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基础教育学校选择制度透析

美国基础教育学校选择制度透析

党书坡[1]2004年在《美国基础教育学校选择制度透析》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美国进行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大力倡导学校选择制度,学校选择当前在美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学校选择制度是针对当前美国,公立基础教育质量的下降,人们对长期以来公立学校制度形成的垄断和官僚体制反动的结果。本文分析了学校选择制度产生的背景和理论基础,剖析了这一制度的政策措施,详细阐述了学校选择制度的各种具体形式和当前发展,努力探讨了与之密切相关的、当前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教育市场化和教育公平等问题,并为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一些政策建议和借鉴。 本论文共由五部分组成: 绪言:主要介绍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并就文章中涉及的主要概念“学校选择”和“制度”进行相关说明。 第一章:学校选择制度的产生背景和理论基础。其产生背景包括美国的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对学校选择制度影响较大的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弗里德曼的思想,还有美国学者查布和莫有关学校选择的思想。 第二章:学校选择制度的政策机制与措施保障。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美国学校选择制度中体制构成,包括政府支持、财政支持、法律保障和具体实施措施。 第叁章:学校选择制度的具体形式和最新发展。这一部分主要描述各种具体实施形式,包括教育券、特许学校、教育税减免和家庭学校及其最新发展,并用案例加以说明。然后分析了学校选择的实施效果和公众反应。 第四章:启示与借鉴。本部分分析了与学校选择相关的教育中的政府与市场、教育市场化和教育公平问题发展趋向,并有针对性地对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胡咏梅, 屠彦斌[2]2006年在《美国择校制度的公平与效率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公平和效率的角度对美国学校选择制度进行了考察,并基于美国学校选择制度在促进教育公平和效率方面所给予的启示,对我国改革公共教育体制,将市场机制引入教育领域,扩大教育选择权,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学校选择制度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董衍美[3]2011年在《试析美国基础教育阶段择校制度》文中研究表明择校作为一种正常的选择教育的行为,自古就有,比如孟母叁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颁布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阶段采取免试、免学费、就近入学的升学方式。政府的这一政策实际上是取消了以分择校,但是以钱、权择校的现象随之应运而生,而且是屡禁不止。基础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教育热点,对于择校的争论一直持续不休,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执一词,但至今没有结论。择校问题的妥善解决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美国的择校改革已有叁十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选择的类型不断增加,择校制度日趋完善。因此,美国成为本文研究的重要对象,也期望通过对美国择校发展的研究和中美择校的比较分析能够做到:一方面从理论层面上加深对择校的认识,并对其进行重新解读,为择校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从实践层面上,借鉴美国择校改革的经验,透视其择校制度的形成过程,以及具体运作机制,为解决我国的择校问题提出有效的优化建议,从而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实现。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部分:第一章从择校制度产生的社会影响因素和理论基础两个方面对美国基础教育阶段择校制度产生的背景进行分析。首先分析美国基础教育阶段择校制度产生的社会影响因素,其社会影响因素包括:全球化的冲击、公立学校系统低效、思想流派影响;其次分析美国基础教育阶段择校制度产生的理论基础,其理论基础包括教育公平理论和教育选择理论。第二章分析择校制度的主要存在形式(即公立学校、私立学校、教育券、教育税减免、学区内选择或跨学区选择和开放入学等)的含义、特征及基本运行状况。第叁章从教育起点、教育过程、教育结果叁个方面,逐一分析择校制度的各个存在形式的教育公平取向与价值。通过分析,笔者对于美国择校制度总体上持肯定态度。尽管美国择校制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但是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择校制度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第四章分别从美国政府、学生和家长及学校的角度分析社会各界对基础教育阶段择校的态度。第五章分析我国择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我国择校问题的建议,主要包括:政府转变态度,立法引导,择校和就近入学相结合;加大对公立薄弱学校和民办学校的支持力度,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引入教育券制度,保证所有学生的自由选择权;建立中国特色的磁石学校和特许学校,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重视家长对教育的参与,建立有效的家长—教师伙伴关系;建立教育咨询服务平台,为家长、学生择校提供帮助。

李战营[4]2006年在《中美基础教育择校行为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内基础教育择校行为是基础教育领域内的一个备受争议的热点问题,围绕这一问题,社会上和学术界都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为了正确的认识基础教育择校行为,从而找到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笔者首先把目光投向美国。美国基础教育的择校已有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中国基础教育择校行为始于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择校浪潮更是不可抑止。虽然两国择校行为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都对本国的基础教育造成了深刻的影响。笔者在对中美两国基础教育择校行为进行深入考察与分析的基础上,把二者加以比较,找出异同点和美国择校中可借鉴之处,得出择校具有合理性,是教育公平的一种体现,择校行为还促使人们重新认识教育、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最后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建议国内在允许和支持基础教育择校行为的同时,应均衡发展基础教育和大力发展民办教育。

乔元正[5]2010年在《基础教育阶段中美两国择校行为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择校行为主要发生在基础教育领域,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然而由于国家实施“就近入学”政策,自由择校不被允许。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择校行为愈演愈烈,并刮起了一股择校“飓风”。择校逐渐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是政府和教育界十分关注和所要解决的焦点问题,关乎千家万户的利益。美国已然经历了我国当前面临着的择校难题,它的许多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择校制度较为成熟的国家,择校被认为是教育研究和政策领域最受关注和最重要的话题,研究我国的“择校”问题自然要向美国取经。通过对中美择校问题的比较研究,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必须因势利导,充分发挥政策制定和宏观调控功能,建立和健全择校机制,使得择校行为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本论文共包括以下六个部分:引言部分包括问题如何提出,基本概念界定、研究的意义和方法以及文献综述。第二章详细介绍了基础教育阶段中美两国择校行为的发展历程。美国的择校发展经历了萌芽期、形成期和发展期叁个阶段,不仅择校形式多样,而且以制度设计保障择校权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择校也经历了叁个阶段,即沉寂时期、活跃时期和爆发时期,但公立学校系统内部的择校始终不被法律和官方所认可。第叁章对基础教育阶段中美两国的择校成因进行了比较研究。美国择校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联邦和地方政府都出台了鼓励择校的法律政策,将教育选择权视为天赋人权,寻求以打破垄断的方式进行公立学校体制改革;我国择校产生的根源在于教育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无法满足群众对教育质量的要求。第四章对基础教育阶段中美两国的择校政策进行了解读。笔者从共时性角度对美国联邦和地方政府两级择校政策进行了阐述;针对中国择校特点则从历时性角度分析了治理义务教育择校乱收费和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两项政策。第五章则是在全面比较基础教育阶段中美两国择校行为之后,得到的一些启示和建议。笔者对“就近入学”政策的合理性进行了质疑,并对择校的利弊进行了分析。在认识了择校的意义后,笔者提出了如下建议:因势利导,发挥政府政策制定功能、适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择校机制。结束语是对基础教育阶段中美两国择校行为比较研究的总结。

何亚萍[6]2010年在《美国促进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社会的多元化趋势日益加剧,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少数民族在劳动大军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美国的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很不均衡,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主流民族的教育。基于少数民族作用的日益重要性,美国把促进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上了日程。具体的做法是美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促进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发展。本文分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政策,它们是1991年出台的《2000目标:美国教育法》;2002年出台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2007年出台的的《基于结果:加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的蓝图》等。同时,美国还实施了多种多样的办学方式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入学机会。如:特许学校、磁石学校、家庭学校等。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确实促进了美国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也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名族的多民族国家,通过深入分析美国促进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立足于我国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在促进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借鉴美国在处理少数民族教育方面的经验,提出我国促进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建议。本文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意义及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在研究综述中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论述了美国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包括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第叁章论述了美国促进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些典型政策,主要从微观、中观、宏观叁方面来论述;第四章在介绍我国促进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基础上,提出了美国促进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措施对我国的启示。

杜琳, 冯文全, 徐安兴[7]2009年在《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的理想与现实》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教育资源有限而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择校现象在义务教育的现实中已蔚然成风,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有悖于择校初衷的问题,损害了教育的公平性。基于现代教育公平理念,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应当规范择校行为,在推进公平的基础上满足不同择校主体的需要。

周凤荣[8]2007年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择校机制的优化》文中指出基础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是当前我国教育界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对此,社会各界众说纷纭,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然而,一直未能找到解决我国择校问题的良方。有鉴于此,不妨把目光投向了国外并聚焦于实施择校制度多年且积累了丰富经验的美国。本文试图通过对美国的择校制度的深入认识,以及对我国择校现象的分析,得出择校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产物、具有必然性的基本结论。在中美择校比较的基础上,力求借鉴美国择校制度之长,为优化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择校机制提出建议。全文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引言。阐述选题缘由、概括文献综述,并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择校的理论基础。追寻早期的择校思想,从教育选择理论、“准市场机制理论”、教育公平理论等理论为课题论证提供理论基础。第叁部分:美国择校制度的概况。分析美国择校制度的确立、概述美国择校制度的具体形式以及客观评价美国择校制度实施的效果。第四部分:我国择校现象的图景。分析择校的主要表现,剖析择校现象存在的原因以及择校现象的正面和负面效应。第五部分:中美择校之比较及启示。从择校的形式、家长择校的动机、中美文化理念、选择空间、学校自主权等几个方面对中美择校的差异同进行比较,总结启示,为选择性借鉴提供支持。第六部分:优化我国择校机制的建议。从确立择校机制的合法性、扩大择校机制的可选择性、加强择校机制的保障性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我国择校问题的基本建议,为满足人们的择校愿望,提高教育公平性和教育质量提供一个基本思路。

李娟[9]2016年在《美国弱势群体补偿教育政策形成与变迁研究》文中认为教育公平是教育改革中的热点话题。补偿教育是各国追求教育公平的基本途径。基于“自由”、“民主”、“平等”的政治理念,美国的历次教育改革与政策制定始终围绕教育民主化、教育平等化和教育公平化展开。对弱势群体实施补偿教育以期达到教育结果公平的理论和实践,正是这一点的具体体现。本文主要围绕美国弱势群体补偿教育政策的形成和变迁展开论述。除绪论部分外,其余各章根据各时期的不同特征,分为政策问题、政策初始、政策发展和政策演化进行阐述,第五章为政策分析和政策借鉴。详述如下:第一章从补偿教育政策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与教育改革进行论述,试图阐明补偿教育政策产生的原因。首先论述了冷战时期的社会背景、教育情况以及联邦政府推行的课程改革;接着描述了种族隔离学校的形成和发展、“布朗案”和民权运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反种族隔离的教育改革;最后论述了美国的贫困问题与教育机会均等运动及其教育改革。第二章论述了补偿教育政策的形成过程,重点阐述了1965年《初等和中等教育法》的形成与实施过程。首先,笔者详细描述了联邦教育特别小组、总统与健康教育福利部所做的工作,以及其他反对者的声音。其次,对法案的主要内容及其修订进行论述。最后,阐述了法案的实施过程以及公众对此的评价。第叁章主要围绕政策的发展进行论述,面对里根政府的“新联邦主义”政策,补偿教育的发展受到了抑制,但是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危机促使联邦再次调整教育发展策略。随后,克林顿政府实施了国家目标的教育改革,从重视教育投入转向教育产出,补偿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最后,对叁个补偿教育法案进行对比研究。第四章探讨了补偿教育政策的演化过程。新世纪伊始,联邦政府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布什总统颁布了2002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该法再次提高了教育发展的要求。随后,笔者论述了奥巴马政府推行的教育改革措施,2015年国会颁布了《让每一个学生成功法》,为奥巴马政府的教育改革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第五章分析了补偿教育政策发展的特点、补偿教育法案的修正机制以及补偿教育政策的功用;进而对当前我国弱势群体补偿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描述;最后尝试总结美国经验可以给我们带来的几点启示。结语部分对补偿教育政策发展的内在逻辑进行解释。

刘健峰[10]2008年在《嘉定区中小学阶段择校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中小学择校问题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产生以来一直倍受关注与争论,教育理论界对此的看法与认识也不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经济收入的增加、家长对子女期望值的增高及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中小学择校现象愈演愈烈,产生了一系列的教育和社会问题。本文立足于人力资本理论、教育供给与需求理论和教育公平理论,结合嘉定区中小学阶段择校问题的调查结果,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中小学择校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造成的正负影响等问题进行分析,并借鉴国外有效措施及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择校问题的若干政策建议。首先,本文导论部分介绍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阐明择校的内涵及研究限定,综述本选题国内相关内容研究现状以及国外关于择校理论的研究。在理论基础部分,运用人力资本理论、教育供给与需求理论和教育公平理论架构论文观点的理论支点。其次,运用相关理论和调查结果对择校现状和产生的原因进行理性分析,揭示择校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原因。理论分析表明,择校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家体制的原因,又有政府政策的、经济的、社会的、心理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原因,情况比较复杂。但是重要的原因是经济上的考虑,是由于中小学教育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的严重短缺而导致的。再次,本文阐述中小学择校现象存在的正负影响,分析表明,择校现象存在的正面影响是:学校获得丰厚的资金,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满足部分学生及家长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又充分利用了教育资源;择校促进校际间的竞争,客观上提升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择校生现象激发了社会力量办学的热情。负面影响是:择校造成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引发教育不公平;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滋生教育腐败,助长社会不正之风;加大学校负担,教育教学管理困难。最后,基于上述对中小学择校问题的理论和调查分析,并借鉴国外有效措施及成功经验,本文从客观认识择校现象,适当调整公共政策;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发展特色学校,扩展成才机会;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教育选择需求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探讨解决中小学择校问题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美国基础教育学校选择制度透析[D]. 党书坡. 东北师范大学. 2004

[2]. 美国择校制度的公平与效率分析[J]. 胡咏梅, 屠彦斌.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6

[3]. 试析美国基础教育阶段择校制度[D]. 董衍美. 东北师范大学. 2011

[4]. 中美基础教育择校行为的比较研究[D]. 李战营. 苏州大学. 2006

[5]. 基础教育阶段中美两国择校行为比较研究[D]. 乔元正. 湖南师范大学. 2010

[6]. 美国促进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研究[D]. 何亚萍. 西北师范大学. 2010

[7].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的理想与现实[J]. 杜琳, 冯文全, 徐安兴. 社会科学家. 2009

[8].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择校机制的优化[D]. 周凤荣. 湖南师范大学. 2007

[9]. 美国弱势群体补偿教育政策形成与变迁研究[D]. 李娟. 华东师范大学. 2016

[10]. 嘉定区中小学阶段择校问题研究[D]. 刘健峰. 复旦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美国基础教育学校选择制度透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