造工程.2008

[5].李书环,田延岭,张大卫.电致驱动微进给平台动态特性分析[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7

[6].李书环.超精密切削微进给平台的设计与研究[D].天津大学.2007

[7].董科,田延岭,张大卫,杨兵.环境温度对微进给平台定位精度影响规律的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6

[8].董科.多坐标微进给平台热变形误差规律研究[D].天津大学.2006

[9]..纳米级多作动器微进给平台设计[N].科技日报.2005

[10].赫玉娟,田延岭,张大卫,高咏生.新型精密磨削辅助微进给平台的研制及特性研究[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4

论文知识图

微进给平台样机模型微进给平台正弦响应曲线微进给平台外观图一1微进给平台结构图一3微进给平台闭环控制结构框图-13微进给平台的有限元模型

标签:;  ;  ;  ;  ;  ;  ;  

微进给平台论文_杨力,杨静,庞亚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