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害性指标论文_刘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致害性指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指标,抗性,水稻,个体,品种,论文,斯理。

致害性指标论文文献综述

刘芳[1](2003)在《稻褐飞虱致害性指标评价及致害性变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项研究首先应用贝叶斯理论评价和推断了稻褐飞虱单雌48h蜜露排泄量和体重增量等致害性指标,继而就稻褐飞虱的实验种群致害性变异特性及致害性的遗传与性别的关系进行研究,最后测定了稻褐飞虱田间种群不同世代的致害性以探讨褐飞虱致害性的遗传变异规律,主要结果如下: 1.应用贝叶斯理论评价和推断了褐飞虱个体致害性指标。选用在室内感虫水稻品种台中在来一号(TN1)(无抗虫基因)稻苗上饲养80代以上的褐飞虱实验种群,首先用标准苗期筛选法(SSST法)、雌成虫产卵量和产卵率测定及腹部发育观察等方法综合评价褐飞虱TN1种群致害Mudgo(携带抗虫基因Bph1)品种的能力,得出褐飞虱TN1种群中致害Mudgo的个体百分率即P(V)=0.3301;在此基础上,用贝叶斯理论评价、推断蜜露排泄量和体重增重这两个致害性指标。以褐飞虱雌成虫48h蜜露排泄量作为致害性指标时,致害与否的分界点定在10mg,蜜露排泄量大于10mg的个体属于致害个体的概率即贝叶斯概率P(V|+)达79.57%,从理论上论证前人根据经验判断得出的单雌蜜露排泄量的判断标准是合理的,在本文的测试条件下分界点为12mg更为适合。以褐飞虱单雌48h体重增量为致害性的指标时,本文中的结果显示分界点为0.1mg时判断标准的可靠性不高。根据我们以往积累的资料,借助于贝叶斯定理,我们认为分界点为0.7mg更为适宜。 2.以蜜露排泄量为褐飞虱致害性指标对稻褐飞虱实验种群的致害性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首先测定了褐飞虱弱致害种群(TN1种群)、强致害种群(Mudgo种群、ASD7种群)分别在感虫和抗虫品种上的蜜露排泄量,结果表明寄主抗虫性的感和抗,与褐飞虱致害力的强和弱之间存在交互作用的。在感性水稻品种上,致害力弱或强的褐飞虱蜜露排泄量无明显差异或差异值相对较小;在抗性水稻品种上,致害力弱或强的褐飞虱种群雌成虫蜜露排泄量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应将不同致害力的褐飞虱种群接在抗虫品种上,才可能观察到较大的致害性差异。据此,进一步比较不同致害力种群的杂交1代(F_1代)与其亲本种群个体在抗虫品种上的平均蜜露排泄量的差异以及蜜露排泄量分布方差的差异,两种处理(T_♀xM_♂,A_♀xT_♂)中,杂交F_1代雌成虫的平均致害力均介于两个亲本之间,其值与强致害性的亲本更为接近;杂交F_1代雌成虫致害力的变异程度均显着地大于弱致害亲本,而与强致害性的亲本相比几乎无明显的差异;上述结果表明相对于弱致害性,褐飞虱的强致害性可能为一显性性状。最后比较了自交F_2代种群与杂交F_1代种群间个体在抗虫品种上的平均蜜露排泄量的差异以及蜜露排泄量分布方差的差异,与杂交F_1代相比,T_♀xM_♂处理中自交F_2代雌成虫的致害力无显着变化,而A_♀xT_♂处理中自交F_2代雌成虫的致害力显着大于杂交F_1代。两种处理中,自交F_2代的方差或显着小于杂交F_1代,或稍大于杂交F_1代,表明自交F_2代种群个体未增加新的遗传分离。 3.以单雌蜜露排泄量和体重增量作为褐飞虱致害性的指标,通过分析正、反杂交F_1代褐飞虱雌成虫的致害力表现,探讨稻褐飞虱的致害性遗传与性别的关系。当用蜜露排泄量作为致害性指标时,两种处理(T种群与M种群、T种群与A种群)正反杂交的Fl代雌成虫平均蜜露排泄量以及蜜露排泄量分布的方差之间存均在极显着差异,由此可以推断正交Fl群体与反交Fl群体致害性变异存在明显差别。若用虫体增量作为褐飞虱致害性的指标,与以蜜露排泄量为致害性指标相比,平均数的分析结果完全一致:但方差分析的结果不同,首先是TNI种群与Mudgo种群止交F、代的方差显着小于反交F,代,与以蜜露量为指标时的分析结果相反;其次是TNI种群与ASD7种群正反交F,代雌成虫在ASD7苗上的体重增量分布的方差间差异不显着。以上的结果表明稻褐飞虱的致害性遗传可能与性别相关。 4.采用蜜露法测定了稻褐匕虱广西田间种群(F,代)以及田间种群在室内TNI苗上连续繁殖两代(分别称为F:代、F3代)的生物型。以F:代为例,不同的接虫顺序(Mudg~TNI一~ASD7或AS07一TNI一Mudgo)对鉴定的结果无显着影响,因此可以采用任一种接虫顺序,以两种接虫顺序各一半为最佳。田间褐飞虱种群的致害性在不同的世代间会发生变化,不同世代间生物型1的比率呈先上升而后下降的趋势,生物型2的比率下降到20%左右趋于稳定,生物型3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其它生物型的比例呈下降后又上升的变化趋势。每个世代中,生物型2和生物型3共占50%左右。(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03-12-01)

周亦红,韩召军[2](2003)在《褐飞虱对抗性水稻品种Mudgo个体致害性指标》一文中研究指出在 2 8± 1℃下 ,观测了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羽化 2 4h内短翅型雌成虫在敏感水稻品种TN1及抗性品种Mudgo上的寿命及体重增量。结果表明 ,取食抗性品种时 ,试虫的平均增重与寿命之间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寿命在 7天内的个体 ,存活期间平均体重增量为负值 ,而存活 7天以上的个体则平均增重明显。进一步研究了初羽化的褐飞虱长翅型雌成虫在TN1及Mudgo上取食第 1~ 4天的体重增量、寿命及产卵量 ,结果发现试虫在Mudgo上的这 3个生物学参数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其中 ,寿命及体重增量较好地反映出害虫个体对抗性品种的致害能力 ,可作为个体致害性指标。根据研究结果 ,提出将羽化后在Mudgo上存活 7天以上或最初 4天内体重增量大于 0 1mg的雌成虫定为能够致害该抗性品种的个体。(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03年03期)

致害性指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 2 8± 1℃下 ,观测了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羽化 2 4h内短翅型雌成虫在敏感水稻品种TN1及抗性品种Mudgo上的寿命及体重增量。结果表明 ,取食抗性品种时 ,试虫的平均增重与寿命之间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寿命在 7天内的个体 ,存活期间平均体重增量为负值 ,而存活 7天以上的个体则平均增重明显。进一步研究了初羽化的褐飞虱长翅型雌成虫在TN1及Mudgo上取食第 1~ 4天的体重增量、寿命及产卵量 ,结果发现试虫在Mudgo上的这 3个生物学参数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其中 ,寿命及体重增量较好地反映出害虫个体对抗性品种的致害能力 ,可作为个体致害性指标。根据研究结果 ,提出将羽化后在Mudgo上存活 7天以上或最初 4天内体重增量大于 0 1mg的雌成虫定为能够致害该抗性品种的个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致害性指标论文参考文献

[1].刘芳.稻褐飞虱致害性指标评价及致害性变异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

[2].周亦红,韩召军.褐飞虱对抗性水稻品种Mudgo个体致害性指标[J].昆虫学报.2003

论文知识图

褐飞虱长翅型雌成虫在Mudgo上寿命与产卵...褐飞虱长翅型雌成虫在Mudgo上寿命与产卵...褐飞虱长翅型雌成虫在Mudgo上寿命的分布...褐飞虱长翅型雌成虫在Mudgo上寿命的分布...不同侧环傲的RAPD-PCR反应结果,Fig....同一基因组DNA的两次RAPD-FCR扩增Fig...

标签:;  ;  ;  ;  ;  ;  ;  

致害性指标论文_刘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