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先进生产力思想的科学内涵

江泽民先进生产力思想的科学内涵

方卫兵[1]2003年在《江泽民先进生产力思想的科学内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泽民先进生产力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根据江泽民同志的有关论述,可以将其概括为先进生产力本质论、先进生产力发展论和先进生产力代表者论。 先进生产力本质论科学地揭示了先进生产力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和构成条件。先进生产力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科学范畴,是指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代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发展前景的生产力;社会先进生产力具有先导性、创新性、高效性和革命性等主要特征;任何一种生产力要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先进生产力至少需要具有叁大基本条件;要准确地把握先进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关键在于如何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与先进生产力的关系,特别是如何科学地理解江泽民提出的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着名论断。 先进生产力发展论全面地阐述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要趋势和基本模式。科技创新构成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科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大类,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基础在于教育,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江泽民在此基础上科学地分析了当代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不断加速化、不断知识化和不断绿色化的基本趋势。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社会发展的基本模式,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而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当代中国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选择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全面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作出的重大决策,是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是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得出的正确结论。 先进生产力代表者论系统地回答了谁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以及如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等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张只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才是先进生产力的真正代表者,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者的无产阶级必须不断知识化,在社会主义社会先进生产力代表者与先进生产关系代表者实现了统一。江泽民站在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的高度,敏锐地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提出了“叁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先进生产力代表者同时规范为先进文化的代表者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从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先进生产力代表者理论。 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江泽民先进生产力思想,“既是我们推动实践创新的根本指针,又是深化理论创新的崭新起点”。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丰富和发展江泽民先进生产力思想。

马珺[2]2006年在《“叁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内涵》文中指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叁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进一步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与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创立了“叁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哲学。 自2000年2月江泽民首次提出“叁个代表”要求以来,国内外从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历史地位等角度对“叁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许多重要成就;对“叁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也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结合贯彻科学发展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实际,深化“叁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特别是从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发掘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仍然有广阔的空间。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党和人民带来的既是发展机遇又是严峻挑战。面对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迫切要求我们党扎扎实实地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深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经验教训,能够得到一个结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一个政党的命运最终取决于自身建设,取决于坚持正确的改革开放,取决于最广大人民的真诚拥戴。改革开放后国情民情的变化,要求我们党正确处理各阶层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扩大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不仅要经受执政党的考验,还要经受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经受反对和平演变的考验。执政党的考验是核心,是最根本的最持久的综合性考验。 “叁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经过了艰辛探索、初次提出、系统阐发、升华确立四个阶段、13年的光辉历程。1989年6月—2000年1月,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叁代中央领导集体,经过10多年的艰辛探讨和创新思维,“叁个代表”重要思想日趋成熟,呼之欲出。2000年2月,江泽民首次提出“叁个代表”要求,同年

张婧[3]2010年在《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文中指出一个亘古不变的事实: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信正是基于生产力实践方面的需要,对生产力理论方面的研究一直以来都被众多大家和学者们所钟爱,其中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更是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基石。本文正是以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为出发点,以其不断丰富发展为主要线索,从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中展现出其与时俱进的伟大理论品质,并在理论指导下推动当代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马克思生产力思想的理论来源(即英法古典经济学关于生产力方面的思想)进行了概括性的论述,列举其中较具代表性的叁位经济学家,包括首次提出“生产力”概念的魁奈,持有“劳动生产力”观点的斯密以及形成独立生产力理论的李斯特。第二部分主要是采用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方法,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一方面在纵向上,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形成及确立的系统阐述;另一方面在横向上,对马克思原着中提及的不同的生产力范畴的整理,包括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社会生产力、个人生产力、劳动生产力、自然生产力等。以此,全面把握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和作用。第叁部分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的历史考察,主要由毛泽东的生产力思想、邓小平生产力理论、先进生产力论及科学发展观中的新生产力观四部分组成。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突出强调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并结合社会现实,探索出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些重要规律;邓小平则对毛泽东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他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到社会主义本质的历史高度,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江泽民的先进生产力论以“先进”彰显生产力的时代特色(即以科学技术为先进标志、以可持续发展为先进理念),在其丰富内涵的揭示中,论证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先进生产力发展途径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新时期我党提出的新生产力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作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在寻求生产力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推向了历史新高度。第四部分是本人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思考。通过对当前学术界关于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研究现状的综述,总结其发展趋势,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王群生[4]2011年在《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意识形态建设理论是江泽民“叁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共产党第叁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不仅重视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而且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江泽民同志自1989年担任党的总书记以来,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价值目标、选择路径、方针和原则、方法和途径等方面作出了许多精辟的、科学的论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论断,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丰富的、系统的意识形态建设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本文力求全面、系统、准确地概括和总结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理论基础、内容体系、理论特色及历史地位。全文由导论、正文和结束语叁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如下:导论,主要从国内外关于意识形态,尤其是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研究现状出发,在总结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研究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一章,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产生的时代机遇。重点讨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与机遇、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推动与影响、加入WTO对我国意识形态的考验与影响、对外开放环境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借鉴和冲突、现代科技发展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冲击和促进等五个问题。第二章,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思想来源。重点考察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第叁章,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科学体系。对于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从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定位、价值目标、指导方针、基本原则、主要途径等五个方面进行梳理。第四章,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特色。重点总结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鲜明时代性、继承发展性、开拓创新性、科学系统性、思维开放性、实践指导性。结束语,总结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基本经验:坚持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统一坚持党的领导和以人文本的统一、坚持民族特色和放眼世界的统一。

张远新[5]2004年在《江泽民文化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中国共产党第叁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不仅重视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而且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论断。这些论断不仅有鲜明的时代性、创造性、前瞻性和实践性,而且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文化思想,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力图比较系统地研究江泽民的文化思想,构建其理论体系,分析其历史地位,以深化对“叁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术研究。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的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不仅要高举先进文化的旗帜,而且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历史使命决定的,是保持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80年来的历史,就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先进文化的历史。在新世纪,中国共产党要保持自己的先进性,走在时代的前列,必须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伟大旗帜,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综合国力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文化越来越成为决定一国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这不仅体现在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文化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对综合国力的增强起着关键作用,还体现在哲学社会科学、民族精神等精神文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体现在文化产业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和表现。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作用。要努力繁荣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大力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从领导科技工作逐步走上党和国家领导岗位的江泽民,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始终敏锐地关注着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并根据新形势和新实践对科技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1) “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2) 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3)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4)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5) 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彭建军[6]2007年在《建国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处理发展问题的历史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十分重视并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科学总结认识和处理发展问题历史经验的理论结晶。本文认为“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推动发展”是我们党认识和处理发展问题的基本线索。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认识和处理发展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深入总结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处理发展问题历史经验的逻辑起点。基于这样的理解,本文试图从人学角度,分叁个层面和九个方面来展开本课题的研究。“什么是发展”的问题是认识和处理发展问题的首要的基本的问题,“什么是发展”问题的解决为其他发展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指导,同时直接影响其他问题解决的思维逻辑、思维方法以及解决途径。“什么是发展”的问题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内在本质层面即发展本质问题,一是外在表现层面即发展目标问题。本文第一章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发展本质问题的回答进行了历史考察和经验总结。历史反复证明,以人为本这个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推进社会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的核心理念。第二章则对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处理发展目标问题的历史经验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充分论证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诉求,更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实质上是讨论发展价值问题,而价值是相对一定的发展主体而言的,所以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要从两个方面来阐释。首先是要弄清楚谁是发展主体,然后才是发展价值的定位问题。本文第叁章对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叁代领导集体发展主体思想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新的历史时期,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反复强调,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我们深刻总结我们党认识和处理发展主体问题历史经验的必然结论。第四章着重考察的是我们党认识和处理发展价值问题的历史经验。党的叁代领导集体由于历史任务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对发展价值作出了不同的定位。但是不管如何定位都始终坚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价值取向,这正是我们党推进社会发展的价值旨归。在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之后,必然要求对“怎样推动发展”的问题作出科学回答。本文从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动力、发展环境、发展战略等五个方面对中国共产党在“怎样推动发展”问题上的历史性贡献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概括。这些历史性贡献为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第五章关于发展道路问题。在当代中国发展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而成功的探索。从毛泽东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到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开辟,再到新时期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崭新设计,中国共产党叁代领导集体的探索是在叁个层面上展开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着重于社会制度层面上发展道路的选择,第二代领导集体则着重于体制层面上发展道路问题的解决,而第叁代领导集体着重于具体模式上发展道路问题的回答。第六章关于发展阶段问题。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发展阶段问题上提出了一个基本设想,但没有使这个问题获得圆满的解决。直到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这个世纪性的难题才得以破解。这一理论在第叁代领导集体执政之后又获得了新的发展。第七章关于发展动力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和社会主义的传大实践,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使发展动力问题这个困扰人类几千年之久的斯芬达克斯之谜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获得了创造性的破译。第八章关于发展环境问题。和的思想,和为贵的思想千百年来是中华民族普遍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和谐理念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营造安定和谐的国内环境和持久和平的国际环境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科学理念。第九章关于发展战略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我们党和政府基于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先后提出、实施了不同的社会发展战略。本文从历史背景、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实践效果等方面分析了各个历史时期社会发展战略的具体特点,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上述叁个层面九个方面的历史经验,相互印证、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规律性认识,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王子[7]2013年在《改革开放以来科教兴国战略思想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教兴国战略思想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是推动我国科学技术与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南。改革开放以来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叁个阶段:邓小平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理论内涵,江泽民对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丰富,胡锦涛对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发展。本文选取改革开放以来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发展作为研究对象,有助于对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理论内涵和发展进行重新认识,有助于在实践中更好地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思想。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科教兴国战略思想发展的研究,有助于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科教兴国战略思想,掌握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发展脉络。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科教兴国战略思想为研究重点,将主要解决以下问题:第一,本文将对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理论来源进行再梳理。第二,本文将重点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科教兴国战略思想发展。其中包过邓小平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理论内涵、江泽民对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理论丰富以及新世纪胡锦涛对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理论发展。第叁,本文将对科教兴国战略思想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行论述。第四,本文将对科教兴国战略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进行探讨性研究。第五,本文将对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实践意义和时代价值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以上五点问题的研究,能够对科教兴国战略思想形成一定整体性理解,能够对改革开放以来科教兴国战略思想发展形成一定系统性认识。但是,本文主要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科教兴国战略思想发展进行理论性研究。本文未能解决如何在实践中具体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问题,未能对科教兴国战略思想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性论述。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科教兴国战略思想发展研究,有助于在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的实践科教兴国战略思想。通过对科教事业的发展,大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熊明秀[8]2004年在《论江泽民先进文化建设思想》文中指出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着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都非常重视文化建设,特别是十叁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先进文化建设的理论,为我国先进文化的建设指明了根本方向。 先进文化是文化的核心,主要是指科学的、健康的、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反映时代精神的,有利于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人的自身解放和发展的文化。 判断一种文化先进与否,主要看它是否符合社会历史规律,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完全符合这叁个标准,因而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它具有科学性、民族性、创新性、积极性、时代性、群众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征。 江泽民先进文化建设思想内容丰富,解决了许多重大现实问题。他指出建设先进文化必须处理好几个主要关系;提倡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强调加强全民族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全面阐述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及重大作用;要求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目标;提出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产业在世界上的竞争能力,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江泽民先进文化建设思想既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又是对这些理论的创新。他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发展先进文化提升到坚持党的先进性的高度来加以认识,突出了先进文化的社会地位,并且将文化建设与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强调以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来推动先进文化的发展,努力把先进文化建设放在世界文明态势中去考察。 只有全面把握江泽民先进文化建设思想,才能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顺利发展,才能使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纪伟昕[9]2004年在《江泽民党建理论创新的总体思路研究》文中提出江泽民党建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就是“叁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深刻总结十叁届四中全会以来治党治国治军的新鲜经验,联系党成立以来丰富的历史经验,并根据时代的主题和世界发展的新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新任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以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实际需要,创立了“叁个代表”重要思想。“叁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深入研究江泽民党建理论创新的总体思路,应当全面把握“叁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根本要求,深刻认识“叁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远指导意义,进一步澄清各种思想疑惑,不断增强贯彻“叁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站在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以历史的、现实的、世界的和未来的宽广眼界,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着重研究探讨了江泽民党建理论创新——“叁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总体思路。全文除导论和结束语之外,主体部分由四篇共九章组成: 第一篇,从长期思考和准备、提出和基本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叁个阶段,清晰、详实地介绍了“叁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形成和发展过程。全面阐述了“叁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时代主题和世界发展变化的大背景、国内发展的新条件和实践基础以及党的历史方位和党建新课题的探索与实践。包括第一、二章。 第二篇,着重阐述了“叁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具体地阐发了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科学内涵,分析了“叁个代表”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提出“叁个代表”的精神实质是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先进性。包括第叁、四章。 第叁篇,论述贯彻“叁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着重论证了“叁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突出“叁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是整体推进党建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总的指导思想。包括第五、六章。 第四篇,着重阐述了“叁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新世纪“建设什么样的党”的独创性理论。以比较厚重的篇幅,系统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叁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回答“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重点突出理论创新的七个基本点。从贯彻“叁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出发,独特地回答了要始终做到“叁个代表”,必须进一步澄清的叁个思想疑惑问题。包括第七、八、九章。

薛建明[10]2007年在《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及其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体现着科学技术的作用和意义。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促进了人类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的根本性变化,是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在16世纪前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先进地位。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曾在科技上有过光辉成就的中华民族,在近代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以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经过80多年的艰苦奋斗,形成了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思想,领导全国人民建立了学科齐全、独立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缩短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科技水平的差距;而且在某些科技领域的年研究成果已经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依然落后于发达国家,在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科技政策、科研体制和科技创新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某些方面、某些领域甚至严重制约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为了实现我国在二十一世纪中叶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宏伟目标,我们必须在科技进步方面作出更大努力,并为下一阶段科技水平全面提升和进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奠定良好的基础。而要尽快赶上世界发达国家,依靠科技发展促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就必须有正确的科技思想来指导科技实践。系统研究建党以来党的科技思想及其实践的历史过程,并比较党的主要领导人的科技思想的异同,评价其成败得失;以历史为明鉴,以现实为考量,对新世纪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主要政策措施等提出参考性建议。因此本选题有着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关于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问题,学术界多侧重于对科技发展史的研究,而对科技思想尤其是对党的科技思想研究很不够。而且,对党的科技思想研究一般仅限于对党的领导人在某个历史时段的个体研究,鲜有人对建党以来党的领导集体科技思想及实践效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因此本选题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学术意义。本文以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八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为研究时段,以马克思科技思想为指导,以党的科技思想演进发展为主线,以党带领全国人民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的实践为依托;重点探讨某些重大决策出台的历史背景、现实原因、指导思想、主要政策措施和实施效果,对其得失成败、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和反思。最后,结合新世纪科技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我国的现实国情,对未来我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提出对策建议。本文除绪论外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研究建国前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形成及其与实践的初步结合。首先,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分析西方文明的传入对中国当时社会的冲击,来探寻党的科技思想产生的背景渊源;其次,对建党前后党的创始人的科学思想进行梳理,探讨其对党的科技思想形成产生的理论影响;第叁,对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不同的历史阶段党的科技思想初创、形成和科技实践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时期党采取的发展科学技术为革命战争服务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措施,并研究其对建国初期的影响。第二章研究了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党的科技思想曲折发展及其对实践的影响。建国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确立了“科学为人民大众”的新中国科技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发出了“向科学进军”号召,制定了国家科技远景规划;带领全国人民迅速改变了中国科学技术“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并在国防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在本章的叁、四节着重研究了党的“技术革命”思想,客观分析了从反右运动到“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的曲折发展的历程,评述了科学政治化思潮对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消极影响和危害。第叁章研究改革开放后到20世纪80年代末党的科技思想发展深化及其对实践的指导。这一时期党的科技思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成功与失误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它以邓小平科技思想为核心,在完成拨乱反正的基础上,重申了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阐明科学技术现代化对国家现代化的关键作用;倡导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强调科技体制改革和发展高科技的重要意义;创造性的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并以此为基点构建了新时期党的科技思想体系,指导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科技实践活动。第四章研究跨世纪党的科技思想深化创新及其对实践的引领。这一时期以江泽民为核心党的领导集体继承了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精髓,深刻把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革命的新特点,将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地位;组织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体现和标志,并将科技创新提升到民族兴衰的高度;形成了跨世纪党的科技思想及其实践体系,有力的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飞速发展。第五章对党的主要领导人科技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在按照历史的轨迹对建党以来党的科技思想及其实践进行了全面梳理的基础上。为了使研究更加深入,在本章将党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科技思想产生的历史境遇、对科技本质功能的认识、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和科技发展的动力认识等方面进行横向、客观地比较,探寻党的科技思想演进规律。第六章是历史启事与现实考量。联系中国科技发展的需要,回顾历史并从中寻求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是本文研究的立足点和价值所在。历史研究表明,党的科技思想的演进历程是一个曲折发展的历史进程,新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曲折经历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因此,本章结合当前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从科技发展取向、科技发展理念、科技发展路径与科技价值指归四个方面,来反思前人所走过的弯路、探讨新世纪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为我党明晰制定未来科技发展战略及其政策和措施提出对策建议。通过研究表明:1、在科学和民主精神感召下诞生的中国共产党与科学技术有着不解之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有了初步的认识,产生了一系列科学论断,并在极其艰苦的战争状态下开展一系列科技实践活动。2、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发展科学技术事业。虽然党的科技思想经历了曲折,但党的科技思想始终在正确轨道上不断发展、深化和创新,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指导着科技实践活动,出现了新中国科技史上的叁个“黄金期”,使我国的科技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3、尽管党的主要领导人由于历史背景不同,但他们的科技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追求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富裕;其价值取向都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现实国情相结合,努力探索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自身规律和时代特征。因此,他们的科技思想是承前启后,一脉相传的有机整体,是立足于马克思的科技观并与时俱进的产物。4、以史为鉴,实现21世纪中国的科学技术健康和持续的发展。首先,要保持科学技术稳定发展的政治环境,重视“科学”与“技术”的本质区别,以利于科学技术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其次,应将科学技术的进步服务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建,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第叁,坚持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并举,以推动中国科技事业跨越式发展;第四,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科技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人的全面解放,以实现科技价值的最终指归。5、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的产生、演进和发展,离不开近百年来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背景。因此,不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建国以来的不同历史阶段,党的科技思想具有内在的有机联系,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它支配和影响了中国科技现代化乃至整个现代化的实际进程。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先进生产力思想的科学内涵[D]. 方卫兵. 武汉大学. 2003

[2]. “叁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内涵[D]. 马珺. 安徽大学. 2006

[3]. 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D]. 张婧. 安徽大学. 2010

[4]. 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研究[D]. 王群生. 首都师范大学. 2011

[5]. 江泽民文化思想研究[D]. 张远新. 湖南师范大学. 2004

[6].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处理发展问题的历史经验研究[D]. 彭建军. 湖南师范大学. 2007

[7]. 改革开放以来科教兴国战略思想发展研究[D]. 王子. 江西师范大学. 2013

[8]. 论江泽民先进文化建设思想[D]. 熊明秀. 武汉大学. 2004

[9]. 江泽民党建理论创新的总体思路研究[D]. 纪伟昕. 中共中央党校. 2004

[10]. 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及其实践研究[D]. 薛建明. 南京农业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  ;  ;  ;  ;  ;  

江泽民先进生产力思想的科学内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