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小说论文_王粟玉

导读:本文包含了茨威格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茨威格,形象,斯蒂芬,弗洛伊德,一个陌生,小说,来信。

茨威格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王粟玉[1](2019)在《从自恋与侵凌性视角解读茨威格小说《一个女人沦殁的故事》》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恋与侵凌性概念附属于拉康镜像理论,是镜像理论的延伸。拉康镜像理论的关键概念是人的自我认同幻象,人从婴儿时期起进入镜像阶段,第一次从镜子中见到自己镜像,开始把镜中这个虚幻的整体影像当作"我",从而把零碎、混沌、尚不能分辨和感知到的自我瞬间整合为一个理想整体。由此,虚幻的自我认同旅程在漫漫人生中开始了。人过于恋慕这种虚幻的自我镜像,由此与镜像产生情欲的认同和占有欲两种关系(自恋),而侵凌性就来源于占有欲望。因此,可以说侵凌性来源于对幻像的过度认同和恋慕。对镜中幻象的自恋使人从出生起步入了一条异化的不(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9年36期)

王车力格尔[2](2019)在《茨威格小说的原型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斯蒂芬·茨威格是20世纪奥地利着名的世界性作家。激情型人物是茨威格小说的突出特征,激情驱使之下的精神世界是茨威格小说创作的基本主题。在他笔下激情从生命中的某一刻开始在无意识中被唤醒,并以一种突破压抑的生命力影响着小说人物的命运。本论文结合荣格的原型理论来深入分析茨威格小说中的激情型主人公。主要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陌生女人,《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的C太太、《马来狂人》中的医生和《感情的混乱》中的教授,揭示激情型人物的共同特征:在人性本能与社会规范的矛盾纠结中,被欲望所驱使,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爱情冲破伦理道德的枷锁;根据这一特点论析茨威格小说激情型主人公的审美意义,阐释茨威格着重描写的激情型人物,以探究人性内心深层奥秘的创作风格的特殊价值。卡尔·荣格是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理论对人性的自我认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核心为集体无意识。这也是他对弗洛伊德的理论创新。他认为人格是独一无二的整体。人格结构是由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等叁个层面构成。集体无意识是人格结构的最底层的潜意识部分,是由全部人性本能和它相关联的原型所组成。原型是人性本能内在的潜意识意象。普遍的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无意识之中,影响甚至控制人的行为及命运,对人格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有这主要四种原型:阿尼玛与阿尼姆斯,阴影,人格面具,自性。本论文主体由四章组成。第一章扼要简介了荣格的原型理论,着重阐释其关于人格发展的阴影、人格面具、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和自性。第二章和第叁章,运用荣格的原型理论具体分析了茨威格小说中激情型人物特征。首先以阴影原型理论来分析茨威格小说人物的激情特征的心理原因,其次结合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原型理论分析激情型主人公的性爱取向及特殊的行为方式。其叁运用人格面具理论从人格面具与阴影的矛盾复杂关系,揭示激情型主人公不同的爱欲行为,生活命运之下,其心理压抑的共同原因,阐释人物心理原型的差异,对其性格命运的内在集体无意识的支配性。最后运用自性原型理论分析激情型人物如何冲破道德枷锁以不同形式寻求自我实现之路。进而阐析茨威格以激情型人物为特殊创作视角,深入透视人物心理深层的奥秘,人性内在矛盾的审美价值。(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9-06-24)

罗荣[3](2018)在《解读茨威格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陌生元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对茨威格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其核心陌生元素在文本叙述中的作用进行阐述,从叙事学角度入手,解读陌生这一内核赋予文本的意义,并从叙事文本的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分析陌生动因的功能意义及文化背景含义。(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27期)

李伟长[4](2018)在《政治、伦理、游戏——茨威格小说《象棋的故事》的多种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茨威格小说《象棋的故事》内涵丰富,既是人物传奇,也涉及时代历史,而小说的核心是关于疯狂的故事。小说主人公B博士疯狂的原因有多种解读,如常见的反法西斯主题,对现实政治的寓意。而从作者对于象棋(小说)结局的精心安排,则可以发现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传统对于悲剧精神不同的理解,显示出深藏在西方人文传统中的伦理趋向;而从游戏观的维度介入文本,则打开了文本分析的新视域,象棋作为一种游戏,串联起了小说的发展,决定了人与事的运动轨迹。(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李学召[5](2018)在《茨威格小说中的东方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奥地利籍犹太裔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是20世纪西方文学中重要代表作家之一,他以小说见长,与亨利·特罗亚、莫洛亚并称20世纪叁大传记文学家。东方形象在其小说中有着特殊的地位,特别是不同时期的东方人物形象和特点有很大差异。本文以茨威格小说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其小说中东方形象的前后变化,进而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以及时代对茨威格的影响,从而揭示茨威格小说的艺术魅力,并对当下文学创作有所裨益。(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06期)

燕环[6](2017)在《茨威格小说与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悲剧形象之比较——以《旧书商门德尔》和《孔乙己》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茨威格的《旧书商门德尔》(1929年)和鲁迅的《孔乙己》都是以知识分子悲剧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两部文学作品的发表时间、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及文学影响虽然不尽相同,却揭示了一个共同的主题——沦落于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受尽摧残的悲惨命运。在进行细读文本的基础上运用比较文学中的平行研究方法对两部文学作品进行分析,通过比较主人公的悲剧形象,探讨两部作品中知识分子悲剧形象的特点、形成悲剧的根源和其社会意义,有助于加深对两部作品的理解,为鲁迅和茨威格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7年21期)

康芬[7](2017)在《茨威格小说中的精神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茨威格是奥地利着名小说家和传记作家,他在其创作的多部作品中均引入了精神分析论,并且取得了非凡的成果。本文简要阐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具体内涵及其对茨威格的影响,具体分析了精神分析论在茨威格小说中的体现,并深入探讨了精神分析对茨威格创作小说的重要意义,希望能够帮助广大读者们更好地解读茨威格的作品。(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7年08期)

冯晓文[8](2017)在《从“陌生女人”到本土当代女性-史蒂芬·茨威格小说与徐静蕾电影的跨文化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进一步深化,电影领域也呈现出种种日益明显的新趋势:跨文化主题在电影中以及电影制作过程中越来越多地成为焦点,越来越多的电影工作者们开始对外国文学作品感兴趣,并且尝试将它们在电影改编过程中本土化。本文旨在以徐静蕾根据奥地利小说家史蒂芬·茨威格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为研究对象,探究这部本土化、中国化了的电影中所塑造、蕴含的东西方文化形象,并分析在这一文化产品中重新塑造的女性形象及其女性意识,从而进一步探讨在跨文化的电影改编中,徐静蕾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同中国现当代语境的关系,以图为电影领域的跨文化合作与交流研究提供新的思考角度。论文的导言部分简述研究主题,并对目前有关徐静蕾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众多研究进行梳理和分类,导言提出徐静蕾电影文化角度研究的局限问题,质疑简单地将小说和电影视为相对立的西方和东方文化的表现,确定论文的研究方向旨在打破两种文化作为实体在小说与电影中的二分对立,尝试立足中国现当代语境,对电影展现的东西方文化形象及其背后蕴含的中国现当代女性意识问题进行分析。论文的第二、叁章依托热内特的叙事理论,分析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叁个叙事层面以及影片中多样的聚焦方式,指出徐静蕾电影中多重主客观镜头的运用为影片中的观众——陌生女人——作家这叁者提供了多样的观察视角。在整部影片中,主观镜头整体上逐渐减少,客观镜头相反逐渐增加,使得影片完成了聚焦方式的如下转变:从影片开头观众与陌生女人一同观察作家,到陌生女人在镜子中观察自己,到最后陌生女人和作家趋向于一同成为观众的观察对象。第叁章详细解析影片中的西方形象与东方形象,对于有些研究将茨威格的原着和徐静蕾改编的电影分别笼统地视作一种西方文化实体和东方文化实体的表现,指出其问题所在,强调在多变的聚焦方式中,两者与陌生女人意识中的作家形象以及自身女性意识的密切关联,进而运用巴特勒的操演性理论分析作家所代表的西方形象在陌生女人构建自我意识的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第四章阐释影片中这一女性意识内在的矛盾性——一方面是陌生女人强烈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在构建过程中却始终以男性形象为导向、受制于影片中的时代背景,因此显得飘摇不定,徘徊犹疑。论文的第五章进一步分析了上述这种矛盾的女性意识与中国现当代语境的关系。通过梳理回顾上世纪初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以及这一进程中中国女性对自身认知的发展、社会语境中中国女性形象的变迁,指出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史中,中国女性经历了五四运动时期的思想解放、五十年代的去性别化、八十年代回归传统中贤妻良母形象,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中"大众情人"这一男性审美标准的影响,始终缺乏独立的自我语境,从而进一步论述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与这一中国现当代语境之间隐晦而又深刻的共鸣。(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7-04-15)

陆燕[9](2016)在《战争阴影下的光芒——茨威格小说创作主题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着名作家,也是20世界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切身体验,让茨威格对战争深恶痛绝,成为一名坚定的反战主义者。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战争年代里,茨威格四处奔波,呼吁和平,并且将反法西斯主义等素材作为自己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战争一直是文学作品中常见题材之一,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20世纪爆发的这两次战争对于人类的杀伤力更大,所造成的后果也更为严重,即便是在21世纪的今天,仍有部分地区(本文来源于《知识文库》期刊2016年22期)

朱丹[10](2016)在《形式主义视角下斯蒂芬·茨威格小说的叙事手法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角度探讨斯蒂芬·茨威格小说的叙事手法,其作品在第一人称叙事、叙事结构、特殊叙事视角和叙事视角变异等方面表现出特殊性和复杂性。当主体叙述中观察和感知故事的角度及所涉及的视域发生改变时,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也随之发生变化。茨威格充分利用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故事叙述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设置悬念与情节,使读者避免阅读机械化,在阅读中始终保持新鲜感和好奇心,更深切地体验到作品中人物的思想变化与心理感受,从而获得最大化的审美体验。(本文来源于《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茨威格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斯蒂芬·茨威格是20世纪奥地利着名的世界性作家。激情型人物是茨威格小说的突出特征,激情驱使之下的精神世界是茨威格小说创作的基本主题。在他笔下激情从生命中的某一刻开始在无意识中被唤醒,并以一种突破压抑的生命力影响着小说人物的命运。本论文结合荣格的原型理论来深入分析茨威格小说中的激情型主人公。主要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陌生女人,《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的C太太、《马来狂人》中的医生和《感情的混乱》中的教授,揭示激情型人物的共同特征:在人性本能与社会规范的矛盾纠结中,被欲望所驱使,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爱情冲破伦理道德的枷锁;根据这一特点论析茨威格小说激情型主人公的审美意义,阐释茨威格着重描写的激情型人物,以探究人性内心深层奥秘的创作风格的特殊价值。卡尔·荣格是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理论对人性的自我认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核心为集体无意识。这也是他对弗洛伊德的理论创新。他认为人格是独一无二的整体。人格结构是由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等叁个层面构成。集体无意识是人格结构的最底层的潜意识部分,是由全部人性本能和它相关联的原型所组成。原型是人性本能内在的潜意识意象。普遍的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无意识之中,影响甚至控制人的行为及命运,对人格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有这主要四种原型:阿尼玛与阿尼姆斯,阴影,人格面具,自性。本论文主体由四章组成。第一章扼要简介了荣格的原型理论,着重阐释其关于人格发展的阴影、人格面具、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和自性。第二章和第叁章,运用荣格的原型理论具体分析了茨威格小说中激情型人物特征。首先以阴影原型理论来分析茨威格小说人物的激情特征的心理原因,其次结合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原型理论分析激情型主人公的性爱取向及特殊的行为方式。其叁运用人格面具理论从人格面具与阴影的矛盾复杂关系,揭示激情型主人公不同的爱欲行为,生活命运之下,其心理压抑的共同原因,阐释人物心理原型的差异,对其性格命运的内在集体无意识的支配性。最后运用自性原型理论分析激情型人物如何冲破道德枷锁以不同形式寻求自我实现之路。进而阐析茨威格以激情型人物为特殊创作视角,深入透视人物心理深层的奥秘,人性内在矛盾的审美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茨威格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王粟玉.从自恋与侵凌性视角解读茨威格小说《一个女人沦殁的故事》[J].牡丹.2019

[2].王车力格尔.茨威格小说的原型解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3].罗荣.解读茨威格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陌生元素[J].青年文学家.2018

[4].李伟长.政治、伦理、游戏——茨威格小说《象棋的故事》的多种解读[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8

[5].李学召.茨威格小说中的东方形象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8

[6].燕环.茨威格小说与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悲剧形象之比较——以《旧书商门德尔》和《孔乙己》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7

[7].康芬.茨威格小说中的精神分析[J].山西青年.2017

[8].冯晓文.从“陌生女人”到本土当代女性-史蒂芬·茨威格小说与徐静蕾电影的跨文化比较[D].南京大学.2017

[9].陆燕.战争阴影下的光芒——茨威格小说创作主题探讨[J].知识文库.2016

[10].朱丹.形式主义视角下斯蒂芬·茨威格小说的叙事手法刍议[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

论文知识图

像和声音直观而信像翻声音直舰百信受访者提供像和声音直观而信在影视的虚拟空间寻找替

标签:;  ;  ;  ;  ;  ;  ;  

茨威格小说论文_王粟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