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运动论文_顾伟良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诗运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小诗,冰心,诗坛,泰戈尔,意绪,今译,诗体。

小诗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顾伟良[1](2019)在《反时代的考察:一场被忘却了的小诗运动的夭折(上)——从写生文、《古诗今译》等谈周作人的散文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新文坛流行的新诗有一场小诗运动(1921—1923)。小诗运动主要模仿日本俳句形式、希腊小诗等,周作人发表了有关俳谐文学的评论和介绍文章。由郭沫若、成仿吾为首的创作社成员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在文坛上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艺运动。面对文坛风波,周作人对于文艺与社会的调和有了新的看法和思想转变。小诗运动挫折大致有叁方面的原因:一是革命文学运动的高涨,二是对俳文的偏见,叁是起因于中国文学与日本俳谐文学在(本文来源于《绍兴鲁迅研究》期刊2019年00期)

小川利康[2](2016)在《周作人与小诗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周作人在"五四"时期对诗体改革有两个贡献。一是发表《小河》尝试散文诗,二是译介日本俳句短歌尝试小诗。本文专门讨论后者即周作人在小诗运动方面的贡献。(本文来源于《现代中文学刊》期刊2016年04期)

黄雪敏[3](2007)在《20世纪20年代“小诗”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世纪20年代风靡一时的“小诗”运动中,周作人通过翻译介绍,着力建构“小诗”这一新诗体,赋予其特定的美学内涵和诗学特征。但在广泛的创作实践上存在着简单化的倾向,限制了“小诗”的发展。由于模糊了“小诗体”和“小诗形”的区别,诗体的要求被简单地置换为大小体积的概念,其含混性和暧昧性带来的矛盾和弊端也就一直延续下来。对这一创作潮流的重新梳理,将引发我们对现代汉诗诗体建设更深层次的思考,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和体会现代汉诗营造自身美学内涵时所遭遇的困难与问题。(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2期)

杨军,周成哲[4](2002)在《20世纪20年代“小诗运动”摭论》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20年代的小诗运动是我国新诗发展史上重要的一页。它以冰心、宗白华为代表,在1922年至1924年形成规模,成为一个诗派。它的形成既有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因素,也有时代及泰戈尔的《飞鸟集》等外在因素的影响。适时地折射出变革时期的社会心理意绪,记录了小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更在艺术上为中国新诗的现代化作了积极的探索。(本文来源于《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2年03期)

葛伟[5](2001)在《新诗史上的流星雨——论“小诗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诗运动是新诗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流派现象。小诗以它新奇的体裁形式、独特的语言表达、富有魅力的抒情方式在二十年代新诗坛独树一帜,引人注目。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小诗运动缺乏深入的研究,即使有论着涉及,也多语焉不详;落实到其流变始末、创作成就等具体问题,更是歧说迭现,鲜有共识。因此,本文试图从小诗运动的兴衰流变、小诗的情思内蕴及诗美特征等问题入手,对这一新诗流派现象进行梳理和理论透视,以期全面、深入地把握曾经流星雨般辉耀于上世纪20年代新诗星空的小诗运动。 全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着重探讨小诗运动产生的原因。文章从对小诗运动兴衰的争议说起,通过分析,认为小诗现象虽与新诗同步发生、但形成小诗运动当从1922年登载小诗的刊物突然剧增计起。小诗运动是特定时代背景下中外文化融汇的结果。五四落潮之后,一部分知识分子由于看不清祖国和个人的前途而感到迷惘;中国古典诗歌的营养积淀,以及日本和歌、徘句、印度泰戈尔短诗的译介,使他们中间有些人觅到了情感表达和渲泄的形式,从而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小诗形式从事诗歌创作,以致很快便推涌成为一时凤潮。 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小诗情思内蕴的剖析。文章将其分为偏重写景、偏重抒情、偏重说理叁个类型。但小诗大多是写景、抒情与说理融为一体,即在写景时饱含感情、内蕴哲理;抒情时借助景物、注重渗透理智;说理时又往往运用形象和比喻,从而达到景中有情、情中含理、理在情景的美学风致。因此,无论是蕴含乐府精神、徘句趣味、泰戈尔神韵的小诗,还是抒写内心的纤细感受与深邃哲理的小诗,都有各自的内蕴和美趣。映现出二十年代初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以及他们对人生和自然、生命和宇宙的新发现、新感受与新思考。 第叁部分论析小诗的审美特征。文章从叁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从体式上看,篇幅短小是其最突出的特征。小诗格局虽然“短”,但并不拘泥单调,它可以是一句 1直至十句左右,具有很大的自由性,更易于表达刹那的感兴。其次从语言内涵上看,小诗富有哲理性。它常通过理性之光的照射和聚焦,将诗人生活中的感受加以审美熔铸,从而收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的美学效果。第叁,在抒情方式上,小诗更注重暗示及意象的营构。暗示所造成的语育和意象的多义性、多层次性、引申性,是小诗弹性的表现;而暗示又常借助意象表现出来,这正是小诗艺术表现程序的特点。 第四部分揭示了小诗运动衰落的原因。一是小诗很难适应大革命时代的需要。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以及大革命形势的迅速到来,使一部分知识分子重新燃起希望和热情的火焰,他们需要的是与时代共鸣的黄钟大吕式的雄唱浩歌。而小诗由于体制和格调的局限,已无法适应时代及人们的需要,自然被诗人和读者共同冷落。二是创作小诗自身存在的问题。小诗风靡诗坛之后。作者骤然增多,由于作者素质良萎不齐,很多作品又是仓促而就,致使粗劣之作泛滥。在一片批评和责难声中,原来热衷于写小诗的作者,相继搁笔。 通过全面考察和分析,文章认为,小诗运动是新诗史上一次可贵的探索,它拓展了新诗的心灵深度,丰富和提高了新诗的艺术表现手段,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反映了新学对旧学的汲取,以及中西文化的交汇。因此,研究小诗运动及其在创作上的成败得失,对于今天的诗歌创作,仍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01-05-01)

刘秉山[6](1994)在《新诗坛上的宠儿──试论以冰心为主帅的小诗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新诗歌诞生以后,作为现实主义诗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诗应该留下它辉煌的一页。它融汇了中外文化的精髓,带着时代气息的感思,以它精巧的艺术形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体现着它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4年05期)

冯承藻[7](1982)在《“小诗运动”与冰心的小诗》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五四”到一九二二年前后,在中国现代新诗发展过程中,兴起了一股创作小诗的潮流,由于冰心、宗白华等人创作(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82年02期)

小诗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周作人在"五四"时期对诗体改革有两个贡献。一是发表《小河》尝试散文诗,二是译介日本俳句短歌尝试小诗。本文专门讨论后者即周作人在小诗运动方面的贡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诗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1].顾伟良.反时代的考察:一场被忘却了的小诗运动的夭折(上)——从写生文、《古诗今译》等谈周作人的散文精神[J].绍兴鲁迅研究.2019

[2].小川利康.周作人与小诗运动[J].现代中文学刊.2016

[3].黄雪敏.20世纪20年代“小诗”运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4].杨军,周成哲.20世纪20年代“小诗运动”摭论[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

[5].葛伟.新诗史上的流星雨——论“小诗运动”[D].河南大学.2001

[6].刘秉山.新诗坛上的宠儿──试论以冰心为主帅的小诗运动[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

[7].冯承藻.“小诗运动”与冰心的小诗[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

论文知识图

北京大学第叁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北京大学第叁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评奖附 20...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评奖附 20...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评奖附 20...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评奖附 20...

标签:;  ;  ;  ;  ;  ;  ;  

小诗运动论文_顾伟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