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文人园林论文-李奕昂,王飒

苏州文人园林论文-李奕昂,王飒

导读:本文包含了苏州文人园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风景园林,苏州文人园林,实验研究,曲桥路径

苏州文人园林论文文献综述

李奕昂,王飒[1](2019)在《苏州文人园林曲桥路径对视线引导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3处苏州园林的曲桥路径,现场邀请游人取景拍照,获取其游园过程中关注景物、视线方向等信息,结合路径与景物关系,通过实验方法分析曲桥路径中游人赏景的视觉行为特征。通过定量分析发现,苏州文人园林中曲桥转折间带来的空间位置变化影响着人们的视觉行为,其中景物视距与方向对人们的观景兴致存在显着影响,视距在3~33 m时,游人观景兴致最佳;同时路径方向与观景方向的垂直关系、路径对景物的指向关系可增强游人对相应景观的观赏兴致,曲桥中对垂直与指向关系的运用存在一定的规律。(本文来源于《风景园林》期刊2019年11期)

李宪磊,莫苗瑛[2](2019)在《苏州古典文人园林理水表现手法对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传统造园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世界园林设计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而理水艺术在古典园林造园艺术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发展有很多值得借鉴与传承的地方。通过研究苏州古典文人园林理水艺术的起源与表现手法,分析出传统理水艺术如何赋予局部空间环境以活力,拥有与自然环境相同的魅力,从而使古典文人园林理水艺术对在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名家名作》期刊2019年04期)

戴杨钒[3](2018)在《悟“文人园”一草一木 探说明文人文价值——《苏州园林》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意图】《苏州园林》作为说明文单元的一篇老课文,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重点都落在"说明文"写作方法上。但作为叶圣陶先生进入教材的代表作品,笔者一直觉得,仅仅从"说明文"角度去教学,似乎有些"浪费"。过去几年,经过几轮按部就班的课堂教学,这篇文本的价值和意义,留给学生,甚至留给作为授课者的笔者本人的印象都不深刻。这实际上是一种取形遗神买椟还珠的做法。有些笔者教过的学生表示:"学了《苏州园林》都知(本文来源于《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期刊2018年12期)

魏阳,蒋晖,于婷婷[4](2017)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明代苏州文人园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苏州园林历经叁百年间的风雨变迁,最终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从历史发展轨迹、社会环境变化、政治经济背景、民风民俗变迁等角度,梳理自元末明初至晚明等不同历史时期文人参与造园的方式和途径、文人造园的核心理念和精神内涵,以及文人造园与社会、政治、经济变化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从而明晰以明代苏州文人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本质。(本文来源于《档案与建设》期刊2017年05期)

俞飞[5](2015)在《林泉高致——明代中后期苏州文人的园林与绘画世界》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中后期,尤其在江南地区,很多上层文人士大夫开始修建私家园林甚至直接参与造园,随着造园的兴盛,园林山水画也逐渐成熟起来。本文选择苏州地区吴门画派早中晚期叁个典型画家沈周、文征明、钱谷的园林山水画作品,来具体向读者展示文人园林如何从淡雅走向奢华的发展脉络,以及园林山水画如何脱离自然,走向逼真描绘世俗生活的过程,并试图探索这一变化背后的原因。(本文来源于《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刘毅娟,刘晓明[6](2014)在《论明代吴门画派作品中的苏州文人园林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画"与"园"的关系一直是园林史研究中的重要话题,"以画入园、因画成景"在明代中后期得到理论的确立和盛行。吴门画派画家作为明代苏州文坛上的生力军,他们不但是园林的使用、享用、绘画、描述、参与者,还是发扬文人园林文化的主导人群。通过对他们作品中的"画"与苏州文人园林的"园"内在逻辑的研究,挖掘明代文人园林的意境追求、园居理想、结构布局及格调追求,总结"画"与"园"在艺术追求与手法上的内在联系。(本文来源于《风景园林》期刊2014年03期)

刘慧仪[7](2014)在《文人·写意·山水园—苏州园林旅游丛书汉英翻译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及中国旅游景点的一类杰出代表,每年都吸引了众多外国旅游者前来参观,而对苏州园林旅游宣传资料翻译的需求也不断加大。本次翻译实践选择的文本正式关于苏州园林的旅游丛书。本次翻译实践的文本分别节选自上海世界图文出版公司出版的《世界遗产丛书·苏州古典园林》(2008)、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拙政园》和《留园》(2005)。本翻译实践报告是以笔者参与的汉英翻译实践为基础,对此次翻译实践的完成情况进行介绍,对于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进行举例分析,并对本次翻译实践所用到的翻译方法和经验进行总结。本次的翻译报告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任务描述,介绍了本次翻译实践的选材、选题目的和实践意义和目标读者,并对于我国苏州古典园林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现状进行了简要的说明,分析了苏州古典园林旅游资料的翻译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和不足。第二部分对本次翻译任务的任务过程描述。在译前准备阶段,从文本内容和文本语言形式两个方面对原文本进行分析,同时查找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和平行文本,为翻译实践做好充分的准备。该部分还简要介绍了翻译实践的计划和完成情况,以及译文的校对情况。第叁部分为案例分析部分,介绍了指导本次翻译实践的两大理论,并具体举例分析了在本次翻译实践中所遵循的两大主要翻译原则。在两大原则指导之下,针对翻译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翻译策略。在两大原则中,根据信息型文本的翻译要求,以及译者本身的翻译目的,将“传递原文信息”看作翻译实践的主要原则,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兼顾原文的文化。该部分还举例分析了本次翻译实践中遇到的叁项特殊问题,即景点名称、古代官职和建筑术语的翻译策略。第四部分为本次翻译实践的总结,总结了笔者在本次翻译实践过程中得到的主要收获,即对于这类文本的翻译可采用的方法——即“写意”。本次翻译实践报告的目的在于通过笔者的翻译实践,分析翻译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出对于旅游宣传丛书这类文体的一种翻译方法,希望通过此次翻译实践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的同时,能对旅游翻译实践与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4-06-01)

王竹[8](2014)在《雅乐之境 幽幽之意》一文中研究指出禅家以自性的觉悟作为人安身立命之本,这种归根感表明,只要立足于自觉清净的本性,生命便有了自主,就不会因迷恋外在的喧哗而迷失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功名利益的牵扯会使人心神不宁,以至于不能察觉和体验生命的本真。生命本真反而成了追求身外物的累赘,它的本来价值却被忽略了。而禅所要悟的心性,正是去除蒙蔽而获得对生命本身的体验,解脱一切束缚后,显露出的平常心,在日常生活中体会生命的本真,去领悟那生生不息的永恒生命。利用这种自我价值的觉醒与肯定的把握,不依赖于外力的帮助去获取,而是“自取舍”,靠本净的心性自己领悟、自己维护,自主自信,不为一事一物庸人自扰,心灵的和谐与平静带来得会是宁静的美妙世界。借着这种心理,来平衡自己的精神,将外界生活中的烦恼、矛盾、得失一并消融在内心的安悦之中。(本文来源于《中央美术学院》期刊2014-03-11)

许梅[9](2013)在《明清苏州文人园林的建构与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中后期,苏州城内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造园风潮,这不仅是物质景观的构造,更是文化品位的建构。园林活动集各种精致生活品位为一身,成为士大夫阶层构建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方式,所以文人于园林的主导地位长久以来都未能动摇。然而文人化的园林由明入清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最终由盛转衰。明代中期影响力较大的园林主人或是致仕名宦,或是文坛领袖,他们都通过园会扩大了自己在政坛、文坛的影响力,并对后世产生持续的作用,可以说是开创了园林交游活动的“经典模式”,给园林打上了深深的文人烙印。到了明后期,园会参与者不再局限于政坛或文坛有所成就之人,雅集也成为不得志文人的精神寄托,而通过交游活动建立起来的声望丝毫不比功名来的弱,更能兼收经济利益。这些“实惠”使得园林交游活动的功利性明显增强了。明末结社风气把园林交游活动推向了新一轮的高峰,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时的园会呈现出与当权者相抗衡的氛围,被捆绑上了明确的政治目的。明清易代之际,大多数园林毁于战火,幸免于难者也多被官府占用。苏州城内园林的数目和影响力都大大下降了,只有少数曾经的社集名流仍然保持着小规模的集会,但是消极、封闭了许多。除此之外,城内的园林交游活动几乎绝迹了,残存的文人园林深受遗民文化感染,更有极端者在园中建成庵堂庙观,彻底与世隔绝。园林成为了遗民群体的庇护所,呈现出来的萧条景象与典型的文人园林最不相符,但其身上的文人烙印仍然深刻。随着清朝统治秩序的建立,遗民园林的影响力渐渐衰退,更有甚者一扫伤逝悼亡的氛围而成为歌颂升平的场所。康熙中期,以怀柔恩养为主的文化政策把文人建园和交游活动再度推向高峰。与明园不同的是,此时的文人园林有了更加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庇护,成为文化权威与政治权威有意识地互相渗透的场所。园林交游活动的参与者扩大到了地方官员甚至是统治者本人,园林的隐逸情结淡化了,文人园林的转型初现端倪。一方面,园林不再是文人士大夫专属的奢侈消费品,开始向游春踏青的公众开放,一些名园甚至成为统治者与地方士民良性互动的平台。另一方面,商品经济对于园林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深,一些园林被改造成为公共服务场所。这些变化都使得园林身上的文人烙印渐渐褪去,成为功能各异的地方公共空间,文人园林时代就此结束了。(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3-06-03)

郎婷[10](2012)在《由苏州园林看隐逸文人的忧郁审美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苏州园林是中国私家园林的典范,不仅仅因为它完美展现了城市中人与生态的和谐,更是因为它内在的文化及文艺气息。而深藏于其中的,是园林主人与其友人,及后世文人寄情于境,期望修善其身的隐逸观下的审美情结。一花、一树、一草、一石,……无不体现,一种意义深远,令人回味的忧郁气息。(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下半月)》期刊2012年09期)

苏州文人园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传统造园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世界园林设计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而理水艺术在古典园林造园艺术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发展有很多值得借鉴与传承的地方。通过研究苏州古典文人园林理水艺术的起源与表现手法,分析出传统理水艺术如何赋予局部空间环境以活力,拥有与自然环境相同的魅力,从而使古典文人园林理水艺术对在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苏州文人园林论文参考文献

[1].李奕昂,王飒.苏州文人园林曲桥路径对视线引导的实验研究[J].风景园林.2019

[2].李宪磊,莫苗瑛.苏州古典文人园林理水表现手法对当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启示[J].名家名作.2019

[3].戴杨钒.悟“文人园”一草一木探说明文人文价值——《苏州园林》第二课时课堂实录[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8

[4].魏阳,蒋晖,于婷婷.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明代苏州文人园林研究[J].档案与建设.2017

[5].俞飞.林泉高致——明代中后期苏州文人的园林与绘画世界[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5

[6].刘毅娟,刘晓明.论明代吴门画派作品中的苏州文人园林文化[J].风景园林.2014

[7].刘慧仪.文人·写意·山水园—苏州园林旅游丛书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东北大学.2014

[8].王竹.雅乐之境幽幽之意[D].中央美术学院.2014

[9].许梅.明清苏州文人园林的建构与转型[D].复旦大学.2013

[10].郎婷.由苏州园林看隐逸文人的忧郁审美情结[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

标签:;  ;  ;  ;  

苏州文人园林论文-李奕昂,王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