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科临床合理用药

浅谈儿科临床合理用药

毛炎华(台前县人民医院儿科河南台前457600)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7-0104-02

【摘要】通过了解目前我国儿科临床用药的现状,介绍儿科临床用药的自身特点,阐明儿科用药的潜在风险及主要注意事项,促进我国儿科医师根据我国国情指导儿科临床合理、安全用药。

【关键词】儿科临床合理用药

随着高精尖技术的发展,各种药品的规格、剂量、剂型等都在不断变化,各种各样的新药也不断面向市场,这给临床医师的用药提出了挑战。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或紊乱是人体发生各种疾病的基础。儿童时期免疫系统发育不够完善,特别是3岁以下儿童更加明显,一旦免疫功能出现紊乱或失调则更易患病。在婴儿时期,由于细胞外液占据的比重较大,血浆蛋白与药物的结合能力较成人差,再加上婴儿时期患儿各项机能发育不完善,所以儿科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安全性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故有张景岳之:宁治十男妇,莫治一小儿。下面就儿科临床用药特点、潜在风险及主要注意事项做一阐述。

1儿科临床药物应用的对象和内容

儿科药物治疗主要是应用适合于儿童的药物对其疾病实施干预治疗,他包括对胚胎、胎儿、新生儿、婴儿、幼儿、学龄前儿童、学龄期儿童到青春期儿童疾病的药物干预。我国习惯将0~14岁的患儿划归为儿科治疗对象。

儿科临床药物治疗的研究涉及药物对机体(包括病原体)的相互作用。药效学与毒理学是药物对机体(包括病原体)的作用的两大表现形式。药效学是指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导致其生理功能的兴奋或抑制,对病原体则通过干扰其代谢而抑制其生长繁殖或直接杀灭病原体等。但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减,同一种药物可对不同的组织或器官产生不同程度的生理功能的兴奋和抑制作用,从而产生不同的药物疗效。同一种药物对人体各个组织、器官的作用不尽相同,可能对一个或及个特定的组织或器官有明显作用,但对其他组织或器官作用不明显,这既是药物的选择性。药物对人体除了表现为治疗作用外,还可表现出与治疗作用无关或是对机体有害的其他作用,即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作用。所以药物的应用具有两面性,使用不当将适得其反,得不偿失。

人体对药物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发布、代谢与排泄过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这与人体的生理机能有密切关联。儿童时期的机体正处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事情,此时机体尚未成熟,但具有自身独一无二的生理机能特点。所以儿童时期对药物的反应具有明显的特异性,既有别于成人机体的反应,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也有差别。药物的不良反应也有别于成人,其后果也更趋严重。

2儿科用药风险

儿童的生理特点不仅在于体重比成人轻,生长发育不及成人成熟,还在于儿童机体本身发育的动态性和渐进性。人体的器官成熟度、新陈代谢水平、身体比例、身体结构及其他已知和未知的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都是随年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特别是在儿童时期,这一变化更加明显。如肝脏-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在新生儿时期达全身重量的40%,而在成人仅占2%,但其肝药酶的数量与活性却在不断变化的。如苯妥英主要由肝药酶CYP2C9代谢,在早产儿体内的半衰期(t1/2)为75小时,但在足月儿出生后的第1周即减至约20小时,第2周又减至约8小时;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CYP2C9的数量与活性在逐渐减少,从而使苯妥英的代谢减慢,故苯妥英在婴幼儿的平均剂量应由14mg•kg-1•d-1降至与青少年相当的8mg•kg-1•d-1。所以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儿童用药更应该掌握好适应症和剂量,避免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3儿科用药注意事项

3.1药物的剂型、剂量、给药时间及配伍

剂量是影响药物疗效最直接的因素。如在新生儿硬肿症时应用多巴胺,小剂量时可使全身微循环的血管扩张,改善微循环的灌注,预防DIC,但当大剂量应用时可造成全身微血管收缩,其灌注的减少,可导致硬肿症的症状更加严重,严重时还可导致DIC,造成新生儿的死亡。所以在儿科给药过程中,掌握好适应症,控制好剂型、剂量、防止滴液的外渗是安全用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同时给药的时间对减轻药物对机体的刺激性、提高药物本身的疗效亦有重要作用。如一般西药应饭后服用以减少其对胃肠粘膜的刺激性,而中药因其药性相对和缓,刺激性小,可饭后服用,这样不仅减少了对胃肠粘膜的刺激,又提高了药物的疗效。药物的配伍与药物的疗效息息相关。如维生素C-抗坏血酸钠静脉注射液Ph5.0~7.0,是不应作为酸性药物来看待,但是氨茶碱不能与维生素C进行配伍,与NaHCO3应该进行分瓶输注,与钾注射液应该按照一定的配伍比例之后,加入葡萄糖中进行静脉滴注,是具有一定的浓度和顺序的。因此,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了解药物的理化性质以及中药中的“十八畏”和“十九反”,是增强药物的疗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必须掌握的理论基础。

3.2药物的毒副作用

任何药物都没有绝对的安全和绝对的有效可言,因为每种药物都存在多种不同的药理作用,而每个个体对同一种药物的敏感性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对于儿科用药的毒副作用主要有:1)各系统的毒副反应:如消化系统常见恶心呕吐等;2)过敏反应:最常见的是青霉素过敏,严重时可致患儿死亡;3)致畸:如某些抗癌药物可导致患儿发育畸形;4)致癌:某些药物可诱发癌症,如氯霉素可诱发白血病等。有报道称:低钾血症患者在静脉滴注青霉素后可出现精神不振、无力、心悸、腹胀等症状;还有报道,快速地滴注大剂量的青霉素钠盐,可出现抽搐、呼吸暂停、昏迷等,很可能被误诊为青霉素过敏,从而按照青霉素过敏进行前进,结果反而更加严重。因此浓度和滴注的速度因随病情的发展而改变,对药物的毒副作用应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3.3用药教育

对于某些疾病,患儿常需要长期不间断用药,有时还需要多种药物联合使用,这样做就可能增加用药的复杂性,降低患儿的用药依从性,从而增加发生安全用药的风险性,影响患儿的生理、心理健康。

3.4儿科给药的方式和心理护理

儿童本身惧怕打针、输液,有的甚至可见穿白大褂的人就哭闹不停,加之疾病的影响,患儿容易出现烦躁、哭闹,使其依从性大大下降,有的小孩不配合治疗,甚至会耽误最佳治疗时间。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和必要的心理护理在儿科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是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要把真切的关怀、和蔼的问候、亲切的爱抚、肢体语言以及和患儿及家属的沟通贯穿到整个治疗过程中,才能使我们的治疗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由于儿童在生长发育阶段,机体各方面正处于比较娇嫩,各组织、器官发育尚不成熟,生理功能尚不健全,对于外界的抵抗能力极弱。因此,在儿科临床用药治疗儿童疾病时,一定要全面了解患儿的生理、病理以及心理状态,更要全面掌握相关药物的物理、化学及药理学性质,挑选具有确切疗效、使用安全、毒副反应最少、便于儿童服用并且经济适用的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及肝肾等重要器官脏器有毒副作用的药物,应尽量避免使用,在特殊情况下不得不用时,也应该严格控制用药的剂量。对于抗生素的使用,必须根据病原菌的种类以及药敏实验的结果使用,对于尚未取得病原菌种类及其药敏实验结果,又急需使用抗生素时,可根据患儿临床症状、感染部位、发病场所、发病季节、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并结合医师本人用药经验,以及当地细菌的耐药状况,先给予适当的抗菌药物治疗,一旦获得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应马上调整用药方案。给药途径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作用快慢、强弱及持续时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只有根据儿童各时期生长发育阶段的生理特点,严格掌握儿童用药适应症、禁忌症等,才能安全、合理、有效的治疗患儿的疾病。这是我们所有儿科医护人员共同肩负的历时使命。

参考文献

[1]马新晓.谈儿科临床用药[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08).

[2]杜兆芬,李霞.儿科临床用药与护理[J].中国医刊,2001(11).

[3]赵长宽,刘童,王进.临床用药及调剂[J].中国医药学刊,2005(04).

[4]董宗祈,方鹤松,胡皓夫,赵祥文.全国儿科临床用药学术会议纪要[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02).

[5]殷乐平.儿科门诊2259例患者抗生素使用概况分析[J].中国药房,1992(06).

标签:;  ;  ;  

浅谈儿科临床合理用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