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能动力学论文_刘琼,杨东铮,胡茜茜,谢代前

导读:本文包含了传能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天线,速率,光合作用,系统,常数,碎片,能量。

传能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刘琼,杨东铮,胡茜茜,谢代前[1](2018)在《H+HF(v,j)→H+HF(v′,j′)的传能动力学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非含时量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H+HF(v=1,j)→H+HF(v'=0,j')传能过程在295~500 K的振动弛豫速率常数.在此温度范围内,所有转动分辨的振动弛豫速率常数随着温度升高而单调递增,速率常数最大的末态转动量子数随着初态转动量子数的增加而增加.在室温下,振动态分辨的振动弛豫速率常数与实验值符合较好.同时,我们也计算了H+HF(v=1,j)→H+HF(v'=1,j')纯转动传能过程在500 K的速率常数,发现它们整体上比振动弛豫速率常数大了几个数量级,并且△j=-1的速率常数一般大于△j=-1的速率常数.(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化学》期刊2018年02期)

刘晓,贺俊芳,岳明[2](2011)在《荧光动力学方法研究光系统Ⅱ原初传能过程对低剂量UV-B辐射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增强的紫外线-B(ultraviolet-B,UV-B)辐射对植物生长具有抑制效应的观点已被广泛接受,而低剂量的UV-B辐射是否也可像其它弱胁迫一样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目前还不清楚。本研究运用荧光光谱技术,针对在低剂量UV-B辐射环境中生长的植物,分析其光系统Ⅱ(photosystemⅡ,PSⅡ)中能量吸收及传递的过程。稳态荧光激发及发射光谱显示,增强的低剂量UV-B辐射使荧光发射强度增加,并改变了各个高斯光谱组分的比例。7天的UV-B辐射,使捕光色素蛋白复合物(light-harvesting complexⅡ,LHCⅡ)吸收的大部分能量传递到反应中心(reaction center,RC),是对照组的近两倍。对照组和UV-B处理组的超快荧光动力学曲线拟合结果都得到3组时间组分:小于100 ps,几百ps及几个ns。荧光谱高斯解析及荧光动力学曲线时间拟合结果表明,低剂量的UV-B辐射加快了PSⅡ中LHCⅡ向RC的能量传递,并使传递到RC的能量增加,这将有助于植物的生长。说明低剂量UV-B辐射作为一种弱胁迫,提高了植物利用能量的效率。该结果有助于全面了解UV-B辐射对植物生长,尤其是对其光合作用过程的影响及其机制。(本文来源于《生物物理学报》期刊2011年10期)

刘晓,岳明,贺俊芳,姬茜茹[3](2010)在《增强UV-B辐射对光合系统传能过程影响的荧光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增强UV-B辐射对植物光合原初光能传递过程的影响,对菠菜类囊体及光系统II(PSII)进行荧光光谱及荧光动力学分析。同时为了解类囊体膜对PSII的保护作用,实验设计两种增强UV-B辐射处理方式,一种在植物生长期施加增强的UV-B辐射处理7天后提取叶片PSII进行光谱测定;另一种将提取自对照组叶片的PSII,在光谱测定前直接施加UV-B辐射30-min。结果显示(本文来源于《第六届中国植物逆境生理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0-03-26)

王婉[4](2009)在《LHCⅡ色素分子传能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对高等植物外周捕光天线复合体LHCII(light-harvesting complexⅡ)的传能动力学进行研究。论文采用F(o|¨)rster传能机制,利用柳振峰等人的2.72(?) LHCII晶体结构信息计算出色素分子间激发能传递时间常数。并与他人实验获得的能量传递时间常数进行对比,进而作出了传能时间常数的归属分析,进一步明确参与传能的色素分子。理论上证实LHCII单体色素分子间的传能过程基本发生在皮秒量级。采用最小二乘数学模型,对他人实验数掘进行处理。利用高斯解析法对LHCII的荧光发射谱进行高斯解析得出组分谱,并获得光谱参数。并将实验数据处理结果对照吸收谱及激发能传递机理,分析能量传递过程。(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09-03-01)

刘杰[5](2005)在《乙烯酮的光解动力学研究和CO-HCI碰撞传能中的量子干涉效应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乙烯酮分子的光解反应作为研究单分子解离的模型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作者在论文工作期间利用离子速度成像方法研究了乙烯酮分子在208nm、213nm 和218nm 叁个解离波长的光解动力学。得到了光解产物CO 在不同振转态的角分布和平动能分布。主要结论如下:(1)光解碎片CO 在208nm、213nm 两个解离波长下不同振转态的平动能分布没有明显地差别,而其不同振转态的各向异性参数β却有明显地不同。在CO 较低的转动态,各向异性参数β<0;而在CO 较高的转动态,β>0。这种观测到的各向异性的转动相关,我们认为是由乙烯酮分子的1~B_1激发态与1~A_2激发态之间沿着CS-I 对称性坐标的特殊的锥形交叉引起的。(2)乙烯酮分子在218nm 光解的主要通道是产生CH_2(a~1A_1) + CO(X~1Σ~+)产物通道。同时产生CH_2(b~1B_1) + CO(X~1Σ~+) 和CH_2(X~3B_1)+CO(X~1Σ~+)产物通道也可能存在。作者在论文工作期间同时进行了另一项重要的实验工作:CO-HCl 体系碰撞传能中的量子干涉效应的实验研究。本论文将报道我们对CO (A~1Π, v=0/e~3Σ~-, v=1)与极性较强的HCl 碰撞传能过程中量子干涉效应的实验研究。实验中得到的在初态为J=12 和J=13、△J = ±1的传能过程中的干涉相位角分别为101°±3°和110°±5°。这是实验上首次发现干涉相位角大于90°的现象。(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期刊2005-02-23)

彭菊芳[6](2004)在《飞秒激光引发PSⅡ色素分子间的传能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合作用机理的研究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我国也将该项研究列入“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该课题有着明确的国家目标——持续性发展农业。阐明光合作用的机理,可以为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增加单位面积作物产量,以致模拟光合作用来人工合成食物等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本文利用瞬态/稳态荧光光谱技术和时间分辨差异吸收光谱技术对光合作用光系统Ⅱ中色素分子间的传能动力学作了较深入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1.全面论述了光合作用吸能、传能的分子机理和激发能在色素分子间传递的叁种机制,总结概括了前人对PSⅡ及其各功能单元的结构组成以及其中的能量传递过程的研究成果。 2.阐述了测量瞬态/稳态荧光光谱技术和时间分辨差异吸收光谱技术的原理,并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作了分析,根据这些方法利用Matlab编写了数据处理软件。 3.成功地集成组建了具有极佳性能特色的飞秒分辨瞬态/稳态荧光光谱仪。该装置具有超宽调谐的光源——能输出300nm至3μm的超宽调谐光脉冲、很高的光谱分辨率——可达0.5(?)以及可高达26ps的时间分辨率。配备的偏振装置和液氮低温控制器为实验操作带来更大的空间。这些都是该装置的独特之处。 4.创新性地研制、集成组建了飞秒分辨差异吸收光谱仪,其时间分辨率可达100fs左右。该装置泵浦光为超宽调谐的光脉冲,探测光为白光,用于研究样品就可以获得很丰富的信息。 5.采用飞秒分辨瞬态/稳态荧光光谱仪在低温83K下分别以波长436nm和507nm的连续光激发,对LHCⅡ的荧光光谱特性进行了研究。 6.采用飞秒分辨瞬态/稳态荧光光谱装置在273k下用波长为507nm的光激发,对捕光天线LHCⅡ的荧光光谱特性和时间特性作了研究,得到6个光谱解析组分和3个传能时间常数,并对它们做出归属。另外,还利用激飞秒激光引发PSll色素分子间的传能动力学 子转移机制理论计算了LHCll相邻Chla分子间的传能时间常数,理论计 算与实验结果相一致。7.首次利用超宽调谐飞秒分辨荧光光谱装置在室温下以495nln波长的光激 发,对假根羽藻LHCll的同质叁聚体和异质叁聚体的光谱特性和传能特性 进行了研究比较。同质叁聚体和异质叁聚体分别获得四种和五种特征Chl 分子的光谱特性。对荧光衰减曲线拟合处理,得到同质叁聚体Chl分子传 能的寿命:165士8.sfs、2.2士0.6ps、5.1士0.Ins:异质叁聚体Chl分子 传能的寿命:255士6.3fs、4士0.sps和3.8士0.Ins。可以看出,同质叁 聚体的传能速率较高,推断组成同质叁聚体的同种脱辅基蛋白间的结合程 度较组成异质叁聚体的不同脱辅基蛋白间的更紧密,更有利于能量的迅速 传递。8.利用飞秒分辨瞬态/稳态荧光光谱仪,在低温下研究了温度对反应中心RC 色素分子传能动力学的影响。将不同温度下得到的荧光光谱进行解析后比 较,认为在不同低温下,电荷分离前能量在反应中心RC中的传递途径很 相近,传能经由的色素分子基本相同。组分谱带所占比例随温度升高发生 较大变化,分析可能是由于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热振动加剧,激发能传 递给P680的速率随之加快所致,激发能传递时间常数随温度的变化也反 映出相同的结论。9.采用飞秒分辨差异吸收光谱仪在室温下以648nln光泵浦,研究了激发能 在PSn颗粒复合物Chl分子间的传递,获得3个寿命组分:102fs、3.2Ps 和1.sns,并对这叁个时间常数做出归属。论文主要创新点:1.研制集成组建了一流的具有超快光电探测触发器的飞秒分辨瞬态/稳态荧 光光谱仪,其时间分辨率可达26Ps。它配备的偏振和低温装置扩大了测量 范围,创造了很好的实验条件。2.在国内首次建立泵浦光为超宽调谐的光脉冲,探测光为白光的飞秒分辨差 异吸收光谱仪,用于研究样品中色素分子的传能可以获得很丰富的信息。摘要3.采用选择激发荧光光谱技术,系统地研究了LHCll荧光动力学,补充和 积累了LHCH数据库的数据。4.首次对假根羽藻LHCn的同质叁聚体和异质叁聚体的光谱特性和传能特性 进行了研究比较,并根据传能时间常数对两色素蛋白复合物的结构作了推 断。5.在低温下研究了温度对反应中心RC色素分子传能动力学的影响,并得到 低温下电荷分离前激发能的传递途径大致相同的结论,该结论还没有见过 文章报导。关键词:光合作用光系统H 叶绿素分子类胡萝捕光天线核心天线卜素分子瞬态/稳态荧光光谱反应中心 时间分辨差异吸收光谱传能动力学(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期刊2004-06-30)

张舒,王水才,贺俊芳,贺锋涛,任兆玉[7](2000)在《高等植物光系统11内外周天线传能超快速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近年来对高等植物光系统Ⅱ和捕光复合体LHCⅡ的结构、光谱和动力学研究成果,分别提出一个四能带模型和四能级模型来模拟PSⅡ和LHCⅡ中天线系统向反应中心的能量传输过程,并根据这些模型分别建立了一组速率方程,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它们的能量传递和耗散的机制.(本文来源于《第五届全国光生物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0-08-01)

王黎明,李学初,陈宏,沈关林,楼南泉[8](1995)在《He(2~3S_1)、Ne(~3P_(0,2))与NH_3的传能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子束条件下利用化学发光技术研究了亚稳态惰性气体原子He(23S1)和Ne(3P0,2)与NH3碰撞的解离激发反应.He(23S1)与NH3的反应中观察到NH(A-X,c-a,c-b),NH+(B-X)和H*-Balmer发射.对NH(A-X,c-a)的谱图进行了拟合.分析NH(c-b)谱发现NH(c)倾向于生成具有f对称性的转动能级,NH3可能是经由一个NH2中间体分两步解离,这与121.6nm光解NH3时的倾向性正好相反.利用参比反应测得生成NH(A,c)的速度为k=1.0×10-11cm3·s-1.He(23S1)与NH3生成的NH(A,v’=1)的转动激发比v’=0时要高,根据含角动量守恒的相空间理论,其生成过程可能具有较大的解离半碰撞参数.Ne(3P0,2)与NH3反应只有NH(A-X,c-a)发射,NH(A,c)的振转布居可由简单相空间理论叁体解离模式解释.(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1995年08期)

李全新,陈从香,马兴孝,李学初,沈关林[9](1994)在《束-气条件下He(2~3S)+CH_2Cl_2碰撞传能反应的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束-气条件下研究了亚稳态原子He(2~3S)与CH_2Cl_2间的传能反应.测得了由该反应产生的CH(A~2△-X~2Π)CH(B~2∑--X~2Π)、CH(C~2∑+-X~2Π)和H原子(Balmer系)的化学发光光谱.通过对CH(A,B)的光谱进行计算机模拟,推测出初生的CH(A~2△,v'=0-2)态振动分布为N_0:N_1:N_2=100:40±5:19±2,CH(A~2△,v'=0-2)的转动温度为T_(v'=0)=3300±200K、T_(v'=1)=2800±500K、T_(v'=2)=1900±500K.但对较低的转动态(N'<8),CH(A,v'=0)的转动温度较低(2000±200K).实验发现,上述双Boltzmann分布并非转动弛豫所致.CH(B.v'=0)光谱模拟给出的转动温度为3300±400K.实验还测定了He(2~3S)与CH_2Cl_2反应产生的CH(A)、CH(B)、CH(C)、CCl(A)和H~*等碎片的形成速率常数,并对该传能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来源于《化学物理学报》期刊1994年06期)

孙琦,顾月妹,郭敬忠,刘传朴,印永嘉[10](1994)在《在流动体系中He(2~3S)与SOCl_2的碰撞传能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流动余辉技术研究了亚稳态He(23S)与SOCl2的碰撞传能反应.测定了反应产物碎片SO(A)的形成速率,通过加SF检验,表明SO(A)的形成主要为直接解离激发过程.由外推法估算了SO(A)的初生态布居,通过观察光谱强度随压力的变化,研究了激发碎片的碰撞弛豫过程.(本文来源于《化学物理学报》期刊1994年04期)

传能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增强的紫外线-B(ultraviolet-B,UV-B)辐射对植物生长具有抑制效应的观点已被广泛接受,而低剂量的UV-B辐射是否也可像其它弱胁迫一样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目前还不清楚。本研究运用荧光光谱技术,针对在低剂量UV-B辐射环境中生长的植物,分析其光系统Ⅱ(photosystemⅡ,PSⅡ)中能量吸收及传递的过程。稳态荧光激发及发射光谱显示,增强的低剂量UV-B辐射使荧光发射强度增加,并改变了各个高斯光谱组分的比例。7天的UV-B辐射,使捕光色素蛋白复合物(light-harvesting complexⅡ,LHCⅡ)吸收的大部分能量传递到反应中心(reaction center,RC),是对照组的近两倍。对照组和UV-B处理组的超快荧光动力学曲线拟合结果都得到3组时间组分:小于100 ps,几百ps及几个ns。荧光谱高斯解析及荧光动力学曲线时间拟合结果表明,低剂量的UV-B辐射加快了PSⅡ中LHCⅡ向RC的能量传递,并使传递到RC的能量增加,这将有助于植物的生长。说明低剂量UV-B辐射作为一种弱胁迫,提高了植物利用能量的效率。该结果有助于全面了解UV-B辐射对植物生长,尤其是对其光合作用过程的影响及其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能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刘琼,杨东铮,胡茜茜,谢代前.H+HF(v,j)→H+HF(v′,j′)的传能动力学理论研究[J].中国科学:化学.2018

[2].刘晓,贺俊芳,岳明.荧光动力学方法研究光系统Ⅱ原初传能过程对低剂量UV-B辐射的响应[J].生物物理学报.2011

[3].刘晓,岳明,贺俊芳,姬茜茹.增强UV-B辐射对光合系统传能过程影响的荧光动力学分析[C].第六届中国植物逆境生理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10

[4].王婉.LHCⅡ色素分子传能动力学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9

[5].刘杰.乙烯酮的光解动力学研究和CO-HCI碰撞传能中的量子干涉效应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5

[6].彭菊芳.飞秒激光引发PSⅡ色素分子间的传能动力学[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04

[7].张舒,王水才,贺俊芳,贺锋涛,任兆玉.高等植物光系统11内外周天线传能超快速动力学研究[C].第五届全国光生物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00

[8].王黎明,李学初,陈宏,沈关林,楼南泉.He(2~3S_1)、Ne(~3P_(0,2))与NH_3的传能动力学[J].物理化学学报.1995

[9].李全新,陈从香,马兴孝,李学初,沈关林.束-气条件下He(2~3S)+CH_2Cl_2碰撞传能反应的动力学研究[J].化学物理学报.1994

[10].孙琦,顾月妹,郭敬忠,刘传朴,印永嘉.在流动体系中He(2~3S)与SOCl_2的碰撞传能动力学研究[J].化学物理学报.1994

论文知识图

高里德伯态氢原子与D2分子散射和氢离...徐积仁11分析与决策支持平台Fig.11Pl...概述2007年度武汉地区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概述2007年度武汉地区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叶绿素分子间激发能传递途径

标签:;  ;  ;  ;  ;  ;  ;  

传能动力学论文_刘琼,杨东铮,胡茜茜,谢代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