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贵州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陈乐[1]2004年在《贵州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鉴于县域单元在政治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本文研究贵州县域经济增长差异,并将区域经济差异界定为以GDP增长率和人均GDP指标反映的期间内经济增长异质化(非均等化)现象。 本研究将贵州划分为82个区域,逐个对区域1949—2002每年GDP增长率和人均GDP与当年贵州省平均水平进行对比分析。针对本期间特别是1990年后,各区域GDP增长率和人均GDP在贵州平均水平上的不同分布,把区域分为“双高”、“潜力”、“双低”、“动态”四种类型。分析了四类区域的经济指标特征,并从政府投入、民营经济、区位条件和文化因素等方面,对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基于上述分析,论文得出贵州各区域间绝对差距在扩大,相对差距在缩小;行政壁垒导致极化区域扩散效应不强;区域内市场主体单一,政府角色过于复杂以及促进经济增长仍然是贵州发展的突出性问题的四条结论。笔者认为,经济水平低的地区以传统经济方式进行的经济增长,政府投入是决定性的因素,而区位条件则决定了区域获取投资分配能力的大小。经济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价值观问题。文化既是经济问题的表象,也是经济问题的内核。民营经济发展状况反映了区域市场化改革的成效。 最后,论文提出经济增长的5条对策,即全力推进地方教育的发展;加快欠发达地区政府改造的步伐;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适时扩大极化地区行政区划;重新审视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定位。并针对四种类型区域,分别提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

姚晨, 胡海洋, 魏媛[2]2015年在《喀斯特山地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以贵州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区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贵州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由于贵州欠发达和欠开发的省情,省内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能源供给日益紧张。因此以贵州省为例研究区域内部经济差异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

帅亮乾[3]2010年在《贵州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区域经济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区域差异的变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决策、区际经济关系、国家经济的整体运行,乃至社会发展等等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区域差异成为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贵州省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其内部经济差异问题也日益突现。因此,本文以实证研究的方法,以贵州省为案例研究省域内部区域经济差异,不仅可以为贵州及其他省域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从时间的角度,运用10年的数据,借助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的分析方法,测算了贵州省的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演变过程。从测算结果得出,贵州省区域经济差异总体上呈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其次,以贵州省的九个地州(市)为研究单元,选取16项指标,借助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及锡尔系数、人均GDP相对比率S、相对繁荣程度qi j和周期繁荣程度Qi ,对贵州省9个地州(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经济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得出如下结论:一、贵州省的九个地州(市)可分为四大类,即省内发达地区、省内较发达地区、省内一般发达地区、省内欠发达地区。其中,以欠发达地州个数最多;二、省域内部经济差异明显,总体上呈东——西纵向分异。再次,本文从自然与区位、政策的倾斜面、产业结构、人口增长与人力资本、固定资产投资、生产要素投入等因素入手,对贵州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借助相关的数据和计算方法进行了论证。最后,通过借鉴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经验,针对贵州省的现实情况,提出了贵州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构想,认为应在不降低经济效率的前提下促进落后地区发展,把区域经济差异控制在一定水平之内,实施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同时,各地应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特色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升级、加大经济对外开放力度,大力发展对内对外贸易、高度重视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努力提高人口素质等六大战略重点问题,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广泛开展与发达省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全面融入成渝经济圈和珠叁角经济圈。

万箭[4]2016年在《贵州省市州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贵州地处我国西南部,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省份,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发“二号”文件的不断深入与带动,贵州省近年来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虽然贵州经济总体增速排在了全国前列,但其内部各市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现阶段,贵州省正在大力实施后发赶超和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因此,缩小市州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与实现市州经济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将影响贵州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为此,本文对贵州省各市州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与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在对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总结和评述了国内外有关区域经济差异和协调发展的研究,概括出增长极理论、循环积累因果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等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相关理论,并结合本文实际对区域经济差异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概念界定。其次,通过总结和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后,构建了本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本研究的评价方法。在对贵州省市州经济发展差异进行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将Topsis法和变异系数有机结合,测度了贵州省各市州从2000年—2014年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各市州这十五年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得出现阶段贵州省各市州经济发展差异是在收敛的结论,但贵阳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要远远高于其他市州。为了进一步探究这种差异性和考虑到贵阳市在全省经济中的重要性,将贵阳市作为中心点,运用空间协调度和引力模型,分别测算了贵阳市与其他八个市州间的经济协调度和经济联系强度,进而得出贵阳市现阶段在全省经济中的“引擎”作用还没能有效凸显的结论。最后,通过差异性和协调性两方面的分析,得到了影响贵州省市州经济发展差异的因素,从而在宏观上提出了相关协调发展思路,再结合实证分析结果,从微观上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刘渝洲[5]2012年在《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壮大县域经济”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贵州省经济发展的不发达,体现在县域经济的不发达。本文认为,要使贵州省摆脱贫困,改变长久以来贵州经济发展速度偏慢的现状,实现贵州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发展,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可行之路。从意义上来说,本文认为县域经济是有着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的涵义,从纵向方面来说,县域经济上接城市经济,下接乡村经济,具有承上启下的独特经济意义。从横向方面来看,县域经济是组成省域经济的基本部分,是省域经济强大与否的标志。县域经济有着完备性,系统性,过渡性和基础性的特点。本文遵循“强省,必须强县”的逻辑内涵,采取了分析现状,找出问题,最后得出结论的逻辑思路,力争为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在分析方法上,本文采取传统规范分析方法与国外数量分析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我国传统的县域经济研究中,一方面是借鉴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另一方面是找到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这种研究方式侧重于县域经济的纵向方面的意义,体现县域经济的完备性和基础性的特点。而同时,国外研究方法侧重于量上对于县域经济差异和聚集情况进行度量,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空间经济学理论联系更加紧密,体现县域经济系统性和过渡性的特点。本文对于县域经济的分析结合了两种分析方法,首先结合贵州省县域经济政策和县域发展特点采取进行总体和分类分析。再引入计量经济学视角,通过收敛性方法分析贵州省县域经济差异性,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贵州省县域经济关联性。以上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县域经济总体水平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县域发展不平衡,以及中心地区带动不明显。论文的剩余部分解释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

莫洪兰[6]2017年在《贵州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区域经济差异是多年来阻碍各国家经济平稳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不仅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而且在一省内部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甚至高于我国叁大地区间的差异,故而各省内部的经济发展差异问题逐渐成为区域经济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本文以西南腹地经济欠发达地区贵州省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其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旨在为贵州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对策建议。首先,对国内外区域经济差异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系统总结和归纳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理论。其次,分析贵州省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对贵州省九个地市(州)和88个县(区、市)的区域经济差异进行递进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通过标准差和人口加权变异系数进行常规分析,发现贵州省的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呈现到“U”型走势;第二,利用泰尔指数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地域分解,发现贵州省市(州、地)间差异大于市(州、地)内部的差异;第叁,利用基尼系数进行产业分解,发现第二、叁产业区域差异对于总体差异的贡献相当,在叁次产业中,第二、叁产业的结构效应是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主要因素;第四,利用墨兰指数对贵州省县域经济差异空间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具有显着空间相关性。再次,进行贵州省区域经济差异影响因素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对区域天然要素禀赋、产业格局、资本要素、区域发展政策和人力资本五个因素先进行定性分析,再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将各变量与经济增长进行计量分析,得出各因素对贵州省经济增长具有显着性影响,并分别计算出各因素对黔中、黔北、黔西和黔南四大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不同影响程度。最后,基于研究成果,从五个方面提出贵州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陕振沛, 陈玲[7]2016年在《贵州省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经济增长趋同的概念出发,以贵州省2001—2010年的9个市州的人均GDP、劳动力、资本投资、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对贵州省区域经济增长趋同进行实证分析.分析得出:贵州省区域经济符合条件β趋同,贵州省9个市州的人均GDP及其增长速度差距都在不断增大;产业结构发展在贵州省区域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例最大,作用最明显.

林晓娜[8]2017年在《多尺度与多机制框架下的贵州省区域经济差异》文中指出区域经济差异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贵州省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低、地域分异和民族多样性构成最复杂、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最明显的省份之一,本文选取贵州省作为欠发达地区的研究对象,基于多尺度和多机制的研究框架对2000-2012年贵州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析,采用传统的差异测度指标及尺度方差分析方法分析贵州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尺度效应,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马尔可夫链方法进一步分析贵州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动态特征,最后结合空间多水平回归模型深入分析贵州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动力机制。通过尺度效应的分析,发现贵州省经济差异呈现下降的趋势,区域经济差异与地理尺度和空间组织密切相关,差异随着尺度的缩小而增大,主要表现在县级和地级尺度上。通过对时空演化的分析发现,贵州省区域经济在空间集聚范围扩大的同时出现了局部空间分异。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俱乐部趋同现象,区域经济差异具有路径依赖特征。区域经济发展逐步呈现了以黔中地区为核心,东西两翼新增长极的格局,连片的欠发达地区在2006-2012年得到了发展。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贵州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机制,空间多水平回归分析显示,工业化、市场化、投资水平是影响贵州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动力,分权化在加入核心边缘以及时间层级后对贵州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作用相对而言较弱,地形和城乡两个因素是贵州省形成核心-边缘发展格局的重要原因。

朱士鹏, 况学东, 张美竹[9]2012年在《贵州省县域经济差异测度与分析》文中指出以1999—2009年人均GDP为基础数据,引入标准差系数、变异系数、nich指数、Morans I指数和锡尔指数对贵州省区域经济总体差异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999—2009年贵州省县域经济绝对差异逐步扩大,相对差异则先扩大(1999—2003年)后缩小(2003—2009年);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不平衡,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地理上的集聚特征,且集聚作用在逐渐增强;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严重,整体水平偏低;县域经济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形成了以贵阳市、遵义市为核心的经济发达区和黔东、黔西经济落后地带区;黔中地区内部差异是导致贵州省经济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

王兵[10]2009年在《贵州省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研究》文中提出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经济协调理论已经成为国内区域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持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作者抱着学习的态度进行本文的写作,文章就是从经济学前辈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研究者、提出者的着作中汲取知识开始的。文章综述了我国国家领导人和国内外经济学家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成果,从中领会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同时作者发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尚需要补充,希望能够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做出有益的工作。本文是一篇从理论研究出发以案例实证结尾的应用性研究文章。前两章主要做理论方面的概括总结,通过阐述理论概念及研究思路,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理论;第叁章到第五章使用“路径”作为连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综合使用逻辑学定义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及贵州省如何选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进行了规范分析;第六章运用大量真实而全面的案例对之前的研究进行了实证总结。本文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历程分析和实际应用等方面具有一定创新性。本文提出的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体、对象、目标和核心内容等方面分析研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使研究的方向更加明确,深化了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研究。通过回答什么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如何研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等问题不仅补充了区域经济学界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的研究,更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成为连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使本研究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本文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进行归类后,进一步分析了一个地区从全面落后到协调发展所经过的不同阶段和应当选取的不同发展路径,这种从历史的角度分析问题是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创新。最后,本文全面而系统的分析研究了贵州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证实文章的理论对策具有现实意义,使理论研究和现实发展相联系,因此本文具有一定的现实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 贵州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D]. 陈乐. 浙江大学. 2004

[2]. 喀斯特山地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 姚晨, 胡海洋, 魏媛. 经济研究导刊. 2015

[3]. 贵州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D]. 帅亮乾. 重庆大学. 2010

[4]. 贵州省市州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D]. 万箭. 贵州大学. 2016

[5]. 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 刘渝洲. 贵州财经大学. 2012

[6]. 贵州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D]. 莫洪兰. 贵州财经大学. 2017

[7]. 贵州省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实证研究[J]. 陕振沛, 陈玲.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8]. 多尺度与多机制框架下的贵州省区域经济差异[C]. 林晓娜. 2017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17

[9]. 贵州省县域经济差异测度与分析[J]. 朱士鹏, 况学东, 张美竹.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10]. 贵州省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研究[D]. 王兵. 重庆工商大学. 2009

标签:;  ;  ;  ;  ;  ;  ;  ;  

贵州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