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下分化论文_邱立飞

导读:本文包含了种下分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种下,菜蚜,寄主,形态,塔里木河,特征,钉螺。

种下分化论文文献综述

邱立飞[1](2018)在《基于几何形态学和全基因组重测序的东方蜜蜂种下分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方蜜蜂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和传粉昆虫,在维持亚洲地区的物种多样性和农业安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中国境内的东方蜜蜂种下分化研究不清晰、种群历史研究匮乏、形态变异的地理模式不明确的问题,本研究首次采用几何形态学和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对中国境内的东方蜜蜂进行了全面分析,旨在厘清我国境内东方蜜蜂的种下分化历程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以期为该物种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基于几何形态学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对中国境内31个样地170群的1660只东方蜜蜂的前翅大小和翅型的研究表明:31个种群在翅大小上存在显着性差异,翅大小与地理环境因子分析表明,翅大小与海拔高度存在正相关关系。翅大小的这种变异趋势符合生物地理学中的伯格曼定律。翅型变异方面,基于平均形态和所有样本的分析结果均显示,海南东方蜜蜂群体与中国大陆群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大陆东方蜜蜂群体中高海拔和高纬度群体与低纬度群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翅型上表现为较高纬度高海拔的东方蜜蜂具有较长的翅型,较低纬度的东方蜜蜂群体具有较宽的翅型。而翅型与环境因子之间却表现出较弱的相关性,这可能与翅型本身更多的受系统发育关系的影响有关。2.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对中国境内18个样地的90只东方蜜蜂进行测序,并结合已公布的东方蜜蜂日本群体和意大利蜂的重测序数据进行联合分析。结果表明:测序共获得219.73Gbp的Clean Data,Q30达到92.65%。样品与参考基因组平均比对率为92.11%,平均覆盖深度为9X,基因组覆盖度为98.98%,经过滤,共获得了 2,988,481个高质量的SNP和1,167,851个小的插入缺失片段。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东方蜜蜂海南群体、西藏群体与其他中国大陆群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可能与琼州海峡和横断山脉的阻隔导致的地理隔离有关。基于邻接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支持目前中国境内的相关类型的划分,但不同类型之间的差异较小。中国大陆群体内部,位于中国秦岭以北的温带群体与秦岭以南的亚热带群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与北方地区的碎片化生境导致的隔离作用有关。群体历史动态分析结果表明:种群大小受温度的周期性变化而变化,最近一次的种群扩张发生在8到13万年前的间冰期,研究结果支持关于东方蜜蜂的更新世末期的种群快速扩张的假说。3.形态以及分子数据的联合比较,基于NJ法构建的8个东方蜜蜂类型之间的形态聚类结果与分子遗传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二者存在较高的一致性。海南东方蜜蜂与中国大陆群体之间在翅形态和分子上都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李丫丫[2](2015)在《桃蚜在不同类型寄主上的种下分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是一种广食性害虫,寄主范围十分广泛。但主要为害桃、李等蔷薇科,甘蓝、油菜等十字花科及烟草等茄科植物。桃蚜在与寄主植物的长期协同进化中,产生了一系列寄主专化现象,进而形成寄主专化型。然而关于桃蚜寄主专化型的研究一直备受争议。本文以桃树、甘蓝和烟草上的桃蚜为研究对象,从桃蚜对寄主的选择行为,寄主植物对桃蚜的存活率、形态分化和酶活性的影响,以及不同寄主上桃蚜在DNA水平上的分化程度等方面,探讨了桃蚜在不同寄主上的种下分化,以期为桃蚜寄主专化型研究提供更多的实例证据,同时也为物种多样性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寄主选择适应性研究表明,不同寄主上的桃蚜相互转接后,桃蚜存在选择适应性的差异。本试验中,3种寄主上的桃蚜相互转接后,烟草上的桃蚜在烟草叶上的存活率最高,且表现出了对烟草叶明显的选择性和嗜食性。甘蓝上的桃蚜虽然对原寄主只表现出一定的选择趋向性,但其在甘蓝叶上的存活率相对较高,这也说明甘蓝上的桃蚜嗜食甘蓝。而桃树上的桃蚜对原寄主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嗜好性,且在桃叶上的存活率较低。形态指标测定结果表明,桃树、烟草和甘蓝上的无翅孤雌成蚜的触角节Ⅰ、Ⅱ长度差异不显着;而在体长、后足腿节、触角长和触角末节的鞭部长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其中以烟草上的桃蚜体长最长,桃树上桃蚜的体长最小,而甘蓝上的桃蚜触角、后足腿节长度最长。对于其他的形态指标,3种寄主上的桃蚜虽然形态相似,但差异同样存在。这说明3种寄主上桃蚜的形态特征在种内存在一定的变异。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寄主上的桃蚜寄主转接后,其体内的消化酶、解毒酶活性随着寄主种类的改变而发生不同的变化,说明桃蚜体具有很强的生理可塑性。从寄主植物对桃蚜消化酶的影响来看,桃树和甘蓝上的桃蚜改变寄主种类后,其体内的变化趋势均为激活-抑制-激活型;烟草上的桃蚜转接到桃叶和甘蓝叶其体内的蛋白酶活性却受到了显着地抑制作用。从解毒酶方面来看,桃树上的桃蚜转接到烟草叶和甘蓝叶,其体内的羧酸酯酶活性为激活型,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变化趋势为抑制-抑制-激活型;烟草上的桃蚜转接到桃叶和甘蓝叶,其体内的羧酸酯酶活性受到了抑制作用,而乙酰胆碱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却受到了显着地激活作用;而甘蓝上的桃蚜转接桃叶和烟草叶,其体内的3种解毒酶活性变化各不相同。基因分化研究结果表明,3种寄主上桃蚜的COI、Cytb和12S rRNA基因片段具有较高的A+T含量,且平均含量高于C+G,这是昆虫线粒体基因序列碱基组成的一种共性。对叁种基因片段的变异率进行比较分析,桃蚜的COI基因的变异率最高,为1.9%,可用于物种鉴定;而Cytb和12S rRNA基因的变异率相对较低,分别为0.65%和0.52%,因此,不适合桃蚜的种下分化研究。另外,基于COI基因片段的遗传距离和NJ建树分析发现,甘蓝和烟草上的桃蚜首先成聚,遗传距离为0.7%,然后再与桃树上桃蚜成聚,寄主桃树和甘蓝、烟草上桃蚜的遗传距离均为1.5%,这说明甘蓝和烟草上的桃蚜亲缘关系较近,而冬寄主(桃树)与夏寄主(甘蓝、烟草)上的桃蚜亲缘关系较远。综上所述,由于寄主选择的压力,桃蚜可能是一个正在分化的物种,不仅存在寄主上的分化,而且还存在季节性的分化。(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张慧红,黄晓磊,姜立云,乔格侠,郑哲民[3](2010)在《甜菜蚜(半翅目,蚜科)的种下分化——基于形态与分子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甜菜蚜Aphis fabae Scopoli是世界广布性害虫,主要为害甜菜、蚕豆、荞麦、玉米等农作物以及欧洲卫矛、金莲花等园林植物,该种包含6个亚种,即指名亚种A.fabae fabae Scopoli、刺菜亚种A.fabae cirsiiacanthoidis Scopoli、卫茅亚种A.fabae evonymi Fabricius、牛蒡亚种A.fabae mordvilkoi Brner & Janich、茄亚种A.fabae solanella Theobald和蓟亚种A.fabae eryngii E.E.Blanchard。由于各亚种形态特征十分相似,分类学上通常依据次生寄主植物来鉴定。至于这些亚种是否成立,不同的学者观点不同。为此,本研究选取了甜菜蚜4个亚种(卫矛亚种和蓟亚种除外),基于比较形态特征和分子遗传差异来确定这些亚种的分类地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了10个常用的鉴别形态特征,判别分析结果表明牛蒡亚种和指名亚种具有较高的交叉重迭范围,而刺菜亚种和茄亚种部分个体互相重迭,部分个体相对独立,形态特征结果分析说明这些特征并不能对4个亚种进行有效区分。基于线粒体基因Cyt b、用于DNA条形编码的COⅠ基因序列片段和它的5’端,对4个亚种34个个体的分子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个亚种的所有个体之间基于COⅠ和Cyt b序列的遗传距离范围均为0.0%~1.3%;基于遗传距离所构建的邻接树(NJ)明显聚为两支(支持率100%),两分支之间的遗传距离范围为1.1%~1.3%,各亚种内部的遗传距离范围为0.00~0.03%;结果表明甜菜蚜可能是一个正在分化的物种,基于DNA序列的分析并不支持4个亚种的划分。(本文来源于《动物分类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张慧红[4](2010)在《甜菜蚜种下分化与豆蚜复合体分类地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甜菜蚜Aphis fabae Scopoli和豆蚜复合体Aphis craccivora complex分别隶属于蚜科Aphididae蚜亚科Aphididnae蚜属Aphis Linnaeus的黑色蚜虫种团Black aphid group和黑背蚜虫种团Black backed aphid group,是重要的农林业害虫。甜菜蚜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南美洲和非洲也有分布;豆蚜复合体的物种全球广布。甜菜蚜和豆蚜复合体与蚜属其他种类一样,由于缺少有效的形态学鉴别特征,分类鉴定依据的检索表模棱两可,而一般更多参考寄主植物的信息,这样使得该类群在传统分类学研究中存在较大问题,分类比较混乱。Remaudiere and Remaudiere (1997)认为甜菜蚜包括6个亚种,即指名亚种Aphis fabae fabae Scopoli、刺菜亚种Aphis fabae cirsiiacanthoidis Scopoli、卫茅亚种Aphis fabae evonymi Fabricius、牛蒡亚种Aphis fabae mordvilkoi Borner and Janich、茄亚种Aphis fabae solanella Theobald和蓟亚种Aphis fabae eryngii E. E. Blanchard,这些亚种是否成立还值得商榷。张广学和钟铁森(1981)将豆蚜复合体划分为中国槐蚜Aphis sophoricola Zhang、棉黑蚜Aphis atrata Zhang、豆蚜Aphis craccivora craccivora Koch、乌苏黑蚜Aphis craccivora usuana Zhang、洋槐蚜Aphis robiniae robiniae Macchiati与刀豆黑蚜Aphis robiniae canavaliae Zhang 6个种/亚种,而Remaudiere and Remaudiere (1997)认为除中国槐蚜以外的物种都应归并为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其他物种的独立地位出现争议。本研究基于形态特征测量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典型变量分析,结合线粒体DNA序列分析结果以及寄主植物信息,探讨了甜菜蚜的种下分化,澄清豆蚜种团内部各(亚)种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甜菜蚜4个亚种:指名亚种、刺菜亚种、牛蒡亚种和茄亚种的10个形态鉴别特征的变化范围高度重迭,不能对4个亚种进行有效区分。对甜菜蚜4亚种线粒体DNA的Cytb和COⅠ基因序列的分析表明,不同亚种的所有个体间COⅠ和CytB序列的遗传距离范围均为0.00~1.30%,各亚种内部的遗传距离范围为0.00~0.03%;基于K2P模型构建的邻接树(NJ)聚为两支(支持率100%),其中一支主要包括指名亚种、牛蒡亚种和茄亚种,另一支主要为刺菜亚种,两分支之间的遗传距离范围为1.10%~1.30%。联合形态特征与分子遗传差异比较分析表明:甜菜蚜可能是一个正在分化的物种,但并不支持4个亚种的划分。豆蚜复合体6个种/亚种的11个形态鉴别特征比值不能有效区分豆蚜复合体。对豆蚜复合体6个种/亚种的的线粒体基因COⅠ、COⅡ和CytB部分序列分析表明,所有个体基于COⅠ-5’的遗传差异范围为0.00%-1.30%、COⅠ-3'遗传善异范围为0.00%-1.70%、COⅡ和CytB基因的遗传差异范围均为0.00%-1.00%,且所有标记的种内遗传差异均低于0.50%。基于不同标记构建的NJ树与联合数据分析构建的MP树,结果一致,即豆蚜复合体聚为一支,支持率高达99%~100%,6个种/亚种混在一起,并未表现出与寄主植物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基于形态学特征和分子数据联合分析的结果并不支持豆蚜复合体6个种/亚种的划分,因此建议将豆蚜复合体的物种修订为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其它其所有的种/亚种均为豆蚜的同物异名。(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0-05-01)

周先治,陈晟,吴宇芬,陈阳,赵依杰[5](2010)在《基于ITS序列探讨西瓜种下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对源自中国和非洲的15个西瓜Citrullus lanatus的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ITS)全序列进行比较分析。供试材料包括Mucosospermus亚种、Vulgaris亚种、源自中国的3个品种、源自加纳的3个品种和1个来自布基纳法索的品种。【结果】西瓜种内总变异位点27个,占总碱基数的5.93%,6个信息位点,占总碱基数的1.32%。不同品种西瓜的ITS序列全长455~473bp,G+C含量61.49%~63.41%。【结论】从ITS序列全长构建的系统树可以看出西瓜具有地理分化现象,中国西瓜和非洲西瓜分属不同分支。此研究对西瓜的引种、育种以及研究西瓜的地理演化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0年01期)

李石柱,王强,钱颖骏,张仪,周晓农[6](2009)在《中国大陆湖北钉螺种下分化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湖北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惟一中间宿主,在日本血吸虫病传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种下分化及鉴别在血吸虫病防治、钉螺控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形态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证据综述了湖北钉螺种下分化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期刊2009年02期)

戴华国,孙丽娟[7](2002)在《寄主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种下分化和新种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综述了寄主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种下分化和新种形成影响的理论依据、生化基础和作用范围(本文来源于《武夷科学》期刊2002年00期)

赵铁桥[8](1983)在《叶尔羌条鳅的数值分类和种下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叶尔羌条鳅Nemachilus yarkandensis Day是我国西北特有的一种鳅科(Cobitidae)鱼类,广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塔里木盆地、甘肃河西的张掖和酒泉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即塔里木河、车尔臣河、疏勒河-党河和弱水(黑河、额济纳河)等内陆水系。它是鳅科鱼类中少数个体较大的种类之一,全长可达30厘米以上.常供食用,在有些地方。如索果诺尔(居延海)成为优势种和主要渔捞对象(赵肯堂,1980),具有一定经济意义。 Day(1876)依据塔里木河上游枝流叶尔羌河和喀什噶尔河的标本首先记述了本种。Herzenstein(1888)研究了俄国收藏的和中亚考察时在塔里木和河西所采集的标本,依据头的大小、须和腹鳍的长短等性状,再分(本文来源于《动物分类学报》期刊1983年04期)

种下分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是一种广食性害虫,寄主范围十分广泛。但主要为害桃、李等蔷薇科,甘蓝、油菜等十字花科及烟草等茄科植物。桃蚜在与寄主植物的长期协同进化中,产生了一系列寄主专化现象,进而形成寄主专化型。然而关于桃蚜寄主专化型的研究一直备受争议。本文以桃树、甘蓝和烟草上的桃蚜为研究对象,从桃蚜对寄主的选择行为,寄主植物对桃蚜的存活率、形态分化和酶活性的影响,以及不同寄主上桃蚜在DNA水平上的分化程度等方面,探讨了桃蚜在不同寄主上的种下分化,以期为桃蚜寄主专化型研究提供更多的实例证据,同时也为物种多样性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寄主选择适应性研究表明,不同寄主上的桃蚜相互转接后,桃蚜存在选择适应性的差异。本试验中,3种寄主上的桃蚜相互转接后,烟草上的桃蚜在烟草叶上的存活率最高,且表现出了对烟草叶明显的选择性和嗜食性。甘蓝上的桃蚜虽然对原寄主只表现出一定的选择趋向性,但其在甘蓝叶上的存活率相对较高,这也说明甘蓝上的桃蚜嗜食甘蓝。而桃树上的桃蚜对原寄主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嗜好性,且在桃叶上的存活率较低。形态指标测定结果表明,桃树、烟草和甘蓝上的无翅孤雌成蚜的触角节Ⅰ、Ⅱ长度差异不显着;而在体长、后足腿节、触角长和触角末节的鞭部长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其中以烟草上的桃蚜体长最长,桃树上桃蚜的体长最小,而甘蓝上的桃蚜触角、后足腿节长度最长。对于其他的形态指标,3种寄主上的桃蚜虽然形态相似,但差异同样存在。这说明3种寄主上桃蚜的形态特征在种内存在一定的变异。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寄主上的桃蚜寄主转接后,其体内的消化酶、解毒酶活性随着寄主种类的改变而发生不同的变化,说明桃蚜体具有很强的生理可塑性。从寄主植物对桃蚜消化酶的影响来看,桃树和甘蓝上的桃蚜改变寄主种类后,其体内的变化趋势均为激活-抑制-激活型;烟草上的桃蚜转接到桃叶和甘蓝叶其体内的蛋白酶活性却受到了显着地抑制作用。从解毒酶方面来看,桃树上的桃蚜转接到烟草叶和甘蓝叶,其体内的羧酸酯酶活性为激活型,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变化趋势为抑制-抑制-激活型;烟草上的桃蚜转接到桃叶和甘蓝叶,其体内的羧酸酯酶活性受到了抑制作用,而乙酰胆碱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却受到了显着地激活作用;而甘蓝上的桃蚜转接桃叶和烟草叶,其体内的3种解毒酶活性变化各不相同。基因分化研究结果表明,3种寄主上桃蚜的COI、Cytb和12S rRNA基因片段具有较高的A+T含量,且平均含量高于C+G,这是昆虫线粒体基因序列碱基组成的一种共性。对叁种基因片段的变异率进行比较分析,桃蚜的COI基因的变异率最高,为1.9%,可用于物种鉴定;而Cytb和12S rRNA基因的变异率相对较低,分别为0.65%和0.52%,因此,不适合桃蚜的种下分化研究。另外,基于COI基因片段的遗传距离和NJ建树分析发现,甘蓝和烟草上的桃蚜首先成聚,遗传距离为0.7%,然后再与桃树上桃蚜成聚,寄主桃树和甘蓝、烟草上桃蚜的遗传距离均为1.5%,这说明甘蓝和烟草上的桃蚜亲缘关系较近,而冬寄主(桃树)与夏寄主(甘蓝、烟草)上的桃蚜亲缘关系较远。综上所述,由于寄主选择的压力,桃蚜可能是一个正在分化的物种,不仅存在寄主上的分化,而且还存在季节性的分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种下分化论文参考文献

[1].邱立飞.基于几何形态学和全基因组重测序的东方蜜蜂种下分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2].李丫丫.桃蚜在不同类型寄主上的种下分化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

[3].张慧红,黄晓磊,姜立云,乔格侠,郑哲民.甜菜蚜(半翅目,蚜科)的种下分化——基于形态与分子数据[J].动物分类学报.2010

[4].张慧红.甜菜蚜种下分化与豆蚜复合体分类地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

[5].周先治,陈晟,吴宇芬,陈阳,赵依杰.基于ITS序列探讨西瓜种下分化[J].中国农学通报.2010

[6].李石柱,王强,钱颖骏,张仪,周晓农.中国大陆湖北钉螺种下分化研究进展[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9

[7].戴华国,孙丽娟.寄主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种下分化和新种形成的影响[J].武夷科学.2002

[8].赵铁桥.叶尔羌条鳅的数值分类和种下分化[J].动物分类学报.1983

论文知识图

支架上培养滑膜干细胞分化成软骨细...盐胁迫下2种苹果属植物愈伤组织及组培苗...盐胁迫下2种苹果属植物愈伤组织及组培苗...盐胁迫下2种苹果属植物愈伤组织及组培苗...钙化为主型CNC CT平扫图论3种种子预处理方法对4种紫花苜蓿下胚...

标签:;  ;  ;  ;  ;  ;  ;  

种下分化论文_邱立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