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卫星改变论文_贾常莎,陈鹏,陈玲,袁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卫星改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不稳定性,基因,合子,缺失,淋巴瘤,尖锐湿疣,细胞。

微卫星改变论文文献综述

贾常莎,陈鹏,陈玲,袁伟[1](2017)在《鲍温病组织中HPV感染与微卫星DNA改变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鲍温病(BD)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微卫星(MS)DNA改变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5年10月医院收治的30例BD患者的病理组织标本,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外科切除的正常组织标本30份作为对照组,均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HPV分型,探讨BD组织HPV感染与微卫星DNA改变的关系。结果观察组HPV感染阳性11例,感染率为36.67%,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检出HPV亚型均为高危型,其中HPV16亚型感染所占比例最高,为63.64%;观察组MS DNA改变检出率为20.0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LOH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BD组织与P53连锁的D17S796、D17S926位点共发生LOH 3例,与错配修复基因hMLH1连锁的D3S1612、D3S1029位点发现MSI 1例,LOH 2例;HPV感染11例中,MS DNA改变5例占45.45%,其中HPV16亚型感染中MS DNA改变中MSI占14.29%,LOH占42.36%;HPV58亚型感染中LOH占100.00%;HPV阴性中LOH 1例,占5.26%;HPV阳性组MS DNA改变发生率明显高于HPV阴性组(P<0.05)。结论 BD发生与高危型HPV感染及MS DNA改变有一定相关性,P53基因突变可能参与BD发病过程;高危型HPV感染与BD MS DNA改变有一定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期刊2017年20期)

沈诚,周坤,李双江,车国卫[2](2017)在《外周血微卫星改变和微小RNA检测与肺癌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肺癌的早期发现和诊断是治疗的关键所在。外周血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具有无创伤、可重复、费用低等优点是肺癌诊断和随访的理想手段。微卫星DNA(microsatellite,MS)是指以少数几个核苷酸为单位多次串联重复的DNA序列。微卫星异常主要表现为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和杂合性丢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微小RNA(micro RNA,mi RNA)是一种非编码蛋白的RNA,参与转录后水平基因的表达调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外周血微卫星改变和mi RNA标志物的表达也表现为显着的肿瘤相关性、组织特异性和表达稳定性。本文就外周血微卫星改变和微小RNA的检测与肺癌相关性的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期刊2017年02期)

曾华,丁伟斌,赵毅,姚运红,胡新荣[3](2014)在《放疗后复发鼻咽癌微卫星不稳定和杂合性缺失改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放疗后复发鼻咽癌(NPC)与初诊NPC中染色体微卫星不稳定(MSI)和杂合性缺失(LOH)发生情况。方法选择1p、3p、3q、4q、9q、11q、13q、14q的12个微卫星多态性位点,显微切割分离22例初诊和18例放疗后复发NPC组织和正常组织,提取DNA,经PCR扩增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硝酸银染色,进行MSI及LOH分析研究。结果(1)8个位点发生了LOH:复发癌与初诊癌相比,LOH发生率在D1S2697位点为28.6%比20.0%,在D13S133位点为30.0%比20.0%,在D9S1682位点为7.7%比9.1%;D5S433和D14S65位点只在复发癌中发生LOH,分别为33.3%和6.7%;D13S263、D4S350、D14S258位点只在初诊癌发生LOH,分别为20.0%、33.3%、16.6%。(2)11个位点发生了MSI:4个位点在复发癌和初诊癌中都发生MSI,4个位点只在复发癌中发生MSI,3个位点只在初诊癌中发生MSI。结论 D1S2697、D13S133、D5S433位点可能含有与放疗后复发NPC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放疗后复发NPC中MSI发生率呈增高趋势,提示部分放疗后复发NPC与原发癌可能属不同细胞克隆起源。(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李化梅,李龙萍,苏俊,喻安孝,邓飞[4](2013)在《B细胞淋巴瘤bcl-2基因重排与14号染色体微卫星改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bcl-2/IgH基因重排与微卫星DNA改变在B细胞淋巴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bcl-2/IgH基因重排与微卫星不稳定和杂合性缺失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巢式PCR方法检测bcl-2/IgH基因重排;选取14号染色体上2个微卫星多态性标记,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法(PCR-SSCP)检测37例B细胞淋巴瘤中微卫星不稳定和杂合性缺失。结果 37例B细胞淋巴瘤中,bcl-2/IgH基因重排频率为24.3%(9/37);微卫星不稳定发生率为48.6%(18/37),杂合性缺失发生率为40.5%(15/37),其中D14S65位点微卫星不稳定和杂合性缺失频率较高,分别为29.7%(11/37)和27%(10/37)。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D14S65位点bcl-2/IgH基因重排与微卫星不稳定有关(P<0.05),与杂合性缺失无关(P>0.05);但D14S45位点bcl-2/IgH基因重排与微卫星不稳定和杂合性缺失无关(P>0.05)。结论 D14S65是B细胞淋巴瘤中敏感的检测位点,bcl-2/IgH基因重排和微卫星不稳定性可能共同导致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期刊2013年10期)

袁伟,贾常莎[5](2011)在《尖锐湿疣组织中微卫星DNA的改变与HPV感染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特定位点的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及杂合性丢失(LOH)在尖锐湿疣(CA)组织中的检出情况及其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D3S1234,D3S1611,D9S171,D10S1687和D17S16785个微卫星位点,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色技术对40例CA组织及11例CA癌变组织进行微卫星分析,并采用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检测HPV的基因分型。结果 CA及CA癌变组织中LOH的总检出率分别为22.50%(9/40)和63.64%(7/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LOH发生频率最高的位点均为D9S171,其次为D17S1678位点。MSI的发生率较低,CA组中频率为10.00%(4/40),CA癌变组为18.18%(2/11)。CA组及CA癌变组标本,高危型HPV感染者LOH阳性率明显高于低危型HPV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两组中MSI阳性的6例样本均为高危型HPV感染。结论高频LOH位点D9S171和D17S1678连锁的抑癌基因p16,p53可能在CA癌变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另外,该结果也说明HPV感染,尤其高危基因型病毒是CA癌变的因素之一。微卫星DNA的改变与高危型HPV的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期刊2011年08期)

贾常莎[6](2011)在《尖锐湿疣人乳头瘤病毒的基因分型及微卫星DNA改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尖锐湿疣(CA)及其癌变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HPV)的基因亚型及特定微卫星(MS)位点的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杂合性丢失(LOH)情况,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尖锐湿疣癌变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1.研究对象:手术切除或活检切除40例CA组织、11例CA癌变组织,并采集同一患者的EDTA抗凝静脉血4ml作为对照样本,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外科门诊切除的20例正常包皮组织作为微卫星分析的对照组。2.HPV基因分型:采用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检测HPV的基因亚型。3.微卫星分析:选择分别与抑癌基因FHIT、p16、p53、PTEN和错配修复基因hMLH1连锁的5个MS多态位点D3S1234、D9S171、D17S1678、D10S1687和D3S1611,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色技术,检测组织中微卫星DNA的改变情况。结果1.HPV基因分型:CA组以低危型HPV感染为主,CA癌变组则全部为高危型HPV感染,CA癌变组中高危型HPV检出率为(100%),明显高于CA组(3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86,P<0.05);2.微卫星分析:CA组及CA癌变组中LOH的总检出率分别为22.5%(9/40)、63.6%(7/1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5,P<0.05);两组中LOH检出率最高的位点为D9S171,其次为D17S1678。MSI的检出率较低,CA组中为10%(4/40),CA癌变组为18.2%(2/11)。正常包皮组未检测出MSI、LOH;3.高危型HPV感染与微卫星DNA改变的相关性:综合统计CA组及CA癌变组标本,高危型HPV感染组的LOH阳性率明显高于低危型HPV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7,P<0.05);两组中MSI阳性的6例样本均为高危型HPV感染。结论1.11例CA癌变标本中高危型HPV的检出率为100%,提示高危型HPV可能是CA癌变的重要因素之一;2.MS位点D9S171、D17S1678在CA组和CA癌变组中均发现有较高的LOH检出率,提示了与这两个位点连锁的抑癌基因p16、p53可能与CA癌变的发生有关;3.MSI的检出率较低,提示MSI可能不是CA癌变过程中的常见现象。4.微卫星DNA的改变与高危型HPV的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遵义医学院》期刊2011-04-15)

戴纪刚,肖颖彬,闵家新,张国强,张在永[7](2010)在《肺癌线粒体DNA拷贝数改变和微卫星不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和分析肺癌中线粒体基因组拷贝数的改变及微卫星不稳定性(mitochondrial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tMSI)。方法采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ingle-strande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PCR-SSCP)分析、序列测定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对37例肺癌组织线粒体DNA的拷贝数和线粒体DNA控制区内的微卫星不稳进行检测。结果肺癌组织线粒体DNA的拷贝数/细胞为(395±125),显着低于相对应的正常肺组织(733±196)(P<0.01)。37例肺癌样本中共检出mtMSI12例(32.4%)。肺癌组织线粒体基因组拷贝数的改变与控制区内的微卫星不稳定性有关(P<0.05)。结论肺癌组织中线粒体DNA的拷贝数显着降低,可能与控制区内的微卫星不稳定性有关。(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19期)

钱昕[8](2010)在《CDK2-AP1改变与微卫星不稳定结直肠癌发生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新发癌症患者最多的国家,恶性肿瘤是主要死因之一,估计每年约有130万人死于恶性肿瘤。而结直肠癌居肿瘤发病和癌症死因第叁、四位,而且呈现发病率不断攀升和发病低龄化的特点。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上升的趋势。因此对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发病机制以及防治策略进行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微卫星序列是广泛存在于原核及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具有高度多态性的短的串联重复核苷酸序列,由1~6个核苷酸组成,重复次数可达10~50次。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是指DNA复制时,由于复制错误且不能被错配修复酶更正而引起的简单重复序列的改变。就肿瘤而言,指的是与正常组织相比,在肿瘤中某一微卫星由于重复单位的插入或缺失而造成的微卫星长度的任何改变,出现新的微卫星等位基因现象。MSI现象最早在结直肠癌中发现,目前为止,CRC也是MSI研究最多的一种疾病。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2-相关蛋白1(cyclin-dependent kinase 2-associated protein 1,CDK2-AP1)是个定位于12q24的高度保守的基因,通过抑制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2的活性发挥其生长抑制因子的作用。CDK2-AP1以杂合性丢失和其翻译产物表达减少为特点,在正常组织中持续表达并且与多种细胞生长调节因素相关。该基因的表达缺失见诸多种人类肿瘤,并且与肿瘤的浸润、转移、预后不良相关。Yuan等通过cDNA芯片发现,高频微卫星不稳定(high-frequency MSI,MSI-H)结肠癌细胞系CDK2-AP1表达较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 stable, MSS)细胞系下降,并且出现增殖活性增高、凋亡减少等生物学行为改变。MSI-H结肠癌细胞系转染CDK2-AP1后,上述表型可以得到逆转。进一步研究发现,CDK2-AP1基因3’-UTR区一个新的微卫星位点(T)8改变见于21%(3/14)MSI-H结肠癌细胞系及13%(4/31)的MSI结直肠癌肿瘤组织中,与CDK2-AP1基因表达下调相关。CDK2-AP1基因(T)8位点很可能是一个MSI-H结直肠肿瘤相关的新的重要单核苷酸微卫星位点。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检测(?)JCDK2-AP1基因微卫星(T)8位点突变在中国浙江汉族人群结直肠癌患者中的分布情况,明确该位点的改变对CDK2-AP1基因表达的影响。通过研究,我们旨在建立恶性肿瘤MSI及基因突变检测平台,为构建中国人特异性基因突变谱、研发中国汉族人特异性基因治疗策略及预后评估等奠定基因组基础。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首先对传统的DNA酚-氯仿抽提法进行了改进,成功从福尔马林固定后的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和正常组织中分别抽提得到能够满足继续实验要求的DNA样本,建立实验室结直肠癌患者组织库。在下一步的MSI-H结直肠癌患者的筛选过程中,我们引入具有高通量及高敏感性的多重荧光PCR-毛细管电泳法(flurescent 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FM-CE)检测国际癌症会议推荐的BAT25、BAT26. D2S123.D5S346和D17S250共5个微卫星位点在总共506例结直肠癌肿瘤组织中的微卫星状态,获取MSI-H结直肠癌(有2个或2个以上位点存在微卫星不稳定现象)样本共73例,约占总检测样本的14.43%,与文献报道的频率相符。同时我们通过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了CDK2-AP1在结直肠癌细胞系RKO (MSI-H)和SW480 (MSS)中的表达情况,发现该基因在RKO细胞系中的表达较SW480细胞系显着下调(P<0.05)。此外,我们还通过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了CDK2-AP1在7例MSI-H结直肠癌患者和10例MSI-L/MSS结直肠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但并未发现两者间的表达存在显着的差异。我们根据CDK2-AP1基因微卫星(T)8位点的序列设计单标的荧光引物,同样采用荧光PCR-毛细管电泳法检测73例MSI-H结直肠癌组织及60例MSS/MSI-L (low-frequency MSI,MSI-L)结直肠癌组织中(T)8位点的突变情况,但是在检测的133例组织中并未发现(T)8位点缺T突变的存在。而对其中20例组织的重复测序验证也发现与荧光PCR-毛细管电泳法相同的结果。我们通过测序的方法检测了包括RKO(MSI)、CW2(MSI)、Lovo (MSI)、SW480(MSS)、SW620(MSS)、HT29(MSS)和CaCo2(MSS)细胞系在内7个CRC细胞系中CDK2-AP1基因(T)8位点的改变情况。结果意外地在MSI CRC细胞系CW2中同时发现(T)7、(T)8和(T)9的存在,而在其他细胞系中并没有发现(T)7的存在。另外,我们采用SPSS软件分析了所有检测样本中已收集完全病理资料的170例样本的微卫星状态与病人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肿瘤分期及分化级别这些临床病理资料间的关系。结果发现MSI-H病例与MSS/MSI-L病例相比,两组患者间在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分化级别之间并没有显示存在显着差异;而相对MSS/MSI-L病例,MSI-H肿瘤好发于结肠(P=0.004<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肿瘤的分期上,相对MSS/MSI-L病例,MSI-H肿瘤发现较早(P=0.047<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上结论:FM-CE法具有快速有效敏感性高的特点,适合于大样本人群的微卫星状态筛选。在中国浙江汉族人群结直肠癌患者中并未发现在美国高加索人群结直肠癌患者中CDK2-AP1基因微卫星(T)8位点的缺T突变,提示结直肠癌在不同人群中的发病可能存在不同的通路。(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0-06-21)

陈菲菲,祝威,刘冰,于红,阮洋[9](2009)在《喉鳞状细胞癌中微卫星的异常改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究微卫星的不稳定性(MSI)与杂合性缺失(LOH)在喉鳞状细胞癌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选择3号,5号及11号染色体的3个微卫星位点采用PCR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硝酸银染色方法对40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进行微卫星分析。结果:40例喉鳞状细胞癌中,35例(87.5%)分别有1~3个微卫星位点发生MSI或LOH。微卫星异常改变发生率最高的位点为D5s592,占70%(28/40);其次是D3s1228位点,占52.5%(21/40)。结论:在3p14区域及5q23区域附近的抑癌基因参与致癌机制,D3s1228和D5s592的微卫星改变与喉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分期相关。(本文来源于《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期刊2009年06期)

罗春英,邓飞,刘曙光[10](2008)在《T细胞淋巴瘤p53突变与其周围微卫星改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T细胞淋巴瘤p53突变和其周围微卫星DNA的改变及两者的关系,以进一步研究T细胞淋巴瘤的分子遗传学发病机制。方法采用PCR、PCR-SSCP技术观察38例T细胞淋巴瘤的肿瘤组织及其肿瘤旁淋巴组织或同一病例的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组织进行p53基因外显子5~8的点突变研究和p53周围4个微卫星位点D17S945、D17S938、D17S947、D17S926的微卫星(microsatellite,MS)改变: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和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分析。结果p53基因外显子5~8总突变率为39.47%(15/38)。微卫星改变的阳性率为23.68%(9/38),LOH为7.89%(3/38)。各位点MSI、LOH频率介于2.86%~18.42%和0~5.26%。微卫星改变阳性肿瘤的p53突变率为55.56%(5/9),阴性者为34.48%(10/29)(P>0.05)。D17S926和D17S947位点LOH阳性组与阴性组的p53突变率分别为100%、36.11%(P>0.05)。结论T细胞淋巴瘤中存在微卫星改变和p53基因突变,两者发生无明显关系。但微卫星改变阳性的肿瘤,p53突变倾向于高发。(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微卫星改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肺癌的早期发现和诊断是治疗的关键所在。外周血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具有无创伤、可重复、费用低等优点是肺癌诊断和随访的理想手段。微卫星DNA(microsatellite,MS)是指以少数几个核苷酸为单位多次串联重复的DNA序列。微卫星异常主要表现为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和杂合性丢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微小RNA(micro RNA,mi RNA)是一种非编码蛋白的RNA,参与转录后水平基因的表达调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外周血微卫星改变和mi RNA标志物的表达也表现为显着的肿瘤相关性、组织特异性和表达稳定性。本文就外周血微卫星改变和微小RNA的检测与肺癌相关性的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卫星改变论文参考文献

[1].贾常莎,陈鹏,陈玲,袁伟.鲍温病组织中HPV感染与微卫星DNA改变的关系[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

[2].沈诚,周坤,李双江,车国卫.外周血微卫星改变和微小RNA检测与肺癌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7

[3].曾华,丁伟斌,赵毅,姚运红,胡新荣.放疗后复发鼻咽癌微卫星不稳定和杂合性缺失改变的研究[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4

[4].李化梅,李龙萍,苏俊,喻安孝,邓飞.B细胞淋巴瘤bcl-2基因重排与14号染色体微卫星改变的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

[5].袁伟,贾常莎.尖锐湿疣组织中微卫星DNA的改变与HPV感染的相关性[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

[6].贾常莎.尖锐湿疣人乳头瘤病毒的基因分型及微卫星DNA改变[D].遵义医学院.2011

[7].戴纪刚,肖颖彬,闵家新,张国强,张在永.肺癌线粒体DNA拷贝数改变和微卫星不稳定性[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10

[8].钱昕.CDK2-AP1改变与微卫星不稳定结直肠癌发生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

[9].陈菲菲,祝威,刘冰,于红,阮洋.喉鳞状细胞癌中微卫星的异常改变[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

[10].罗春英,邓飞,刘曙光.T细胞淋巴瘤p53突变与其周围微卫星改变的研究[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08

论文知识图

(125-1496p)微卫星改变结果(紫色的为LOH阳性各样本微卫星改变各样本微卫星改变情况各样本微卫星改变一致性情况各样本NE细胞及腺癌细胞微卫星改变稀释DNA微卫星的改变

标签:;  ;  ;  ;  ;  ;  ;  

微卫星改变论文_贾常莎,陈鹏,陈玲,袁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