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流效应论文_高用祥,洪都,成有为,王丽军,李希

导读:本文包含了环流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环流,效应,死区,短波,谐波,逆变器,尺度。

环流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高用祥,洪都,成有为,王丽军,李希[1](2019)在《喷射环流反应器的放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测量了两种塔径(?200和?500mm)和两种操作模式(气体单独喷射和气液同轴喷射)下喷射环流反应器内的全塔平均气含率、局部气含率及轴向液速径向分布、循环液速,归纳出全塔平均气含率的关联式。实验发现,喷射环流反应器具有十分显着的放大效应。小塔(?200)与大塔(?500)中的全塔平均气含率存在很大差异:小塔的全塔平均气含率~气速关系曲线比大塔陡峭,低气速下小塔气含率低于大塔、较高气速下高于大塔。根据漂移通量法分析得到小塔中流型转变点在表观气速0.1 m·s~(-1)左右,在实验气速范围内只存在拟均匀鼓泡流;大塔中流型转变点在表观气速0.04 m·s~(-1)左右,随气速增大从拟均匀鼓泡流转变为湍动鼓泡流。喷射环流反应器比气升式环流反应器、一般鼓泡塔全塔平均气含率略低,但循环液速更大,适用于强化固体悬浮与混合的气液固叁相反应过程。(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东高红,李英华,刘一玮,易笑园[2](2018)在《天津城市热岛效应对海风(锋)环流影响的数值模拟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尺度数值天气模式TJ-WRF,通过对发生在天津城区的局地雷暴天气个例进行模拟,重点通过改变模式中下垫面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敏感性模拟试验,研究天津城市热岛对海风(锋)环流强度及移动速度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城市下垫面造成的城市热岛效应不同,当城市周边郊区下垫面土地类型改为城市建筑用地时,城市热岛效应更加明显且影响范围明显扩大;当城市下垫面改为旱作农地和牧场时,天津城区附近没有出现城市热岛效应。当海风(锋)环流向城区方向移动还未到城区附近时,城市热岛对其有明显加强和加速作用,城市热岛效应越明显其对海风(锋)环流的加强和加速作用越明显,海风(锋)环流移动加快的速度比没有城市热岛时快9.3km·h~(-1)。当海风(锋)环流移动到城区附近时与城市热岛环流相遇,海风(锋)环流受到城市热岛环流阻挡其移速又迅速减慢,其后侧气流南、北分支绕流和向上爬升现象变得明显,两环流相遇迭加后辐合上升运动也明显加强;城市热岛效应越明显其对海风(锋)环流的阻挡作用越明显,海风(锋)环流的移动速度减慢得越多,两环流相遇迭加后的辐合上升运动就越强。另外在向城区移动过程中,海风(锋)环流会使其经过地区低层空气增湿降温,但其后侧湿空气层厚度会因城市热岛效应的存在而明显减小;城市热岛效应越明显,海风(锋)环流后侧湿空气层厚度减小得越明显。(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8年06期)

韩芙蓉,苗峻峰,王语卉[3](2018)在《地形辐射效应参数化对海南岛海风环流结构和云水分布模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WRF研究地形辐射效应参数化对海南岛2012年7月5日多云天气条件下的海风环流结构和云水分布模拟的影响,并分析了差异产生的可能原因。地形辐射效应是考虑坡地辐射强迫后,辐射与大气中的各种气体、云以及非均匀下垫面间相互反馈的累积效应。其中地形辐射效应参数化的使用使得温度的模拟更接近实际,对水汽的模拟也有一定改进能力,对风速、风向的改进效果不明显。考虑地形辐射效应后,海风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及风场的水平分布无显着变化,但局地海风以及海风对流云的位置和强度有较明显的改变。山区四周的海风环流结构和对流云的变化与坡地辐射强迫直接相关,考虑地形辐射效应后,山坡向阳面的海风有所增强,背阳面的海风减弱;向阳坡谷风减弱,背阳坡谷风增强;同时紧临海岸的山坡对海风的影响与岛上山坡对谷风的作用类似。平坦地区的海风环流和海风对流云总体上有所减弱,其变化原因比较复杂。各向海风的强度变化最终会改变海风辐合线的分布,使海风潜在降水区域发生变化。(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袁林,杨洪耕[4](2017)在《逆变器并联系统死区的环流效应及其抑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大功率逆变器易发生的因死区效应引起的并联系统谐波环流问题,提出一种结合谐波电导法的恒定参考电流控制策略,以含LCL型滤波器的逆变器为例,建立其输出阻抗模型,将逆变器死区效应带来的偏差电压影响视为一种同时包含基波和谐波分量的控制扰动量,分析多逆变器并联系统的环流产生机理并给出影响逆变器环流产生的两大因素,引入谐波电导为逆变器谐波电流提供一条回路,同时采用恒定参考电流控制策略来达到抑制谐波环流的目的。最后,在PSIM 9.0平台上搭建仿真模型并进行相关试验共同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7年09期)

程泽涛,高学军[5](2015)在《死区效应对逆变器并联环流影响的研究和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桥式逆变电路中,为了避免处在同一桥臂的上下两个开关器件发生直通故障,通常在PWM驱动信号中插入一段死区时间,但这样会引起输出电压波形的畸变.首先以单逆变器系统为基础研究了死区因素对输出电压的影响,并将死区造成的电压偏差视为一种谐波扰动,建立了逆变器并联系统的数学模型,研究了死区差异和系统环流之间的关系,并采用电压瞬时值反馈控制对谐波环流进行抑制,最后在Matlab/Simulink中对两个逆变器并联系统模型进行仿真,研究表明,各逆变单元死区间的差异与并联系统谐波环流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死区差异的增大会同时增大系统的环流,仿真结果验证了这一结论的同时也表明了电压电流双环控制对死区造成的谐波环流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叁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陈淼,牛涛,郭世昌,刘冀彦,丁旭辉[6](2014)在《2011年9月中国华西致灾暴雨环流特征及地形强迫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陕西及周边地区7213个雨量站资料,分析了2011年9月1—18日中国华西地区降水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1年9月1—18日华西地区累积降水量为历史同期水平的2—3倍,降水持续时间长,致灾严重。降水主要为9月4—6日、11日和16—18日3次大的过程。利用NCEP的1°×1°资料分析3次过程的水汽和环流特征表明,暴雨区低层的主要水汽输送除了偏南气流从川东一带向北输送外,还有偏东气流从华北平原南部一带向西输送。与3次降水过程对应,华西地区500hPa有3次西风槽过境,700 hPa偏南风和850 hPa偏北风分别出现3个明显的控制时段;700 hPa偏南气流先期输送大量暖湿空气到华西地区,形成不稳定层结,当遇到偏北风输送的干冷空气楔入其下将其抬升时,迭加槽前的动力抬升作用和地形造成风场辐合抬升,使对流活动增强,不稳定能量释放,使暴雨发生。稳定的环流形势(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导致特定地形下形成持续的不稳定层结及动力抬升条件被不断重复满足,从而不断引发上升运动释放不稳定能量,是2011年华西秋雨稳定持续的根本原因。(本文来源于《气象与环境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陶涛,谭明,段武辉[7](2013)在《最短时间尺度环流效应:单场降水δ~(18)O对复合水汽来源的示踪》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降水δ~(18)O的温度效应和雨量效应是与时间相关的重要环境同位素效应。谭明~([1])于2009年提出另一个与时间相关的同位素效应假说——"环流效应",以解释大区域表现一致的中国季风区石笋氧同位素比值10~100年尺度的变化,并推测其记录了印度洋/太平洋海区大气环流彼此消长的过程。其后,在中国季风区降水δ~(18)O年际变化的观测数据中,也发现环流效应的事实~([2]),即远源印度洋水汽输送较强时(如2005年),中国东部季风区降水δ~(18)O整体较轻,而近源太平洋水汽输送较强时(如2006年),降水δ~(18)O整体较重。(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13年03期)

安礼政,江静,周洋[8](2012)在《东亚夏季风环流对气溶胶分布及其辐射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次研究使用了2000-2011年逐日的NCEP再分析资料和MODIS-TREEA气溶胶光学厚度资料分析了东亚地区夏季风环流对气溶胶分布的影响,并借助了Fu-Liou辐射传输模式计算了气溶胶异常对应的近地面短波辐射强迫和辐射变温。主要结论如下。首先,东亚大部分地区气溶胶分布与夏季风演变之间存在着密切地联系,尤其是长江中下游至东部沿海气溶胶浓度较高的地区;另外,部分地区气溶胶特征受西风带环流系统影响更大。其次,5-8月850hPa水平风场多元EOF的第一模态空间场可以很好地反映东亚夏季风环流演变的特征,并且其该地区气溶胶分布的影响要远大于第二模态的影响,而第二模态空间场可以解释为影响季风环流强度的主要扰动系统。再次,尽管海洋上气溶胶浓度较低,但是部分海洋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异常值很大,这体现了季风环流的输送作用。最后,季风环流引起的气溶胶分布异常有着显着的辐射效应,在近地面层由此引起的短波辐射通量强迫范围在-18wm-2至15wm-2之间,简单辐射平衡假设下相应的辐射变温为-2k至2k,这些辐射效应进而可以影响到东亚夏季风的演变,形成季风-气溶胶-季风的反馈关系。(本文来源于《S6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期刊2012-09-12)

王凡,胡敦欣,穆穆,王启,何金海[9](2012)在《热带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暖池的结构特征、变异机理和气候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热带西太平洋暖池是引发强烈的大气对流、驱动Walker环流和Hadley环流系统的主要热源之一,对全球、尤其是东亚气候有重要影响。针对我国在提升气候预测水平方面的重大和迫切需求,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热带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暖池的结构特征、变异机理和气候效应"于2011年7月正式立项。项目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①调控暖池形成和变异的海洋环流多尺度相互作用过程;②海洋动力过程在暖池热盐结构变异中的作用及其机理;③暖池变异对不同类型El Nio影响机理的异同和对东亚季风变异的调制机理。围绕上述关键科学问题,项目将以暖池变异为中心,关注影响和控制暖池结构与变异的关键海洋过程,以及暖池海气相互作用影响ENSO循环、东亚季风年际变异的过程和机理,重点组织开展以下3个方面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①热带太平洋环流和暖池的结构和变异特征;②热带太平洋环流与暖池相互作用的关键过程和机理;③暖池变异的海洋—大气耦合过程及其气候效应。在此基础上,项目将力争阐明暖池影响东亚季风和我国气候变异的过程、机理与敏感区,改进模式的混合参数化方案,提出有效提高ENSO预报技巧的同化方案,为我国短期气候预测能力的提高提供科学支撑。(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进展》期刊2012年06期)

谭明[10](2011)在《信风驱动的中国季风区石笋δ~(18)O与大尺度温度场负耦合——从年代际变率到岁差周期的环流效应(纪念GNIP建网50周年暨葫芦洞石笋末次冰期记录发表10周年)》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季风区很多单点石笋氧同位素记录与集成的大区域温度场在长时间尺度上呈负耦合变化模式。通过理论计算和观测记录校准分析,温度效应和雨量效应均不能加以解释。从环流效应角度分析,发现信风张弛既控制了中国季风区石笋δ~(18)O的主要变化趋势,也决定了西太平洋暖池的温度高低和面积大小,而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球温度的走向,因此可确认,二者的负耦合是信风决定的"一因二果"。进而分析了中国季风区石笋δ~(18)O短尺度环流效应响应于ENSO循环的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借助模式结果,将环流效应概念推广到轨道尺度,由此获得中国季风区石笋δ~(18)O序列缺失偏心率周期等问题的初步解答。(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11年06期)

环流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中尺度数值天气模式TJ-WRF,通过对发生在天津城区的局地雷暴天气个例进行模拟,重点通过改变模式中下垫面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敏感性模拟试验,研究天津城市热岛对海风(锋)环流强度及移动速度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城市下垫面造成的城市热岛效应不同,当城市周边郊区下垫面土地类型改为城市建筑用地时,城市热岛效应更加明显且影响范围明显扩大;当城市下垫面改为旱作农地和牧场时,天津城区附近没有出现城市热岛效应。当海风(锋)环流向城区方向移动还未到城区附近时,城市热岛对其有明显加强和加速作用,城市热岛效应越明显其对海风(锋)环流的加强和加速作用越明显,海风(锋)环流移动加快的速度比没有城市热岛时快9.3km·h~(-1)。当海风(锋)环流移动到城区附近时与城市热岛环流相遇,海风(锋)环流受到城市热岛环流阻挡其移速又迅速减慢,其后侧气流南、北分支绕流和向上爬升现象变得明显,两环流相遇迭加后辐合上升运动也明显加强;城市热岛效应越明显其对海风(锋)环流的阻挡作用越明显,海风(锋)环流的移动速度减慢得越多,两环流相遇迭加后的辐合上升运动就越强。另外在向城区移动过程中,海风(锋)环流会使其经过地区低层空气增湿降温,但其后侧湿空气层厚度会因城市热岛效应的存在而明显减小;城市热岛效应越明显,海风(锋)环流后侧湿空气层厚度减小得越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环流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高用祥,洪都,成有为,王丽军,李希.喷射环流反应器的放大效应[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9

[2].东高红,李英华,刘一玮,易笑园.天津城市热岛效应对海风(锋)环流影响的数值模拟试验[J].气象.2018

[3].韩芙蓉,苗峻峰,王语卉.地形辐射效应参数化对海南岛海风环流结构和云水分布模拟的影响[J].热带气象学报.2018

[4].袁林,杨洪耕.逆变器并联系统死区的环流效应及其抑制方法[J].水电能源科学.2017

[5].程泽涛,高学军.死区效应对逆变器并联环流影响的研究和仿真[J].叁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6].陈淼,牛涛,郭世昌,刘冀彦,丁旭辉.2011年9月中国华西致灾暴雨环流特征及地形强迫效应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4

[7].陶涛,谭明,段武辉.最短时间尺度环流效应:单场降水δ~(18)O对复合水汽来源的示踪[J].第四纪研究.2013

[8].安礼政,江静,周洋.东亚夏季风环流对气溶胶分布及其辐射效应的影响[C].S6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2012

[9].王凡,胡敦欣,穆穆,王启,何金海.热带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暖池的结构特征、变异机理和气候效应[J].地球科学进展.2012

[10].谭明.信风驱动的中国季风区石笋δ~(18)O与大尺度温度场负耦合——从年代际变率到岁差周期的环流效应(纪念GNIP建网50周年暨葫芦洞石笋末次冰期记录发表10周年)[J].第四纪研究.2011

论文知识图

由风引起的湖泊补偿流2-8扩散效应与环流效应所^...城市热岛环流效应与城市布局2003年10月晴天北京城区AWS自动气象站...2002年2月13~16日卫星遥感—地面PM 10...京津冀地区地理环境遥感影像图

标签:;  ;  ;  ;  ;  ;  ;  

环流效应论文_高用祥,洪都,成有为,王丽军,李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