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入时延论文_黄盛

导读:本文包含了接入时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时延,网络,正交,机器,无源,资源,马尔。

接入时延论文文献综述

黄盛[1](2019)在《两用户非正交多址接入的最优时延均衡和功率控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针对采用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技术的两用户单小区网络,考虑信道衰落的随机性和业务到达的动态性,以均衡用户排队时延并最大化网络总吞吐量为目标,构建了资源管理的随机优化问题。基于李雅普诺夫优化方法,推导了随机优化问题的最优解的闭式表达式,并提出一种低复杂度的联合时延均衡和功率控制的最优资源管理方法。对比了采用NOMA时的次优资源管理方法与采用时分多址接入方法时的最优资源管理方法,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显着提升网络性能。(本文来源于《电子与信息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张明欢[2](2019)在《CSMA/CA无线接入网时延抖动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各具优势的无线接入网络层出不穷,而CSMA/C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网络凭借分布式的特点及灵活性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发展迅速,无线网络中的各类业务具有不同的Qo S(Quality of Service)要求。根据业务对时延的容忍程度,可将业务分为两类:实时类业务和非实时类业务。时延抖动是实时类业务关注的一个重要Qo S指标。传统话音业务对时延抖动要求较高,新兴的VR(Virtual Reality)音视频业务和新一代工业物联网中工业控制信息对时延抖动的要求更为严格。因此,研究CSMA/CA无线接入网络中实时类业务包的时延抖动性能,对网络性能评价及未来网络规划设计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在同质和异质业务场景下,CSMA/CA网络中实时类业务包时延抖动的性能,并分析了数据包到达、CSMA/CA网络参数等对实时类业务包时延抖动性能的影响。本文的工作和贡献总结如下文所述。(1)在同质业务场景下,本文分析了采用带有非活跃期的CSMA/CA机制的实时类业务包的接入时延和时延抖动性能。EE-CSMA/CA(Energy Efficient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机制在帧结构中引入了非活跃期。在非活跃期,节点休眠,不进行数据传输。分析CSMA/CA网络接入时延和时延抖动的第一步是建模服务过程。由于CSMA/CA机制的随机特性,分析数据包的服务过程和服务时间的概率分布是棘手的。对于带有非活跃期的CSMA/CA机制,如何量化非活跃期对服务时间的影响是另一个难题。服务时间的变化使得数据包时延难以获得。时延抖动定义为连续两个数据包的时延之差,时延分析的难点进一步给时延抖动的分析带来困难。首先基于马尔科夫理论,将EE-CSMA/CA建模为一个四维马尔科夫链,其中马尔科夫链的第四维随机变量用来区分活跃期和非活跃期。其次,在概率生成域分析数据包服务时间并获得平均接入时延。然后,解耦队列为空队列和非空队列,分析两种情况下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基于概率论,获得了数据包时延抖动的概率分布。活跃期占整个帧结构的比例与Qo S和能源消耗关系密切。出于节能和Qo S约束,我们采用二分法分别在接入时延和时延抖动的约束下估计了最短的活跃期持续时间。在仿真中,我们分析了不同的帧结构、接入参数和节点数目等对数据包服务时间和时延抖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帧结构会导致数据包的服务时间和时延抖动有所差别。接入参数也会对数据包的服务时间和时延抖动性能有影响。(2)考虑到未来无线网络将承载各类业务,本文分析了承载异质业务的CSMA/CA网络中实时类业务包的时延抖动性能。网络中非实时类业务的存在,势必会对实时类业务的服务带来影响,进一步给实时类业务包时延抖动的性能带来影响。实时类业务包的到达是随机的;在其到达间隔内进入队列的非实时类业务包的数量是任意的;两类业务包服务所需的时间是随机的,这使得数据包的离去时刻难以确定。这叁重随机变量给实时类业务包时延抖动的分析带来困难。为克服这叁重随机变量带来的困难,我们在实时类业务包的到达时刻观察时延的变化;在实时类业务包到达间隔内,我们逐个时隙分析数据包的时延;通过队列分析,我们获得了实时类业务包的时延表达式。由于时延是各个随机变量的代数运算,在时域内分析较为复杂,所以我们在概率生成域利用生成函数的性质求解实时类业务包时延抖动的概率生成函数。最后通过反变换,获得实时类业务包时延抖动的概率分布。在仿真部分中,我们探究影响数据包时延抖动的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的到达模型会导致时延抖动的概率分布有差异。网络接入参数也会对数据包的时延抖动性能带来影响。(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卜淑晴[3](2019)在《雾无线接入网络的时延性能分析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时延敏感类业务不断增多,为了满足该类业务的性能需求,无线接入网络需要提供“无感知”的超低时延。传统的无线接入网络受限于集中式的网络架构,网络时延较大。雾无线接入网络(Fog Radio Access Network,F-RAN)是一种新型的接入网解决方案,通过将部分能力下放到距离用户较近的边缘网络节点,可以明显降低网络时延。为了在F-RAN中有效支持时延敏感类业务,本论文对F-RAN的时延性能展开研究,主要工作与创新总结如下:1.针对传统无线接入网络时延较大的问题,本论文基于F-RAN分布式的网络架构,建立了分布式计算任务处理模型以减小网络时延。该模型包含叁种计算模式,分别为本地计算模式、雾节点计算模式和云节点计算模式。基于该模型,本论文进行了F-RAN的理论时延性能分析和时延性能优化相关的研究工作。2.针对F-RAN中不同计算模式的时延性能存在差异,并且优劣关系不明确的问题,本论文通过遍历计算任务大小和信道状态,推导出了叁种模式平均时延的解析表达式。基于上述理论分析结果,本论文对叁种模式的平均时延性能进行比较,分别给出叁种模式获得性能增益的边界条件。仿真结果表明叁种模式可在不同系统状态下获得性能增益。3.针对改善F-RAN的时延性能会增大系统能耗开销的问题,本论文研究了时延和能耗的联合优化。通过将上述优化问题分解为计算资源、传输功率、传输带宽以及卸载决定相关的子问题,本论文提出一种可以逼近全局最优解的迭代算法。为了减小计算复杂度,本论文将卸载决定子问题完全解耦,设计出一种次优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本论文所提的迭代算法性能优于已有算法,并且,本论文所提的次优算法可以在性能和计算复杂度之间取得折中。本论文对F-RAN的时延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不仅为F-RAN有效支持时延敏感类业务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F-RAN的部署应用提供了保障。(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5-24)

曾捷[4](2019)在《低时延上行非正交多址接入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5G(The Fifth Generation,第五代)移动网络有望在若干关键性能指标方面取得显着的提升,其中低时延是被众多新兴的物联网业务(例如远程手术、增强现实、触觉互联网和车联网)所迫切需要的。NOMA(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能提供高频谱效率、低时延和高连接密度,已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有希望支持5G的技术。NOMA可以允许多个用户在相同的频率和时间无线资源上同时发送信号,然后在接收端通过先进MUD(Multi-User Detection,多用户检测)来区分多个用户的信号。目前,学术界和工业界提出了多种候选NOMA技术,例如PD-NOMA(Power-Domain NOMA,功率域NOMA)、PDMA(Pattern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图样分割多址接入)和SCMA(Sparse Code Multiple Access,稀疏码多址接入)。为了确保可靠的低时延通信,可以通过MIMC(Multiple-Input and Multiple-Output,多输入多输出)、先进调制编码和FD(Full-Duplex,全双工)技术来增强NOMA。一般来说,接入用户信号的非正交迭加和免调度可以减少接入时延,MIMO和FD可以通过提升频谱效率来缩短传输时延,先进调制编码和低复杂度的MUD可以降低处理时延。本文研究了NOMA的设计和增强来保证上行链路的低时延。为了适应物联网业务的特性,研究了接入用户数巨大、用户发送天线数少、阴影衰落和非完美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信道状态信息)对上行NOMA的影响。同时,针对物联网业务的短数据包特点,利用新提出的FBL(Finite BlockLength,有限编码块长度)信息理论分析和评估了所提方案的有效性。本文的主要贡献概括如下。1.提出了一种新型多载波NOMA技术RIePDMA(Random Interleaver enhanced PDMA,随机交织器增强的PDMA),通过在上行PDMA中加入随机交织器实现。利用所提出的BP-IDD-IC(Iterative Detection and Decoding based on Belief Propagation and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基于置信传播和干扰消除的迭代检测和解码),可以进一步提高系统过载因子和可靠性。仿真结果表明,RIePDMA和BP-IDD-IC可以在不显着增加复杂度的情况下获得更高的可靠性。同时,自适应的BP-IDD-IC可以通过较少的迭代次数来降低处理时延,在高SNR(Signal-to-Noise Ratio,信噪比)区域中效果更明显。2.提出了可用于MU-MIMO(Multi-User MIMO,多用户MIMO)NOMA的速率分割算法和SIC(Success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串行干扰消除)检测,可以最小化用户的最大传输时延。首先,本文推导了MMSE-SIC(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 SIC,最小均方误差SIC)和MRC-SIC(Maximal-Ratio Combining,最大比合并SIC)检测的可达数据速率,并适配MMSE-SIC和MRC-SIC设计了对应的速率分割算法。此外,为了降低检测的复杂度和时延,可采用分组SIC和两层MRC-SIC检测来大幅降低SIC次数。数值结果验证了采用速率分割的MU-MIMO NOMA可以有效地缩短传输时延和处理时延。3.首次提出了FD-SCMA(SCMA enhanced FD,SCMA增强的FD技术),可以支持上行和下行短数据包同时传输。利用FBL信息理论,本文推导出了不完全SIS(Self-Interference Suppression,自干扰抑制)时FD-SCMA在给定的传输时延下的错误概率,并从理论上证明了在时不变平坦衰落信道中FD-SCMA可以获得比现有的SCMA和FD方案更低的传输时延。此外,在时不变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中,本文推导出了FD-SCMA错误概率的上界,并通过理论计算和蒙特卡罗仿真验证了FD-SCMA的低传输时延。4.研究了新出现的大规模MU-MIMO NOMA在完美和非完美CSI情况下的低时延传输。假设用户的随机部署服从均匀分布并遭遇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的阴影衰落,本文推导出了有效SNR的概率密度函数,并利用FBL信息理论计算了给定传输时延下的错误概率。此外,本文可以通过黄金分割搜索方法来优化导频长度从而使错误概率最小。数值结果验证了即使用户遇到较严重的阴影衰落,大规模MU-MIMO NOMA也可以支持大量接入用户的低时延传输。总体而言,使用先进MUD的NOMA通过交织器、MIMO和FD技术的增强,可以从接入时延、传输时延和处理时延这叁个方面显着降低时延,从而有效地保障低时延短数据包传输。(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5-15)

张勇[5](2019)在《车联网低时延数据传输用户接入方案设计以及调度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车联网是实现未来智能交通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车联网对数据传输的时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作为5G叁大场景之一的超低时延与高可靠场景,对数据传输的空口时延要求控制在1ms以内。然而,传统车联网设计方案主要基于LTE系统下的D2D技术,其允许的数据传输时延很难达到自动驾驶技术对时延的要求,且其主要应用场景都在商业娱乐等城市的公共场所,针对高速场景中车联网的设计方案寥寥可数,因此,高速场景下自动驾驶车辆终端的低时延数据传输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对高速场景下车联网数据传输的时延、可靠性及其系统吞吐量进行研究,首先分析叁个影响时延的因素,即LTE系统中采用HARQ重传机制的闭环通信、车辆高速行驶中小区快速切换以及移动网边缘用户接入的稳定性。本文针对高速场景下车联网提出一种低时延用户接入方案。该方案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采用宏结点与接入点(微结点)相结合的数据传输方式。车辆终端向多个接入点组成的接入点群请求资源调度时,根据请求调度资源块的大小决定调度由宏结点还是由接入点群完成;第二、采取路径分集的开环通信方式。高速移动场景中没有城市街道那样复杂的信道干扰,可以通过多个接入点实现路径分集的方式对自动驾驶车辆进行数据传输,取缔数据重传,可满足低时延高可靠的数据传输性能;第叁、接入点由雾结点服务器组成。雾计算技术具有强大的本地缓存、计算存储功能,能够实现移动网边缘分布式布局;第四、宏结点对接入点内数据资源进行管理控制。实验结果表明:该用户接入方案在保证较高的数据传输可靠性下,极大降低数据传输的时延,但是系统吞吐量很低。为了进一步改善上述车联网低时延用户接入方案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及系统吞吐量,本文通过对传统预调度(半静态)算法进行优化,针对该方案提出一种可自主分配缓存资源的预调度算法。该算法从宏节点与接入点两方面设计:在一定周期内,宏节点通过快速排序算法统计、计算每个接入点上一周期的缓存资源,并向接入点发送下一周期的分配缓存资源指令;每个接入点根据宏结点的指令,向下一周期内分配资源缓存,完成对车辆的资源调度。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改善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及系统吞吐量。(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张军,张瑶,孙兴华[6](2019)在《机器类设备基于不同时延需求分组的随机接入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大规模机器类通信中拥塞导致的时延敏感设备时延高和接入成功率低的问题,提出将小区中设备按时延要求分组,对不同组设备引入不同的退避模型,分析时延敏感设备的时延和吞吐量,按照不同组中设备的时延需求动态分配前导数目,同时通过调整接入类限制因子实现吞吐量的优化。仿真结果表明,在给定时延敏感设备的时延限制条件时,与统一退避的机制对比,所提分组机制的时延敏感设备能够满足时延要求,并且提高了接入效率。(本文来源于《电讯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孙远,李春国,华梦,黄永明,杨绿溪[7](2019)在《带缓存的云接入网络中最小化传输时延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好适应下一代通信网络以内容为中心的特性,在云接入网络(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loud-RAN)中考虑射频拉远头(Remote Radio Heads,RRHs)具备缓存功能也变得必要。本文考虑在Cloud-RAN中设计优化算法,并通过有效设计缓存方案减少系统传输时延。基于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的重传机制,前程链路与下行链路频谱信道的正交性,系统采用马尔可夫链理论建立了最小化系统传输时延的优化问题。考虑只能通过递归方式得到优化目标函数表达式,头脑风暴优化(brain storm optimization, BSO)算法被引入解决非凸问题,仿真结果表明,该优化算法可以更有效地减少系统传输时延,满足未来通信需求。(本文来源于《信号处理》期刊2019年03期)

王星宇,李勇军,赵尚弘,曹桂兴,谭庆贵[8](2018)在《基于IEEE802.11的星间链路最短接入时延退避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空间信息网络低轨卫星用户多址接入骨干中继卫星的访问需求,基于IEEE 802. 11机制,提出最短接入时延退避算法(Delay-Optimal Backoff,DOB),可解决大时空尺度条件下,传统二进制退避算法(Binary Exponential Backoff,BEB)造成的网络平均接入时延高和吞吐量低的问题.根据用户卫星与中继卫星的相对位置特性,设定中继卫星通信窗口,利用通信窗口内不同用户卫星数量时用户接入时延与平均接入请求概率的变化关系,确定最短接入时延条件下用户平均接入请求概率,实现动态调整碰撞窗口大小.研究结果表明,该算法使网络接入时延较BEB算法平均降低了10s,饱和吞吐量提升一倍,归一化业务量阈值比BEB算法增加至0. 6,网络多址接入性能显着提高.(本文来源于《电子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王汝言,徐宁宁,吴大鹏[9](2019)在《能耗和时延感知的虚拟化云无线接入网络资源分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虚拟化云无线接入网络(C-RAN)资源利用率低、能耗高、用户服务质量无法得到保证等问题,该文提出一种能耗和时延感知的虚拟化资源分配机制。根据虚拟化C-RAN的网络特点及业务流量特征,考虑资源约束和比例公平,建立能耗和时延优化模型。进而,利用启发式算法为不同类型虚拟C-RAN和用户虚拟基站分配资源,完成资源的全局优化配置。仿真结果表明,所提资源分配机制在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不但使能耗节省了62.99%,还使时延降低了32.32%。(本文来源于《电子与信息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陈焱琨[10](2018)在《水声通信网络时延分析与媒体接入协议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海洋开发的重要技术支撑,水声通信与网络可广泛地应用于一些军事和商业应用,比如,灾难预防,战术监控,近海勘探,污染监控以及海洋数据收集,已引起全世界范围的研究者们很大的关注。因为水声信道的共享性,媒体接入协议是水声网络设计的关键技术之一。水声信道是最复杂的信道之一,水声网络媒体接入协议的设计面临相当大的挑战。水声链路具有速率低、延时长、中断概率大等特点;水下节点一般采用电池供电,水声网络是能量资源严重受限的系统;水下节点部署成本高,维护困难,稀疏布放。水声链路与节点的这些特点使得很多针对无线电网络的技术不能直接用于水声网络。其中,水声链路长时延对水声媒体接入协议的影响尤其明显。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左右,导致相对于陆地网络来说,水声网络中声波较低的传播速率导致了长时延,而水声环境的时变性使得这种时延会波动且对MAC协议的影响难以忽略。但迄今为止,在公开发表的文献中,媒体接入协议的性能分析都是基于两个节点间的传播时延是固定的假设。本文将针对水声信道的长可变时延,通过理论建模和仿真分析时延对水声网络的握手类媒体接入协议性能的影响,着眼点在于克服变化的传播时延对网络性能的影响。文章也讨论了变化的时延对整个水声网络架构设计的影响。本文首先利用马尔科夫模型分析了时延波动对握手类媒体接入协议性能的影响。本文以Slotted-FAMA协议为例子,建立了该协议的马尔科夫模型,并且推导出吞吐量对于时延波动的闭环表达式。仿真结果显示时延波动对水声网络的媒体接入协议的性能有很大影响。为了克服时延波动对MAC协议接入性能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时隙设置。时隙是媒体接入协议的重要参数之一,消除了协议的异步性特点。任何一个包都需要在时隙开始时刻传输。时隙的长度的设置要避免数据包的碰撞,传统的时隙被固定的设置为节点间最大的传播时隙和CTS控制包的传输时间之和。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自适应时隙设置相比于固定的时隙设置可以提高吞吐量。如何在长可变时延和高误码率的条件下保证可靠的数据传输是一个难题,保证可靠数据传输的其中一种方式是自动重发请求机制,但在长可变时延的条件下,自动重发请求机制效率难以保证,需要精巧设计。往返时间RTT对于计算重传超时时间(RTO)和等待时间起关键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在变化的时延的背景下重传超时时间和吞吐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在时延变化的条件下,固定的RTO设置并不高效的结论。为此,本文提出一种用贝叶斯动态方程的方法实时预测RTT,并根据实时预测到的RTT的值动态地设计RTO的方法。仿真结果表明RTT预测值可以快速的适应实时RTT的变化,能比较准确的预测RTT。和传统的Karn预测算法比较,基于贝叶斯动态方程的自适应的RTO设置可以提高系统吞吐量。(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4-13)

接入时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各具优势的无线接入网络层出不穷,而CSMA/C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网络凭借分布式的特点及灵活性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发展迅速,无线网络中的各类业务具有不同的Qo S(Quality of Service)要求。根据业务对时延的容忍程度,可将业务分为两类:实时类业务和非实时类业务。时延抖动是实时类业务关注的一个重要Qo S指标。传统话音业务对时延抖动要求较高,新兴的VR(Virtual Reality)音视频业务和新一代工业物联网中工业控制信息对时延抖动的要求更为严格。因此,研究CSMA/CA无线接入网络中实时类业务包的时延抖动性能,对网络性能评价及未来网络规划设计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在同质和异质业务场景下,CSMA/CA网络中实时类业务包时延抖动的性能,并分析了数据包到达、CSMA/CA网络参数等对实时类业务包时延抖动性能的影响。本文的工作和贡献总结如下文所述。(1)在同质业务场景下,本文分析了采用带有非活跃期的CSMA/CA机制的实时类业务包的接入时延和时延抖动性能。EE-CSMA/CA(Energy Efficient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机制在帧结构中引入了非活跃期。在非活跃期,节点休眠,不进行数据传输。分析CSMA/CA网络接入时延和时延抖动的第一步是建模服务过程。由于CSMA/CA机制的随机特性,分析数据包的服务过程和服务时间的概率分布是棘手的。对于带有非活跃期的CSMA/CA机制,如何量化非活跃期对服务时间的影响是另一个难题。服务时间的变化使得数据包时延难以获得。时延抖动定义为连续两个数据包的时延之差,时延分析的难点进一步给时延抖动的分析带来困难。首先基于马尔科夫理论,将EE-CSMA/CA建模为一个四维马尔科夫链,其中马尔科夫链的第四维随机变量用来区分活跃期和非活跃期。其次,在概率生成域分析数据包服务时间并获得平均接入时延。然后,解耦队列为空队列和非空队列,分析两种情况下数据包的时延抖动。基于概率论,获得了数据包时延抖动的概率分布。活跃期占整个帧结构的比例与Qo S和能源消耗关系密切。出于节能和Qo S约束,我们采用二分法分别在接入时延和时延抖动的约束下估计了最短的活跃期持续时间。在仿真中,我们分析了不同的帧结构、接入参数和节点数目等对数据包服务时间和时延抖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帧结构会导致数据包的服务时间和时延抖动有所差别。接入参数也会对数据包的服务时间和时延抖动性能有影响。(2)考虑到未来无线网络将承载各类业务,本文分析了承载异质业务的CSMA/CA网络中实时类业务包的时延抖动性能。网络中非实时类业务的存在,势必会对实时类业务的服务带来影响,进一步给实时类业务包时延抖动的性能带来影响。实时类业务包的到达是随机的;在其到达间隔内进入队列的非实时类业务包的数量是任意的;两类业务包服务所需的时间是随机的,这使得数据包的离去时刻难以确定。这叁重随机变量给实时类业务包时延抖动的分析带来困难。为克服这叁重随机变量带来的困难,我们在实时类业务包的到达时刻观察时延的变化;在实时类业务包到达间隔内,我们逐个时隙分析数据包的时延;通过队列分析,我们获得了实时类业务包的时延表达式。由于时延是各个随机变量的代数运算,在时域内分析较为复杂,所以我们在概率生成域利用生成函数的性质求解实时类业务包时延抖动的概率生成函数。最后通过反变换,获得实时类业务包时延抖动的概率分布。在仿真部分中,我们探究影响数据包时延抖动的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的到达模型会导致时延抖动的概率分布有差异。网络接入参数也会对数据包的时延抖动性能带来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接入时延论文参考文献

[1].黄盛.两用户非正交多址接入的最优时延均衡和功率控制方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9

[2].张明欢.CSMA/CA无线接入网时延抖动性能分析[D].吉林大学.2019

[3].卜淑晴.雾无线接入网络的时延性能分析与优化[D].北京邮电大学.2019

[4].曾捷.低时延上行非正交多址接入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

[5].张勇.车联网低时延数据传输用户接入方案设计以及调度算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6].张军,张瑶,孙兴华.机器类设备基于不同时延需求分组的随机接入方法[J].电讯技术.2019

[7].孙远,李春国,华梦,黄永明,杨绿溪.带缓存的云接入网络中最小化传输时延设计[J].信号处理.2019

[8].王星宇,李勇军,赵尚弘,曹桂兴,谭庆贵.基于IEEE802.11的星间链路最短接入时延退避算法[J].电子学报.2018

[9].王汝言,徐宁宁,吴大鹏.能耗和时延感知的虚拟化云无线接入网络资源分配机制[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9

[10].陈焱琨.水声通信网络时延分析与媒体接入协议设计[D].华南理工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异构网络用户寻呼与垂直切换仿真场景...不同站点数下接入时延的比较节点3在不同负载下的接入时延 ...IEEE 802. 11aMAC层接入时延6个节点的接入时延的上界和下界信道接入时延

标签:;  ;  ;  ;  ;  ;  ;  

接入时延论文_黄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