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自创商誉的会计问题研究

企业自创商誉的会计问题研究

梁月[1]2007年在《基于新会计准则的合并商誉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商誉问题,一直是会计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在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中,争论最大、讨论时间最持久、至今仍有分歧的,莫过于商誉问题了。本文首先介绍了各种商誉概念,包括好感价值观、超额收益观、总计价账户观、协同效应观以及核心商誉观,在此基础上,试图明确商誉的内涵。笔者认为要想准确定义商誉,必须首先区分是自创商誉还是合并商誉。自创商誉是由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而合并商誉则是企业并购活动的产物,它虽以自创商誉为依托,但就形式来说只是一个平衡账户的差额。同时,自创商誉的成本不能可靠地计量,这也是自创商誉一直没有作为一项单独资产列示于财务报表中的主要原因。鉴于此,笔者确立了本文的讨论重点,本文所讨论的仅限于合并商誉,并着重讨论合并商誉计量的相关问题,未涉及自创商誉有关内容。接下来,文章进行了中外合并商誉相关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通过介绍中外合并商誉相关会计准则的历史演进,分析中外差别。文章主要选取了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这两方对于商誉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早,理论较为成熟,通过比较不难看出,美国准则与国际准则对于合并商誉的会计规范已基本趋于一致。相比较之下,我国会计准则中对于合并商誉的规范经历了由不成熟到成熟,由混乱到统一的发展历程。在这期间,我国也借鉴了不少国外先进经验,同时又保留了一定的中国特色,最终达到了与国际接轨的目的。由于我国新会计准则对于合并商誉的相关规范进行了重大调整,因此本文将重点放在了新会计准则中合并商誉会计处理所涉及的具体问题的探讨上。首先讨论不同合并理论对于合并商誉的影响,即商誉在不同的合并理论下——母公司理论、主体理论、所有权理论,计算结果有所不同,而我国新准则中体现的不是单一合并理论,而是对于几种合并理论的综合运用,使得合并商誉的计算结果更加具有科学性。然后介绍合并商誉的初始及后续计量,其中运用了公允价值的相关知识,并对商誉计量方法作了简单述评。在文中,对于商誉的后续计量,尤其对商誉减值测试这一全新领域,结合国外先进经验,作了全面的论述,包括合并商誉减值测试的理论依据以及合并商誉减值测试的具体操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商誉减值测试的优势及弊端。在合并商誉之后,本文简单论述了负商誉的相关问题,主要包括负商誉的本质及会计处理等,使得文章体系就合并商誉来说更加完整合理。文章最后,讨论了当前我国现有经济、人员条件下,利用实施好商誉相关会计准则的条件,并提出建议。同时,文章在结束语中展望了商誉会计的发展前景。

李楠[2]2007年在《基于新经济环境下商誉的确认与计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年以来,商誉会计问题既是会计理论与实务界争论的焦点,又是难点。我国在2006年2月15日出台了新会计准则,新准则体系针对一些特殊类别交易和特定类型行业的会计处理进行了符合我国国情的规范。关于商誉,新准则将其单独列示为一个会计科目,并提出在收买法下合理地确认和计量外购商誉。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对商誉的会计研究的重视。然而,笔者在研读了新准则之后,认为其在商誉的确认和计量上仍有些不妥,还存在一些值得我们的思考的问题。笔者的主要观点归纳如下:在新经济环境下,自创商誉确认的条件已经成熟,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计量;发生并购时所确认的外购商誉并没有反应被并购方商誉的真实价值,应该采用更为科学的方法来确认和计量;商誉的后续计量应该采用由减值测试法而借鉴得来的价值重估测试法。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引言部分。主要综述国内外学者对商誉会计研究的现状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出作者本文研究思路及创新点。第二章是对商誉一些本质问题的探究,主要包括商誉的实质和分类,以及什么是“新经济环境”和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具备了怎样的条件来研究商誉的会计问题。其中,笔者给出了商誉的定义,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将商誉分为人力型、市场型、组织管理型叁大类。第叁章研究的是自创商誉确认和计量,是本文的核心部分。首先是理论分析,从会计目标、会计确认标准、会计原则和会计环境四个角度来分析,得出自创商誉的确认的可行性结论。其次,在提出超额收益法计量模型后,笔者通过我国上市公司的历史数据来验证此模型,结论是该模型可以较公允地计量自创商誉的价值。最后,明确指出了自创商誉初始确认的时点和后续计量方法。第四章也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主要从理论上着重讨论了并购时确认并计量的外购商誉价值并不符合商誉的经济实质,并给出了笔者认为合理的确认和计量方法。第五章主要是从商誉的会计披露角度的探讨。在前文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正确计量后,笔者认为应当通过商誉的披露来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更相关的信息。

刘泉序[3]2014年在《企业自创商誉的会计研究》文中提出现如今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企业的内部管理也逐渐对产权交易活动有所侧重,随着并购浪潮的出现,商誉会计这个较为新兴的问题就呈现在了人们面前。当下,更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商誉,企业管理者也已经意识到商誉资产的巨大价值。与此同时,在企业的资产中自创商誉的比重逐渐增加。人们开始关注商誉的会计研究,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商誉一般被会计理论界分为两部分,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自创商誉的特殊性在于它具有超额盈利能力,会计界在确认时从稳健性和可靠性的角度考虑一般不予确认自创商誉。因此,如何研究企业自创商誉,突破传统的会计理论框架,传递出更有价值的、能为使用者做决策时提供依据的会计数据,俨然成为理论界所要进行探讨的一个新的方向。本文主要分为五大部分,对自创商誉的基本理论和会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是首要分析目的,随后按照财务处理的阶段分别论述了企业自创商誉确认、计量、摊销与披露的相关问题,将呈现出一个科学的有理论依据的自创商誉会计研究体系。本文首先论述了自创商誉的基本理论,阐述了它同外购商誉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分析自创商誉在会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肯定了自创商誉确认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其次对自创商誉会计核算的观点和方法进行论述,重点对自创商誉的计量进行详细阐释,比较了两种计量方法并对超额收益法的完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最后论述了自创商誉的摊销方法和披露的原则内容。以期通过本文在自创商誉的会计处理上的研究能为自创商誉会计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赵会彬[4]2010年在《自创商誉的确认与计量研究》文中指出在21世纪的头十年,全球性的企业合并愈演愈烈。企业间整合、重组开始常态化起来。清科研究中心的一份名为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专题研究报告显示:2005-2009年间,共发生565起上市公司并购事件,涉及并购金额达1171.80亿元。2009年并购事件创下新高,达到了2005年的5倍,而并购金额则在2008年创下峰值,达648.98亿元。企业间并购浪潮的涌现,将会出现巨额的外购商誉。然而企业间的外购商誉并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这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自创商誉也随之迅速的增加,尤其是高科技产业的自创商誉增加得更加迅速。尽管西方有着较为成熟的会计理论,但在自创商誉问题上却显现出有意回避的姿态。在我国,会计理论研究起步晚,会计准则还处在逐步与国际准则趋同的阶段,正是基于这一现实状况,笔者选择了“自创商誉的确认与计量研究”这一题目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全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主要说明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思路;第二部分文献综述,主要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且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评述;第叁部分自创商誉概述,主要是简要论述自创商誉的涵义、性质、特征以及自创商誉与外购商誉的区别与联系,目的是使读者首先对自创商誉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第四部分到第六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部分,详细阐述了自创商誉的确认、计量、报告。在这叁部分本文采用了比较研究、定性研究及定量研究等研究方法对自创商誉的确认、计量、报告娓娓道来,从而使读者能够清晰的理解如何对企业的自创商誉进行会计处理。本文的最后一部分是研究的展望,文章在这一部分主要阐述笔者在写作过程中的几点思考,并希望能够在商誉会计问题上不断有所突破。总之,在自创商誉及其会计方面需要我们和值得我们去研究的问题很多,任何有意或无意地回避自创商誉的举动都是不明智的。本文作者围绕着自创商誉的确认、计量与列报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对文中提到的自创商誉处理方法与现行的准则、制度间的协调也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希望对商誉会计的核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来臣军[5]2007年在《企业自创商誉会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之间并购、重组活动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商誉是有价值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宝贵的财富,由此引发了对商誉会计研究的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囿于传统会计理论,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购商誉方面,对企业自创商誉会计的研究明显不足,因此如何突破传统会计理论的限制,对企业自创商誉进行合理确认和计量,提供对使用者决策更加有用的会计信息,已成为会计研究领域的新课题。本文以规范分析为主,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辅之以逻辑演绎、归纳及比较等方法,按财务会计的各个处理环节,系统研究了企业自创商誉确认、计量、摊销与披露的相关问题,试图构建一个较为严谨的自创商誉会计研究体系。本文在自创商誉的确认、计量方面进行了较多的论述,在自创商誉的计量、披露等内容上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在最后一章,针对自创商誉研究的难点,提出应重构商誉理论框架,适时制定有关商誉的会计准则。以期通过对自创商誉会计理论的探讨与研究为自创商誉会计乃至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理论的发展提供借鉴。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总论。主要阐述自创商誉会计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等。第二章理论基础。主要研究无形资产的基本理论、商誉的基本理论。在商誉理论方面先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商誉,然后阐述了商誉的特点及其存在形式。第叁章自创商誉的确认。通过对不同学者的观点进行分析,结合美国会计准则提出的会计要素四项初始确认标准对自创商誉进行分析,认为自创商誉符合资产定义,满足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得出自创商誉应予确认为资产的结论。第四章自创商誉的计量。首先列示了会计计量的五种基本属性,选择了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自创商誉的计量属性。在计量方法的选择上,归纳、分析、评价了从财务角度出发的数种自创商誉价值评估方法,并运用线形规划法对自创商誉的计量进行了分析。第五章自创商誉的摊销与披露。首先对自创商誉价值是否摊销的争论进行了分析,提出应将自创商誉作为永久性资产不予摊销,并应在会计期末委托专业的依法取得相应资格的评估机构对自创商誉价值进行重估,根据重估值来调整其账面价值。在本章中还研究了自创商誉披露问题,建议对自创商誉的披露分叁步走,并提出自创商誉披露应表内列示和表外披露相结合。第六章自创商誉会计处理中的难点及改进设想。自创商誉会计研究受到传统会计理论框架的束缚,对其突破还存在这一定的难度。同时当前的计量手段和计量人员的素质也难以满足其需求。自创商誉价值的归属问题也应该探讨,因为自创商誉的价值产生有多方面的因素,既有资本的作用,也有人力资源的作用,后者的作用可能更大一些。因此要解决自创商誉研究中的问题,就要从构建新的会计理论、转变习惯性思维模式、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等方面入手。

周伟迪[6]2012年在《商誉会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商誉自从产生之日起,便一直处在人们的争议之中,时至今日,仍是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亟待达成共识的一大难题。20世纪以来商誉理论可谓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同的学者对商誉概念、本质、来源及计量方法都给予不同角度的研究和论述,但由于商誉本身的无形性和抽象性,商誉内涵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涉及商誉核心的计量问题未得到根本性的突破。伴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包括商誉在内的无形性资产投资以及其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贡献持续上升,再加上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全球性新一轮的并购,商誉成了理论界和实务界不可回避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商誉理论发展的滞后已经严重影响了会计实务操作,不断加深对商誉的研究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2006年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商誉会计问题做出了新的规定,将商誉从无形资产中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科目在财务报表中单列,体现了政府对商誉问题的重视,由此而引起了学术界对商誉问题的新的研究热潮,这一举措也反映了实务界对商誉理论发展的迫切诉求。基于此,笔者在阅读大量商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学知识,运用托宾Q比率,研究相关的商誉问题。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章节:第1章是绪论部分。该部分主要阐述了商誉会计研究的国内外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然后介绍了本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第2章主要是对国内外商誉理论研究的回顾。首先介绍了商誉概念的发展历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商誉意识的加强,商誉概念也从最初的“地理商誉”发展为“一切可以带来超额收益的因素”。我国学者对商誉问题的研究相对比较晚些,但仍对商誉概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次是对商誉性质的概述,最有代表性的是亨德里克森的“叁元理论”——好感价值论、超额收益论和总计价账户论。笔者以此为基础,综述了叁者间的优势和不足,并补充介绍了最新发展的“协同效应观”理论。由于商誉概念及其性质的争议,不同学者也从不同角度来阐述商誉的构成因素和商誉的来源。最后介绍了国内外会计准则对商誉会计的具体处理办法。各国会计准则委员会本着一定的原则,结合实务界和理论界的观点,对商誉做出的规定,可以说是对实务界和理论界的一种折中的处理方法。随着会计实务的深向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本章节也具体罗列了我国会计界存在的五大争议议题。第3章介绍了商誉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既包括了第2章罗列的争议问题的回答,也为下两章节展开论述提供了理论依据。第4章是基于托宾Q视角下的商誉问题分析,该部分阐述了托宾Q比率的实际应用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托宾Q比率与商誉会计问题的关系,为解决商誉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和思路。第5章也是本文的核心部分。通过托宾Q比率的引入,将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会计计量联系起来,是对自创商誉计量方法的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较好地解决了由于两者本质一致而处理方式不同的矛盾,同时还包括商誉后续计量的处理。最后是从实例角度来验证托宾Q比率的可行性,文中引入我国证券市场中的上市公司数据,计算出它们的托宾Q比率,来具体分析商誉计量问题。第6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是对以上章节的整体总结,同时也提出了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以后的研究方向。

敬佳琪[7]2007年在《商誉会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商誉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现实收益与未来发展均产生重要影响,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地位与日俱增。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研究商誉会计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特别是企业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有助于企业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但迄今为止,有关商誉的若干问题如:商誉的定义、自创商誉的确认、合并商誉的确认计量等,在会计学理论界及实务界并未达成共识。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正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中对商誉会计的相关处理做了明确规定,即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时,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对于合并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先对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的公允价值以及合并成本的计量进行复核,经复核后合并成本仍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将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商誉的规范化处理,对我国商誉会计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对我国相关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规范的作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已经在我国上市公司施行,准则中对商誉的规定,是否适应我国的国情,是否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将以商誉的构成要素为切入点进行商誉会计的深入研究,探讨商誉构成要素之间的“协同效应”,并重点研究自创商誉与合并商誉的确认和计量。通过对商誉会计准则的国内外比较研究,找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商誉会计的规定对我国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并在框架结构的基础上规范出一套完善的适应经济发展并能将其有效地贯彻到具体的实务中去的商誉会计理论体系提出建议。

李娜[8]2014年在《基于企业价值的合并商誉会计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商誉自产生的一个世纪以来,便一直处在不断的争议之中,关于商誉的问题在会计学界和经济学界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和文献成果,尤其是20世纪以来关于商誉的理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影响企业价值的各种因素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中商誉在企业的发展中越来越重要,在企业价值的提高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社会各界,企业投资者对商誉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但是,在当前会计核算和计量的实务中,并没有将商誉以及其价值体现在会计报表中,不能充分真实的反应企业现有的商誉及其价值,这样严重的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相关性,也就不能反应企业的价值,进而难以满足社会各界及与企业利益相关的人对企业的会计信息的需要。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我国企业间的并购,国际间企业的并购越来越多,商誉问题成为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目前理论界和企业界关注的问题。虽然当前对商誉的文献研究很多,但是绝大部分还是仅就商誉的会计确认、计量、披露等方面进行论述。我们都知道商誉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它与企业的成长和盈利都息息相关,而当前现有的文献都仅局限用于对商誉进行综合的论述,很少从实务计量的角度进行分析。本文主要采用规范性的研究方法,基于企业价值理念,对关于合并商誉的问题,如合并商誉的确认、影响因素、计量以及披露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就企业价值的性质,理论及目前认可的评估理论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并从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的角度出发,探索出了基于企业价值的合并商誉价值计量指标。因为自创商誉与合并商誉在性质上是一致的,且指标计算中,所需要使用到的参数都是可以预测和计算的,所以本文作者认为基于企业价值角度的商誉计量指标同样适用于自创商誉,这一指标的推出,为企业进行自身商誉价值的评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虽然本文采用了FH集团合并AL公司这一典型的公司合并案例,验证了基于企业价值的合并商誉计量指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但是本文的研究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还有待进行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本论文将作为我以后实证研究的基础。

宋鹤[9]2007年在《商誉会计研究及国际比较》文中提出本文对商誉的会计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细致的国际比较。文章采用分析与比较的方法,对商誉和负商誉的定义、确认、计量后续处理、负商誉等问题等所涉及的诸多观点进行评述,相应提出了笔者的一些观点;对一些发达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关于商誉的会计规范进行比较和分析,对我国的商誉研究及其规范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文认为,自创商誉基本符合确认为资产的条件,可以而且应该予以确认。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不仅要统一自创商誉、外购商誉和负商誉各自的初始确认和计量方法,而且对于同时存在自创商誉和合并商誉(包括外购商誉和负商誉)的企业,在进行各自的初始确认和计量以后,应该统一它们的后续会计处理。在获取外购商誉和负商誉的当年年末和以后年度,企业应于每年年末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以确定其增值或减值情况。

许昭敏[10]2007年在《我国企业合并会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合并会计是以企业并购为服务对象的,企业并购的重要性决定了合并会计研究的重要性。合并会计作为财务会计的一个特殊领域,一个世纪以来,众多学者、专家对其不间断的研究反映了该领域问题的复杂、多变和实务界对这一研究的迫切要求。企业合并会计问题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合并理论的选择;企业合并会计方法的选择;合并价差和合并商誉及其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企业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确定;跨国公司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特殊会计处理问题——外币报表折算等问题。其中,企业合并会计方法选择问题争议最多,也是我国目前合并会计实务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以企业合并会计方法选择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国际会计合并方法惯例的同时,兼顾我国国情,对我国企业合并会计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对完善我国合并会计方法理论,规范我国企业合并会计方法选择方面有所裨益。本文共六章。第一章引言。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相关研究成果综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在引言中对研究现状的总结和文献的述评基础上,第二章对合并会计的相关概念作了综述。从合并的基本概念出发,并对合并作了不同分类,以及概述了现在各国主要采用的两种合并方法,即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就理论、计价、处理方法及财务结果差异等方面全面比较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进而分析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第叁章纵览美国、国际会计准则及其他国家的合并方法演变历史和选择。其间着重介绍了美国取消权益结合法的历程。其次,介绍了国际会计准则中企业合并会计准则的一些相关规定。最后,对日本企业合并会计的较有特色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第四章回顾了我国合并会计的历程,以及关于企业合并方面有关的会计法规,深入分析了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的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国是坚持国际趋同,还是立足本国实际,应否采用权益结合法以及如何规范购买法,结合案例,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分析。第五章对与合并会计方法同等重要的商誉问题作了详细分析,使实务操作更具有可行性。第六章给出结论并提出政策性建议。本文局限主要体现在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上。合并会计涉及大量理论和实务问题,内容错综复杂,本文就合并会计报表方法选择和商誉的处理问题进行探讨,阐明笔者观点,得出初步结论。不当之处,恳请指正。

参考文献:

[1]. 基于新会计准则的合并商誉问题研究[D]. 梁月.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2]. 基于新经济环境下商誉的确认与计量研究[D]. 李楠. 上海海事大学. 2007

[3]. 企业自创商誉的会计研究[D]. 刘泉序.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4

[4]. 自创商誉的确认与计量研究[D]. 赵会彬. 东北财经大学. 2010

[5]. 企业自创商誉会计研究[D]. 来臣军. 河北经贸大学. 2007

[6]. 商誉会计问题研究[D]. 周伟迪. 吉林大学. 2012

[7]. 商誉会计研究[D]. 敬佳琪.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8]. 基于企业价值的合并商誉会计问题研究[D]. 李娜. 山西财经大学. 2014

[9]. 商誉会计研究及国际比较[D]. 宋鹤. 吉林大学. 2007

[10]. 我国企业合并会计问题研究[D]. 许昭敏. 安徽农业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企业自创商誉的会计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