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与动态评价方法

矿业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与动态评价方法

彭秀平[1]2004年在《矿业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与动态评价方法》文中指出矿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实施国家整体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求矿业必须首先实现可持续发展。 矿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势在必行。本文选择“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动态评价方法”作为研究课题,拟在其他学者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矿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并探寻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进行矿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方法。 矿业可持续发展属于行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与一般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进行矿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过程中应始终以一般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本文首先在绪论部分以一定的篇幅对一般可持续发展及矿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以及评价方法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合评述,以此作为全文的基础。 要进行矿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必须了解其行业特殊性。一切理论必须适合矿业的实际。本文首先界定了矿业的概念,深入分析了矿业系统的特征,然后在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矿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基本要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给出了符合矿业特征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矿业可持续发展定义,阐述了概念的内涵;在一般可持续发展有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矿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要素,研究了矿产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及代际公平配置的概念和方式问题,并建立了数学模型对矿产资源代际公平配置的可能性及必要条件进行了分析。 本文认为生态矿业是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模式和必要途径,将生态矿业理论列为矿业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之一。从生态矿业的理论基础、概念内涵、系统结构到技术措施、生态矿业投入产出模型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为生态矿业战略的具体实施奠定了基础。 矿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鉴于此,本文以较多的篇幅研究了矿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理论、方法与模型。首先从评价的意义、系统结构、相对性、方法与程序到指标体系的确定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认为矿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应该既含静态评价又含动态评价。继而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对矿业进行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价的数学模型。建立了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发展趋势和协调

李园[2]2013年在《矿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全人类正确处理与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是人类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途径。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我国矿产资源丰富,矿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建国60多年以来,矿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今后继续进行的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进程中,矿业还必将提供更有力的矿产资源保障。因此,探索矿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对于实现我国矿产业发展过程中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全面介绍了矿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概念和机理,系统描述了矿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情况,并介绍了我国矿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为探讨矿业可持续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布局、环境保护关系奠定了基础。其次,对矿业可持续发展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根据我国矿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以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性指标、资源利用效率指标、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指标为支撑,构建矿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法评价湖南省14个地级市得出矿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要影响因子,并作出了相应的结果分析。最后根据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果,提出促进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加大矿产资源整理力度,优化产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矿业循环经济;加强矿业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提高资源节约意识;构建稳定的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机制。

刘健[3]2010年在《河北省矿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全人类正确处理与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是人类求取更好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途径。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河北省矿产资源丰富,建设的各类矿山企业近万家,形成以煤炭、钢铁、水泥等矿产资源为原料的产业发展态势,矿业经济在河北省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探索矿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对于实现河北省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全面系统分析了河北省矿产资源储量和特点,探讨矿业可持续发展与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布局、农业发展、环境保护关系,研究河北省矿业可持续发展的状况,提出河北省矿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其次,对河北省矿业可持续发展进行综合评价,以“发展力”和“协调力”为支撑,构建河北省矿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能力和动态趋势的评价指标体系,经过筛选后共包括32个评价指标,: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评价河北省矿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得出河北省矿业可持续发展处于偏弱水平。最后,根据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果,提出促进河北省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加强矿产勘查工作,实现勘查资金来源多元化;开拓两个市场,提高资源保障能力;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监督管理,规范矿业运行秩序;加强矿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提高资源节约意识。

万昌林[4]2013年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矿产资源动态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面临人口、资源和环境叁大全球性问题时,经过深刻反思而选择的全新的发展道路。矿产资源作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矿产资源在支撑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已面临严峻的挑战。开展矿产资源动态评估研究,对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水平,提高矿产资源的承载能力和保证程度,为我国实施矿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和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矿产资源的现状分析,系统地阐述了矿产资源动态评估的指标体系、矿床技术经济评价方法、指标和影响因素,地质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以紫金山金矿为实例,运用地质统计学、叁维模拟和技术经济评价的方法,对矿产资源储量动态评估和矿床工业指标优化进行了研究。论文研究主要取得如下5个方面的成果:1、论证了矿产资源动态评估对矿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评述了各种动态评估的理论方法和影响因素,剖析了我国矿床工业指标在制定和实施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指出矿床工业指标应该是动态的和可变的,应随着市场技术经济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优化。适时优化矿床工业指标是有效保护、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2、应用地质统计学方法,采用先进的矿业软件,建立了紫金山金矿叁维矿床数学地质模型,进行品位估值和矿产资源储量估算,对矿体的形态和空间分布特征有了更加准确直观的认识,定量地查明并直观地展示了矿石品位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空间变化特征,并可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和采矿信息的反馈,适时调整计算参数(如矿床工业指标),重新评价矿产资源,大大地提高了估值精度,实现了矿产资源的动态评估。为矿山生产的动态管理,提高矿山企业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率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3、通过建立矿床叁维数学地质模型,实现了对每一个开采矿块的精确估值,并可根据产品价格、生产成本、技术参数的变化,及时调整优化露天开采境界,有效地指导矿山建设和生产,降低矿山生产成本和采矿贫化损失,减少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发展矿山企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4、在已建立的矿床叁维数学地质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净现值法、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法和年值法等动态分析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对紫金山金矿矿床工业指标进行优化,通过五套指标方案的综合分析对比研究,确定了工业矿石边际品位0.5g/t,低品位矿石边际品位0.2g/t的单指标体系矿床工业指标,实现了矿床工业指标的动态优化和动态管理,使金矿资源量由最初地勘部门提交的5.45吨提高到183吨(扣除已采矿量),大大提高了矿床的经济价值和企业的经济效益。5、系统地分析对比了国内外矿产资源储量的分类标准,探讨了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的几个热点问题。在分析对比了传统资源储量分类方法后,运用地质统计学方法(最少样品个数和最大搜索距离)对紫金山金矿矿产资源储量进行分类,并取得较好效果。

金丹[5]2010年在《矿山生态系统物能流核算》文中研究指明采矿活动在人类生产活动的各部门中,与自然环境资源的关系最为密切。过去由于对环境资源因素的价值认识不足,采矿活动造成生态系统的自适应性降低,以及人类后代生态福利的损失。因此,建立有效的可持续性评价指标考察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互馈关系十分重要。论文以社会-经济代谢为理论基础、MEFA模型为物能流核算框架、能值理论与方法为核算工具,以进入矿山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各子系统物能流历史数据为基础,研究矿山生态系统能学过程,考察矿山特定生命周期阶段主要年份的代谢机制。选择我国东部矿区中煤集团大屯公司姚桥煤矿和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济宁叁号煤矿开展矿山生态系统实证研究。通过区域和矿山生态系统的能值评估,从系统运行、污染物排放以及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叁个方面开展系统能值流分析。实现了以统一的标准分析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解决了多学科综合评价的指标难以兼容的难题。以量化的数据说明了环境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以及采矿活动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评价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可持续性。论文主要内容:对矿山生态系统所在区域复合系统进行能值评估,以实例详细介绍能值理论和评估方法,通过分析能值指标的变化轨迹评价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状况,为矿山生态系统能值评估提供区域能值指标。其中全社会电力能值使用量比例、总电力能值使用量比例之间逐渐扩大的差距体现了徐州延长煤炭产业链开发电力能源的发展策略。依据能路语言符号,绘制矿山生态系统物能流概略图,极大地辅助了繁复的能值评估过程,建立了一套矿山生态系统能值评价指标体系。能值指标分析表明:2000年后的矿山生态系统物能流综合利用效率较2000年前大幅提高,近5年姚桥煤矿对环境资源和经济反馈的综合利用效率优于济叁煤矿,但济叁煤矿对经济反馈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姚桥煤矿的3倍,万吨产量姚桥煤矿生产活动的经济反馈成本高;环境资源投入在系统总能值投入中占95%左右,其中几乎全部由煤层能值贡献,人类只需要投入数量级为10-7 J能量就能获得1 sej(等于1 J太阳能)的原煤;矿山生态系统中经济社会的投资收益越来越好,且姚桥煤矿的投资效益增速大于济叁煤矿;电力系统升级、提高原煤生产效率、以及采用多种运输方式等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成效显着;与地方的其它行业相比,获取相同经济效益,煤炭开采业要以4倍多的资源能值为代价,且济叁煤矿获取1美元需要比姚桥煤矿消耗更多的能值;矿山生态系统的能值利用强度平均比地方高出7.76倍,经济发展的消耗强度大;获得相同产量,回采率低和煤质高决定了济叁煤矿比姚桥煤矿动用了更多的煤炭储量能值;两矿山相同产值消耗的水资源能值逐年减少,济叁煤矿万元产值水资源能值损失平均比姚桥煤矿低33%。此外,矿山生态系统的能值转换率和能值能耗指标所表现出来的差异,直观地说明了能量与能值的本质区别,体现了传统能耗核算对能质考虑的不足与能值核算在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优势。比如,油脂、水泥、沙石、电缆、胶带等传统能耗指标中未考虑的项目,与一次能源一样对矿山生态系统运行具有很高的能值贡献。在研究不同能量源作用于同一系统时,应该更着重于在复合界面对系统中的各种流以同一标准进行统一评价。以能值为度量标准,量化矿山生态系统主要污染物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以及大气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程度。结果表明:稀释水污染物浓度的水资源能值贡献在系统中占很大比例;年长日久的煤矸石堆置会造成大量的土地能值损失。CO2通过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相同原煤产出的情况下,济叁煤矿污染物排放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加剧趋势,研究期内平均影响程度比姚桥煤矿小,且大气污染物对职工生命健康的潜在危害(DALYs)也较后者要小。通过追踪系统物能流,分析矿山生态系统的代谢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人类社会对矿山生态系统的经济反馈直接影响了水域和建设用地的土地面积变化,且能源的利用是矿山生态系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重要社会-经济驱动力因子。以能值利用强度作为衡量矿山生态系统的垦殖强度指标,矿山生态系统的垦殖强度是所在区域垦殖强度的4.43倍。建立基于能值的生态足迹模型,以区域可更新自然资源和生物生产性土地的可更新部分为基础,计算能值-生态承载力;以系统物能流为基础,计算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应用结果表明:矿山生态系统经济反馈物能流的利用效率对系统的能值-生态足迹影响很大,人类对矿山生态系统的垦殖使得复合系统的可持续性每况愈下。

朱丕凯[6]2007年在《矿区环境影响元素分析及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资源,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矿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积累严重,而且恢复和治理的难度比较大,矿区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实现的重要因素。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一个包含资源、生态、经济、社会等要素的复杂大系统,它的本质要求矿区内各要素得到协调发展与协同耦合。本文首先基于生态环境学的理论,并结合大量的实践经验,系统分析了矿山开发引起的地质灾害及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并对其特征、成因、危害及表现做了总结。根据可持续发展及系统理论,从资源、生态、社会和经济四个环境方面分析,建立了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RESE模型进行了评价,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层权重,建立矿区RESE模糊多层次评价模型;结合该模型,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平煤四矿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程度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符合现实情况,根据评价结果能更清晰明确今后矿区发展的重点。最后将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等新的环境保护理念引入到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讨论了矿区清洁生产与生态工业园建立的可行性。

李宇凯[7]2010年在《资源型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正处于攻坚阶段,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体制改革、区域差异、城乡二元、促进就业等都是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最终落脚到成千上万的企业身上。因为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成长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生存发展,而且更关系到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因此,从我国企业实践出发,吸收和借鉴国外企业成长理论研究成果,通过构建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评价模型,进而揭示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运行机制和一般规律,不仅为国家制定产业发展政策以及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而且对我国企业管理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理论价值和战略指导意义。从提升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看,研究资源型企业可持续成长问题可以实现企业、社会和国家的叁赢,有利于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企业成长范式。就企业主体来说,可持续成长是企业所有者,多数情况下也是企业利益相关者特别是经营者和员工共同追寻的目标。就全社会来讲,可持续成长的企业能对社会财富的增长产生边际贡献,因为可持续成长的企业通常较一般企业更有效的利用了资源,而资源是稀缺的。从国家角度而言,如果一个国家拥有更多的可持续成长的企业,那么这个国家就拥有了更强的竞争优势,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就能从全球总财富蛋糕中切割到更大比例的份额。从企业管理实践的角度来看,深入探讨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进而构建企业评价体系对促进企业可持续成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企业成长研究视角众多,既可以从影响企业成长的内外在因素进行理论探讨,也可以从促进企业持续成长的管理战略和框架着手,还可以对企业持续成长能力进行评价和预警。从资源型企业成长和发展的角度来看,资源型企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资源的消耗和枯竭,资源型企业会面临转型和成长的困难。本文所进行的资源型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评价研究,旨在探索资源型企业持续成长能力培育的内在规律和表面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资源型企业持续成长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出资源型企业持续成长能力指数,用以科学地评价我国资源型企业持续成长能力状况,并结合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文均简称为紫金矿业集团)的实际进行实证分析,以期形成普适性的针对资源型企业可持续成长和永续发展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用以指导资源型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本论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首先对企业成长理论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结合资源型企业的特点和实际,就资源型企业可持续成长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对资源型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的生成和培育进行研究,从而构建资源型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进行评价方法研究,构建评价模型。最后结合紫金矿业集团的实际,对该公司可持续成长能力评价进行实证研究,从而提出资源型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提升的对策和措施。第一章——绪论,本章提出了企业可持续成长问题尤其是资源型企业可持续成长问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综述了企业成长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给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资源型企业可持续成长:系统构成及决定因素,本章对资源型企业和资源型企业成长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源型企业是指通过对不可再生性的矿产资源(这是本文研究的对象)的占有优势并开发而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以此实现经济增长的企业。资源型企业对矿产资源的禀赋依赖性强,其发展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企业成长通常被认为是企业的规模随着时间而逐渐增大。资源型企业成长除了企业规模扩大、业务范围扩大以外,更为重要的是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即资源型企业在满足自身可持续成长的同时,还要做到与其所处的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型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内容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及资源等子系统,进而可以总结出决定资源型企业成长可持续性的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资源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第叁章——资源型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生成及培育途径,本章通过建立“能力层级”结构和“多层灯笼”模型,探讨了资源型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的构成和形成的机理,随后运用系统思考的范式分析了企业成长上限的形成机理以及作为资源型企业怎样去突破成长上限,保持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和持久生命力。分析了学习和创新能力在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培育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政府在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培育中的作用。通过“多层灯笼”模型,探讨了可持续成长能力的形成机理,该模型揭示了规范学习回路,能力学习回路和战略学习回路的逻辑关系和不断演进,形成了企业的可持续成长能力。运用彼得·圣吉的系统思考的范式,分析了成长上限的形成是由于在系统中不仅存在着增强回路还存在着调节回路,企业在发展中不仅促进了增强回路还启动了调节回路,催熟了限制企业成长的限制性因素,如果企业采取短视行为,“治标不治本”单纯的寻找“症状解”而不是从全局的和动态复杂性的角度出发寻找“根本解”,就会错过突破企业成长上限的时机,最终使得企业加速衰落。在这一部分的最后给出了企业成长的“根本解”,就是企业必须建立长期不断的产品和市场创新的“愿景”。此外,政府作为重要的市场参与者之一,对于资源型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的培育有着重大的影响。通过明确政府的责任,转变政府的职能,加强执法与监督力度,积极引导企业的节约生产与技术进步,扶持资源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转型。第四章——资源型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评价系统构建,本章指出,资源型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评价涉及到评价方法、原则、步骤和流程等内容。对资源型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进行评价的目的在于对资源型企业的持续成长问题做出诊断,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议。评价应该坚持科学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可比性与实用性原则、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原则等。本章构建了一个涵盖叁个维度,包括目标层、准则层以及要素和和指标层在内的比较完备的指标体系。可以看到,这个指标体系中包括3个准则、12个要素,其中,目标层即资源型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准则层包括成长现力、成长潜力、成长协调力叁个方面,子准则层也即要素层包括资源禀赋状况、经济影响状况、社会成长状况、环境状况、资源潜力等,指标层包括资源储量、资源产量、利润率、营业收入等指标。就评级法方法而言,现有的综合评价方法各有利弊,考虑本文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提出运用AHP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及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资源型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进行评价。第五章——紫金矿业集团可持续成长能力评价实证研究,本章对紫金矿业集团进行了详细介绍,分别运用AHP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及基于AHP确定权重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紫金矿业集团2005至2009年9月可持续成长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叁种不同的评价方法,得出了基本一致的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性。最后,本章提出为了有效提升紫金矿业集团可持续成长能力的对策建议,既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扶持,也需要企业自身的转变。政府层面主要是要为该集团公司提供更为有利的发展硬环境和软环境,企业层面需要企业延伸产业链,引进替代产业、由传统的追求经济增长向追求经济成长转变、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第六章——提升我国资源型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的对策建议,本章指出,我国资源型企业的可持续成长面临很多问题,企业自身管理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管理体制不灵活、产品附加值低等,资源层面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资源自给率不高、资源利用率不高等,环境层面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大,“叁废”排放多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了有效提升资源型企业的可持续成长能力,需要企业转变现有的经营管理模式、现有的经营思维方式,由资源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变。同时,也需要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支持资源型企业的战略转型与可持续成长。企业需要科学合理的开采现有的矿藏、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后勤服务市场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政府需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快资源型企业市场化开发、促进资源型企业改造、强化地质勘查工作、限制资源无序开采、加强推广循环经济等。第七章——全文总结及研究展望,本章主要对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指出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相关研究进行展望。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体现在:第一,概括资源型企业成长理论框架。笔者在企业成长理论的基础上,针对资源型企业的特点就资源型企业可持续成长理论进行总结和归纳,力求从基本概念到特征内涵以及决定因素等角度形成资源型企业成长的基本理论框架。并就资源型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的生成机理和培育机制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第二,构建资源型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定量评价模型。在资源型企业成长理论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资源型企业能力培育的有效机制,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构建其可持续成长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同时,运用AHP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及基于AHP确定权重的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多种方法综合集成来进行评价。第叁,结合相关企业进行实证分析。论文以紫金矿业集团为例,在综合评价可持续成长能力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研究与可持续成长的相关问题,一方面对评价结论进行归纳总结,提出针对紫金矿业集团可持续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另一方面,通过放大实证研究成果,针对资源型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提升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为资源型企业的可持续成长能力提升与培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徐建中[8]2003年在《我国矿业资源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主题。在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矿业资源城市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论文研究矿业资源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总结矿业资源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矿业资源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对推进区域经济繁荣,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本论文在对国内外矿业资源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具有普遍意义的我国矿业资源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在此体系指导下重点对下述叁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从基础理论研究的角度对矿业资源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基本内容进行界定,指出矿业资源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矿业资源城市内部经济系统与外部的资源、环境、社会的持续和谐进化。其基本内容应包括:城市经济系统的调整优化、城市经济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一致两部分;其次,从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结构层次进行研究,建立了矿业资源城市产业结构的多目标投入产出优化模型,确定了主导产业选择的收入弹性基准和关联效果基准,提出了针对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对策,结合我国实际就矿业资源城市规模经济问题、产业组织结构现状与合理化的一般特征问题、企业合理规模结构问题及企业集团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构建不同经营范围、不同资源类型的矿业企业集团的两种模式;第叁,对矿业资源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与策略问题进行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35个矿业资源城市的经济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总结出矿业资源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五种典型类型:新建型、发展型、成熟型、衰退型和调整型,以此为基础给出相应类型矿业资源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策略。 论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矿业资源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应实施生态化、知识化、集约化改造的总体发展战略。最后,选择矿业资源典型城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市—大庆市为对象就其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

李堂军[9]2000年在《矿区可持续发展动态分析与适应性对策》文中指出对矿区概念进行了界定,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论述了矿区形成与演化机理,认为矿区城市化是矿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提出了矿区演化的四个进程:煤炭开发期、城市形成期、城市发展期和城市成熟期,根据我国目前矿区与城市的关系,采用距离系数与关联系数将矿区划分为城镇型、矿区城市型和城市矿区型叁类,构建与改进了矿区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模糊多层次综合评价方法和评价决策支持系统,提出了矿区可持续发展的集成化仿真系统的概念与设计思想,建立了以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为核心的集成化动态仿真系统,对不同矿区进行了动态分析,针对不同类型的矿区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适应性对策。

孙毅[10]2012年在《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全球气候变暖、资源生态环境压力,各国政府都在积极探索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包容性增长、可持续发展等,成为国际共识和国家战略。我国是最早提出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家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发展相继进入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以资源开发及其初级加工为主导的资源型区域,存在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挤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等发展难题,资源损耗与生态环境破坏现象严重。如何破解资源型区域发展难题,跳出资源优势陷阱,实现区域转型发展,是其面临的重大难题,而如何推进低碳经济、绿色发展,也是其重要任务之一。将资源型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结合起来,实行绿色转型,推进传统的、资源依赖的“黑色”发展模式向理想的、创新驱动的“绿色”发展模式转变,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对完善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资源型区域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运用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比较分析、实证分析、案例分析以及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在对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及其研究进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初步探讨并尝试构建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基本理论框架,进而对资源型区域产业绿色转型、经济增长方式绿色转变、科技创新绿色融合、制度创新绿色引领等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在实证分析中,重点以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省份——山西省为例,从省域层面或是案例层面进行剖析。主要观点如下:一是尝试构建了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基本理论框架。以产业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核心内容,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创新为保障,通过数理模型界定了绿色转型的内涵及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双重目标。绿色转型模式是从传统的“黑色”发展模式向理想的“绿色”发展模式逐步趋近的过程模式,采取“寻优”而非“择优”的演化路径。初步建立了包括产业转型、生态修复与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科技创新融合、制度体系建设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划分出绿色转型的起步期、深化期、成熟期等叁个发展阶段,揭示了从“黑色”到“深褐色”、“褐绿色”、“浅绿色”,最终再到“深绿色”的资源型区域绿色发展轨迹。二是运用路径依赖理论阐释了资源型产业的锁定与突破机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引入路径依赖的分析框架,从资源型区域的初始条件、自强机制、锁定效应叁个方面揭示了路径依赖的存在,探讨了资源型产业从路径依赖向路径创造转变的模式与路径,提出了产业升级、产业延伸、产业融合、产业配套、产业植入等产业多元化路径。以山西为例,分析了“黑色”产业路径的形成条件、资源依赖的强化效应及其路径锁定表现。同时,指出资源型产业的路径依赖实质上是资源依赖的产物,并通过构建“资源依赖状况指数”度量山西资源型产业路径依赖程度。叁是探讨了资源型区域生态环境修复与资源集约利用的难点及其破解思路。运用制度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从利益驱动与技术挤出效应、价格粘性与产业惯性、外部性与环境累积效应、功能替代与经济发展效应,系统阐释了资源生态环境难题的成因。通过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数理解析的改造,加入耗竭性资源与环境因素,得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环境资源再生率、可耗竭资源损耗及转化率、环境资源利用率和环境资源消费水平密切相关的结论。通过构建绿色开采与资源开发的预防性机制、资源集约利用机制、生态环境补偿与生态修复机制,以实现区域资源生态环境可持续。四是基于供、求两个角度,探讨了资源型区域科技创新的挤出效应及融合机制。从供给、需求两方面分析了资源型经济对科技创新的挤出效应,资源产业部门的高收益引发科技创新预期收益下降,进而导致科技创新供给不足,“资源诅咒”、“反工业化”现象造成科技创新需求不足,制约了科技创新的开展。科技创新的绿色融合机制,需要政府、企业等加大科技投入供给,更重要的是在产业转型、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生态环境治理中坚持绿色技术创新导向,培育现代企业,扩大对绿色技术创新的需求,促进供、求两方面的相互融合,从而增进资源型区域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最后,分析了推动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制度与对策,建议重点建设绿色产业制度、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制度、绿色技术制度、绿色金融制度、绿色财政制度和绿色考核制度。

参考文献:

[1]. 矿业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与动态评价方法[D]. 彭秀平. 中南大学. 2004

[2]. 矿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 李园. 吉首大学. 2013

[3]. 河北省矿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刘健. 石家庄经济学院. 2010

[4].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矿产资源动态评估研究[D]. 万昌林. 中南大学. 2013

[5]. 矿山生态系统物能流核算[D]. 金丹. 中国矿业大学. 2010

[6]. 矿区环境影响元素分析及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 朱丕凯. 山东科技大学. 2007

[7]. 资源型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评价研究[D]. 李宇凯. 中国地质大学. 2010

[8]. 我国矿业资源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 徐建中.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3

[9]. 矿区可持续发展动态分析与适应性对策[D]. 李堂军.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00

[10]. 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孙毅.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  ;  ;  ;  ;  ;  

矿业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与动态评价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