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率地震资料采集技术研究初探

高分辨率地震资料采集技术研究初探

张智[1]2004年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采集技术研究初探》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油气勘探开发的进一步深入,勘探工作的重点已从浅层转向深层勘探、从寻找大型背斜油气藏转向小的非背斜油气藏、从物性好的厚层转向薄互层、致密层以及隐蔽圈闭发展、从宏观勘探向微观勘探转变,朝着“微构造”勘探和薄层方向发展。这些特点的变化和勘探对象的转变,给地震勘探工作带来了许多的困难,同时也为今后的勘探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从而提高地震勘探采集资料的分辨率和信噪比已提到了勘探工作的日程上来。而作为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第一环节的数据采集是获得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基础,直接影响地震勘探的成与败。无疑,不管处理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如何先进,它都是在野外原始资料质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来提高分辨率和改善信噪比的,因此说,高分辨率技术的发展首当其冲的应该是采集技术的发展和采集资料质量的提高。 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在激发和接收条件的选取方面做了尝试性的研究,旨在优化野外施工参数的选取,使参数的选取最大程度上达到科学定量化,从而达到获取高精度地震勘探资料的目的。 高分辨率采集的最终目的,就是在高信噪比的基础上,获取主频高、频带宽的信息;尽可能为资料处理、解释和地质成果提供一个全信息的地震地质资料。为此,本论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加以讨论:遨夔些塑遥遗丛幽丝述鲤鱼鳗立一————一一道彗 第一章从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基本原理入手,着重讨论了关于分辨率的一些概念以及分辨率和信噪比与带宽的关系、影响分辨率的因素.并举例说明提高分辨率的途径;第二章讨论了高分辨率地震勘探“链条”中的第一个环节一激发问题,利用炸药爆炸机制和原理,分别就炸药药量和爆速对激发地震波能量和激发频率的影响做了初步性的探讨,同时通过激发岩性和祸合、激发井深模型方面的研究,得出了地震勘探采集资料过程中噪音的压制途径;第叁章从接收条件的选取对资料分辨率的影响出发,系统地阐述了接收过程中提高一记录信噪比和分辨率的方法,通过比较深入地研究,指出了利用检波器的埋置、检波器的组合接收(不含高程和含高程)、以及检波器的连接方式不同等来压制干扰波,提高采集资料的质量的方法;最后一个章节是在古龙一常家围子地区运用以上技术实际应用效果。 最后,经过以上章节的讨论,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并对采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些建议。

徐淑合[2]2003年在《提高深层下传能量地震采集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提高深层下传能量地震采集方法研究”论文,是针对发展深层地震勘探技术而提出的。随着油气勘探向新层序、新领域、新区块发展的同时,深层油气勘探已成为今后石油工业发展的新热点,而作为油气勘探的先行军,事必在深层地震勘探采集技术有新的突破,而深层地震勘探的关键技术是解决能量下传的问题。本文较全面分析了深层地震勘探枝术从资料采集、数据处理、资料解释中存在的技术难点,突出了原始资料采集中的困难,结合开展深层地震勘探技术研究的可行性和发展现状,从波的传播规律入手,通过理论模型计算,研究了有效波传播的吸收与衰减问题,取得了叁点基本认识。通过激发爆炸机理的初步探讨,从理论研究到模型分析,较系统地研究了激发方式、药包的几何形状、药量与能量、频率、子波特征之间的关系,系统地从理论到实践,总结了多级延迟爆炸这种新型震源的应用效果。多级延迟爆炸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激发方式,提高了弹性波下传的有效能量,对提高有效波频带宽度、在提高分辨率、信噪比、压制干扰各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作用,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通过不同观测系统对提高深层反射信号的影响,采用地震数值模拟射线追踪方法,分析了观测系统中最大炮检距、道距、覆盖次数及检波器埋置,对提高深层反射信号能量的影响,从理论到实践总结了“面元迭加”采集技术的应用效果。面元迭加技术,是高精度叁维地震的延续,它有效地把采集技术和处理技术紧密结合为一体,通过小面元采集、扩大面元处理,提高CMP面元的迭加次数,以达到提深层反射能量、提高分辨率、信噪比的目的。面元迭加技术既可应用于叁维勘探,也可在二维勘探中推广。通过对激发和接收两个重要环节的研究,总结了一套适应在深层地震勘探提高下传能量的采集新技求、新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激发能量的下传和接收问题。并通过生产实践证明,对提高深层地震勘探反射品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为深层地震勘探枝术创出了一条新思路,具有较好的推广和应用价值。深层地震勘探枝术的发展,为深层油气勘探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局面,必将为发现更多的深层油气田、为解决后备能源储量接替,做出新的贡献。提高深层下传能量地震采集方法研究成果,可推广到复杂地震勘探的各个领域。

郭磊[3]2010年在《近海浅层高分辨率多道地震采集与处理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分辨率地震技术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勘探技术,同时也是提高勘探地质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我国沿海地区的第四系厚度变化较大,一般为30-450m。在近海区域进行高分辨率多道地震调查,能够获得海底浅部几米至几百米范围内的有效地层信息,这一范围恰好是深层油气勘探的盲区,但是对于核电站、跨海大桥、钻井平台等工程选址项目却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本论文研究近海浅层区域高分辨率多道地震采集和处理方法,目的是:利用多道地震的优势,开展近海浅层地质调查,获得地层穿透深度更深的剖面;采用先进的地震观测仪器,优化观测方式,实现野外高分辨率地震资料采集,获得高品质的原始数据;应用高分辨率地震数据处理技术,对采集得到的资料进行噪音衰减、多次波压制等处理,获得高信噪比高分辨率的剖面;通过研究最终建立起一套针对近海浅地层区域的高分辨率多道地震采集和处理流程。本论文主要从高分辨率地震的采集和处理方法这两个方面分别进行研究。首先,从影响分辨率的采集因素出发,结合近海工程对浅地层调查的一般要求,选用大能量大功率电火花震源激发、24道小道距数字缆进行接收、小偏移距小排列观测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同时利用正演模型模拟对采集参数进行选择论证,最终确定最佳采集方案。其次,在资料处理过程中,针对海洋资料中海底鸣震等干扰比较发育的问题,采用预测反褶积、精细速度分析与Radon变换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多次波衰减;为获取高精度的地层速度信息,利用精准速度分析方法,并结合速度分析和动校正迭加多次迭代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为提高资料的信噪比,利用多项式拟合、随机噪音衰减和IF-K滤波等方法,对资料中存在的几种特殊噪音干扰(如岛礁、邻船、井架干扰等)进行压制。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形成了一套适用于近海浅地层高分辨率多道地震调查的采集和处理方法。从实际资料的应用效果可以看出,本论文所研究的多道地震采集方法确实可行,且比较经济方便,使用大功率电火花震源激发,避免了气泡效应对有效能量和高频成分的损失,采用24道小道距数字缆直接接收数字信号,提高了数字采集的精度;利用自主研发的高分辨率采集系统进行海上施工,选用合理的观测方式,不仅提高了地层的穿透深度,而且改善了原始资料的分辨率。通过高分辨率处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资料中存在的多次波等主要干扰,极大改善了资料品质,最终获得高信噪比、高分辨率的资料。在数据处理中,通过精细速度分析,获取了较为精确的地层速度信息。相对于常规海上浅层地震勘探技术,论文所研究的高分辨率多道地震方法无论在采集还是处理方面,对资料质量都有很大改善,获得地下地层的速度等信息真实可靠、地质特征更加清楚,利于后续解释、分析。

陈业斗[4]2011年在《黄海浅层多道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有着广阔的浅海大陆架区域。近海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活动最早,也是最频繁的地带,有着丰富的资源。近年来,随着沿海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严重,合理开发利用近海资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黄海区域紧邻辽东半岛重工业区和山东半岛经济区,地理位置优越。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海上工程建设日益增多,人们迫切需要对此区域进行地质勘查。小排列、小道距的多道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方法能很好的完成地质任务,这对于了解黄海区域的海底地貌、第四纪地质、浅地层断裂构造情况有重要意义。论文首先根据浅层地质调查的要求,对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仪器跟野外采集参数选取做了简单的分析,然后研究了小排列、小道距的多道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方法。通过处理实际资料发现小道距、小排列的多道地震资料处理方法,在多次波去除、噪音压制方面相比传统的地震勘探方法有比较明显的优势。通过迭前噪音衰减和预测反褶积压缩地震子波的处理,使得分辨率得到很大提高,各种噪声成分得到针对性的去除、衰减。经过多道地震水平迭加,压制随机干扰以及多次波成分,有效的增强了有效信号,最后经过迭后修饰使地震剖面更加完善,最终形成了一套适合于海洋浅层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流程。论文通过处理黄海实际地震资料,形成了一套海洋浅地层多道高分辨率地震处理流程。从资料效果分析可以看出,采用实验室自主研发的数字采集系统获得了很好的第一手资料,继而通过高分辨率地震处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资料中存在的多次波等噪音干扰,极大改善了实际资料品质,最终获得高信噪比、高分辨率的成果剖面,有利于后续的地震解释。

宋长愿, 段建华, 费明泽, 温建绪[5]2007年在《小面元采集叁维地震勘探技术应用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提高叁维地震勘探解释精度,提高对小构造的勘探能力,根据叁维地震勘探面元选择的基本原理,采用5m×5m的CDP小面元采集技术进行精细勘探。结合试验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在资料采集过程中,基岩裸露区采用风钻成孔,黄土覆盖区利用人工钻机成井,以进入高速层激发为原则。资料处理通过插值、扩大面元及抽线处理,提高了横向及纵向分辨率,减小了散射的影响,并通过精细的地质解释,获得准确的地质资料。该技术在山西焦煤集团公司屯兰矿的实际应用验证了其勘探效果。

龚建明[6]2007年在《冲绳海槽天然气水合物成因及资源潜力评价》文中认为天然气水合物是近叁十多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类型能源,由于其分布面积广、储量规模大、能量密度高、燃烧后无污染,被誉为21世纪洁净替代燃料。笔者根据东海陆坡“215”专项采集的717.7km高分辨率地震、800.25km常规多道地震、86个低层大气样品、“126”专项采集的90个浅表层沉积物样品、200个底水样品、400多个海底地壳热流数据以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实测的124个站位海底温度数据等资料、以及ODP204航次4个站位共11个样品的烃类气体组分和碳同位素测试分析,在研究区开展了天然气水合物区域地质条件分析、地球化学异常分析、天然气水合物成因探讨、地球物理识别及重点地段的特殊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圈出了冲绳海槽天然气水合物战略选区的位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潜力进行了初步的评价。主要成果和认识有:1.冲绳海槽具有良好的天然气水合物成矿地质条件冲绳海槽在大地构造上隶属太平洋沟-弧-盆体系中一个典型的弧后盆地,平均水深在1000m以上,沉积厚度大(可达12000m),沉积速率高(最高可达100-400m/Ma),有机质丰富。水深大于500m的海区,海底温度较稳定。虽然海底热流值变化较大,但海槽南部热流值较低。地形地貌多样,断裂、底辟构造等发育,具有良好的天然气水合物成矿背景。2.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异常主要分布在中南部90个样品的酸解烃分析结果显示,CH_4异常分布区主要位于北纬27°30′以南和冲绳海槽轴部断裂以西的槽坡或陆坡区。其中,以钓鱼岛附近海域异常值最高,分布最集中。200个底水甲烷的分析结果显示,CH_4异常主要分布在两个区域,一是钓鱼岛附近海域,一是冲绳海槽中部。另据前人对冲绳海槽槽坡沉积物中矿物组分的分析,在海槽中南部见有多处由方解石、高镁方解石组成的碳酸盐结核、姜状结核及黄铁矿富集区。由此可见,冲绳海槽地球化学异常主要集中在中南部,其中钓鱼岛附近海域,各种异常标志显示最好,也最集中,可能是天然气水合物最可能聚积的地方。3.CO_2水合物可能是冲绳海槽一种重要的水合物类型经与已知区天然气水合物的成因相比较,笔者认为,冲绳海槽天然气水合物可能具有叁套气源:生物成因气、热解成因气和无机成因的CO_2气,其中,有机成因气中,又以生物成因气为主,热解成因气为辅。冲绳海槽低层大气检测结果显示,低层大气中的主要气体成份为CO_2,其含量普遍偏高,约为区域背景值的3倍,同时低层大气中CO_2的碳同位素值偏重。这与前人在海槽槽底发现CO_2水合物相符。由此笔者提出,CO_2水合物可能是冲绳海槽一种重要的水合物类型。4.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特征明显根据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层所具有的典型地球物理特征,在东海陆坡-冲绳海槽区的常规地震和高分辨率地震剖面上分别识别出了BSR、振幅空白带、速度反转等异常信息,通过进一步对异常特征明显的地震测线进行特殊处理(如,AVO)和解释,初步圈出了10个天然气水合物有利分布区和战略选区的位置。总体上,研究区由地球物理特征指示的天然气水合物具有如下的分布规律:1)天然气水合物有利区分布在水深300-2625m的海域,海底埋深70-781m,储层主要为第四系;2)有利区所处的地貌单元以槽底平原和陆坡为主;3)有利区所处的构造单元以陆架前缘坳陷为主;4)天然气水合物异常区主要分布于冲绳海槽南部;5)有利区多平行于海底地形呈条带状分布,与水深和气源断层有关。5.天然气水合物甲烷的预测资源量约为4万亿m3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的估算方法采用容积法。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面积和稳定带厚度按其高分辨率地震剖面资料的实际估算值,孔隙度和孔隙充填率则采用国际上常用的统计值。计算结果显示,东海陆坡天然气水合物有利区的甲烷资源量约为4万亿m~3。综上所述,不论从区域地质条件、还是地球化学异常和地球物理标志等都可以看出,冲绳海槽具有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和聚集的条件与可能性,其蕴藏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十分丰富,研究区的中南部将很可能是天然气水合物最有利的聚集区。因此,从资源的角度和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角度出发,都应继续加大冲绳海槽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和研究工作。

刘强[7]2016年在《海洋混合震源波场分离方法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混合震源采集技术(也称多震源混合采集)具有改善成像质量、提高采集作业效率的优势,自形成伊始就受到了学者们和各大油气公司的青睐。但混合震源采集引入的混合噪声、混合震源观测系统中比传统采集可记录更多信息的道集的缺失以及其它随机噪声严重影响了地震数据的信噪比;在常规震源混合采集理论上发展的变频震源采集技术具有以更简单、更保真的方式实现宽频采集的优势,但采用一般方法分离混合波场时,分离信噪比将受到影响;由于震源激发方式和采集成本的制约,海洋混合震源采集的发展速度远慢于陆地。鉴于混合震源采集技术发展中遇到的上述限制,本文对混合震源采集技术作了系统研究:针对海洋混合采集开展了混合震源采集基本理论、波场分离方法以及变频震源混合采集技术的研究,并首次在国内开展了海洋混合震源采集及混合数据处理研究,为未来海洋混合震源采集技术的产业化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技术储备。本文分别从观测系统和数学物理两个角度阐释了混合震源采集的基本原理,通过引入合成震源算子和面源的概念,类比地阐释了混合震源算子和混合震源的原理。并解释了震源密度比和采集时间比两个重要参数,二者分别量化了混合震源观测系统提高空间采样率和采集效率的优势。按照混合算子的类型将混合震源采集分为“适定型混合震源采集”和“欠定型混合震源采集”,从数学角度分析了两类采集方式的数据混合形式以及对相应波场分离方法的影响。同时阐述了海洋多船混合震源和单船混合震源观测系统,并对两类观测系统开展了正演模拟。分别从理论和震源数据响应的角度介绍了“伪分离”的概念,其在波场分离及后续常规处理中有规则化数据及校验混合震源编码的作用。本文提出将混合噪声的去除、缺失道集的插值以及随机噪音的衰减描述为同类反问题,将其统一在一个稀疏反演框架内同时求解,在改善混合震源数据信噪比的同时提高了数据的处理效率。将统一在同一反演框架内的此叁类问题纳入L1范数约束的正则化模型,并将快速迭代收缩阈值算法引入正则化模型的求解中,该算法在保留了收缩阈值算法实现简单的优点的同时提高了运算效率,通过模拟数据和实际数据的分离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提出基于压缩小波变换的变频震源混合波场分离方法,在震源频谱重合度较高的情况下,获得了高质量的分离信噪比,同时提高了分离效率。受采集装备或者采集环境的约束,宽频采集将复杂化震源端或整个观测系统,在常规震源混合采集基础上发展的变频震源采集,通过利用多个主频不同的窄频带震源代替单独使用宽频震源,可以在采集装备技术复杂程度更低的条件下解决宽频采集问题。本文分析了变频震源混合采集在海洋和陆地宽频采集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变频震源混合采集可进一步拓展为分散式混合采集,其在具备前者优势的同时还具有作业简单、高效采集的特点。然而,当变频震源混合波场数据采用一般方法分离时,分离信噪比将在一定程度上低于常规震源混合采集,针对变频震源混合采集子震源时频差异性的特点,本文提出了基于压缩小波变换的波场分离方法,通过模拟算例证明其具有高质量的分离信噪比及高效运算的优势。鉴于混合震源编码直接影响后续波场分离质量,本文重点研究了影响混合震源编码的两个主要因素,即激发时间的随机延时范围和最小激发时间间隔,并结合我国首次海洋拖缆混合震源2D、3D采集的观测系统和作业任务,研究出了最佳混合震源编码的设计方法。通过与传统采集数据的常规处理方法的融合研究,针对我国首次采集到的海洋混合震源数据,研究设计了一套混合波场数据处理模式,开展了混合震源数据预处理、分离及偏移成像。并在同等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及参数条件下,与同一地区的传统震源采集数据开展了同步处理,通过偏移成像结果对比,本文提出的混合采集数据分离方法及数据处理模式的正确有效性得到了进一步证实。本文提出了混合波场分离中预先衰减直达波噪声的新方法,提高了分离信号的保真度,减少了有效信号能量的遗漏,将分离信噪比提升至了传统方法的一倍左右。

林曲波[8]2011年在《内蒙古吉尔地区采集方法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发育有良好的广覆型煤系烃源岩、区域上近南北展布的带状砂岩体、广厚的区域盖层加之侧向的分流间湾、河漫相泥岩以及致密砂岩的遮挡,在空间上构成了理想的生、储、盖配置,区域平缓西倾的构造特点为岩性气藏的成藏与保存提供了条件.本区资源量大、资源探明率低,探明储量区外勘探程度较低,成藏地质条件优越,仍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苏里格气田的东部、北部、西部及南部地区为天然气勘探的有利目标区。上世纪90年代—2008年本区针对上、下古生界天然气开展过二维地震勘探工作。2000-2002年采集的资料,受当时采集技术和采集设备的限制,大部分地震剖面分辨率较低,不能满足岩性解释的需要。2005—2007年在该区进行的区域勘探项目和天然气勘探项目,均获得了较高品质的地震资料。特别是2007-2008年在该区开展的天然气勘探二维地震采集工作,经过系统的激发因素、道距和覆盖次数攻关试验,采集的资料品质较以往有了较大的提高,主要目标反射层能连续追踪、层间反射内幕清晰,在低降速层厚度相对较薄区域能够满足岩性解释的需要,提高了天然气勘探、开发的精确度。本论文以鄂托克旗境内吉尔地区为研究对象,在对该区及周边的地质、地震、钻井、以往老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该区多年的勘探资料成果,基于大量的相关文献调研分析,综合研究适于该区的地震勘探新方法,优选设计适于该区的地震基础采集参数,以提高研究区天然气地震勘探的效果。预期本研究成果将对提高吉尔地区野外地震采集资料的质量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为长庆油田公司实现2015年天然气年产达到350亿立方米的宏伟目标奠定重要的基础。

刘海涛[9]2010年在《山区煤田地震勘探技术初探》文中提出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中解决煤田勘探问题最立竿见影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弹性波来寻找矿藏,获取地质信息。它的基本原理:人工激发所引起的弹性波在岩石中传播时,若遇到岩层的分界面便产生反射波或折射波,在它们返回地面时用高灵敏度的仪器记录下来,根据波的传播路程和旅行时间,确定发生弹性波反射或折射的岩层界面的埋藏深度和形状,从而认识地下构造,寻找煤田赋存区域。目前地震勘探攻关进入了更为复杂的山区,山区相对平原而言,地表条件复杂,表层结构纵横向变化剧烈,地下构造复杂。受其影响,在地震勘探采集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干扰波,使得地震勘探静校正量大,干扰严重,造成地震资料信噪比低,远远不能满足地震解释的需要。地震资料采集方案和处理工作往往难以做到有较强的针对性,所涉及到资料采集和处理方面诸多难题无法得到解决。这导致了虽然许多复杂山区经过多年的地震攻关工作,但部分地区地震资料品质一直未能取得突破,限制该地区的地震勘探进行。为此,与实践相结合有针对性的复杂山区地震勘探应用技术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是非常紧迫的。本文通过对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敦化山区的地震勘探工作,逐步总结出具有山区特色的地震勘探野外采集、资料处理和报告提交技术。根据在复杂山区的施工经验和资料的分析对比,研究在复杂山区地震资料的采集及处理各环节上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手段和措施才能得到高信噪比、宽频带的地震资料,为地震报告的提交提供有利的数据保障,从而达到提高复杂山区煤田地震勘探水平的目的。

崔延福[10]2015年在《红层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设计方法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沙四下-孔店组红层是东营南坡勘探程度较低的层系,近几年博兴洼陷红层勘探不断取得突破,洼陷带红层已成为后滩坝时代最现实的储量接替层系。由于红层成层性相对较差,沉积特点决定红层具有反射能量弱、连续性差的地震响应特征;地震信号表现为弱、杂乱反射,资料信噪比较低。同时红层顶部存在的火成岩具有较强的速度界面,地震信号能量强,对红层内部信号形成了较强的屏蔽。为了提高红层的地震采集资料品质,本次研究针对性的从综合观测系统的设计、激发条件的选取、噪音的压制等叁个方面入手,通过观测系统的基本参数论证、正演模拟、属性保证等手段,找出了适合高94地区红层勘探的观测系统和复杂区域段观测系统属性保证方法,探讨了如何提高红层地震采集资料品质的方法及理论。红层信噪比低,覆盖次数必须要达到160-200次以上,才能满足红层勘探的需求。变观过程中需谨慎,观测系统属性保证难度大。通过多种表层调查方法,建立了精细的近地表的岩性模型和速度模型,进行了岩性、虚反射、炸药等激发因素的对比分析,明确了激发能量足够大能够保证红层资料的信噪比。尤其是通过使用延迟震源、聚能炸药等方法可以提高相同炸药量的激发效果。确立了确保最佳激发条件的逐点井深设计方法。对影响红层的多种噪音类型进行调查与压制方法分析,提出了低噪音采集方法和复合多域去噪技术;在采集过程中要实时监控采集噪音,通过多种手段降低噪音的影响大大提高了红层资料的品质。

参考文献:

[1]. 高分辨率地震资料采集技术研究初探[D]. 张智. 吉林大学. 2004

[2]. 提高深层下传能量地震采集方法研究[D]. 徐淑合. 中国海洋大学. 2003

[3]. 近海浅层高分辨率多道地震采集与处理方法研究[D]. 郭磊. 中国海洋大学. 2010

[4]. 黄海浅层多道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D]. 陈业斗. 中国海洋大学. 2011

[5]. 小面元采集叁维地震勘探技术应用初探[J]. 宋长愿, 段建华, 费明泽, 温建绪. 中国煤田地质. 2007

[6]. 冲绳海槽天然气水合物成因及资源潜力评价[D]. 龚建明. 中国海洋大学. 2007

[7]. 海洋混合震源波场分离方法与应用研究[D]. 刘强. 吉林大学. 2016

[8]. 内蒙古吉尔地区采集方法探讨[D]. 林曲波. 西安石油大学. 2011

[9]. 山区煤田地震勘探技术初探[D]. 刘海涛. 吉林大学. 2010

[10]. 红层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设计方法及影响因素分析[D]. 崔延福.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

标签:;  ;  ;  ;  ;  ;  ;  ;  ;  

高分辨率地震资料采集技术研究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